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郝万山讲伤寒论 _录音版_20060606-第6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木的。这是我们涉及到的条文中,直接涉及到无行生克的问题,木是克土的,“其脉不负者,为顺也”,阳明和少阳同病,如果脉象表现为滑、大、数、实、提示了阳明脉盛,那么木气不能克土,这就叫做“顺”,这就叫做“不负”少阳和阳明同病,脉象表现的是阳明病的脉象,这就提示了木不能克土,这就叫做“顺”,它的预后就好。如果脉象表现的是少阳弦脉为主,这就叫木气盛,土气虚,木就容易克土,这就叫“负”这就叫“失”预后它就不好,“互相克贼,名为负也”为什么把它叫做“负”啊?木旺而土虚,木气能够克土,这就叫“负”,这就是“逆”,这就是“不顺”。这段话呢临床意义不是太大,我们就把它放在这。
   下面“脉滑而数者,有宿食也当下之,宜大承气汤”这是讲的大承气汤的第三个适应证,可以治疗食积内停。所以这里没有说阳明病,也没有说潮热、谵语,这些全身毒热的症状,只是脉滑而数,仲景又说有宿食,就是食积内停,食积内停,也可以泻下啊。
   这样的话大承气汤的适应证,我们已经谈了三个了,一个是阳明腑实证,一个是杂病的实证的腹满,就是那个“腹满不减,减不足言,当下之,宜大承气汤”。再了就是食积内停而见到滑数脉的,那当然有食积内停热化热的倾向,而不是寒积内凝,滑主食积,数主里有热,所以是食积化热的一个特征,而不应当是寒积内凝。
   239条“病人不大便五六日,绕脐痛”,就说明燥热内结,不仅气机壅滞,腑气不畅,而且又血脉不和,出现了疼痛。“烦躁,发作有时”怎么叫烦躁发作有时呢?就是在日晡前后出现了烦躁,烦躁在日晡前后发作,实际上这和那个日晡潮热的病机是一样的,阳明有燥热,在日晡前后,阳明经气旺盛,正邪相争激烈,就出现了烦躁,那么仲景就凭这样三点,不大便一点,绕脐痛一点,再加上日晡前后发烦躁,这就证明“此与燥屎也”,你们(讲义上)那个“燥”是足字边的,是火字边的,火字边是对的,我这个版本是足字边的,是错的。“此有燥屎,故使不大便也”那么既然有燥屎的话,当然可以用大承气汤来泻下了。
   下面看215条,“阳明病,谵语,有潮热”典型的大承气汤适应证已经存在了,“反不能食”那为什么用个“反”字呢?应当说阳明有热应当消谷善饥,现在呢不是消谷善饥而是不能食,所以它用个“反”,为什么会这样呢?“胃中必有燥屎五六枚也”我们说胃代表整个胃肠系统,燥屎它不可能在我们解剖学的这个胃中,如果解剖学的这个胃里有燥屎的话,那打嗝的气味是相当不好的,所以这个胃是指整个胃肠道,有燥屎五六枚,所以有人提出来大承气汤适应证,就是干结的粪球,仲景曾经说过用数枚来数,实际上我的理解是,这个五六枚是既不多也不少,它在这里实际是提示阳明燥结的程度不轻,也不是特别重的,特别重的它要急下,不轻也不重,这就导致了燥热阻结,阳明胃受纳功能受到影响,所以它就不能食。“胃中必有燥屎五六枚也”下面应当接“宜大承气汤下之”,那这个时候应当用大承气汤来泻下,“若能食者,但硬耳”如果吃饭还可以的话,进食还可以的话,这只不过是大便硬结罢了,所以这里的燥屎和大便硬,只不过是来说明阳明燥结的程度的轻和重,217条讲的是里实兼有表的时候怎么办?“汗出,谵语者,以有燥屎在胃中。”汗出是热迫津液外越,谵语是燥热循经上扰心神,所以仲景说这是有燥屎在胃中,也就是这是阳明燥热内盛。“此为风也”,他同时说,这是还兼有太阳表邪,这个风是太阳风邪在表。“须下者,过经乃可下之”因为里有燥热,外有表邪,如果需要用泻下的话,“过经”是指的太阳经的邪气,已经离开了太阳经,完全过度到了阳明,这个时候你才可以下。“下之若早,语言必乱,以表虚里实故也。”如果泻下太早的话,那么你就会伤表气,因为泻下药是使人体的正气趋向于体内的,表气就趋向于体内,所以他说表虚,原来就有里实,结果导致了谵语,语言必乱就是谵语啊,由于表气被伤,表气虚,邪气入里,加重了阳明里实,所以就导致了谵语这种变化,这种证侯“下之愈,宜大承气汤”,就是过经,邪气完全过渡到阳明的时候,你才可以下,泻下的话就应当用大承气汤来治疗,所以“下之愈,宜大承气汤。”它的意思是接在“过经乃可下之”这句话的后面。
   238条“阳明病,下之,心中懊恼而烦,胃中有燥屎,可攻。”这就是一下不解,可以再下,这条我们就注意一个“心中懊恼而烦”是判断阳明有燥结的一个症状特征,邪热和阳明糟粕相结,导致了热郁,郁热扰心就出现了心烦的重证。我们在《伤寒论》中,出现心中懊恼的证侯曾经做过归纳,栀子豉汤适应证是无形郁热,大结胸证是水热互结,热郁胸膈,大承气汤证是燥热互结,热邪和阳明糟粕相结,然后郁热扰心,都可以出现心中懊恼,可见心中懊恼,出现这个症状都是郁热扰心。“胃中有燥屎者,可攻”,最后一句话,“若有燥屎者,宜大承气汤”中间指的是什么呢?“腹微满,初头硬,后必溏,不可攻也”。你要用大承气汤的话,一定是腹胀的,腹胀满、绕脐痛,腹满痛,如果是肚子轻度的胀满,大便是初头硬,后必溏,这不是燥热而是太阴脾虚。太阴脾虚为什么会出现初硬后溏,这样的临床表现呢?当然太阴脾虚,运化失司,寒湿下注,升降紊乱,经常可以有下利,其实也有的时候,太阴脾虚,运化无力,腐浊不化,肠道不运。也就是说我们通常情况下脾虚的,脾虚腐浊不化,肠道不运,肠道内的这些饮食物呢,存留的时间太长,所以日久初头从阳明燥化而成硬,这就造成了初头硬,可它毕竟是太阴脾虚啊,运化机能差,水湿运不走,所以后必溏,又因脾虚,水湿不运而后必溏。所以大便初硬后溏,是一个脾虚的很典型的表现,脾虚水湿不能运走,大便本应当是溏的,为什么初头硬呢?因为肠蠕动太慢了,这些湿浊,这些腐浊在肠道停留的时间太长了,太阴和阳明相表里,所以那个初头就从阳明燥化,而变的干燥,把这个干燥的初头排出来之后,随后还是稀的,初硬后溏是典型的一个太阴脾虚的证侯。你不要把这种太阴脾虚的初硬后溏,当作阳明腑实证,更不能够用攻下的方法治疗。
   好,关于大承气汤适应证的条文,我们就谈这么多,如果我们一开头就讲条文的话,大家会觉得这些条文非常散乱,难以把握它的全局,所以我们一开始用表解的方式,大家基本抓住它的病机。阳明腑实证两组证侯,一组是毒热盛的证侯,一组是腹部的实证表现,以热盛为主的用调胃承气汤,以腑气不畅为主的用小承气,热既盛而腑气壅滞又重的,我们用大承气汤,在临床上就这样区别就可以了。
   阳明实证的三个承气汤证,我们就谈完了。三个承气汤在临床上,一般的内科临床用得不是太多,但是在传染病,传染病病房,在外科急腹症方面应用的机会很多,有许多高热的传染病发展到后期,不用承气常常不能够解决问题。
   也许我们在座的有的人接触过临床,因为我们是一般的内科门诊,觉得用它的机会不多,但是我们把握了这个方法,今后在许多情况下,都可能会有用它的机会。
   实证的下一个证侯是脾约证。
   脾约证看原文247条,“趺阳脉浮而涩,浮则胃气强,色在小便数,浮涩相搏,大便则硬,其脾为约,麻子仁丸主之”趺阳脉就是足背动脉,足背动脉搏动的地方,正好是足阳明胃经冲阳穴所在的部位,所以在《伤寒论》中,就以摸这个趺阳脉,也就是摸足背动脉,来判断脾胃之气的盛衰。趺阳脉浮主胃有热,趺阳脉涩主脾阴虚,你看又一次是浮主热,第五次了吧?趺阳脉浮主胃有热,趺阳脉涩主脾阴虚,所以脉搏才涩滞不利,仲景自己说“浮则胃气强”就是胃有热,胃气盛的表现,当然这个胃气盛是指邪热了,“涩则小便数”是因为胃阳盛,脾呢它能够把津液向全身输布,但是脾阴不足,它不能够把津液还入胃肠道。
   脾为胃行其津液的功能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把胃肠的水谷精微和水液吸收,向全身输布,还有一个,就是把已经气化好的津液还入胃肠道,使食物的渣滓,使粪便能够滋润地通顺地下行,也就是说我们今天所谈到的,肠道的吸收机能和分泌机能,都属于中医所说的脾的机能。现在胃阳盛而脾阴不足,脾只能把津液吸收走,没有力量把津液还入胃肠,这样的话津液就都从小便偏渗,所以涩则小便数,涩不是主脾阴虚吗?脾阴虚无力把津液还入胃肠,结果津液、水液都从小便偏渗了,所以造成了小便数多。“浮涩相搏”这个相搏呢不是相争、相斗,而是相合,在《伤寒论》中这个“搏”有时候是指的相搏结、相斗争,有的时候是指的两个因素相结合,“浮”在这里代表胃阳盛,“涩”在这里代表脾阴虚,胃阳盛和脾阴虚这两个因素相结合,结果就导致了大便硬,胃阳盛当然就要伤津液了,脾阴虚,脾不能够把津液还入胃肠道,结果就造成了大便硬,“其脾为约”,所以这是脾为胃输布津液的功能受到了制约,不能够把津液还入胃肠道。
   这就象我们生炉子,你说你在炉子外面撒一点水,这个水能进到炉子里头去吗?因为里头有火,哗。。。就给蒸发掉了,不能够把津液还入胃肠道,这个脾输布津液的功能,受到了胃的阳气的制约和约束,所以简称它是“脾约证”,治疗用麻子仁丸。麻子仁丸大家都知道,是一个润肠通便的一张方子,它的药物组成那,我们前面说过三次了吧,因为是为了通便,所以用小承气汤作底方,为了润肠加了麻子仁,加了杏仁,这两个都是含油脂的药,为了养血滋阴,加了一个芍药,所以我们说“二人(仁)一勺(芍)小承气”。“上六味,蜜和为丸,如梧桐子大”梧桐子就是相当于我们今天看到的黄豆那么大,“饮服十丸,日三服”一天吃三次,“渐加”就是慢慢的加,“以知为度”什么叫“知”?
   《方言》说“差、间、之、愈也”就是以愈为度,大便通了这就行了,所以这个量,它的加减是根据用药以后,病人的反映来决定的,今天市场上的麻仁润肠丸和麻仁滋脾丸,它的药物组成都是在《伤寒论》麻子仁丸的基础上加减化裁而来的,它们都有润肠通便的作用,显而易见,虽然说润肠通便但是它毕竟用了大黄,偏于寒凉,所以我们在临床上用麻子滋脾丸,和麻仁润肠丸的时候,真正的高年体弱的这种便秘的人用的时候呢,还要稍稍当心一些。我用这个药来治疗习惯性便秘,治疗老年人便秘,治疗产后便秘,我有个习惯,习惯是什么呢?就是让病人晚上吃一次药,先吃一丸看看,如果不行呢,吃一丸半,还不行呢,一次吃两丸,看看第二天早晨有没有大便,我一般不习惯早一丸晚一丸这样吃,这是一个润下通便的方子。
   现在我们在临床上什么通便灵啊,还有芦荟的那些药啊,都很多,它们的功能都和麻仁润肠丸有些接近,用于习惯性便秘有一定的疗效。
   阳明实证,我们讲了腑实证,讲了脾约证,这样的话,阳明实证的两个证侯我们就谈完了,关于津亏便结证,关于阳明蓄血证,这都属于阳明的实证,那我们就留在下次课来上。
   今天的课就到这,下课,谢谢大家!!
 
 第44讲 津亏便结证、下法辨证和禁例
     大家好,我们上课。
     我们上次课谈到了阳明实证的腑实证的部分和脾约证的部分。阳明腑实证我们已经做过多次的复习和总结。关于脾约证,主要是胃阳盛而脾阴虚。脾有为胃输布津液的功能。所谓为胃输布津液的功能,一方面是把胃肠道的水谷精微和水液通过吸收向全身输布。另一方面呢是把津液还入胃肠道,使糟粕能够滋润下行。可是当胃阳盛而脾阴虚的时候,脾只能把津液吸收走,而不能够把津液还入胃肠道,也就是说脾为胃行津液的这种功能受到了一定的制约,这样的话水液就偏渗于膀胱,出现了小便数多,大便就出现了干燥。这个症状,在伤寒论中叫“其脾为约”,后世医家把他叫脾约证,治疗用麻子仁丸来润肠通便。这就是我们后世所说的“润下法”。
     这就是我们上次课讲到的最后的内容。
     关于阳明实证的第三个证候,叫津亏便结证,也就是我们下面要讲的新课。
     讲大家打开讲义的118页。看原文的233条,“阳明病,自汗出,若发汗,小便自利者,此为津液内竭,虽硬不可攻之,当须自欲大便,宜蜜煎导而通之。若土瓜根及大猪胆汁皆可为导。”阳明病本身就有自汗出,假如果你再去发汗,而病人呢,小便又多,小便自利,这样的话,津液就从汗,从尿排泄出体外,就导致了津液的耗伤。所以我们把他叫做津亏。津液耗伤以后大便就会干结,因此把它叫津亏便结证。这种证候呢,没有全身的毒热症状,只是因为津液不足,使大便干燥。所以张仲景说,虽然大便结硬,但是没有全身的毒热症状,你也不可以用苦寒攻下的方法来治疗。应当怎么办呢?当病人有便意的时候,就是须自欲大便的时候,宜蜜煎,蜜煎是个方名,“导而通之”,是再个并列的动词。用蜜煎方导便通便。所以这个导不是方名,而是一种治法,叫做导便法。用导便的方法来通便。叫“导而通之”。方子叫什么,方子就叫“蜜煎”,也可以把它叫做蜜煎方,有的人把它叫做蜜煎导,是把那个导的治法和方名混淆起来了,我想这应当提醒大家的注意。“若土瓜根”,或者用土瓜根,“及大猪胆汁”,或者用猪胆汁,“皆可为导”,都可以作为导便的手段和方法。这里所说的导便法,实际上就是肛门坐药,我们看蜜煎方:“食蜜7合”,食蜜就是蜂蜜,7合,在这里他用了二七一百四十毫升的蜂蜜。“上一味,于铜器内,微火煎”,放在铜制的器具里头,微火就是小火,煎是什么意思?我们在讲半夏泻心汤、生姜泻心汤和甘草泻心汤的时候,曾经提到过:“凡有汁而干之谓之煎”,蜂蜜它本身是一种液状的物质,放在火上,用小火加热、浓缩,这就叫做煎,因此这个方名他就叫做蜜煎方,而不叫蜜煮方,所以应当特别注意在《伤寒论》中,煎的含义和煮的含义是不同的。浓缩到什么程度呢?“当须凝如饴状”,饴糖就是麦芽糖,我们在前面小建中汤方药组成中提到过它,饴糖的粘稠度比较高,拿筷子可以挑起来,蜂蜜呢,新鲜的蜂蜜,拿筷子是挑不起来的,把蜂蜜加热到拿筷子一挑可以挑起来,这么一转能够在筷子头上形成那么一个圆坨状的时候,这就可以了。“搅之勿令焦著”,一边加热浓缩一边拿筷子搅,不要让它焦锅,在这儿应当划一个句号,搅之勿令焦著,划一个句号,“欲可丸”,加热到什么程度呢?要可,就是适宜,丸就是团,就是加热到适合做成团的时候,你能够团成团的时候。“并手捻作挺”,两个手合并起来把它搓成一个挺状的东西,“令头锐,大如指,长二寸许。”要一头尖一些,搓成多么大的挺呢,要手指那么粗,当然我们现在临床用的时候,像小指这么粗就可以了,不要像大拇指这么粗,这太粗了,像小指这么粗。“长二寸许”,一寸是2。3厘米,二寸左右呢,是4。6厘米,也就是4…5厘米,实际上4厘米就可以了,当然你要看给小孩用呢,还是给成年人用,给小孩用的话,你把蜂蜜栓或者蜂蜜条再作得小一些。给成年人用呢,就像张仲景书上描述的,像小手指这么粗,有4…5公分这么长,一头是比较尖的。“当热时急作,冷则硬”,这个冷则硬后面应当划一个句号,一放凉了它就硬了,你就团不成这种条状的东西,所以要趁热的时候做,实际上趁热的时候你不急做的话,它烫手,所以人们手上沫上一点油,得赶快搓,倒来倒去的这个手,你要不赶快做的话,它非常烫,你想刚做的蜂蜜,它温度是很高的,我做过这种东西,我才体会到在《伤寒论》中所写的真是要趁热做,放凉了它就硬了,你不动作快一点的话,它可以烫手。为什么“冷则硬”划一个句号呢?下面讲的是它的用法,“以内谷道中”,这是讲的它的用法,所以有的同学看这划上个逗号就说“老师,是趁热的时候放到肛门里吗?”我说拿手搓的时候还很烫,你趁热的时候放到肛门里,那还不把病人烫得哇哇叫吗?所以我就把这儿改成个句号。“以内谷道中,以手急抱”是放凉以后,用的时候,放到肛门里头。可是用的时候放凉了这个东西还是比较硬的,所以我们一般在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2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