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鬼吹灯之牧野诡事-第1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就是用撒树汁熬成的。苗山并没有撒树,他们要用重金向汉人购入,但汉人却始终不懂撒树的毒性。

  直到雍正年间,广西巡抚才遣人深入苗山,探明了这种剧毒的制作方法。原来广西诸苗之中,以獞苗之弩最毒,弩箭上涂的毒药有两种,一种是草药,另一种是蛇药。草药虽然毒性猛烈,但熬成两个月之后,就会失去药效不在灵验。而熬成了蛇药,可以使用数十年之久。

  不过单用蛇汁,其药只能使人溃烂,中毒后仍有治蛇之药可以救治。更有一种蛮药,其名为“撒”,以此配入蛇汁熬箭,射中人兽身体,剧毒会随血液迅速流遍全身,纵是华陀再世也难解救。闻此“撒”药,系毒树之汁,滴在石上凝结而成,其色微红,此树产于广西泅城土府,自古罕见稀有,极为难得,苗山里的猎人暗中买回去制成蛇药,其价贵如黄金,一向被苗民视为至宝。

第76节:鬼庙

  从前,在河北与山东交界的地方有一个村庄,因为是两省交界,所以过往的人特别多。村头有一间破庙,因为这个村子没有客栈,凡是经过此地的外地人,几乎都会借宿在此休息。有一次,一个外地商人借宿于此,来的时候还好好的,但是转天早上人们却发现他倒在地上,浑身抽搐,嘴里还不停地说:“有鬼、有鬼。”没多久就一命呜呼了。消息很快传开,闹得村子里沸沸扬扬,此后这座庙就没有人来住了,闹鬼的事情就这么传了下去。

  某日,一个秀才从这里经过,见天色已晚,他便想在此地过夜,四下寻找都没有找到客栈,于是他来到了村头的这间破庙,刚要迈进庙门就被一位过路的老大爷叫住了。老大爷摆摆手对秀才说:“年轻人,这里可不能住啊!”秀才一脸疑惑:“此庙一无损坏二无人家,为何不可住?”老大爷说:“前两年出了命案,然后此庙终日有鬼缠绕,进去住宿的人必死啊!”秀才摇了摇头对老大爷说:“感谢您相劝,我乃读书之人,不信鬼神之说,我尽管住于此地,也好一探究竟。”

  秀才不顾老大爷的劝告,毅然住在了破庙里,天渐渐地黑了下来,他点上一支蜡烛拿起书,窗外不时吹进风来,烛光摇曳,秀才虽然不信鬼神,但不免还是有些害怕。就在这时。贡台上突然传来了“叽里咕噜”的声音,而且贡台还在不停地摇动,声音越来越大,像是要从此处变出来什么东西。秀才刚想起身向外跑,转过头又想起来和老大爷说话时那胸有成竹的样子,也觉得如果跑出去读书人的颜面便会荡然无存,碍于面子,他鼓起勇气,向贡台处走去一探究竟。借助微弱的烛光,他赫然发现,在贡台上发出声响的居然是群老鼠。但秀才不解,何来如此大之声响呢?原来老鼠个个体型庞大,在老鼠的尾部都有一个将近拳头般大小的疙瘩,一动起来便会发出这种恐怖的声音。

  转过天来,村民们听说在庙里住了个秀才,都觉得会凶多吉少,一大早聚集而来,发现秀才依然在读书,都很不明白地询问他。秀才让村民拿来铁铲见鼠洞就挖,果然挖出不少体型庞大且尾部有疙瘩的老鼠,它们一跑起来就会发出“叽里咕噜”的声音。原来老鼠偷油吃的时候把蜡沾在尾巴上,一跑又滚上了泥土,日子久了就成了这样,这便成了“闹鬼”的源头。

第77节:大铜佛

  抗日时期,位于老天津卫东南角草场庵地带有一座居士林,值得一提的是,居士林里有一尊铜质的佛像,高约五米,相貌慈祥。佛像前设立了香炉,供人们烧香供拜,香火很是旺盛。人们口口相传,只要在铜佛前拜一拜、摸一摸,身上疾病便烟消云散,久而久之,铜佛其身光亮耀眼。至于铜佛的由来,还有一个传说。

  从前此地爆发了一场瘟疫,横尸无数惨不忍睹,临近的大夫纷纷前来一起救治百姓,疫情仍无法控制,恰巧一位路过此地的高僧一语道破,高僧说:“这并不是普通的瘟疫,而是瘟神作祟,如若控制住疫情需铸造一尊硕大佛像方可压住此劫。”

  随后百姓们找来了附近铸造铜像的高手,准备铸造一尊通体金黄的大铜佛像。可自打铸造开始就非常不顺利,连着几次都白白地浪费了准备好的铁水,这可让这些师傅们急坏了,本来材料就紧张,这样浪费最后肯定失败。原料所剩无几时,只见铁水在炉中翻腾,取样几次大家都摇头,眼看就要失败了,高僧恍然悟出了些什么,纵身跳向炉内,霎时间炉火升腾,铁水翻滚,老铜匠心中震动,发出呼号“铸!”果然铸出了一尊通体金黄的铜佛。

  佛像铸好后,疫情得到了控制,大家都说是高僧自己与佛像融为一体解救了百姓,大家就为铜佛设了香炉供拜。此后也有匪徒打铜佛的主意,但是一旦前来偷盗便头痛不止,有的当场晕倒被官府抓了起来。

  不久,日军侵略到了天津,为了扩充制造军械,他们不停地搜刮一切有用的金属。日军发现了这座大铜佛,一心想霸为己用,无奈一来日本也是个信奉佛教的国家,虽然是军事行动,多少他们对于佛坛圣地有所顾忌;二来他们也想使用亲民政策,不想因为这件事情和当地的老百姓发生冲突。便想了一个计策,谎称要将大铜佛移到一个安全的地方,修建宽敞的殿堂以供奉。

  大家听到这个消息,谁都知道他们不怀好意,但是也不知道用什么办法才能阻止他们,众人都期盼着大铜佛可以像传说那样抵挡匪徒。到了日军前来迁移大铜佛的日子,来了很多百姓围观,当日军利用绳索铁链牵拉的时侯,大铜佛不知从哪里溢出了鲜红的液体,恰似鲜血涌出,动手的日军各个倒地抱头,一副痛苦不堪的样子,这下百姓们欢呼起来,日军不得已才停止霸占大铜佛的念头。

第78节:天力击鼓

  康熙年间,天津城里有一闲人姓赵,家中排行老二,故此大家都叫他赵二,年幼肘家境富足衣食无忧,从小饱读诗书,自视清高。壮年之时一场祸事,家道中落。其虽学富五车写得一手好字却游手好闲,没有了清高的资本却练就了一副厚脸皮。整天蹭吃蹭喝,但凡酒家商铺一见此人,便像驱赶瘟神一样四下哄散。每次被人驱赶他便放下狂言:“我终有一日可成锦缎玉封之人,到时候求我也不来。”

  这天官员们得知康熙皇帝南巡途经天津的消息,这下可让天津的官员们大费周章,绞尽脑汁,如何迎驾才可博康熙皇帝龙颜一悦?

  有一官员提议,北门外有一大鼓,是件古物,据说只有赋天力者方可鸣其真响,真响有万人齐贺之声。凡人只可鸣其原声。逢跨年之时才击此鼓庆贺,但从未听过其真响。何不在城内张贴告示,寻觅些力大之人来试一试。

  凡能比跨年击鼓时声响大的,赏银。如能击出惊人之声,不仅有机会面圣,而且还赏金赏地。告示一出,引来了十里八乡的壮汉们,无不膀大腰圆、虎背熊腰,个个摩拳擦掌准备一鸣惊人。

  众人来到大鼓之前排起队伍,等待官员吩咐前去击鼓,赵二排在最后,大家看见他这等样貌都笑他不自量力,反正赵二平日里招人取笑已成习惯也不以为然。众人一个接一个地去击鼓都连连失败,到了最后一个就是赵二,官员们眉头紧锁,看他样貌又弱岂能击出惊人之声?已无人来,便死马当活马医了。

  赵二来到鼓前。仔细地打量了一下大鼓,偶然间发现在大鼓的边缘有一个“启”字,虽然已无颜色但字的样貌还是可以看得清楚,在字下面有一个拨动的机关,赵二随之拨动,鼓内传出了一声响动,随后赵二抡起鼓槌使出浑身力气敲击大鼓,果然大鼓声响似万人齐鸣,把前来的官员们都吓了一跳,谁曾想此人便是传说中赋天力之人啊!

  不久康熙皇帝途经天津,天津举办了一系列带有地方特色的欢迎仪式,待最后赵二击起大鼓,鼓声连连如万人齐贺,康熙也为鼓声之大震惊,侍知其缘由后便龙颜大悦,赏赐赵二黄马褂及黄金万两。此后赵二便在天津城里成了赫赫有名之人。谁曾想他哪里有什么天力,只是在击鼓之人里只有他识字而已。

第79节:三打大脚裤

  李鸿章因成功调解天津教案,被任命为直隶总督。督职时期,在津为其效力的亲信皆为安徽子弟兵,包青头布、穿紫操衣,裤脚宽二尺有余,老百姓俗称“大裤脚”。

  这些来自安徽的子弟兵依仗着李鸿章的名声,欺压天津百姓,调戏良家妇女,老百姓们苦不堪言。但是混混儿却从不惧怕。市井之人都是地头蛇,所以这些大脚裤也不敢对他们怎么样。

  有一个守城的哨官名叫尤常胜,几年来东征西战,从一个初出茅庐的小兵熬到了哨官,也有了些积蓄,眼看到适婚年龄却无妻可寻,这次到了天津也算安顿下来,便萌生娶妻之意。

  城边有一农家,住着一个寡妇田氏,因离城门较近,一来二去也算熟悉了,攀谈之中得知其有一女,现在亲戚家,恰巧也到了出嫁之龄,这下可把尤常胜高兴坏了,随之讨好便下了礼金,就等着姑娘回来择日完婚了。

  到了娶妻之日,尤常胜高兴得手舞足蹈,以为自己抱得美人归,草草地打发了宾客便一睹娘子之貌。哪成想其妻样貌丑陋、体型肥硕。尤常胜非常生气,便诬陷此女并不是贞节之身想休了她。

  此女有一族兄田如豹,从小练得一身武功,也是横霸一方的混混儿,听说此事后,便来到他家将尤常胜痛打一顿。虽然尤常胜也是武行但毕竟不是他的对手,被打得鼻青脸肿。此后同僚安占得知此事恼火不已,觉得丢了面子,找来了同营的武显准备一起教训田如豹。

  他们和尤常胜设下圈套,让他对妻子说:“如果你兄来此探视我,我便不计前嫌;如若不然,待我伤愈一定让他死无葬身之地。”妻子听后就跑去向她母亲哭诉此事,田氏寡妇觉得不妙,就哀求田如豹使其前往探望,希望能化解此事。

  田如豹应约而来,安占藏在屋门后,武显藏在外面的草垛之中。刚一进门,安占便用棍子朝着田如豹的脑袋打去,田如豹身手敏捷一个转身将棍子握在自己手中,用力一棒将安占打晕在地。得胜后大笑一声转身出门,他哪曾知道还有武显埋伏在周围。刚出门时有些内急,便向房后的茅厕处方便,忽然见草垛里探出头来,武显由于害怕撒腿就跑,还没跑出去就让田如豹抓了回来,将他按在粪坑里,搞得狼狈不堪。

  大脚裤三次都被田如豹暴打,断了寻仇的念头了。老百姓听后都大声称快。后来他们便得出一句话“发匪易平,天津混混儿难办”。

第80节:案中案

  清朝光绪年初期,天津南城一带多为水沟荒地,空地分文不值,从外地来到天津谋生的、逃难的都聚集在此地,盖起房子随便占用,也无人过问。

  有一个姓董的山东人,带着七个人来到了此地,其自称七人都是家中族兄,家中发了饥荒来到这里逃难。到后不久便找了一块荒地盖起间茅草屋子,这些人在此居住,每个人都是三十岁左右相貌,按理说应该已婚有子,既为逃难却不见他们携妻幼老小一同而来,几个男人相依为命,而且大门不出二门不迈,只有到了该吃饭的时候,才轮换着到东城去买饭、买酒,让人觉得十分可疑,不过这几个人相貌和善,傻头傻脑,浑身黑黝黝的,毫无歹相,一看就是种地干活的。居民们也就没人怀疑了。

  一日下午,董大汉提壶外出,打算去买些热水泡茶,来到田家开的杂货店,拿出一文钱对田掌柜的说:“来一包叶子。”当时买茶叶需要在很远的城外才有,所以杂货店才代为零售,茶叶末一文钱一包,名为“满天飞”。不过天津可不管茶叶叫“叶子”,抽烟的烟叶才叫“叶子”,烟叶也分四种叶子、锭子、杂洋、兰花,碾成碎末也弄成一包。田掌柜按照天津的说法把烟叶卖给了董大汉。他哪知这是烟叶,接过叶子放在壶中,喝了起来。周围的人笑成了一团,水的味道也不一样,这时董大汉才察觉不对,便以为田掌柜欺负外地人,转身走进店里,挥拳将田掌柜痛打一顿扬长而去。

  店后不足五十步有一家打铁的铺子,打铁汉姓何,身大力足,从小练就一身功夫,大家都叫他何如牛。他不喜欢外地人,自从姓董的占了荒地还盖了房子一直都心里不快,听说他们打了田掌柜后大怒,来到董大汉的住处叫骂,哪成想其八人飞身外出,身着夜行衣手持刃器,没说话上前就厮打起来。何大牛功夫了得,八人都不是他对手,反而让他一一擒住,身受重伤。何大牛实在觉得这八人有些蹊跷,就扭送至衙门。这一送不要紧,在严厉审讯下他们招了实话,原来他们在山东是帮悍匪,打家劫舍,此次出逃是因为截船杀人后暴露了身份,才潜逃于此,为了这一桩小事竟落得官府手中。何如牛也因擒贼有功得到了衙门的奖赏,原本是一桩斗殴,误打误撞地掀出了案中案。

第81节:顶罪

  替人顶罪蹲苦窑的事情,我们经常能在电影或电视剧中看到,黑道中人,大哥犯事需要小弟来顶罪,每次大哥都会说:“出狱之日就是你当大哥之时。”何曾有几人成了大哥?其实不全是黑道中人喜欢用这种手法,晚清时期,外国人在中国遭到杀害,晚清政府为了平息外国人的愤怒,找不到凶手,常常就会愚使百姓顶罪。

  在天津的三岔河口处有一所教堂,老百姓都称其为望海楼教堂。这所教堂早年间是法国传教士所建,传教所用,还会收留被遗弃的孩子成立孤儿院,为眼睛失明的孩子成立盲人学校,做了不少好事。那个时候,老百姓思想封闭,认为只要是反对外国人就算是爱国,总觉得外国人没有好心眼。

  传教士中有两名女教士,懂些医术,经常会到穷苦人家去给他们看病,愚昧的人们就以为他们去从病人身上取东西来配药。教堂建成不久,城乡内外发生了拐卖孩子的事情,不知道是有人造谣还是真有其事,老百姓们集结成群去教堂闹事,哪成想这一闹不要紧,发现了一大帮失明的孩子,老百姓们就以为这就是被拐的孩子,眼睛被挖了去,一怒之下,烧了教堂,杀了十八名传教士。当时另一名女教士在外行医,但也未躲过此劫。

  此事一发引起了极大轰动,法兰西对此十分不满,要清政府给个说法,吓得慈禧忙让钦差大臣到天津处理此事。焚烧的痕迹还在,但凶手却不知道是谁,钦差担心会被降罪,便让总兵为其寻找顶罪的好汉。在天津“顶罪”这种现象很常见,都是大户人家犯事找混混儿顶罪,他们会付给顶罪者家人一大笔钱,但这些都罪不致死,也是在后来,顶罪的出狱后变成富翁成了比较普遍的现象。总兵找来了十八个木匠为其顶罪,每人家中可得顶凶金二百两。但当钦差下令,杀人偿命的时候,十八个人都傻了。暗地钦差便游说他们说:“顶罪的都是英雄好汉,且杀人偿命中外皆知,中国如无人偿命,外国人会笑话中国无英雄,天津是个出英雄的地方,岂能因为贪生怕死失去嘉名。”十几人被骗,都称愿以死护国之尊严。

  在行刑的时候,十几人说笑自若,从容就死,法兰西也就此平息了。钦差办妥慈禧交给的任务大受封赏,加官晋爵。但这十八个人无一不是含冤而死啊!

第82节:如出一辙

  是非争端起因无几,财情二者不过如此。在《水浒传》中有一百零八将,我想能让人们记忆深刻的也不过十几位,其中武松和武大郎算是大家熟知的,武松高大威猛、身手不凡,武大郎身材矮小、唯唯诺诺,武松为其兄报仇杀死了西门庆与潘金莲,最后惹得官司逼上梁山。当然这些都是杜撰,但是在天津,却有与武松、武大郎相似之人之事,但这事的起因却是为了钱财。

  乾隆年间,天津有兄弟二人沈仲德、沈仲顺,仲德身材高大威猛,能骑善射,一身好武艺,于乾隆五十九年武举。其兄沈仲顺是个做生意的,身材矮小,视钱如命十分吝蔷,凡是被别人欺免,只要是不丢钱财,从不与人计较。仲德有情有义被大家以武二哥相称,仲顺自然被大家称为武大。

  仲顺为人吝啬加之头脑灵光,在天津城也算是个有钱的主,但还算不上什么大富大贵之人——仲顺在一次做生意的时侯得到了一块美玉,此玉色泽丰韵、洁白无暇,其料型完整且浑然天成,是件稀缺的古件,仲顺一直对此喜爱有加,视为瑰宝。

  城中有一富豪也是爱玉之人,他的这种喜爱已经到了极端,但凡谁家有好玉,他都会想尽办法将其据为己有,手段阴损。有十几人就专门为他打听这些消息。

  富豪听说仲顺手中有一珍宝美玉,每日处心积虑如何把玉弄到手,他知道仲顺吝啬贪财,献出了一个合伙做生意的办法。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3 2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