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俞敏洪传奇-第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有时候童心大发,曹老师会跑到操场上和学生一起摔跤,连胜数局,摔遍学校无敌手了,这才心满意足地回办公室批改作业;有时候兴致来了,曹老师还要拉上俞敏洪到家里,亲手做上几个称不上可口的小菜,再拿出珍藏多年的绍兴黄酒,和俞敏洪对饮……最后,酒量不好的曹老师和酒量很好的俞敏洪一起醉倒在纸堆里,不省人事。

  曹老师便是如此的性情中人,他和学生一起玩闹,让自己也回到年少时候的放肆与顽皮;他和学生酒肉一夜,又让学生感觉自己顿时进入了大人的世界,不再是那个在大人的管教和束缚下按照规矩生活的小孩子。学生和曹老师在一起,总可以感觉到一种自由和彼此的尊重,这是其他只盯着分数看,把学生当成考试机器的补习班远远不及的。

00

每一年,曹老师都看着补习班的孩子一届届来,又一届届走,心里总是有些感伤。一群又一群的孩子从他这里走出去,在远方实现着自己的宏图大志,尽情挥洒他们的血汗,一步一个脚印地成就自己的事业……但这些,他却永远看不到。他看见的,只是从远山上吹来的风,偶尔带来些许得意门生的音讯。

  有人说,商人贩卖的是货物,教师贩卖的是知识,曹老师并不这么想。商人获得的只是一时的赢利;而身为教师,一言一行,却可能改变一个人的一生。许多年后,人们不会记得曾经向谁买过什么东西,盈亏如何;但永远不会忘记,在生命的旅程中,恩师的目光一路随行,学生一言一行都还有他的影子,殷殷教诲如在耳边。

  俞敏洪如同折翅的凤凰,如果没有遇上曹老师,他的前程很可能止于一个公办的正式教师。但当曹老师走进他的生命,他便获得了重生的力量,振翅高飞,越过了远山,飞向他传奇的一生。

  信念心间植:剑指未名湖

  信念是一种综合的精神状态,并非单纯的知识和想法,从本质上讲,它表达的是一种态度;信念还是强大的精神力量,只要信念坚定,就能精神振奋,甚至当生命遇到威胁的时候,也不会放弃内心的信念。

  进入补习班以后,俞敏洪每天望着东边,那里有他的梦想——常熟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直到有一天,曹老师请一位考上北大的学生回校作演讲。

  北大来的学生,在所有人的眼里无疑是可望而不可即的天之骄子。她身上有一种书香的气质,微笑时显得优雅从容。她朝大家笑笑,开始介绍北大的历史。

  “北京大学创办于1898年,是洋务运动失败后惟一留存下来的成果。本名京师大学堂,辛亥革命后更名为北京大学。

  “北大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中心,民主、科学、自由的精神从这里发源,历代相传,直至今天,依然是中国大学里思想先进的典范。

  “1917年蔡元培任校长,他主张‘兼收并蓄’,延续了北大自由民主的传统,并且发扬光大。李大钊、陈独秀、鲁迅、胡适等都曾在北大任教。”

  ……

  这位女生的讲述虽然不是很长,但俞敏洪的心里却开始涌动出一股说不清的激情。北大的气质深深吸引了他。北大,是一个完全不同于家乡的地方,是一个全新的世界,那里流淌着新鲜的沸腾的红色血液,思想解放、自由民主,这些只是从书本上看来的字眼,竟在那里真切地存在着。

  其实,人的一生中,最难的一步莫过于确定自己的目标,目标确定了以后,就只剩下努力奋斗,坚持不懈,一步步走近目标,收获成功。俞敏洪拉满了一只弓,他要蓄足精力,将自己精确无误地射入北大这个靶心。

  师姐正在讲述科学的学习方法,对俞敏洪来说,每一句话都是一方他进入北大的宝贵的良药。

  “第一,要吃一堑长一智,避免犯同样的错误。每次考试完仔细分析题目,找出自己写错的原因,掌握正确答题的技巧。认真分析卷子是非常重要的,这是慢功夫,一次两次看不出效果来,长期坚持下来,才能受益。

  “第二,要注意锻炼身体,注意不要熬夜苦读。有健康的身体,才能保证精力充足;有足够的精力,在听课时候效率才会高,在考试时候思维也会更加敏捷。如果晚上通宵读书,第二天精力不济,上课时候明明听进耳朵里了,却记不牢,那可就是得不偿失了。

  “第三,做题要挑着做。题海战术虽然有些效果,但并不总是适用。你们要知道自己的薄弱环节,重点突击,掌握难题错题,这样才能事半功倍。

  “当然,最重要的是,不要把目光放在每次模拟考上,要知道,每一次模拟考试都不是你的最终目标,你的最终目标是高考。所以,每一次考试都要用良好的心态来对待。考得不好,说明你知识的缺漏被暴露出来了。这是好事,补好了这个缺漏,下一次就不会再犯了,这样下去,高考成功的把握就更大了。”

  最后,这位师组给学弟学妹们讲了一个生动的故事。

  曾经,有一个生活平庸的年轻人对自己的人生没有信心,平时经常去找一些“赛半仙”算命,结果越算越没信心。他听说山上寺庙里有一位禅师很是了得,这天他便带着对命运的疑问去拜访禅师,他问禅师:“大师,请您告诉我,这个世界上真的有命运吗?”
00

“有的。”禅师回答。

  “噢,这样是不是就说明我命中注定穷困一生呢?”他问。禅师让这个年轻人伸出他的左手,指着手掌对年轻人说:“你看清楚了吗?这条横线叫作爱情线,这条斜线叫作事业线,另外一条竖线就是生命线。”

  然后禅师让他自己做一个动作,把手慢慢地握起来,握得紧紧的。

  禅师问:“你说这几根线在哪里?”

  那人迷惑地说:“在我的手里啊!”

  “命运呢?”

  那人终于恍然大悟,原来命运是掌握在自己手里的。不管别人怎么跟你说,不管“算命先生”如何给你算,记住,命运在自己的手里,而不是在别人的嘴里!当然,再看看自己的拳头,你还会发现,你的生命线有一部分还留在外面没有被抓住,命运大部分掌握在自己手里,但还有一部分掌握在“上天”的手里。古往今来,凡成大业者,他们“奋斗”的意义就在于用其一生的努力去换取在“上天”手里的那一部分“命运”。

  俞敏洪听得心潮澎湃。他或许并不那么清晰地感觉到,确定前行的方向,掌握自己的命运,对他的一生意味着什么,但自从听了这番话之后,“北大”这两个字就已经深深印在他的脑海里。

  “树的方向由风决定,人的方向由自己决定。”由自己决定自己的未来,这是一种很幸福的感觉。因为只有这样方可以清晰地感觉到,人生就像一艘船,航行的方向握在自己手里,你可以将它驶向你喜欢的方向。

  俞敏洪确立了自己的目标之后,就只剩下每天循序渐进的学习,规律的作息,劳逸结合,开始向着不远处的目标乘风破浪,勇敢进发。

  技巧恩师授:英语so easy

  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授人以鱼只救一时之急,授人以渔则可解一生之需。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一名优秀的教师,不仅仅是向学生传授课本上的知识,不仅仅是教学生如何在考试中获得高分,更重要的是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和技巧,使之受用终生。

  授课是一门艺术。古人云“教学相长”,师生在教学中彼此启发,彼此促进。曹老师的备课非常认真,深入研究讲授内容,仔细考虑讲授的各个环节,讲稿翻来覆去地看,看得滚瓜烂熟。上课的时候,曹老师很自然地面对学生,滔滔不绝,循循善诱,他尤其仔细观察学生的反应,注意与之互动交流,提升学生的热情和兴趣,整个课堂的气氛便显得十分活泼放松,与一般的为高考而开的补习班沉重压抑的气氛迥然不同。俞敏洪后来主张新东方课堂幽默活跃的气氛,大概也就是效仿于此。

  让俞敏洪至今难以忘怀的是,一次曹老师带来300句高考精华句子,并且许诺说:如果能够把这些背诵得滚瓜烂熟,高考成绩一定会提高。大部分学生以为又是老师哄学生的话,但身为班长的俞敏洪有着迫切提高成绩的压力,对老师的话铭记在心。

  回去后,俞敏洪把这300句话当作至宝,先翻译成中文,又翻译成英文,发现几乎每个句子都程度不同地存在错误,或时态、或单词、或结构出现错误。他把这些知识整理在一个本子上,重点记忆。随后的一个月,俞敏洪仿佛吃了兴奋剂,拼命地背诵和默写这300句话,在付出一个个的清晨和夜晚的时光后,俞敏洪终于取得丰硕的成果,他能够一字不差地默写出这300句话。从此,这300句英文成为俞敏洪的绝技,使他的英文成绩很快得到了提高。

  曹老师还有一些独门法宝。他喜欢编顺口溜,例如,“动词加上ING,构成现在分词不用提,现在分词前再加BE,才是现在进行时,表示动作正发生,二者缺一都不行”;还有,“客观存在某处有,THERE BE结构非人有;其后名词为主语,BE的形式握其手,多个名词列在后,BE的形式随着‘第一’走”。

  顺口溜的好处就是方便好记,好玩有趣,这样学生的积极性和兴趣就被提起来了。看着题目的时候,口中有法,心中有数,自然也就没有什么压力了。俞敏洪后来在新东方背单词,也很提倡顺口溜和谐音背诵,不能不说是得益于曹老师的启发。

  英语课本的编写,一般在单词之后附有音标。但音标是口耳相传,口口相授,没有老师的领读,很多学生都不敢开口读出声来,惟恐读错音标。曹老师大胆抛弃了音标,直接拼读单词。

  这样一来,很多学生都渐渐摆脱了对那些奇形怪状的音标字母的恐惧,而曹老师也不需要每次上课都要领读多遍单词,这正是教给学生读单词的方法,而不是单纯只让学生死记硬背单词的发音。后来的新东方课堂上,老师都会大声领读单词,这个情景何其相似!

  曹老师授的“鱼”,让俞敏洪在高考中梦想成真;而曹老师所授的“渔”,被他的得意弟子俞敏洪深入地领悟,并且加以发扬光大。中学时代的学习方法和思维习惯很可能伴随一个人的终生,俞敏洪把心里牢记的英语学习方法加以改造、提炼,用在以后新东方的英语教学上,让天下的学子精英趋之若鹜,奉为“圣经宝典”,可谓大放异彩。这招“渔”,引领无数学子游入了理想的殿堂海洋。
00
20世纪80年代的大学生是真正的天之骄子。因为稀少,那个年代的大学生可谓是“三千宠爱系一身”。俞敏洪从一个小村代课教师变成北大的正牌军,之间的落差太大,母亲和乡亲的嘱咐还牢记在心,入学后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

  黄金时代:北大的那些人与事第三章从草根到精英的完美奋斗历程俞敏洪传奇还没有从成功的喜悦中清醒过来,俞敏洪入学后就挨了“当头一棒”,随后的一系列遭遇让他不但无法得意,甚至自卑起来。比起城里的学生,俞敏洪输于视野,输于综合素质。

  大学的生活还没有等俞敏洪反应过来,就已经拉开了帷幕。其实大学生活概括起来,不过就是三个词:知识、友谊和爱情。原本志在必得的俞敏洪,却发现大学五年下来的结果竟令人沮丧。

  向俞敏洪“开炮”

  毅力在效果上有时能同天才相比。俗话说:“能登上金字塔的生物,只有两种——鹰和蜗牛。”凭借鹰击长空的决心和蜗牛般的毅力,1980年,俞敏洪如愿以偿地考取了中国第一学府——北京大学。为此,俞敏洪全家人欢喜了一整个夏天,尤其是俞敏洪的母亲,为了庆祝儿子的高中红榜,大宴乡亲。

  俞敏洪第一次踏上异乡的土地,来到北京大学。他满心欢喜,边走边看,博雅塔、未名湖……北大的每一处风景都浸染着他的满腔热情和贯云之志。那一刻,俞敏洪感到他的未来正如同星光大道一样,从脚下一直铺向了辉煌无比的未来。

  第一天入校,除了优美的校园风景,北大留给俞敏洪的一些印象是如此奇特,让他至今难忘。当他第一次踏入宿舍报到的时候,身上背着脸盆、棉被,密密麻麻一大堆,让室友很吃惊:没开学就有人来搞推销了!这是俞敏洪在北大的第一个笑话。

  第一次去食堂吃饭,看到同学在喝玉米粥,俞敏洪既奇怪又有些郁闷,玉米粥是家乡的猪食啊,北大食堂怎么吃这个?俞敏洪意识到他与北大有些距离和隔阂。

  俞敏洪的预感没有错,他在北大的新生活不只是欣喜,还有很多事在等待这个乡村的青年。

  有一天俞敏洪高兴地走进宿舍门时,同寝室的一个同学正在看书。俞敏洪自恃阅书虽不能说无数,也不算少,随口问道:“看什么书呢?”

  “《第三帝国的灭亡》。”

  “上英语系,看这种书干嘛?”俞敏洪满脸的不解。他的自信还停留在战无不胜的英语考卷上、名震乡里的高考成绩上,或许,还有被乡里誉为“博闻强识”的得意吧!

  同学朝俞敏洪丢了个白眼,自顾地继续看书。

  这一个白眼和“白痴”、“乡巴佬”的区别只在于是否发出声音而已。俞敏洪被甩了这么一眼,自然很郁闷。年轻气盛的他有些咽不下这口气,当即跑到书店也买了一套《第三帝国的灭亡》。看完之后,俞敏洪只觉得也不过如此,但还是又看了一遍,如是再三。很多年以后,俞敏洪的许多书不是卖了就是扔了,但只有这本书一直摆在书架上,仿佛是一种纪念抑或是一种激励。

  一个成功的人,首先应是一个勇于面对挫折的人。俞敏洪未必天资聪颖,未必有过人之处,但他拥有成功者最重要的品质,那就是勇敢。他从来不惧于面对挫折乃至失败,即使再沮丧、再绝望,他也能冷静下来,思考出路。只要他想好了解决问题的办法,无论过程多么漫长、多么辛苦,他总能一步一个脚印地走到他想到达的地方。单是这份毅力、这份坚持,就已经比那些徒有高智商却洋洋自得,每天出门希望成功忽然从天上掉下来砸到自己头上的人要强上千百倍。

  “世界上没有什么东西可以代替坚持不懈。聪明不能,因为世界上失败的聪明人太多了;天赋也不能,因为没有毅力的天赋只不过是空想;教育也不能,因为世界上到处都可以见到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半途而废。如今,只有决心和坚持不懈才是万能的。”美国作家卡文。库利吉的一句话道出了坚持的重要性。人如何看待挫折,直接影响着他的行动力,导致他的成功或失败。挫折摆在眼前,就是一个残酷的事实,除了接受它之外,该做的是把它转化成为一种助力,让它撑着自己,攀上更高的山峰。

00

“刚进北大,没看过《三国演义》、《水浒》这些名著,更不知道黑格尔、康德是谁。”俞敏洪回忆他的大学生活。后来,为了和好友赌十元钱,他每天背10个小时,花了5天时间,终于把《离骚》倒背如流。

  俞敏洪说,现在的大学生就是太把自己当人看了,所以就承受不住侮辱打击。“天天对你批评、挑刺,哪怕是在后面说你坏话、侮辱你的这些人才是你的朋友、你的导师。”这句话也就成了后来新东方里的精英人物常常拿俞敏洪开刀的绝妙注脚。

  其实,在当时,《第三帝国的灭亡》是俞敏洪进入北大的第一个打击,他在乡里的“博学”的帽子在北大看来不过就是一块破布,不过他没想到自己最引以为豪的英语也成了他的绊脚石。

  照理来说,俞敏洪是曹老师的得意门生,高考成绩斐然,英语更是不在话下,怎么会在阴沟里翻船?

  实际上,生于城市和农村的孩子,不说生活条件,单看教育水平,差异也是非常大的。俞敏洪受的是应试教育,书面成绩虽然优秀,但毕竟没有受过正规的系统教育,更何况在应试教育中,英语的教学也是重视卷面成绩多过语音和听力,这恰恰与英语学习的目的背道而驰。

  英语系的学习自然是比较枯燥,每天咿咿呀呀地背单词、学语法、练听力、说口语,这其中最让俞敏洪头疼的就是听力和口语。

  英语系很多课程都是全英文授课,俞敏洪在讲台底下听老师讲课如同听外星人说话一样,看着老师的嘴巴一张一合,发出来的却是自己听不懂的声音,明明似曾相识,却又不知道是什么意思。这感觉就好像上了大街,一眼看见个长得挺眼熟的,兴高采烈地跑过去,拦住人家了,却忽然记不起名字来,笑容于是在脸上僵住了。

  老师看见俞敏洪每天都带着一张好像被冰块冻僵了的脸来上课,却不知道自己就是那块大冰块。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