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家和月圆+番外 作者:浣水月(起点首页热点封推vip2014-08-08正文完结)-第22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她的大度与宽容,让吴王真心地生出敬重。
    他终于明白,为什么素妍要他这么做。
    他抬头俯看着她,亲吻着她的脸颊。“云屏,为我生孩子。”低头。点着她的脖颈,她合上了双眸,不让自己想不开心的事。
    她是没有退路的,她没有素妍那份敢于反抗的勇气,也没有素妍那样的胆识。所以,她羡慕素妍。
    牙床上,吱吱扭扭地唱起了歌。纱帐如浪翻滚,男女的轻唱低吟款款流泄。
    雪雁与翠鹂垂着头,彼此偷望。
    雪雁低声问:“我们还要守着?”
    翠鹂答:“今晚是我们值夜。”
    不守也得守,哪怕知道内室里的情形,可她们谁也不敢进去,偏里面的声音不时传到耳内。
    雪雁道:“要是安西郡主在皇城就好了?”
    “怎么了?”
    “可以让她来给王妃请平安脉。”
    翠鹂似想到了什么,“是啊,王妃这个月的小日子晚了十多日。”
    雪雁“嗯”了一声,双手合十。心里暗暗祷告着,要是有喜就好了,这样舒太妃就不用三天两头在王妃面前念叨子嗣的事,就连她都听得起茧子了。明明吴王已经有一个儿子,舒太妃总急着要王妃生。
    用朱雀的话说:这是不一样的。许妃的儿子是长子不错,可嫡庶有别,到底不是嫡出。王妃的儿子,才是真正的嫡子,才是舒太妃真正期盼的。
    翠鹂低声道:“喂,你说会不会已经有了?”
    “我哪知道?要不让黄莺来诊脉吧?”
    “她的医术不成。”翠鹂摇头,“算了,还是等些日子再说。这种事我在宫里就瞧得多了,当年在宫里,就时常发生妃嫔滑胎的事,人心隔肚皮,谁晓得许妃、舒妃怎么想的,我们小心些总是好的。在三个月之前,还是不要张扬出去,再等一个月,许就有准信了。”
    吴王是从三月初六回府休息的,三月十三回宫当差,之后几乎每隔一日就回来一趟,直到满了一月,才是五六日回来一次。
    雪雁道:“殿下被立为皇太孙,你说我们会不会很快就迁到东宫去?”
    翠鹂觉得这可能很大,储君自来都是住在东宫的。虽说皇帝发了话,要立吴王为皇太孙,可还没见着立储的圣旨文书,只怕这圣旨就要下了。
    内室,吱扭作响的声音停了下来,她们似乎听到吴王粗重的喘息声,还有杨云屏的娇喘。
    杨云屏低声道:“水,我想喝水。”
    雪雁正要进去,翠鹂道“再等等”,只听吴王道:“我给你倒。”雪雁一脸感激地望向翠鹂,幸好没去,要是去了,她还不得臊死。
    翠鹂低声道:“下次吴王回府,就让朱雀姐姐安排太监来值夜。”
    “王妃和安西郡主一样,在她们眼里太监也是男人。”
    “那也比我们值夜的好。”
    两个人低低地说着话,有一句没一句地在榻上闲扯着。
    不知不觉间,二人都睡着了。
    迷糊之间,内室里又唱起了吱扭声响的曲子。
    只是这回,再也听不见,化成了梦里的美景。
    次晨,吴王醒来,着好中衣,外面值夜的雪雁和翠鹂奔了过来。
    吴王道:“王妃累了,不要惊扰她,让她多睡会儿。”
    二女低应一声,替吴王着好衣袍。
    吴王出了内室,坐在花厅上,下人们鱼贯而入。
    朱雀服侍在侧,给吴王添了一次羹汤。
    吴王道:“皇上令钦天监挑了吉日,四月二十三吴王府上下迁入东宫。回头朱雀与太妃、王妃说一声,让她们提前收拾妥贴。”
    四个丫头彼此一望,笑容挂在脸上,唯独朱雀总是冷着一张千年不变的脸。
    朱雀道:“奴婢会转告太妃和王妃的。”
    吴王搁下碗,“这几日府里没发生什么大事吧?”
    朱雀道:“还好。”
    雪雁反驳道:“什么叫还好?几日前,舒妃顶撞王妃,笑话王妃生不出儿子来。舒太妃听了都生气,不让她去请安了。”
    吴王蹙眉。舒秀仪总是这样的张狂。得宠那些日子,目中无人,总是耀武扬威,如今失宠,又是满腹怨言。“不用理她。”
    朱雀道:“王妃拟了请奏内务府、礼部姬妾品阶的折子,太妃、王妃想请殿下过目。”
    吴王已听杨云屏说了,杨云屏要抬顾小姐、傅宜慧入府,他没应,想等杨云屏怀上身孕后再说。
    雪雁取了折子,双手捧给吴王。
    吴王看了一遍。“将舒秀仪勾掉!”
    翠鹂道:“给舒妃什么品阶?”
    “目无尊卑,暂不理她。”
    看来。真被舒太妃给说中了,吴王厌恶舒妃。
    许妃虽然当年算计吴王,好歹生了长子,现在倒也得体。
    “告诉太妃,顾、傅二人入府的事往后推延,等搬入东宫后再议。”
    “是。”
    吴王起身,钟一鸣迎了过来:“殿下。入宫早朝的时辰到了。”他低应一声,大步跨出了雨露院。
    待舒太妃起来,陪嫁丫头将吴王的意思回禀了。
    舒太妃听罢:“秀仪那个蠢猪,本妃怎么有如此不知事的侄女?”在这节骨眼上,竟给正妃难堪,这是哪家的规矩?各家身份越是尊崇,这规矩便就越大,何况吴王将来是为帝的。舒太妃摇头道:“罢了,罢了。就依了殿下把秀仪的名字勾去,且先递呈到内务府。再不知事,回头让顾、傅二人入了宫,哪还有她的份。”
    帝王的女人,最早入门的总要占上几分优势,尤其是帝王潜邸时娶纳的,就算他日登基总会给几分薄面,偏这舒秀仪原本可以位列妃位,如今也被她自己弄得没了。
    舒太妃总是偏着娘家人。嬷嬷似帮她说话,“她到底是娘娘的侄女。”
    舒秀仪接二连三的出错,再不给一点惩罚,当真不知天高地厚,只仗着她与舒太妃是亲姑侄,越发猖狂。
    “是本妃的侄女就能目中无人,杨妃到底是正室,岂能乱了规矩。舒家可不止她一个女儿,自有谦和得体的。”若真要扶持舒家,待万事妥了,另从舒家挑一个得体、端方的姑娘入宫,再许给吴王为姬妾。
    请奏皇太孙妻妾的折子很快就经内务府转到礼部,上面只得二人,正妃杨氏,育有庶长子的侧妃许氏。
    没两日,宫里就下旨、下碟。
    杨云屏晋为皇太孙妃,侧妃许氏晋为皇太孙良娣。
    *
    四月二十八日晨,吴王府忙碌开来。
    杨云屏略显疲惫,吉时一到放了鞭炮,一行人浩浩荡荡地往东宫方向移去。今儿是吴王乔迁进入东宫之喜,早早儿地,东宫门前就围聚了不少护卫、宫人,还有六部不用朝会的贺喜官员。吴王被立为储君,但凡能攀上关系的,或不能攀上想方设法攀些交情的都来道贺。来贺的朝臣不少,竟有黑压压一大片,捧着贺礼,笑逐颜开地说出吉祥话。
    东宫离养性殿近了,吴王得了空就回来一趟,偶尔也瞧瞧许良娣与孩子,赐了许良娣一对耳环,从内务府给孩子打了长命锁,于他是小举动,却高兴得许良娣好几天都扬着笑脸,仿似得了最高的封赏。
    杨云屏越发肯定自己怀上了,生怕伤了胎儿,可又拿不定,吴王床榻之上很狂野,只得劝了他去许良娣那儿过宿。
   
正文 446 新皇登基


    许良娣没两日就听人说了,杨云屏在吴王面前替自己美言,就连耳环和长命锁都是杨云屏提点了吴王这才有的。虽然有些淡淡的酸楚,但很快就感念杨云屏的恩情,待杨云屏也没那么冷漠。偶尔还带着孩子过去瞧她,陪她说话,帮着杨云屏打点一下东宫事务。
    五月初一夜,皇帝连夜咳嗽,皇太孙责令太医入宫,太医的诊断是“疲劳过度”。
    大总管又喂皇帝吃了祛痰散,皇帝这才昏昏沉沉地睡着了。
    五月初二五更二刻时分,大总管见到了早朝时辰,进了内室想唤皇帝,不想连唤两声竟无人应答,小心挑起龙帐,触到皇帝的手时,却已转凉,顿时吓得三混去了七魄。再将手移到鼻尖,大总管整个人扑通一声倒卧在地。
    “不好了!不好了!皇上驾崩了!”
    顿时,一声深重的丧钟敲响,从皇宫里传至皇城每个角落。
    杨秉忠、傅翔等重臣风风火火到了养性殿内殿,只见皇帝一脸平和地躺在榻上。
    大总管哭诉道:“皇上近来疲劳不堪,晚上又咳嗽,吃了好几回祛痰散。待得天亮,老奴唤他却已咽气了。”
    太医们来瞧过,皇帝早前就曾被浓痰堵喉,窒息而亡。
    昨晚病情转恶,大总管念皇太孙辛劳,这才没有禀报。没想竟害得皇帝丢了性命。原想着,今日见了皇太孙就说说此事,没来得及细说,皇帝就驾崩了。
    杨秉忠对大学士道:“请出遗诏。”
    群臣聚于养性殿前,大总管朗声诵读遗诏。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皇太孙宇文轩乃朕之嫡长孙,乾明太子之后。当为正统。令皇太孙于朕灵前继位。其母舒氏本为乾明遗孀,可入住康宁宫,他日若干扰朝政,百官皆可弹劾。若屡教不改,当赐其迁往皇昭寺、永不入宫……”
    皇帝让宇文轩继位为帝。却又防着其母舒氏,这才留了一道遗诏,以此牵制舒太妃。
    大殿之上一片肃穆。朝臣里嘤嘤哭泣者有之,嚎啕大哭者有之,满面泪水者有之,面上哭着眼里笑着的有之……
    崔左相一脸茫然。原还等着皇帝如何发落他,一夜之间皇帝突然驾崩,宇文轩被视为正统。
    五月初三。皇太孙宇文轩于先帝灵前登基,遵生母舒氏为太后,尊先帝庙号“齐惠祖”,所葬皇陵为“惠陵”。自此。民间各地避其新皇名讳“轩”字,但凡阁楼亭榭有用到“轩”字的一律改字,就连宫里“宣某某入宫”为避其讳,也说成“传某某”“召某某”等字样,与“轩”谐音之字一律停用。
    给齐惠祖皇帝守灵之时,杨云屏突然昏厥,被太医诊出有孕。这令新君忧喜参半。
    五月初五,新君颁布圣旨,大赦天下,又有三不赦:一,犯了命案者不赦;二,静王、宁王谋逆案诸人不赦;三,江南群臣勾结、盘剥百姓案牵连官员不赦;后两案待案情水落石出,另行判处。
    五月初六,新君再下册封圣旨,立正妃杨氏为后,良娣许氏为淑妃。初七,颁布第三道圣旨:诏告天下,民间百日内不得欢庆、婚娶,百日内实行禁酒令,他要为惠祖皇帝守孝禁欲百日。新皇身体力行,顾、傅二女入宫的日子延后。
    杨氏为后,许氏为妃,新君守孝节欲,舒氏秀仪却只封为贵人。
    一时之间,皇城呈现出另一种局面:看似欣欣向荣,实则暗潮汹涌。
    晋地连连传来喜讯,静王庶长子宇文轲全家被捉,晋地静王党官员、商贾纷纷下狱,江书鲲上奏朝廷请求派官员接手此案。又有喜报上奏,十二万余静王军接受招安,官府已尽数掌握十五万静王军名单,一千多大小将领名单尽在掌握之中。
    看着一月限期将至,是接受招安,还是被朝廷视为叛军诛杀,这些人大多是晋地人,他们的身份一旦被官府知晓,就恐怕累及亲人、妻儿,剩下的二万多人,多是受过静王恩典的,可到底得为家人所想。
    那么多人接受招安,你无动于衷,却已入了官府名册,官府一早就知道你是静王培养的静王军,限期不接受招安,你就是叛逆罪人。身犯叛逆,当夷三族,自己一条命事小,但凡与你有往来的亲友顾不顾?他们的命要是不要。
    就以晋阳西岭乡为例,西岭乡街上的石大麻子是一个长得五大三粗的汉子,平日以卖肉为生,人送绰号“石屠夫”。自入五月以来,几乎全乡百姓都知道他是静王军的人。
    今儿街道东头的大娘来买肉,一脸关切地道:“石屠夫,还是去官府接受招安吧,听说三姓庄的冯二宝接受招安,人家还做了官呢,是副尉大人了。”
    都是街坊邻里,又是看着他长大,人家一片好心。
    石大麻子狠狠地将写《招安告示》的人给痛骂了一场,那告示写得好,乡乡皆帖,镇镇皆有,就连五六岁的孩子都知道。
    “安大娘,听说最早接受招安的,都得了官呢。石屠夫,看你有两下子,还是去官府接受招安吧,幸许能保大家平安。你倒无所谓,一人饱全家饱,可你三叔、你大舅还有一家子人呢,你总不能累了他们,也做了谋反叛逆的坏人。”
    石大麻子很不想去,他可是得过静王府恩惠的人。那年他十五岁,与人打架,不小心把人把人给当残了,要不是静王府的庶长子宇文轲,他就被受害人父母给弄死在大牢里,是晋阳候救了他的命。
    他曾发愿。要舍去小命效忠静王府。
    可自《招安告示》传遍晋地每一个乡镇角落,无数的静王军将士前往官府接受招安。那些跑得最快的,都得了官职,还得了官府重赏,穿着武将官服,招摇过市。一个招安不要紧,官府不信啊。为了证明你是静王军不假,先说出几个人名来,要是那几个也是,那你一定是了。
    于是乎,一人供出十几个。几千人便能供出上万人、乃至十万人来。这短短十几日,官府就掌握了所有晋王军的名单。
    你骨头硬不接受招安,这不要紧,官府直接把未接受招安人员的名单公布出来,让乡里乡亲看着。你小子不接受招安,要做叛党。看你顾不顾你亲友的性命,乡里乡亲的知晓了,难免不会轮番说项。就连石屠夫的三叔、大舅也每日过来问:“你什么时候去官府招安?”
    石大麻子都快被街上的人说得耳朵起茧子,今儿他三叔又来问他,语调没了往日的随和,带着几分怒气:“你不去官府接受招安还等什么?要是早去。也能捞个官当当,耗在这里,那些个官职都被人抢了个精光。”
    你看,长辈们最在意的还是你的前途,人家没说你连累他们的话。
    终于,石大麻子再也受不住所有人的追问、劝说,一大早换了件干净衣裳。跑到晋阳府官衙里接受招安。
    对于江舜诚的这一招,江书鲲佩服得五体投地。
    换作是他,是万万想不出来的,花重金请人写《招安告示》,若只是一纸告示,不会有这么大的轰动效应,因是才子们写的,不仅在晋阳城传为佳话,连百姓们也会在茶余饭后聊上几句。
    说这与众不同的告示,讲这因写告示得了头名的故事,再说静王军的事……本是一件事,一旦闲聊起来,就能变成好几件。
    官府未接受招安人员的名单一公布出来,所有人都似透明,在静王手里是隐秘的身份,闹得人人皆知,一出门,人家都知道你是静王军,是静王培养出来意欲造反的将士。
    素妍与母亲于四月二十四日重返晋阳城江宅。
    江书鲲在五月初一这天才现了踪迹,于午后领了几名护卫前往江宅拜见父母。
    彼时,素妍与父母坐在祥瑞堂里,江书鲲一袭公候锦袍,举止大方,又有武将的干练与威风凛冽,神采奕奕,正是春风得意时。
    虞氏从江舜诚那儿亦知晓了全部,皇帝派江书鲲到晋地,一是调查静王有反意的真相,一旦证实传言非需,便要设法控制晋地不乱。而江舜诚回晋探亲,这只是名目,实则也是为皇帝办差,接了皇帝给的秘函,前来襄助江书鲲。
    静王党人连镇国公杨秉忠都敢行刺,还有什么事是不敢做的。
    父子联手,一明一暗,一文一武,竟将这事办得很圆满。
    江书鲲行礼拜见了父母,素妍还礼见过江书鲲,几人分长幼落座。
    虞氏歪着脑袋审视着他,“瞧瞧,这几月不见,又黑又瘦了。回到皇城,你媳妇儿见了,指不定还如何心疼呢。”
    江书鲲憨憨笑着,垂眸道:“这些日子是辛苦了些,不过经历这些,儿子也明白了许多道理。”
    江舜诚品着茶,给了个“什么道理”的眼色。
    江书鲲定定心神,浅呷几口,“儿子明白,有些事是可以用奇巧的法子来解决的。就如这次,父亲悬赏文人写文章,看起来只是重视读书人,没想一纸《招安告示》便能让十五万隐于暗处的静王军主动接受招安,报效朝廷。”
    这样的法子,江书鲲是如何也想不出来的。
    江舜诚到底是走的路多,想到了如此奇巧的法子,垂眸留意着素妍,只见她笑容微微,正抿嘴打量着江书鲲。“悬赏好诗文的法子原是你妹妹想的。”446
 
正文 447 变迁

    江书鲲微微好奇,转而化成了敬重,对素妍他是了晓甚多的。

    素妍浅笑道:“爹和二哥才是此次的大功臣。”她不过是想到了重赏文人的事,但江舜诚却能用到旁处,而且还能闹出那样的动静来,可见是个厉害的人物,“没有父亲的运筹帷幄,没有二哥小心翼翼、数月风餐露宿,哪有今日的成功。”

    江舜诚稍稍颔首,对素妍的淡然、不居功自傲颇是赞赏,“官府那边,有多少人接受招安?”

    江书鲲想了片刻,“晋地各县、各州官府报来了名册,已有十二万余人,剩下尚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