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喷神-第180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如果前一年你没请他,但也没请别人,只是把这桩事情delay了,那一切还好说,多半是不会涨价的。

    但如果前一年是请了别的水货代理人,最后把事情办砸了,今年不得不认栽捏着鼻子回来请高明的那么对不起,这个高明的代理人几乎是100%要涨价的。

    涨价的道理也很简单:谁让你去年不信任哥?既然这事儿摆明了只有哥独门办得成,那哥就得涨价。

    去年耽误了一年,已经足以让老板认识到这事儿的难度了,认识到值得他花这点掮客的钱。

    或许有些外行人会觉得这种涨价很难形成行业的潜规则、容易被打价格战的同行破坏,但事实上,真有本事的律师和代理人还真就能维持住这个默契。

    因为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利益:申请驰名商标也好、高新企业也好,每年都是有那么一两成的企业,是不用花大价钱、仅靠自身硬实力就直接过关的。

    所以,在代理界确实有那么一帮混子代理人,他们其实一点关系或者斡旋手腕都没有。他们只管一分钱定金都不收、100%纯风险代理,但也一点真本事实力都不出,只是帮人整理材料、规规矩矩送检。

    然后,就靠接的量大、十单里总有一两单成功,然后他们就只收这一两单的风险代理金过日子,失败的那**家大不了不要钱了,只付出点劳动事实上这一两单成功的,也和他们个人一点关系都没有。他们也没去总局领导那里请客送礼行hui打招呼,只是企业真的实力强,躺赢的。

    所以,对那些“第一年图省钱请了水货代理人以至于把事情办砸了”的老板,牛逼代理人们第二年找上门去,都会惩罚性涨价。

    比如前世冯见雄就遇到过一个老板,当时只是想做个吴越省高新企业,第一年冯见雄报价30万,那老板嫌贵后来找个了开价20万纯风险代理的辣鸡,结果办砸了,第二年冯见雄再上门直接就开价50万。

    那老板开始还不服,想去圈子里继续询价。但本地几个牛逼的代理人都被冯见雄打了招呼说明情况后,大家都很守江湖规矩,一个人都没来压价抢单,都觉得冯见雄做得对多收20万,就是惩罚那老板第一年瞎了眼,信了骗子水货,让他涨涨记性的。

    只有这样,这个圈子里所有有真本事的代理人们,才能先把浑水摸鱼的辣鸡们先重手震慑清退出场,大家才有赚钱的机会。

    ……

    朱虎当然知道这里面的门道道,所以他已经做好了接受“因为去年看走眼而遭到的惩罚性涨价”了。

    只要冯见雄开口别太狠,最好只是意思意思争个面子。

    可惜,冯见雄的下一句话,让朱虎觉得难以理解。

    “朱总,我没乘人之危的意思,你误会我了。”冯见雄说得很是慢条斯理,“时移则事异,去年我有把握做的事情,耽误了一年,过了那个风口,我可没本事保证做成了。”

    朱虎这才脸色勃然一变:这小子怎么不按常理出牌?

    “小冯!我跟你直来直去,你这样就没意思了。我知道你们涨价之前,都要强调一下‘今年的难度比去年更大’了,我懂!我们爽快点儿,你就开个价!”

    “你不懂!这真不是钱的问题!”冯见雄雷厉风行地打断对方的瞎几巴脑补,“朱总,我也跟你打开天窗说亮话好了,你知道去年一年靠司法驰名认定这个法律漏洞,全国漏过去多少新增驰名商标?工商总局已经死死盯上这块儿了。要不是十气大刚开、明年三月还要大调整,总局早就动手了。

    所以,这就是个定时炸弹,我是不敢再接纯风险代理了。我今天来,是想劝你乖乖老老实实再走原先的行政审批路线……慢可能是慢一点,也要把企业的内功底子打好,但毕竟安全扎实。而且,我可以只收你200万,比走司法驰名便宜一大半哦。”

    朱虎内心不由哂笑:就凭他的飞鸿管业的业绩和全国各省市场覆盖率、知名度,他要是有本事走正常行政审批渠道驰名的话,早就砸钱干了,还轮得着等冯见雄?

    “那你今天怕是要白来了。”朱虎几乎是从鼻孔里哼出的这句话。

    “白来没事儿,我这不是跟你朋友一场,给你提个醒,让你注意风险么。如果朱总你真的想走去年我教你的路子,不如你在圈子里再问问,看看有没有哪个胆儿肥的敢接不过我也给你一句忠告,如果你真要做,宁可合同总价高一点,但也要坚持‘零预付款、零车马费,100%纯风险代理’的模式。

    也就是说,在贵公司的品牌驰名之前,你一分钱都别给代理方。如果真有公司敢接这样的单子,那你还可以信任一下他。如果不肯,那我劝你:人家十有**就是想骗你点‘资料费、辛苦费’,没打算帮你办成。”

    “这还用你教?”朱虎哼哼了一声,不过态度倒是比刚才好了不少。

    毕竟冯见雄后面这番话,听起来完全是把生意推给同行。这么大公无私的人,看上去很有欺骗性,完全像是全心全意为客户着想的好雷锋。

    冯见雄微微摇摇头:“不是我要教你,朱总,是干我们这行的,口才都能把死说活。我就怕你跟人聊着聊着,对方和你说‘布局前置诉讼的硬性诉讼费成本就有多少多少’,要你实报实销。你觉得有道理,说不过他们就松口了

    我要你强调一下,你听说这条路子如今不靠谱,被总局盯上了。如果跟总局关系不够铁的,就别瞎参合。只要你用我教你的这番说辞,才能把那些心虚的代理人吓退!”

    听了这番话,朱虎差点儿就相信了冯见雄是真雷锋。

    这话听起来太像是大公无私之人说的了,简直毫不利己专门利人。

    朱虎突然觉得有些吓人,不正常。

    “你……这是把自己的生意,推给同行?”

    “我只是为您的利益设身处地的考虑。”冯见雄笑得那叫一个人畜无害,

    “当然,如果您信得过我,我可以给你一两个胆儿肥的同行,推荐一下。如果他们能接受我刚才说的那种方式,那么我想朱总您不妨试一下,反正是100%纯风险代理,办不成你也没啥损失,最多又耽误一年但是贵司本来的资质实力,明年走正规途径也是办不成的,不是么?”

    朱虎总觉得有什么地方不对劲,似乎是陷入了冯见雄的好大一个局里了,但他怎么看也没看出来他这一块的立场上能有什么问题。

    或许,冯见雄算计的不是他?

    “好,谢谢你指点,下次来京城,找老哥哥喝酒。你这个朋友,我交了。”

    “行,那我这里有几个联系方式。你看一下好了。说不定这里就有胆儿肥愿意接这种模式的。”冯见雄说着,把去年拿到的刘传栋的名片递了过去。

    啧啧,这世上还真有如此以德报怨、帮陷害自己的同行对手揽生意的。

    一念及此,冯见雄就忍不住自我赞叹:哥还真是高风亮节啊!

第113章 连环计

    “对了朱哥,有个事儿想起提醒你句:你们公司好像还不是国家级高新企业吧?怎么,就没兴趣弄一个?”

    把刘传栋的品牌代理公司出卖给朱虎之后,冯见雄又恰到好处地补档了一句。

    朱虎叼着烟,从鼻孔里喷烟吐槽道:“国家级高新企业哪那么好弄的,那么好的减税力度,谁不盯着?可惜,实力不够,发明太少,怎么运作都只有京城市一级的高新。”

    朱虎一开始会客是不抽烟的,只不过刚才见冯见雄“推心置腹”,他也跟对方哥俩相称了,才为了表示不见外开始叼的。

    他口中的京城市高新企业,档次也是不低了的。因为京城是直辖市,所以这个市级就相当于外面的省级高新企业。(外面各省也有评选地级市一档的高新企业,那一档级别更低、政策扶持和税收减免更少。)

    拿了京城市的高新企业之后,有一定年限,再攒攒技术成果指标,就能直接评全国级的了。

    “发明太少?怎么会呢。我看贵公司这两年推出的新产品不少啊。”冯见雄恰到好处地捧哏了一句。

    朱虎便被这句捧哏逗起了吐槽的**:“新产品多有什么用?都是款式上仿一下别人。而且我们又搞不起材料学的实验室,新材料方面没得发明,光靠做管子能有个屁发明?

    最多小打小闹稍微微调一下,弄个实用新型糊弄过去。但是评国家级高新企业,实用新型的指标那真是屁用没有嗨,我跟你解释个什么劲儿,你小子比我懂呢。”

    冯见雄虚摆了一下手,示意朱虎打住:“话不是这么说的,朱哥,不是我说你,你就不是搞技术出身的,对发明的难度和界定太狭隘了。其实贵公司这种情况,是很有希望的。”

    “真的假的?愿闻其详。”朱虎终于来了些兴趣。

    “首先,材料学创新不是你说的那么简单。比如对方一种管子的pvc材质,某种成分含量60%~80%,另一种材料含量15%~25%,最后一种辅料含量5%~15%,性能描述如何如何。

    你只要取其中某几个特定值的点,然后证明甚至只是说‘该组分在某个特定百分比时,物理性能有明显、出乎意料的提升’,那就有可能是一种发明了,初步审查很难看出形式上的错误,肯定会受理的。

    其次,哪怕只是做管子,要让技术改良达到‘突出的实质性特点’和‘显著的技术进步’,那也是很容易掌握尺度的就拿民用楼常用的排水管为例,现在很多排水管内壁是直筒子的,夜里洗澡冲厕所污水流量大的时候时候,其实噪音比较大,影响楼下居民的休息。

    我就见过市面上有些排水管把靠近转角、接头的一段做成螺纹管内壁,内膛螺旋一定的角度,让水下流的噪音明显减少这就是一个发明了。然后你再去论证这个内螺纹线刚好是多少度角的时候,减噪静音效果最好。把权利要求书、说明书、技术背景这些代理文案做扎实了,刷发明数量完全不是不可能。

    我就跟你说句实话吧,今年3月份开会修改了《专利法》之后,高院的解释也动过了。我估计有门道的人,帮你过这种本来悬在两可之间的发明,要容易一些。机不可失呐,喝头口水的人,都是比跟风的人容易得利的。兄弟就言尽于此了。”

    冯见雄提到的这些措施,当然都是有法有据的,严格遵照了《专利审查指南》。

    很多外行人觉得发明总得是多么重大的全新创造,似乎略微改动一下已知材料的成分比例就不算发明。这就是一种外行人的常见误解。

    在专利审查中,有一类就是明确强调:只要突破了现有的技术偏见,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技术效果。那么即使在发明过程中投入的研发投入很少、结果的取得看上去也很偶然、是碰运气的,那也是实打实的发明。

    各国专利法在这方面引用的最经典例子,就是19世纪的高锰钢发明当初锰钢早就有了,但各国材料科学家都形成了一种认知误区:锰钢中锰含量大于2%之后,锰含量越高,刚才硬度越大,但也越脆,最后就会像玻璃一样。

    结果1882年英国材料物理学家哈德菲尔德在实验中不信邪,在前人已经给出推演后,他继续重复试验4%、5%、6%……锰含量的锰钢,最后一直试到14%锰含量。

    然后,他突然发现“锰含量高于14%后,容易得到奥氏体结构的锰钢,不但非常硬,而且韧性也突然出现了极大的改良拐点”。

    这个发明第二年就得到了英国专利局的授权。

    所以,在材料科学领域,如果有人为了凑发明数量,即使是对已有已知组分的材料进行细化研究,也是有可能得到发明的。

    因为大多数材料学领域的现有技术,在申请专利的时候都是不可能具体到某几个成分的具体精确比例的,而是都给出一组百分比范围。

    假设某pvc管材的材质里,含有abs工程塑料60%~80%,那发明人就会写60%~80%,而不是只写一个70%那样的话,别人来一个75%就能绕开那个70%的专利了。

    但即使前人写了60%~80%,只要后人能证明说“在60%~80%之间的某一个点或者某几个点,会出现意想不到的、并不是前述一般概括所具备的理化特性。”那么这个后人的材料就能得到发明授权了。

    就像哈德菲尔德在前人“锰含量大于2%的锰钢性能如何如何”的基础上,进一步证明出“当锰含量高于14%时,情况跟你们原来预测的曲线截然不同”,哈德菲尔德就能拿到发明尽管从字面逻辑上来说“锰含量高于14%”是被包涵在“锰含量高于2%”范围内的。

    ……

    冯见雄谈笑风生,一通开导,顿时让朱虎觉得拨云见日,茅塞顿开。

    “哎呀老弟啊!你这真是……仗义!”朱虎眉开眼笑,连表情都懒得掩饰了,“老哥这些年见的搞技术代理耍嘴皮子的人也不少了,就没见过这种直接把行业内幕跟我直说的。一个个都装神秘巴不得我觉得他们的本事多高深……”

    朱虎这番话自然是有点儿自大了,因为专利代理人确实还有不少专业技能是挺高深的。冯见雄跟他说的,只是其中一鳞半爪而已。

    不过,此情此景,冯见雄也不会去反驳对方就是了。

    朱虎想到兴奋处,继续往下追问:“老弟,这事儿我就给你办了如何?你要跟我这边研发部的人怎么聊都行,看看我们公司有什么技术好挖潜贴金的。事成之后,我绝对价钱不会亏待你!”

    这都不用冯见雄揽活儿,对方就直接送上门了。

    可惜,冯见雄偏偏不想接这几个单子。

    这个单子,是他酝酿的一个引子,一个定时炸弹。

    于是,冯见雄摆出一脸苦相:“朱哥,这事儿我是想帮你的,不过有心无力呐你也知道的,做品牌代理,那是不用资质的,是个人都能跑这个腿。专代至少要研究生毕业过了资格考试,或者本科生毕业工作两年后再考试。你看我一个大三在校生、刚刚20岁,像是有资格接这个活儿的么?”

    朱虎听得一脸不可思议:“蛤?你说没资质?这就虚了,没意思了。谁不知道资质就特么是给人挂靠乱借的。老子塞上图费那票客户、设计公司的,多少都没资质!遇到正规工程找城建设计院挂个名不就是了!你那么本事,还能被资质憋死?”

    冯见雄摆摆手:“这事儿真不一样,关键是我还有些独门之秘,挂靠给别人了,难免要被人学了去的。朱哥,只能请你见谅了要不这样吧,你一会儿找品牌代理的时候,也可以问问,有没有人敢接你这个活儿的。很多代理公司是专利品牌版权都做的,你只要按我说的这套把关,也算是多条路子了。”

    朱虎又劝了一番,见冯见雄如此光伟正,也只好作罢。但是内心对冯见雄的景仰和信任之心愈发强烈了。

    还真是掮客界的一股清流啊。

    冯见雄见状,也借机又给朱虎面授机宜了一番说辞。

    ……

    从飞鸿管业离开,冯见雄当天下午又赶着跑了一家。第二天也照例,跑了剩下三个。

    措辞和套路,都是一致的。只不过剩下这四家里面,只有一家和飞鸿管业一样对“国家级高新企业”感兴趣毕竟这东西难度也是很高的,一点技术含量都没有的公司只能望而却步。

    跑完最后一家,田海茉依然觉得有点儿匪夷所思:“这就算完了?你觉得可以确保把那个刘传栋和他背后的代理公司彻底坑死?可别打蛇不死反被惦记上。”

    冯见雄对此却是不以为意:“不会怀疑到我们这儿来的,都隐晦了这么多道弯弯绕了。再说,我只是把品牌驰名这块直接送上门去。发明和高新企业这块,我只是给他们制造了一个提醒。

    等他们自己醒悟过来,总得至少半年多吧你不懂专利这块,一个发明申请提交上去,就算他们加急,过完初审、被实审驳回发《审查意见通知书》、没个半年,怎么能跑得完流程?所以,等刘传栋和他背后的大佬醒悟到这一点,大规模开始复制这个套路,肯定得08年暑假的档口了。时间完全在我掌握中。”

第114章 收网

    刘传栋一直觉得自己这一年过得挺不顺利的。

    大约就是从年初那阵子开始,圈子里要做品牌运作的客户突然就少了。

    好多本来可以走量每年鸟枪法撞一撞驰名的企业,一夜之间似乎变得谨慎,不想再这样每年碰运气,哪怕让他风险代理,开的价钱也低得多。

    本来报个两三百万、躺赢之后收钱、不成不要钱的买卖,根本就没有企业再来上当。

    琢磨了好几个月,大约半年前的时候,刘传栋这种关系型的代理人,才彻底琢磨过来是怎么个味儿:生意好像都被一夜之间冒出来的走“司法认定驰名”捷径的代理公司抢走了,而走工商总局传统行政审批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