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f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__净空法师_第1-300集-第90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钪氐氖翘安_痴,佛要求的是「息灭贪瞋痴,勤修戒定慧」。我们在生活当中,点点滴滴要跟戒定慧三无漏学相应,决定不能跟贪瞋痴相应,这是成就自己的德行。德行成就之后,还要学一套本事,才能帮助人。本事是「法门无量誓愿学」,你还得学法门。法门,学哪些法门?一定要看自己的根性,要看自己的能力,要看自己现实生活环境,你去选择法门。还要了解这个时代众生的需要,我们学这个法门才能契机,这是智慧的选择。
  佛在灭度之前,跟我们讲「四依法」,这是非常重要的开示。四依法里有一条教我们「依了义不依不了义」,这一条重要。什么叫了义?什么叫不了义?这个法门不能令人在这一生了生死、出三界的,就是不了义。如果真的能帮助一个人在这一生当中,稳稳当当超越三界、了生死的,了义。这是教给我们选择法门头一个要考量的。哪一个法门能帮助众生了生死、出三界,很有把握的?照原理上来讲,哪一个法门都可以。你要观察现在一切众生的根机,想一想自己,我自己修学其他的法门,能不能了生死?佛说,了生死一定要断见思烦恼,见思烦恼不断,决定不能够离开六道轮回,六道轮回是见思烦恼变现出来的。如果不能够断尘沙烦恼,你决定不能出十法界,这个要知道。无量法门,方法不相同,依据的理论不相同,但是它达到的效果决定相同,都是断见思烦恼、断尘沙烦恼,破无明烦恼。我们今天想想,我们能够断得了见思吗?实在说,一品都断不了。怎么办?想想了义法门里只有一门,念佛往生净土,带业往生,烦恼不断,行!可以成就。其他法门,烦恼不断是决定不能成就。唯有念佛法门,烦恼不断可以成就;烦恼虽然不断,要有能力伏住,才能往生。如果连伏住的能力都没有,那就没有法子,这一定要懂得。所以这个法门是伏烦恼,不是断烦恼,就是你有能力把烦恼控制住,不让它发作,烦恼确实没断。
  佛教给我们什么方法?教给我们用念佛的方法。我们天天想阿弥陀佛,天天念阿弥陀佛,虽有烦恼,烦恼不起作用。这个办法用熟了,到临命终时有效果,临命终时心里还是想佛、还是念佛,不念烦恼。所以对於世缘要看淡,不能太浓,将来往生的时候没有障碍。经教理论愈透彻愈好,愈明了愈容易放下,对於一切事物你就不会执著,你也不会去分别,这是念佛法门的殊胜。世尊也是这样劝导我们,他在《大集经》里面说得很清楚,正法时期,戒律成就。那个时候人心淳厚,严持戒律就能够超越三界。像法时期,众生根性就差,换句话说,妄想多了,烦恼重了,单单靠持戒不行,要修定,禅定成就。末法时期,众生每况愈下,妄想烦恼比过去人不知道要多多少,修禅不能得定,别说开悟,修禅都不能得定。所以佛才开这个法门,念佛,末法时期净土成就。
  我们今天生在末法时期,想一想自己的根性不是上根利智,我们是中下根性的人,听佛的话决定不错,我们选择净土法门。净土法门的经论不多,古时候是三经一论,现在是五经一论,分量不多。又何况五经一论这六种当中,随便取一种,一门深入,老实念佛,都决定得生,这方便太多了。我们得人身,遇到佛法,又能遇到往生的法门,真正是《弥陀经》上所说的,无量劫来的善根福德因缘,在今天成就。只要我们锲而不舍,真的明白这个事实真相,认真努力修学,我们这一生就作佛了。真的作佛,作究竟圆满佛,世间这一切太渺小,不值得我们再去顾念,我们作佛要紧。你真正有这个认知,你智慧开了,这才叫真实的智慧。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
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四十二卷)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档名:12…17 …0042
  请掀开经本第二十三面,最后一行看起:
  【复有无量主药神。所谓吉祥主药神。栴檀林主药神。清净光明主药神。名称普闻主药神。毛孔光明主药神。普治清净主药神。大发吼声主药神。蔽日光幢主药神。明见十方主药神。益气明目主药神。如是等而为上首。其数无量。性皆离垢。仁慈佑物。】
  医药是治病的,这是一切众生,可以说是日常生活当中不能够缺少的。世尊对於出家弟子们的教诫,也是只能够接受在家信众的四种供养,这是如法的。这四种供养里面就有医药,由此可知,这对我们生活的关系是非常密切,跟饮食没有两样。四种供养第一个就是饮食,第二个是衣服,第三是卧具,人需要睡眠休息,我们今天讲的铺盖卧具,第四就是医药。这是说一个人在世间最低生活的水平,这四种东西不能够缺乏,有这四样东西身心就安稳了,「身安而后道隆」,才能够安心修道。也常说「法轮未转,食轮先」,也就是要想学佛,必须先有个基本生活的条件,让生活能过得去,没有忧虑,这样才能够安心修学。可见得医药对我们人身实在是无比的重要。
  疾病从哪里来的?我们应当要有这种知识。佛法将疾病概略的分为三大类,病是很复杂很复杂,三大类包括尽了。第一类是生理的病,中国谚语所谓「病从口入,祸从口出」,这是讲生理上的毛病,大多数是与饮食有关系,所以对於饮食不能够不谨慎、不能不讲求,讲求的是卫生。再有就是风寒感冒之类。如果对於饮食、对於寒暑衣服的增减,能够调理得很好,就能够避免生理上的毛病。世间人饮食讲求卫生,诸位要知道,卫生就是保卫生理的健康。佛法里面说我们这个身叫色身,色身就是物质,物质的色身保养就要懂得卫生的这些常识,减少疾病的感染。
  第二种的疾病是属於情绪的,这个常识许多同修也能够理解,情绪不好容易生病,所以情绪之调和也非常重要,世出世间的教学对这个都注意到。儒家的教学,它教学的手段用礼乐,用礼来调身,生活起居都在礼里面。现在人已经不读古礼,读古礼的人知道,一年二十四个节气,每个月两个节气,哪一个节气吃些什么东西,对生理上健康有帮助,古人讲究。东西不是随便吃的,不是乱吃的,想吃什么就吃什么容易得病,所以现在人奇奇怪怪的毛病,从哪里来的?多半都是从饮食跟情绪上来的。情绪不安,容易烦躁,都是得疾病的根源。这一类的病,儒家是用乐,用音乐,让音乐歌唱能够发泄你的情绪,使你的情绪能得到中和,那是最健康的。儒家讲中和,佛法讲中道,这才是最健康的。情绪里面包括这些烦恼,烦恼是属於情绪。佛法也是用这个方法,佛法用戒律来调身,佛家的饮食起居也包括在戒律之中。儒、佛非常接近,儒重视乐教,佛法也重视乐教。佛法里面有梵呗,它重视音乐,不但重视音乐,在大乘法里面还有歌舞,为什么?调和性情,它是属於教育,并不是以娱乐为主,它是以教育为主。教育跟娱乐结合成一体,主要是在教育,用娱乐做为手段,这个理念儒佛都相同。所以我们要知道疾病的根源。在情绪里面,最重要的根是贪瞋痴,佛法称这三样叫三毒。三毒,用现在的话,三类的病毒,这是给我们带来疾病真正的因素。三毒烦恼重的人容易生病,而且容易生很严重的病、很难治的病,这是我们讲疾病的根源要找到。
  另外一类是冤家债主,找到身上来了,所以有这种疾病,这个疾病很麻烦,过去是冤家债主。像诸位学佛的同修,你们都曾经听过佛门忏悔法里面有「三昧水忏」,三昧水忏从唐朝时候悟达国师而来的。悟达国师得人面疮,要他的命,这个病不是生理的,也不是属於心理的,是属於冤家债主,这一类的病只有用调解。悟达国师运气算不错,遇到迦诺迦尊者,这是一个阿罗汉,由他出面来调解,把怨结化开,冤家债主离开走了,他的病就好了。所以我们要知道,疾病的根源有这三种。如果是生理上的病,医药可以治得好;冤亲债主的病医生治不好,超度就有这个力量,超度就是调解。假如超度佛事对方要是接受,想想恩怨的报偿,彼此互相报来报去没完没了,总不是一桩好事情,如果他一觉悟就算了,就接受调解,这个病就能好。假如碰到对方非常顽固,不接受调解,那就没有法子。不过一般来讲,大多数是会接受调解,不接受调解是少数,这是这一类病的治法。
  烦恼习气的病就麻烦了。这一类的病,在佛法里面讲修学的功夫,断烦恼、断习气、破无明,靠功夫,不是别人能够帮你治得了的。三毒是真麻烦,诸位要晓得,六道众生的病根,这三样东西要不舍掉,永远不能够脱离六道轮回。在六道当中,你要是生到三善道,享人天福报,那是什么原因?三毒烦恼暂时潜伏住,没起作用;不是没有,有,暂时潜伏住。什么东西把它伏住?定能够伏住。你看天人,天人从夜摩天以上就修定,定能够伏烦恼。愈往上面去,到色界天、到无色界天,他的定功愈深,定力愈强,伏烦恼的时间愈长,他这一段时间不会发作。而欲界层次低一点的天,像四王天、忉利天,乃至夜摩、兜率,还有一种力量,福报,他修的有福,福也能够把病毒暂时控制住,他有福报,病毒暂时不会发作,就这么个道理。所以人不能不修定,不能不修福,佛教给我们福慧双修。定只能够控制,不能够断根。怎样才能够断根?要开智慧。慧能够断根,慧能够把三毒烦恼转变成菩提;慧才能转,定不能转,定只能控制而不能转变。开慧,所以叫开悟了,明心见性,大彻大悟,这个时候就转了,转烦恼成菩提,转生死为涅盘。转烦恼成菩提是转因,转生死成涅盘是转果,因果都转。
  我们学佛的人,对这个基本的常识、基本的道理,一定要认识得很清楚,然后才知道为什么要修福,为什么要修定,为什么要修慧。福、定、慧,对我们生活来说,关系太大,你能修这三种,你才真正有幸福美满自在的生活。你这三种都没有,你的日子就过得很苦,这不可以不知道。所以这三样真正能够治一切病,包括生理的病都能治,冤业的病也能治。有大福报的人,冤家债主碰到他,他现在福报太大,不要去碰他,等到倒霉的时候再找他。所以你有福的时候,冤家债主也让你三分,不敢来找你,你有定有慧更不必说了。诸位要晓得,这个力量才大。
  我们说修福,福到哪里去修?这是我们浅而言之,从近处来讲,世尊告诉我们,有三类福田让我们种福。第一个福田叫恩田,於我们有恩德的,那是指什么?父母,孝顺父母是修福。孝顺父母这一句里面,意思无尽的深广,如果你不学,你怎么会知道?你怎么知道什么叫孝?怎么样才叫尽孝?你不懂。平常给你说说,你只有一个很模糊的概念,所以你没有办法把它落实在生活上,原因在此地,没人教你。我们偶尔在讲经的机会里面,给诸位略略的提一点,短短时间提示这一点,实在讲是不够的。你一定要去求学,要去问道,请教这些高明的人,向他请教什么叫孝顺?怎样做到孝顺?你真肯学,就像善财童子五十三参到处去参学,你把这个道理搞清楚,然后就可以落实到生活上。
  首先要知道「孝」这个字真正的含义,这个字真实的道理。中国的文字我们常常赞叹,是世界上最优美的文字,我们相信很多同修也都能够体会到,中国文字是艺术,里面的境界很高,文字的构造充满了智慧。中国文字的构造是有六个原则,古时候称作六书。「孝」这个字在六个原则里面是属於会意,让你看到这个符号,你去体会里面的意思。这个字仔细看看,上一半像「老」字,下一半是「子」,你想想什么意思?这意思很明显,上一代跟下一代是一体,不是二体,一体,孝的概念、孝的道理从这个地方建立的。你从这里再往里头意思更深的去体会,上一代还有上一代,过去无始,下一代还有下一代,未来无终,无始无终是一个自己。换句话说,如果不敬上一代就不尊重自己,人常常讲你要自尊自爱。由此可知,这个符号,它里面真正的含义是包括虚空法界,竖的讲无始无终,横的讲就是尽虚空遍法界,所以这是一个符号。这个意思要是在佛法里面,就是佛家常讲的「大总持法门」,是一切法的总纲领。我们今天《华严经》经题上「大方广佛华严」就是一个孝字,你能出得了这个范围吗?所以尽虚空遍法界是一个自己,是一个整体,决定不能够分割。我善,全体就善;我造恶,全体就恶,这是孝字里面所含的真实义。
  因此,落实在生活上,我们要养父母,《观无量寿佛经》三福第一句,「孝养父母」。孝是讲孝道的理论、含义;养,落实在生活上。养就是落实在生活上,就是孝。养,范围广,不但是要养父母之身,父母的物质生活要尽心尽力去照顾;还要养父母的情绪,常讲的养父母之心,心是讲他的心情,要让他心里面快乐,你不能让他烦恼。物质样样都照顾得很好了,父母不开心,天天忧虑,天天生烦恼,这是不孝。你的父母为什么生烦恼?小时候上学不好好的用功读书,父母生烦恼;品性不好,父母生烦恼;不听老师的话,父母生烦恼;天天跟同学打架,父母生烦恼;真正懂得孝道孝亲的人,这些事情都不能做。要好好念书,要修养品德,要和同学和睦相处,尊师重道,父母开心欢喜。学业完成踏进社会,在家里面是好儿女,在学校是好学生,在社会是好公民,这才算是养父母之心。有德行、有学问、有才干,为社会、为国家、为大众服务,得到社会大众的赞叹,你父母就有光荣,祖宗也就有光荣,荣宗耀祖,这是养父母的心。所以孝子,不但是不敢做一些危害社会大众的事情,连念头都不可以起,起这个念头对不起父母,让父母忧虑。
  第三,养父母之志,父母对你的期望。当然古人跟今人对儿女的期望不一样,这个纯粹是一个教育的问题。古人读书志在圣贤,所以父母对儿女的期望是什么?期望他将来做一个圣贤君子,从前父母之志是如是。作圣人、作贤人、作君子,流芳百世,从前父母对儿女的期望。现在不对了,现在的父母对儿女的期望是能赚大钱就好了,你说这还得了吗?甚至於做父母给儿女起名字起外国名字,在古人要是看到的话,不可思议。为什么?希望他的儿子将来做成外国人,不要做中国人,这在古时候叫大不孝,数典忘祖,那还得了?从前父母给儿女命名意思很深,是父母对儿女的希望,希望你将来一生做到名符其实,那是父母之志。懂得佛法的人更殊胜,希望儿女怎么?希望儿女作菩萨、作佛,他是佛菩萨的父母,怎么会一样?由此可知,儒家的教学,全体都不能离开一个孝字。再看佛法,十方三世一切如来的教法,也只有一个孝字而已,还有什么!所以儒、佛都是建立在孝道的基础上。
  中国自古以来,国家立国教育的精神之所在,就是一个孝字,所以中国古圣先王以孝治天下。历代帝王,不管他是真的孝是假的孝,他死了之后諡号里都用一个孝字。帝王要做到孝道,给百姓作模范、作榜样,你看这个意思多深。所以做儿女的、做子弟的,我们一生的生活行持;换句话说,尽孝而已。我这一生生活为谁活著?决不是为自己,是为尽孝。从孝顺父母,然后扩大,孝顺一切众生。佛是这样教我们,儒家也是这样教给我们。范仲淹先生所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这一生为谁活的?为道统而活的。圣贤之道,为这个而活的,我在表演这一套,为一切众生而生活。所以确确实实是「学为人师,行为世范」,你能把这八个字做到,孝道落实了。从你起心动念、言语造作,生活当中点点滴滴,能不能给大众做好样子,不能做好样子,你就是不孝。孝道没有做好,给诸位说,你就不忠,就不仁不义,孝是根。
  古时候谚语常讲,「求忠臣於孝子之门」。国家选拔人才,古时候帝王任命地方的官吏,这些官员来帮助他治理国家,造福社会,人才选拔的标准是什么?汉朝奠定的制度,孝、廉两个字。你是个孝子,国家用你放心,你一定会尽忠职守,你一定会把事情办得很圆满。为什么?你不尽心尽力,对不起你的父母,对不起你的祖宗。廉洁就不贪污,所以古时候选拔人才,这两个标准。先看你是不是孝顺父母,再看你是不是廉洁,如果有这两个字,地方官员就把你选拔出来,保送给国家培养。读书自己不要拿钱,国家来养你、培养你,你的学业完成之后,你替国家服务。所以中国古时候不是没有选举,也是选举,不过选举不是民众选举,是地方官吏选举。他的选举就是私访,穿上便服,到处去打听孝子。古代地方官员,特别是地方的首长,像现在讲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