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生活中的经济学-第1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创造财富”? 
    经济学的研究指出,资本和自然资源可以起到和劳动类似的作用,因此 
可以认为他们也能创造价值。同样的劳动,当有机器帮助时可以生产出更多 
的产品,所以在某种程度上机器可以替代劳动,而机器是资本转化的,所以 
说资本可以“创造”价值。同样,较好的自然资源,如肥沃的土地,埋藏较 
浅的或品位较高的矿藏,也都可以帮助劳动创造出更多的价值。从这个意义 
上说,自然资源也可以“创造”价值。因此,劳动、资本、资源称为生产 3 
要素,只有这样分析才能完全地理解价值的来源,否则我们将无法解释像科 
威特这样的国家何以如此富有。 
    生产要素能创造财富的确切意义是,当它们被投入到生产过程中去时, 
能使生产中所使用的原材料、动力、辅料等,通过形态的转化增加他们的价 
值。例如,在美国买一瓶墨水大概要花 2 美元。但制造一瓶墨水所用的化学 
品、玻璃瓶、包装盒等原材料加起来只值 0.8 美元,其余的 1.2 美元是因为 
投入了劳动、资本、自然资源(如工厂用地)而创造的财富。要素创造财富 
的另一种解释是,要素是没有成本的,但在使用它的过程中却能获得财富。 
它的成本和它所创造的财富无关。如果使用它的成本和它创造的财富一样 
多,这意味着它不能创造新的财富。 
    土地资源的存在不需要任何成本。劳动力的维持则需要成本,这是指吃 

饭、穿衣、住房、教育等开支,但这些开支并不是因为使用劳动力而引起, 
它本来就需要开销的。而且这些开销和它能创造的价值无关。作出伟大贡献 
的企业家、科学家、艺术家并不是因为他们的食物格外精美。作为资本的机 
器、厂房在使用过程中有磨损和腐蚀,但同时有资本折旧在补偿。当它们最 
后报废时,折旧基金可以保证买一套新的设施。所以说资本的使用除了折旧 
外并没有其他的成本,而折旧是和作为投入的原料同样看待的一种开支。资 
本本身使用到最后仍原封不动地存在着。 
    生产要素可以创造出财富,谁有权使用生产要素谁就能够得到财富,因 
此就出现了对生产要素使用权的争夺。在市场经济中这个问题通过市场竞争 
来解决,即谁出的价格高,谁就有权使用生产要素。结果生产要素就出现了 
价格,劳动的价格是工资,资本的价格是利息,资源的价格称为租金。要注 
意,要素的价格是使用要素的代价,而不是占有要素的代价。工资是在一定 
时期内使用劳动的价格,而不是把劳动者买来当奴隶使用;租金是一定时期 
内使用土地或其它资源的代价,也不是买卖土地的价格:同理,利息是一定 
时期内使用资本的代价。所以要素的价格都是指使用一定时间的代价,都有 
时间单位。 
    要素是可以再生的,至少它不会在一次使用中就消耗掉,这是要素和其 
它生产中投入品(如原料)的又一根本区别。土地可以永久利用;劳动虽不 
可以永久利用,至少也可使用若干年;从理论上讲资本也可以永久利用,只 
要不发生类似革命的社会大变动。再如淡水资源,它可以再生,一般也可以 
永久利用。但矿藏一类资源却不可以永久利用,过去对这一点认识不清,把 
它当成了一般的可再生资源,所以只收取一般的租金。现在还没有找到合理 
可行的办法来处理这类资源的使用代价,因为这涉及到几代人的利益分配问 
题。 
    要素的质量有优劣之分。劳动、土地,它们的质量差别极大。优质劳动, 
地处繁华地段的土地比一般的劳动和土地,可以多创造出 10 倍以上的价值。 
资本的差别不那么大,但也有长期短期,能否及时供应以及对使用对象的选 
择性等质量的差别。为了获得更高的使用要素的报酬(即要素价格),要素 
的所有者将努力改善要素质量。在现代社会里劳动只可能属于劳动者自身, 
而在奴隶社会劳动不属于他自身。资源的所有权随社会制度而异。资本的所 
有权,在资本主义国家都属私人所有。在我国,家庭储蓄的资本属私人所有, 
国家积累(国有企业的利润、一部分税收)属国家所有。在改革之前的 1978 
年全国储蓄存款仅 211 亿元,而现在已超过 1 万亿元。过去,投资主要靠国 
家财政收入,现在主要靠银行贷款,其中主要是居民的储蓄。要素的所有权 
对要素的使用效率有重要影响。私人所有的土地决不会长期搁置而不加利 
用,私人的资本决不会投资于无效益的生产。但私人占有要素的制度可能产 
生贫富悬殊。美国解决贫富悬殊的办法是征收累进所得税。 
    将 3 种要素恰当地组合起来,制造出产品或提供服务,实现要素创造价 
值的过程,这就是企业家的任务。他们在市场上出售产品,用得到的收入去 
支付要素价格以及原料费用。如果还有剩余,就是企业的利润,否则企业就 
发生亏损。企业家自负盈亏,他们有时暴富,有时破产。但企业的利润也是 
一国所创财富的一部分,将要素所得和企业盈利合在一起就是一国所创造的 
全部财富。 
    在美国,任何人得到的一切合法收入,货币的或物质的,目前的或将来 

的,除掉少数亲友馈赠或国家救济外,无不来自要素的所得。换句话说,只 
有你提供要素创造了财富,才能取得合法收入。那里没有按人头分配的奖金, 
按城市户口分配的涨价补贴,没有离退休的加薪,没有可报销的私人消费, 
机关团体也从来不分食物、饮料、日用品。因为财富都是要素创造的,如果 
某人没有提供要素而获得收入,则必然有另一些人创造了财富而没有获得报 
酬。 
    从创造财富的一面来计算美国的总产值,1990 年劳动所得占 73%,资本 
所得占 10.7%,其余 16.3%是租金和利润。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劳动 
所得的份额一直呈上升趋势。 

    小结:计算国民生产总值也可以从要素创出的价值来、计算,说明什么是生产要素,其特点是 

要素没有成本,它的价格等于它产出的价值,此价值正比于它被使用的时间。在市场经济中,除掉施 

舍和馈赠,人们的一切收入来自提供要素得到的报酬。 

                  25.美国经济为什么会衰退? 


    正如许多人都会骑自行车,但很少有人想过为什么两个轮子的车不会跌 
倒一样;大家都会用钱到市场上去选购商品,但很少有人想过,为什么用钱 
可以选购任何一种商品。也许很多人认为这个问题不成其为“问题”,可是 
实际上这是货币经济要解决的最基本的问题。 
    在以货易货的市场上,如果我要用羊去换别人的斧,首先必须找到市场 
上有斧的人。其次要知道他是否正需要羊,最后才谈得上以什么比例来交换。 
有了钞票,买卖双方都大为方便,但钞票并没有改变一个基本事实,即消费 
者用掉的每一件商品没有不是生产者生产出来的;而且生产出来的每一件商 
品都应该被消费掉。所以每一种商品的生产和消费在数量上必须保持平衡, 
而且要有一条渠道使这种商品供需的双方能互相找到对方。 
    在完全是计划经济而没有市场的国家,可以安排生产衬衫的工厂生产一 
万件“最优”牌衬衫,同时将一万张分配券发出去,这样不会发生供需数量 
上的不相等。可是在消费者有权选择商品的市场经济中,要使每一种商品供 
需相等便远不是一件简单容易的事。撇开许多市场调查和预测,在市场经济 
中解决该问题的基本方法就是让价格起传递信息的作用。企业和消费者各自 
追求自己的利益,价格就可以起到平衡供需的作用,这就是我们熟悉的价值 
规律:供过于求的产品价格下跌;供不应求的产品价格上涨。根据美国的经 
验,价格的信息作用和激励作用可以解决在钱的持有者有选择自由的条件 
下,每种商品保持其供需相等。虽然在这个调整过程中需要社会付出一定的 
代价:有不少企业莫名其妙地破产倒闭,大致也有同等数目的企业莫名其妙 
地发财致富。总的看来,这一现象并没有成为市场经济运行的大障碍,相反, 
它倒成为市场经济运行的正常机制。钱可以选购任何一种商品,保证有钱就 
有东西。不会发生“虽有资金却缺乏物资”的现象。 
    可是,如果消费者拿了挣来的钱不到市场上去选购商品而是将它储蓄起 
来,问题的性质就起了变化。此时不再是个别商品的供需失衡,而是总量的 
失衡。即总的购买量少于总的生产量。 
    要理解储蓄引起经济问题的关键点,在于懂得在市场经济中每个为社会 
创造了财富的人都从社会获得了大体上相当于他所创造的财富的钱。所以当 
他虽然参加了生产,但生产出来的产品不能转变为财富时,或者说他虽然制 
造出了产品,但消费者因为把钱储蓄起来而不去购买时,他将得不到收入。 
在一个由中央控制的经济中,情况完全不同。因为社会成员得到的收入与他 
为社会创造的价值无直接关系。举一个极端的例子,在一个由领导分配购买 
力的社会内,领导负责每个成员的衣、食、住、医疗、教育等,另外再给一 
点零花钱,每个社会成员的收入与他创造的财富无关。如果社会成员把零花 
钱存起来而使购买总量小于生产总量时,领导可以增加每个成员的货币收入 
(例如增加“薪水”),从而注入额外的购买力,使供应总量和需求总量保 
持平衡。日后一旦人们将储蓄重新投向市场时,主管可以用各种方法约束购 
买力,包括限制百姓的货币收入(降低工资或裁员),提高物价水平,从国 
外进口商品以增加供应等等。在一个由千百万个消费者和生产者分散作决策 
的市场经济国家内,政府也作为分散决策者之一参加市场中的买卖,但它既 
不能控制工资,也不能决定物价。当消费者因储蓄而减少购买时政府无权命 
令雇主增加工资。相反,如果产品卖不出去,雇主只会减少雇佣,或降低工 

资,使社会上的总购买力进一步消弱,造成恶性循环。衰退便由此产生了。 
    然而不论在何种社会制度下储蓄原是每一个家庭都在从事的经济活动。 
因此从全社会来讲,家庭消费掉的产品价值永远比生产出来的价值小。这里 
的差额是生产出来不用于家庭消费而用于基本建设的产品。因此我们发现, 
家庭的货币储蓄总额必须等于全社会的投资总额。当这二者相等时,社会上 
生产出来的商品总值全部都消耗掉,或者用于家庭的日常消费,或者用于基 
本建设。可是问题恰恰在于家庭储蓄总额未必等于社会投资总额。家庭的储 
蓄总额是由各个家庭独立决定的,而社会的投资总额是由各个企业家独立决 
定的。家庭将储蓄的钱存入银行,企业家作出投资决定后从银行借钱去搞基 
本建设。但存进银行的钱未必等于从银行贷出去的钱。在计划经济国家里就 
不会发生这样的间题,因为计划中的基建项目由国家决定,他可以做到投资 
额等于储蓄额(再加上国家代替家庭储蓄的钱,也就是国有企业的利润,它 
也可以分配给企业的主人,即全体人民)。仅当投资部门不遵守国家计划决 
策,例如各工业部投资超过计划指标或少于计划指标时,储蓄才不等于投资。 
即使发生这样的情况,国家也可以及时调整基建规模而使二者保持平衡。 
    在美国这样的市场经济国家里,要使由家庭决策的储蓄恰好等于由企业 
家决定的投资,确实是难上加难。一直到 20 世纪 20 年代,经典的经济学理 
论认为:存贷款的利率也是一种价格,当存款超过贷款时利率降低,减少了 
家庭储蓄的积极性,同时却增加了企业家贷款办企业的积极性;银行里的钱 
供不应求时则发生相反的过程,因此和其他任何一种商品一样,利率的浮动 
可以使储蓄与投资保持平衡。虽然这个理论在 19 世纪已经不太经得起事实的 
检验,资本主义国家不断地经历了衰退和繁荣的交替,但经济学家们拿不出 
更有力的理论来解释,只能说价格的调整需要一段时间才能起作用,经济的 
波动只是调整的过程而已。 
    可是 1929 年美国发生的大萧条证明了上述的经典理论不足以解释资本 
主义经济动荡的原因。因为在那次大萧条中美国的社会总产值连续三年急剧 
下跌,直到 10 年以后,即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生产才恢复到原来的水平。 
这次大萧条损失的财富大体上等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美国的全部战争开销。 
美国有 1/4 的劳动力失业,许多家庭受冻挨饿,流离漂泊。在那次萧条中利 
率降得很低,但投资仍非常微小。因为老百姓没有钱买东西,企业家不会为 
了生产卖不出去的产品借钱开厂。换句话说,投资的积极性不仅取决于利率 
的高低,而且取决于市场的兴旺。只要产品卖得快,建厂的成本即使高一点, 
仍旧有利可图。1990 年秋季以来美国发生的最近一次经济衰退再次证明了利 
率对经济的促进作用相当有限。布什总统相信降低利率可以刺激经济,所以 
政府和美国联邦储备银行(相当于中央银行)合作,接连五次降低利率,利 
率已经低到近 20 年来的最低点,但投资仍未明显上升,整个经济仍处于供过 
于求的状态。或者说,生产出来的总价值大于百姓的消费加投资;更确切他 
说,企业家眼看生产出来的产品难以销售,干脆减少生产。国民生产总值不 
但没有上升,反而连续几个季度出现负增长。 
    美国在 1929 年 10 月开始发生的令人谈虎色变的大萧条还不仅仅是因为 
投资低于储蓄。如果仅仅由于这一点,它只不过是一次比较严重的衰退,这 
种衰退在美国历史上早已发生过许多次。由衰退演变成为大萧条主要是另外 
两个因素促成的,第一是百姓听信谣言,纷纷到银行里挤兑,第二是美国的 
中央银行减少了货币供应,使资金更短缺,物价降低,企业家更不愿投资(存 

钱获利比办企业获利大)。最近(1991 年)国际商业信托银行因发生巨额贪 
污,资金不足以抵债,造成存户的存款不能兑现。如果存户有灵通的消息, 
就可以事先将存款提出来避免损失。1930 年 12 月初,群众在经济衰退造成 
的恐惧心理影响下,听信谣言,到美国银行(事实上是一家普通的商业银行, 
不过起了一个大名称似乎是美国政府开的银行)去挤兑。美国银行因此倒闭, 
结果引起一连串小银行雪崩似地跟着倒闭。银行倒闭给工商业和储户双重打 
击,经济进一步收缩,给衰退雪上加霜,当时美国银行界未能挽救这家殷实 
的兄弟,据说是因为人事纠纷,歧视犹太人的偏见,再加上同行的忌妒心理 
所造成。按照银行界的惯例,任何一家银行受到挤兑威胁时,只要他在经营 
中信用良好,他有权请其他银行借钱给他对付一时的周转困难,其他银行也 
有义务这样做,因为这对大家都有好处。可是当时这种惯例并未成为一种制 
度,结果导致衰退发展为大萧条。后来有鉴于挤兑对金融界造成威胁,美国 
法律规定大多数银行必须对储户的存款保险。万一银行倒闭,存户不会吃亏, 
这就消除了挤兑的根源。 
     当时这家美国银行破产后,将它的资产拍卖清理,拍卖所得显然低于资 
产的真实价值,何况在经济萧条的背景下。最后对储户的每一元钱偿付了 
92.5 分。这说明如果储户不去挤兑,他们一分钱也不会损失。 

     小结:当购买总量少于生产总量时发生经济运转的障碍,这是由于投资少于储蓄所引起。利率 

的波动可以调整投资和储蓄,但所起的作用很有限。30 年代的大萧条是两个额外因素所诱发,即挤兑 

银行和减少货币供应。 

                     26.美国如何对付经济衰退 


    我国经济也有高速增长的年代和停滞倒退的年代,但除了三年灾荒以 
外,这些经济波动并没有给百姓的生活带来多大的影响。因为农民的生活很 
大部分是自给自足,较少依赖于货币经济。城市居民因为大家就业有保障, 
基本生活条件如住房、医疗、教育都由国家供应。一般百姓甚至并不知道国 
家的经济是在增长还是在停滞。可是在美国则不然,每个人的收入直接从市 
场得到,经济繁荣或衰退立刻给每个家庭带来影响。所以经济的荣衰是全国 
百姓最关心的大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