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卜林诺维奇当场被捕。斐迪南故作镇静,挥手示意“继续前进”。到市政厅出席了欢迎仪式,稍作休息之后,他又乘车上街,招摇过市。当汽车途经一拐角处时,17岁的中学生加·普林西波冲上前去用枪打死了斐迪南夫妇。
德奥集团在暗杀事件发生后,欣喜若狂地叫嚣道:“这是千载难逢的机会。”1914年7月28日,奥匈对塞尔维亚宣战。8月初,世界大战全面开始。
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一场帝国主义战争,对交战双方来说都是非正义的战争。尽管塞尔维亚是为了保卫自己的主权和独立而战,具有正义的民族解放的性质,但这不能从根本上改变整个战争的非正义性。
第一次世界大战主要在欧洲战场上进行。英、法、比军队同德军对抗的西线,俄国军队同奥匈、德国军队对抗的东线,是主要战线。其中西线的战争具有决定作用。这次大战可分为三个阶段:
1914年为战争的第一阶段。在这一年里,德军根据战前制定的计划,首先在西线发动进攻。马恩河等战役中法、英、比军队的顽抗和俄军在东线的进攻,使德军速战速决的计划破产。西线的交战双方接着就修筑战壕,长期对峙,转入阵地战。
1915至1916年为战争的第二阶段。交战双方都把1916年看作决定性的一年。在这一年双方出现了三次大交战:西线的凡尔登战役、索姆河战役和东线俄军的夏季攻势。在海上战场,日德兰海战后,英国人牢牢控制了制海权。这一阶段的末期大战的战略主动权转移到协约国一方。
1917年至1918年为战争的第三阶段。1917年,美国参加对德作战;俄国爆发了“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退出了战争;中国等国也相继投入战争,协约国的阵营增加到27个国家。1918年11月11日,德国宣布投降,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同盟国的失败而告终。
第一次世界大战一方面大大削弱了帝国主义的力量,另一方面也使俄国无产阶级在帝国主义的链条上打开了薄弱的一环,取得了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同时,资本主义国家的无产阶级革命运动和亚、非、拉的民族解放运动也出现了高涨的新局面。
第二次工业革命战争的代价
一战给人类的代价是难以估量的。15亿人被卷入战争的漩涡。6500万人参战,大半数人非死即伤——800万人当场死亡,200万人死于疾病,2120万人受伤,780万人被投入监狱或失踪。另外,大约有660万平民死亡。除美国外,参战国平均每个家庭失去一名男性成员,有的家庭甚至失去了所有男性成员。许多村镇从此在地图上消失。
一战使整个欧洲的经济遭受重创。战前,参战各国都为战争作了巨大的经济投入。1879年德国的军备拨款为4。28亿马克,到1899年达到9。26亿马克,而1913年用于这一目的的开支超过了20亿马克,占全部国家预算的一半。奥匈的军费增长了70%强,1913年达到5。83亿克郎。意大利的军事预算也过于庞大。1907至1908年意大利为军事拨款3。08亿里拉,两年后为3。3亿里拉,而1911至1912年的军费预算高达3。961亿里拉。法国在1914年以前的军费开支达到15亿法郎这个巨大数目。俄国陆军部和海军部在1907至1913年这一时期的预算总额增加了67%。经过四年的战乱,肥沃的农田变成贫瘠的荒原,世界各国的经济都倒退了好些年。而美国却乘机成为世界经济头号强国。
1918年年底,虽然战火已经熄灭,但前四年兵荒马乱的日子仍然是人们心头挥之不去的痛。
第二次工业革命俄国十月革命
第一次世界大战给俄国人民带来了无穷的灾难,各族人民掀起了反战争、反沙皇专制制度的革命浪潮。1917年3月15日(俄历2月27日),工人和革命士兵在彼得格勒发动武装起义,推翻了沙皇政府,统治俄国三百多年的罗曼诺夫王朝垮台了。这次革命史称“二月革命”。
二月革命以后,俄国出现了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一个是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它掌握着各级权力机构;另一个是工人士兵代表苏维埃,它得到工农的支持,拥有实权,但它只是辅助性政权。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不可能长久维持下去,随着形势的发展,其中一个必然要化为乌有。
在这种复杂的形势下,1917年4月,长期流亡国外的列宁回到了彼得格勒。他在党的会议上作了被称为《四月提纲》的报告。列宁指出,俄国革命必须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向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过渡;无产阶级和贫苦农民必须夺取政权,建立苏维埃共和国。列宁还号召布尔什维克党积极准备新的革命。《四月提纲》指明了俄国革命的方向。
1917年7月,俄军在前线的进攻遭到惨败。消息传到彼得格勒以后,工人和士兵满腔怒火。他们走上街头,举行示威,要求全部权力归苏维埃,游行遭到临时政府派的血腥镇压,史称“七月革命”。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不复存在,临时政府掌握了全部权力,开始大肆逮捕布尔什维克和革命群众。布尔什维克党的活动转入地下。
8月,布尔什维克党召开代表大会,确定了武装起义的方针。9月,俄军最高总司令科尔尼洛夫下令向彼得格勒推进,企图武力镇压革命力量,建立军事独裁政权。在布尔什维克党的领导下,科尔尼洛夫的叛乱被粉碎。国内阶级的力量对比发生巨大变化。临时政府的支柱——军队瓦解。布尔什维克党的威信空前提高,革命形势日趋成熟。布尔什维克党决定通过武装起义把政权交给无产阶级政党领导的苏维埃掌握。
1917年秋冬,俄国人民掀起了新的革命浪潮,武装起义的时机成熟。11月6日晚,列宁来到彼得格勒的斯莫尔尼宫,亲自领导武装起义。11月7日,彼得格勒武装起义开始了,革命群众迅速占领了彼得格勒的主要桥梁、火车站、邮电局、国家银行和政府机关等战略要点。晚上,革命群众占领临时政府的最后堡垒冬宫。资产阶级临时政府被推翻,彼得格勒武装起义取得了胜利。
当起义军攻打冬宫之际,全俄工兵代表苏维埃第二次代表大会于11月7日晚在彼得格勒的斯莫尔尼宫开幕。大会通过了列宁起草的《告工人、士兵和农民书》,宣告“各地全部政权一律转归工兵农代表苏维埃”。8日,大会一致通过了和平法令,谴责帝国主义战争的罪行,建议各交战国缔结不割地、不赔款的和约。大会批准了苏维埃政府的成立。政府骨干包括人民委员会主席列宁,内务人民委员李可夫,外交人民委员托洛茨基,民族事务人民委员斯大林。代表大会最后选举了自己的领导机构——全俄中央执行委员会。
在彼得格勒起义的影响下,到1918年3月,全国各地相继建立了苏维埃政权,苏维埃俄国的首都也从彼得格勒迁到莫斯科。
十月革命的胜利具有伟大的历史意义。它为当时处于同样遭遇的各国无产阶级树立了榜样。毛泽东曾高度评价这场革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不只是开创了俄国历史的新纪元,而且开创了世界历史的新纪元。”
第二次工业革命巴黎和会的召开
第一次世界大战刚刚结束,帝国主义列强就着手拟定对德和约,重新瓜分世界。1919年1月18日,战胜国与战败国媾和的巴黎和会在凡尔赛宫召开。参加会议的有27个国家(包括中国)的代表,苏维埃俄国未被邀请,同盟国国家未获准列席会议。
会议由美、英、法、意、日5大国各出2名代表组成的最高理事会(“十巨头”会议)控制。到3月,“十人会议”分为由英、法、美、意4国首脑组成的“四人会议”和由此4国外长及1名日本代表组成的“五人会议”。“四人会议”排除了日本最高代表。而日本为换取欧洲列强支持它在亚洲的侵略要求,也不愿在欧洲事务中多开口,因此,它被称为“沉默的伙伴”。在“四人会议”中,意大利对战争贡献甚少,势单力薄,奥兰多首相大受冷落。这样,巴黎和会的主宰实际上是英国首相劳合·乔治、法国总统克雷孟梭和美国总统威尔逊。
和会开了半年之久。美、英、法、日、意等战胜国都想多分得一些赃物,削弱战后与自己争霸的对手,所以彼此之间矛盾重重,勾心斗角,经常闹得不可开交。法国为了称霸欧洲大陆,力图彻底削弱德国。而美、英想让德国继续保持一定的实力来牵制法国称霸,竭力反对法国的主张,并且迫使法国在德国问题上做出让步。日本的主要目标在远东,它想独占德国在中国山东的权益。这一要求虽遭美国反对,但日本以拒绝加入国联和签署和约相威胁,迫使美国改变了态度。美、英、法、日还背着中国炮制出一个严重损害中国主权的解决山东问题的方案。此外,帝国主义列强还在国际联盟等其他问题上明争暗斗。主要战胜国在经过几个月的讨价还价之后,最终达成了协议,拟定了对德和约。德国试图对和约的条件作有利于自己的修改,但遭到拒绝,被迫无条件接受和约。6月28日,战胜国在凡尔赛宫签订了《协约国及参战各国对德和约》,即《凡尔赛和约》。由于大会将战前德国在山东的特权转交给日本,严重损害了中国的利益。消息传到中国,群情激愤,引发了反帝爱国的“五四运动”。在群众运动的强大压力下,中国代表拒绝在和约上签字。
《凡尔赛和约》共15部分,440条。第一部分是《国际联盟盟约》,规定国际联盟是维护世界和平的国际组织;其余则是有关处置德国的条款。处置德国的条款十分苛刻,内容主要涉及疆界、赔偿、殖民地和限制军备4个方面。按照和约,德国丧失掉原有领土的1/8和人口的1/10。德国还须交出全部殖民地,并按委任统治原则交给战胜国,德国的海外殖民地被英、法、日、比等国瓜分。和约还规定限制德国军备,解除德国武装,解散德军总参谋部,废除普遍义务兵役制,陆军总数不得超过10万人,禁止生产和进口坦克、装甲车等重型武器,不准拥有潜艇和飞机等。关于德国的赔偿问题,和会未能在赔偿总数上达成协议,只是规定成立特别赔偿委员会,由它在1921年5月1日前确立赔偿总额(后来确定德国总共应该赔款1320亿金马克),在此之前,德国应先交付200亿金马克等。
《凡尔赛和约》是帝国主义重新瓜分世界的真实记录。英、法、日等国的主要目标基本实现,而美国攫取世界霸权的计划遭到了失败,因此,美国没有在和约上签字。其实,帝国主义国家之间只是暂时的妥协,它们之间固有的矛盾没有,也不可能消除。《凡尔赛和约》以及随后签订的各项条约,构成了“凡尔赛体系”。帝国主义列强经过近5年的时间,在欧洲、近东和非洲确立了资本主义世界的新秩序。
巴黎和会分赃不均导致凡尔赛体系内部矛盾重重,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埋下了祸根。
第二次工业革命苏联建国
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简称苏联。它是在俄国十月革命胜利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十月革命胜利以后,俄国各地区的被压迫民族纷纷建立起自己的民族国家和民族政权组织。从1917年底至1921年,乌克兰、白俄罗斯、立陶宛、拉脱维亚、爱沙尼亚、阿塞拜疆、亚美尼亚、格鲁吉亚等宣布成立独立的民族国家,建立了苏维埃政权。在外国帝国主义武装干涉和国内反革命武装叛乱的严峻形势下,它们建立了密切的军事、经济和外交方面的联系,签订了相互合作条约。为了打破帝国主义的包围和封锁,尽快恢复被战争破坏的国民经济,进一步巩固和壮大无产阶级政权,联合各民族人民共同走上社会主义道路,各苏维埃共和国需要建立更加紧密的合作关系。
1922年8月,俄共(布)中央政治局成立专门委员会,由斯大林主持工作。负责讨论各苏维埃共和国联合的问题,9月,委员会通过了斯大林提出的《关于俄罗斯苏维埃联邦共和国同各独立苏维埃共和国的相互关系的决议草案》。这个“自治化”方案严重削弱了各苏维埃共和国的独立自主权。各苏维埃共和国在讨论这个决议草案时产生了严重分岐,少数赞成,多数反对。
列宁严厉批评了斯大林的“自治化”方案。他认为各苏维埃共和国必须保持平等的地位,联合成为新的民主联盟国家,建立平等的、民主的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国家。他坚持俄罗斯联邦、乌克兰、白俄罗斯、南高加索联邦(包括阿塞拜疆、亚美尼亚、格鲁吉亚三个苏维埃共和国)必须按照自愿和平等的原则加入新的联邦制国家,建立新的全联盟中央机构。根据列宁的建议,委员会重新制定了联合决议草案,确认乌克兰、白俄罗斯、南高加索联邦共和国同俄罗斯联邦共和国必须缔结关于组成新的联邦制国家的条约,选举新的全联盟中央执行委员会,作为统一联邦制国家的最高权力机关。
1922年12月30日,苏联第一次苏维埃代表大会在莫斯科举行。大会批准了《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成立宣言》和《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成立条约》,宣告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正式成立。1924年1月,苏联通过了第一部宪法,把苏维埃共和国联盟的形式固定下来。
苏联成立宣言和苏联成立条约、1924年苏联宪法及其他立法对联邦制国家的运行做出了一些原则规定:苏联是由各个平等的苏维埃共和国自愿联合组成的社会主义联邦制国家;各加盟共和国享有主权国家地位,在苏联宪法规定的分权范围内独立行使自己的国家权力;各加盟共和国享有自由退出联盟的权利。联盟国家最高权力机关为联盟苏维埃代表大会,苏维埃代表大会闭会期间联盟中央执行委员会为最高权力机关。
1922年12月成立时,苏联由俄罗斯联邦、南高加索联邦、乌克兰、白俄罗斯四个苏维埃共和国组成。此后,1924至1936年,中亚地区先后成立了乌兹别克、塔吉克、土库曼、哈萨克、吉尔吉斯五个苏维埃共和国,它们作为主权共和国加入了苏联。1936年12月初,将南高加索联邦划分成阿塞拜疆、亚美尼亚、格鲁吉亚三个主权苏维埃共和国并加入了苏联。1940年6月,苏联政府派兵进驻波罗的海地区的立陶宛、拉脱维亚、爱沙尼亚三国。8月,苏联以武力强行改组三国政府,将三国变为苏维埃共和国并入苏联。到1940年,先后有15个加盟共和国加入苏联。苏联成为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社会主义联邦制国家。
第二次工业革命国际联盟的建立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饱受战乱之苦的各国人民强烈反对帝国主义战争,渴望和平。早在战争结束之前,一些参战国和中立国的政治家们就认为有必要建立一个新的国际体系来防止如此巨大的灾难再度发生。1915年,英国成立“国际联盟协会”;美国成立“美国实现和平联盟”。1918年1月,英国首相劳合·乔治表示,英国的作战目的之一就是“通过建立某种国际组织来限制军备和减少战争的危险”。美国总统威尔逊则在 “十四点”原则中特别强调,“成立一个具有特定盟约的普遍性的国际联盟”。到战争结束时,英、法、美等国都已制定了成立国际联盟的方案。
1919年1月25日,巴黎和会全体会议通过了由最高委员会提出的关于建立国际联盟的建议,并决定把它作为总的和平条约的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随后,和会成立了以威尔逊为主席的委员会,起草国联盟约。各主要战胜国都力图使自己的方案体现在盟约之中。然而,由于盟约起草委员会主要由英、美代表组成,又以英、美的联合草案作为讨论的基础,因此法、日等国的要求并未全部得到满足。
1919年4月28日,巴黎和会通过国联盟约。1920年1月20日,《凡尔赛条约》生效,国际联盟在日内瓦正式成立。当时的会员国有44个,战败国和苏俄被排除在外,后来逐渐发展到63个。
国联盟约共26条,主要包括国联的组织机构和职能,建立国联的目的、达到目的的手段以及管理殖民地的委任统治制度。
国联的主要机构是会员国全体代表大会、行政院和常设秘书处。国联盟约宣称,国联成立的宗旨在于“促进国际合作,保证国际的和平与安全”。为此,盟约提出了会员国为实现这一宗旨应尽的义务与职责。
第一,裁减军备。会员国“必须将本国军备减至最少之限度,以足以保卫国家的安全及共同实行国际义务为限”,但是这种泛泛规定对各国政府并没有真正的约束力。事实上,它们反而时时以国家安全的需要和实行国际义务为由而不肯裁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