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宋词故事-第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里苦读。真宗大中祥符八年(公元1016年),他尽管一举考取了进士,却踏上了并不一帆风顺的仕途。即便在他功成名就的当年,范仲淹在一封书启里还极为感叹地连用了两个原本都姓范的先辈先后都曾改过姓氏的典故,来说明他自己这悲凉身世。这被当时知名人士一再赞叹的联语说:   
  志在投秦,入境遂称于张禄;名非霸越,乘舟乃效于陶朱。   
  而许多人知道范仲淹的,该当是他那篇以国家忧乐为当头大事的《岳阳楼记》。至于论及他的好诗,小学课本里的五言古绝《江上渔者》想必也会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该诗云:   
  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   
  谁知一叶舟,出没风波里!   
  在两类人的生活对比中,这种殷忧的同情绝对可见出范仲淹的仁人爱物之心。同样的道理,在他不多的词作里,①也依然贯彻着他这种难得的仁民爱物之意。这里姑且不论他那具有婉约性质的《苏幕遮》抑或是《御街行》,亦即作为具有最初填写豪放词标本意义的词作《渔家傲》,②便更是见出他那面对功业未建而凄厉的景观又不时奔骤而至时,顿然生发了他那守边日久而思归不得的感叹。其词曰: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那么,范仲淹何以会有这种感慨无端的想法呢?因为仁宗即位后,国家逐渐形成了积贫积弱之势,表面上尽管还是一片歌舞升平之象,但它实际上却危机四伏。仁宗康定元年(1140年)八月,范仲淹出任陕西经略安抚副使兼知延州,其州治就在如今的陕西延安;由他来主持军务,以抗击时常进犯中原的西夏国。仁宗庆历元年(1141年),他被调任耀州这个当时的边疆地区。作为江南人的范仲淹自然敏感地面对着西北地区那凄厉的节候,因此他便写下了这阕词作,来反映他既要把国事放在第一位,又不能面对自己这惨痛的经历无动于衷。他这首名作很快就传到了朝廷,他的盟友欧阳修便经常开玩笑说他这词为“穷塞主之词”,那意思是说,范公只有在那穷苦蛮荒的边疆才具有这并不寻常的感触,并从而写出这么好的作品啊!   
  然而,范仲淹就这样地在边疆地区经年累月镇守着。由于他那些有效的防范措施,比如说,他号令严明,对士卒又很爱抚,竟然连羌人也都要称呼他为“龙图老子”了。而西夏人也互相告诫他们自己不能侵犯中原边境,并到处传诵着这样一句话:“小范老子,胸中自有数万甲兵”。③再就是他这阕词作还传到了敌方军队,他们也都被感动得热泪横流。因此,在范仲淹镇守边疆的那段时间里,敌军就再也没有出现过对中原地区较大的骚扰和侵犯。由此可见,范老子这阕词作的功劳就端的不可小觑了!   
  按:① 其词今仅流传五首。② 另有一种说法以为最早撰写豪放词作者,应属李冠《六州歌头·项羽庙》;参见宋人程大昌《演繁露》等。 ③具见《幼学琼林》所述引。        
双燕何曾梦故宫——徽宗被押北上咏杏感身世   
  中国历史上有一桩实在奇特的现象,亦即越是到了更朝换代之际,一些当国者尽管在治国安民方面极为无能为力,甚至腐败透顶,但他们的艺术细胞却往往越是发达,以至比平时那些专门从事该项工作的文人学士还要“厉害”!   
  这无论如何也是一桩阴差阳错的事情了。像早些时候的南唐后主李煜即是其中一个“杰出”的代表,因为李在琴棋书画、诗词歌赋等文学艺术方面所达到的成就,居然连正经八百的文人都要自叹不如。而在帝王里头,大概就只有北宋的徽宗皇帝才够得上跟他“媲美”。   
  徽宗赵佶是一位多才多艺的皇帝,但他也像许多混蛋皇帝一样荒淫无耻、穷奢极欲。在他当政期间,重用蔡京、童贯等六贼,居然要仿照杭州凤凰山形势,在汴京城里硬生生地把全国各地搜括过来的珍禽异兽和奇花名草,建立起了一座艮岳。不难想见,人们因此尤其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了。   
  而当时他还要不自量力地去挑衅金国,这最终引起了金国的屡次入侵;徽宗害怕了,遂急忙把皇位传给了儿子赵桓。然而,这依然不顶事;钦宗靖康二年(1127年),徽、钦父子俩及其一应宗室宫眷都被掳掠到了金国——北宋王朝就此覆灭。   
  面对着他这生命悲惨史的开始,徽宗此时才清醒过来,往日的繁华景象只能成为美好的回忆了。所谓“琼林玉殿,朝喧弦管,暮列笙琶”的“万里帝王家”生涯,①已是不复存在。但刚开始时,他还是希望宋朝臣民能够打败金国统治者来接回自己的。他在词中一再沉吟着的所谓“故国梦重归”,应当说,他对回国还存有一线希望。于是他也就这样自我安慰着。然而,如此冷冷的等待毕竟不能太长,况且,随时都可能受到那非人凌辱的场面,也使他极为难堪;时间一长,他知道这日趋渺茫的期望也不可达到了,并转而为失望。在这越发寒冷的北国里,他居然连做一个好梦的机会也没有了,于是他便感到了深深的绝望!   
  正在被押北上的徽宗忽然在路旁见到了一簇簇鲜艳夺目的杏花,他感觉自己还不如这杏花的自由自在呢;想到这里,徽宗便不禁泫然泪下。正在此时,又不知从哪里飞来了一只燕子,扑楞楞地在他眼前拍打着翅膀,他就更是伤感了。于是,他流泪填写了一阕在中国词史上也别有一种令人感叹意味的《燕山亭》词,道是:   
  裁剪冰绡,轻叠数重,淡著胭脂匀注。新样靓妆,艳溢香融,羞杀蕊珠宫女。易得凋零,更多少无情风雨。愁苦。问院落凄凉,几番春暮。   
  凭寄离恨重重,这双燕,何曾会人言语。天遥地远,万水千山,知他故宫何处?怎不思量,除梦里有时曾去。无据。和梦也、新来不做!②   
  事实上,这无疑就是徽宗当时人生遭遇的悲惨实录了。之所以造成使他这一不堪回首的后果,却正是由于他的荒淫败国所致。而这,其实也就是一切亡国之君几乎“不谋而合”的结局。此后,徽宗在北方五国城中被囚禁着,直至结束他那曾经奢侈而又悲惨的一生。   
  按:① 均见徽宗《眼儿媚》词。② 此词版本断句多有异同,兹不赘述。至于《词律》以为“作‘天遥地远’,误也;宜作‘天远地遥’乃合。”可参阅。又,淡著,《词综》作“冷淡”;新来,一作“有时”。重、思、量,均为平声。        
佳人心事丁香结——贺铸含泪填词遥寄痴情女   
  唐诗真是一座令人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库。此后的诗词作者就几乎没有不从中汲取那无穷的养料,来给自己的作品以增添无尽的魅力。至于如果还能从中获取一些情缘的,不用说,那就更是令人深思了。   
  晚唐大诗人李商隐曾代他人作有赠别诗二首。这赠别诗原本充满着许多令人惆怅的心音,诗人用芭蕉和丁香这些令人想像颇多的物象,引导人们在展开那无穷无尽想像的同时,还能感受到它那无限的美感。就是现代著名诗人戴望舒也还把它用在了《雨巷》一诗中,用来说明诗人跟那“丁香一样的女人”的情缘,使得戴诗人大得其名。可见,其魅力也真是令人难以估计了。   
  现在,我们先来读读大诗人李义山的这两首诗,其第一首云:   
  楼上黄昏欲望休,玉梯横绝月中钩。   
  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   
  而这第二首说的是:   
  东南日出照高楼,楼上离人唱《石州》。   
  总把春山扫眉黛,不知供得几多愁?   
  然而,这绝妙好诗到了北宋著名词人贺铸手里,却具有别一样的风景了。因为当时在风物旖旎的江苏时,贺跟一名歌妓的关系亲密无间;两人相约只要贺的官运较为亨通,生活也较为安定时,他就去接这美人过来成亲。但贺却为他那艰苦的生活一再奔波着,所以他俩的情缘也就一时难得有着落了,而贺居然也没有能力携带她远走高飞。况且时光不待人,这样很快地便过去了若干年;这多情重义的美女很想念贺,于是她便写了一首七言绝句邮寄出去:   
  独倚危阑泪满襟,小园春色懒追寻。   
  深恩纵似丁香结,难展芭蕉一寸心!   
  接到这首诗的贺铸,不由得一读再读,真是百感交集。他当然知道这美人的诗作正是用了李义山这两首赠别诗的意象和词句,显得颇有风致和韵味。而且更为难得的,美人因思念他竟把一切游玩都看淡了;而他当时的深恩现在都化成了她难以言状的苦痛。但他也不是不想跟她相亲相爱地度过一生,只是他现在官做得并不顺心不说,而且他一直仅是一个小官,还时不时地受到上级的无端刁难和同僚的死力排挤,那心情真可谓压抑之极。读罢她这诗的贺词人自然更觉得辜负了她当年对自己的深切期望,并深为不安起来。而此时,深谙词曲格律的贺铸遂照着美人这份好意,以及她诗作中的语词,填写了一阕词牌名为《石州引》的词,然后含着热泪寄予她,以作为自己近年来无奈心意的表白:   
  薄雨初寒,斜照弄晴,春意空阔。长亭柳色才黄,远客一枝先折。烟横水际,映带几点归鸦,东风消尽龙沙雪。还记出门来,恰而今时节。   
  将发。画楼芳酒,红泪清歌,顿成轻别。已是经年,杳杳音尘都绝。欲知方寸,共有几许清愁,芭蕉不展丁香结。枉望断天涯,两厌厌风月。①   
  这美人一再吟诵着贺铸这首绝妙好词,顿时惆怅不已。因为她越是往下读,便越是禁不住泪流满面了;她明知挚爱自己的心上人贺铸,现在却分明承受着凄凉岁月的煎熬。既然如此,那他们当时的计划还有什么希望呢?!   
  按:① 据《词谱》、《唐宋词格律》等书称,《石州引》即《石州慢》之别名;而《词综》、《词林纪事》等则作《柳色黄》,非;盖以词中语“长亭柳色才黄”而标之也。又,鸦,亦作“鸿”;门来,一作“关来”或“门时”;顿,一作“便”;其余各本均同。唯《唐宋词格律》存在与上述不同外,却仍多有不同者。如“初”作“收”(《词综》作“催”,似均比“初”字义胜);色,作“蓓”;远客一枝,作“倚马何人”;际,作“漫”;清,作“新”;枉望断,作“憔悴一”。阿袁今据王灼《碧鸡漫志》记载称首两句作“风色收寒,云影弄晴”,后改为“薄雨收寒,斜照弄晴”,亦可反证“初”字实非也。至于“厌厌”,均为平声。        
无聊偏感夜深长——孙学士被催草诏发牢骚   
  俗话说,“欢娱嫌夜短,寂寞恨更长”,这话原本是用来指说那些夫妻抑或情人之间离别后的感受,似乎也可谓最真切不过了。但事实上,作为官居清要之职的翰林学士孙洙,所经历的虽不是这种缠绵的情缘,但也何尝就没有这种令人难以为怀的真切感受呢?   
  真州(今江苏仪征)人孙洙(1032年~1082年),字巨源,19岁就考取了进士,补秀州法曹。复举制科,迁集贤校理。神宗元丰年间(1078年~1085年),孙洙在翰林院任职时,神宗曾命令他速回翰林院来草拟诏命,而他那时却正在太尉李端愿的家里听歌观舞。在那欢闹着的宴席上,李把刚刚娶到的美貌而又能歌善舞的姬妾,也叫出来侑酒助兴,这自然更引得众多宾客手舞足蹈起来。   
  时间早已到了二更,大风起处,街上的行人不用说早就稀稀落落了,而宴会厅里的空气却仍是暖洋洋的,正在兴头上的李端愿面对这一干宾客,却不愿遂此罢席。   
  而作为李家座上宾的翰林学士孙洙,一边高兴地饮着好酒,一边欣赏着眼前美女那曼妙多姿的歌舞艺术,尤其是那婉转多情的琵琶技艺时,更是使得孙整个身心都陶醉了;不难想像,他固然也是意犹未尽的。然而,就在这个时候,大太监却手捧着皇帝的诏命来催促他进宫去起草一些重要诏令了。   
  这可是一道催命符啊!孙在心里暗暗地诅咒着,但他又不敢当着太监的面说出这番很可能就使他遭到满门抄斩的混话来。他一边懒洋洋地起来劝慰着太监也坐下来喝杯酒暖暖身子,然而他那渐已迷离的眼睛却始终未尝离开过李太尉这新娶姬妾的歌舞。此时,太监把那杯暖暖身子的酒喝完,便不再敢留恋下去了,于是就站起来催促着孙和他一同回去。实在没有法子可想的孙,遂只得慵慵然起身,告别了李端愿等一干主宾,随这太监回到翰林院。   
  此时距离天亮还有三更的时间,作为翰林学士,孙自然没有不听命皇帝的自由,但他实在太重视感情方面的享受了,况且那美人的琵琶还没有弹奏完毕呢。此时,正骑着高头大马的他猛一回头,发现天空已下起了濛濛细雨,他这才明白自己由于注意力并不在夜色中,居然便连天空中已下起雨来还都丝毫不知觉呢。   
  这样一想,孙不觉就到了翰林院里。对于写作诏令,早已驾轻就熟了的孙很快便写了三道。看看完成了任务,他的心情就又飞奔到李太尉家的宴席上去了。现在,独身在翰林院也就是说玉堂里的孙洙,却倍感无聊和寂寞。心想,这样漫长的夜晚该怎样才能度过啊?此时距离天色微明仍还有三更鼓的光景呀!于是,思前想后的他觉得自己由于当了官,却反而受到了许多不应该有的羁束,便当即吟成了一首《菩萨蛮》词来:   
  楼头尚有三通鼓,何须抵死催人去?上马苦匆匆,琵琶曲未终。回头凝望处,那更廉纤雨?漫道玉为堂,玉堂今夜长。①   
  等到天色一亮,孙洙便派人把这首词送给了李端愿,用来表示自己昨晚那不尽遗憾的心情。李读罢此词,也不觉大为感叹人生的某些无奈。然而谁能料到,受到诸多思想牵缠,加以那天不巧又遭受了风寒,此后再次到翰林院值班的孙洙便一病不起;前后相隔才六天的时间,他竟一命呜呼了。这可真是使人感到它就是孙洙写作该词之外的一场悲剧了。   
  按:① 漫,一作“谩”。南宋洪迈《夷坚甲志》卷四曾谓此词系孙洙曾外孙所述,鲁纾《南游纪事》亦载之;而黄昇《花庵词选》所载,则与之颇多出入也。又,更,仄声;为,平声。        
风流一阕相臣知——李汉老少年之作为通向参政之路夯歌   
  人们在少年时所写的一些作品,很难说在后来就没有用处。生活在南北宋之交的李邴,即是凭着那少年成名之作顺利地打通并夯实了他后来的参政议政之路。   
  济州任城(今属山东)人李邴(1085年~1146年),字汉老。他少年早熟,不但勤苦读书,淹贯了诸子百家之学,而且他有着非凡的志向,要为国家出力献策。徽宗崇宁五年(1106年),李邴业已顺利考取进士,但此时的他却还没能做上颇为满意的官职。   
  然而,此时人们一见到李邴,便会有意无意地问起他:“嘿,我说李邴哪,您为何会有这么个‘问玉堂何似?茅舍疏篱’的感觉呢?玉堂可就是翰林院这清贵之地呀,看来您是已做好当翰林学士的准备了?当然,您这可真是绝妙之句啊!”而李邴也总是乐呵呵地笑着回答对方,“哦,是吗?”应该说,李邴心里对此也是颇为快意的,因为这语句就出自他的少年得意词作《汉宫春》:①   
  潇洒江梅,向竹梢疏处,横两三枝。东风也不爱惜,雪压霜欺。无情燕子,怕春寒、轻失花期。惟是有,南来塞雁,年年长见开时。   
  清浅小溪如练,问玉堂何似?茅舍疏篱。伤心故人去后,冷落新诗。微云淡月,对孤芳、分付他谁?空自倚,清香未减,风流不在人知!   
  但只是李邴许久也没有得到迁调官职的好运,而且到徽宗政和年间(1111年~1118年),他还赶上了家中父母亲相继病故的哀伤之事。作为孝子,他得回山东老家守礼戴孝。等到李邴重新回到朝廷时,举目所见,就几乎没有人足以谈论的了。于是,他不由感到一阵莫名的孤独和寂寞。   
  正在此时,跟他曾为同官舍的王黼却已升任到首相这一令人歆羡的职位。王在获悉李已回京,却还没有落实有关任职政策时,遂派人邀请李到他家里玩儿。为此,李邴也就去拜访了。席间,王黼把他所有的美姬尽行叫出来唱歌跳舞,以便侑酒助兴。此时,原本心情极度不佳的李邴忽然间听到了一曲特别熟悉的歌声,那不就是自己的词作《汉宫春》吗!李邴当即兴高采烈地举杯跟王黼碰了又碰,干了又干,双方一直饮到大醉,李方辞归。   
  原来,首相王黼也很是欣赏李邴这《汉宫春》词,现在见自己有能力提拔李邴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