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审判-第2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审判 第四部分   
  “大手笔”与“生活圈”掩盖着大腐败(1)   
  金奖、银奖,不如老百姓的夸奖;金碑、银碑,不如老百姓的口碑。 
  1998年年底,沈阳市政府破天荒地举行政府新闻发布会,又广播、又登报、还上电视,主动征求老百姓的意见。最后沈阳人民对政府公布的满意率高达94.7%。尽管这个数字不是十分准确,但是慕绥新却非常在乎自己的政绩。他经常以政绩市长自居,他最欣赏那张他抱着联合国颁发的“人居奖”的大照片,它就挂在客厅的显著位置上。其实,除了灰蒙蒙的几条扩宽了的路,显得有些青春活力了;一些黑洞洞的楼道,都安装上了电灯,沈阳实际困难重重的状况,并没有什么根本的改变;沈阳的下岗工人大军,并没有得到妥善地安置。但是,毕竟沈阳有了一些变化,沈阳又太需要变了!“政绩市长”的封号,大概就是由此而来。 
  于是,慕绥新在政绩市长的光环下,为他心中美好的沈阳城,画了一幅又一幅“精美”图画;也动用起自己的影响力,为亲朋好友发财致富甘当“马前卒”;记下了一笔又一笔丑恶罪状。 
  可以说慕绥新是以超常的手段打开了沈阳市局面的。当然,这超常的手段,包括他的聪明才智、他的勇气魄力、也包括他建立起来的那个谁心里都有数谁也不肯说,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圈子”。这个圈子就像围城,圈子外边的老百姓看不出什么,而圈子里,已经形成一条铁的游戏规则。关于这个规则是什么,我曾多次问过沈阳南北大院60多位熟悉的干部,上至声名赫赫的市级领导,下到初来乍到的普通科员;深到核心圈子里的秘书,浅的也是资深望重的调研人员。最后一个在仕途上沉浸多年不得志的老朋友,这位在市政府服务四届领导的副厅级的老处长,告诉我你别问了,那是官场上的大学问,沈阳至今许多干部概括不清楚也非常正常,那不是一句两句话就能概括的,深奥着呢!原因在哪里?这个规则是什么?那就是不同层次的人,从不同角度看,会得出不同的结论。如果要得出正确的结论,就要站在这个城市最高掌权人的角度考虑问题,这个人姓慕姓马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掌握了实在的权力,掌握了财权,尤其是人事权力。随之而来,他的个性,他的爱好、甚至他的忌讳,都变得十分重要。生活中决定你命运的不是总理,不是部长,说具体点就是那个在你的“围城”里签任免文件的人,那是命根子呀!知道厉害,你就必须先悟出那个拿不到桌面上,在现实中又行之有效的“潜规则”。那个“潜规则”要求你必须根据那个人的喜好投其所好,必须不屈不挠地博得那个人的好感。否则,中国的能人多了,一个单位的能人多了,用谁都是用,就是他一句话,他不熟悉你,不了解你,为什么偏偏用你? 
  所以,慕绥新能一言九鼎,慕绥新能呼风唤雨,慕绥新也能激扬文字、指点江山。干部们在慕绥新的手势中,看到了他的坚强意志,体验出权力的神圣;在他声音的语调里体验出他的喜好,体验出他的亲疏;甚至从他的眼神中,也能看出不同寻常的特殊意味儿,并得到非常重要的信息。 
  慕绥新认为: 要振兴沈阳,对于这样一个患有多种疾病的有着近700万人口的庞大经济、社会、自然区域的城市进行综合治理,使其步入良性循环和发展的轨道,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沈阳这个曾经有过辉煌的城市,就像一个经过几十年运转的老机器,它有些衰老了,而且患有多种疾病: 国企困难,结构失衡、“四矿”问题、下岗失业、环境恶化、城乡差距等等。而所有这些“病”,都交叉感染,沉疴难愈,想在短时期内找到包医百病的灵丹妙药,那是根本不可能的。中央的关注,世界资本的东移,无疑给解决沈阳问题带来了一次机遇,但这仍然是一个长期的战略,切不可操之过急。 
  但是,慕绥新等不得,他知道“三代不同礼而王,五霸不同法而霸”的道理,他必须另辟新径。不能因循守旧,头疼医头,脚疼医脚。这样医来医去的结果是什么也没有搞好。再者远的不说,眼前大连已经做出了榜样,那就是加强软环境建设,先使城市面貌一新,让老百姓看到变化看到希望,让外国商人看到美好,看到发展的环境,纷纷前来投资。   
  “大手笔”与“生活圈”掩盖着大腐败(2)   
  比如在大二环建成后,整个浑南的开发建设还处于只是一个美好的蓝图,各项基础设施都没有开工,慕绥新那超前跳跃的细胞,突然急剧膨胀,促使他大脑一热,非要投资23亿,建一个亚洲第一大综合贸易市场。 
  本来这荒唐的“霸王硬上弓的项目”,这好大喜功的“形象工程”,就连三岁顽童都能掂量出利弊的市场,在市委常委会上,不应该获得通过。然而却神奇地通过了。 
  结果市场建成后,尽管政府多方动员,限令沈阳小食品市场整体迁移,但因为离沈阳太远,具有13年历史、全国最大小食品城的业主们并不买账,沈阳市民们也不愿意舍近求远,跑上20多里地去买东西——致使这个被领导预言为“人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将汇聚而来的超大超前的聚宝盆,被媒体欢呼为亚洲第一综合贸易市场,21世纪腾飞工程,”只经过了1999年沈阳商品交易会短暂的热闹之后,便陷入长期的死寂。 
  至于慕绥新在建浑南大市场时,私自批了多少项目,得了多少好处,因为专案组的工作重心,主要调查取证慕绥新承认的,或者有人举报的东西,涉及到浑南大市场的并不多。但是从平晓芳的笔录中,有一点可以反映出慕绥新也得好处了。那就是一直避免给慕绥新添麻烦的平晓芳,也利用慕绥新的权力,在这个工程上,为亲属分到了利益。1999年平晓芳的亲属刘某,听说这个大工程就眼红了。他本来一无所有,却突发奇想凭借着与平家关系好,发点小洋财。当他听说浑河大市场,有个安装空调的工程后,便急忙找上门来,希望平晓芳帮助疏通一下,承揽下这项工程。平晓芳找到了慕绥新的秘书联系,慕绥新的秘书找到当事人,走通了关节后,虽然平晓芳的亲属刘某在形式上,也参加了投标,才把这个工程包下来了,其实,那只是走走过场,欺骗欺骗舆论,欺骗欺骗群众,实际上早已内定给他了。 
  可是工程到手后,刘某自己没有公司,必须挂靠在别人的公司,才能承揽工程。于是刘某又找到平晓芳,求她帮人帮到底。平晓芳又找到了朋友安老板,叫安老板帮助办这件事,这样安老板帮助刘某办了一个公司。紧接着,还是平晓芳又通过找熟人,帮助刘某承揽了沈阳市中级人民法院的空调安装工程。当然,刘某在沈阳能拿下了这两个令人瞩目的大工程后,又有慕绥新这样硬的大背景,自然鸟枪换炮,很快打开了局面,又相继拿下了五爱街等空调安装工程。摇身一变,成为沈阳显赫一时的大公司。这些表面上一碗水端平,背后阴暗肮脏的东西,不揭发出来,老百姓岂能知道? 
  是呀,从表面上看慕绥新确确实实干了许多事情,也没有掏老百姓腰包。其实人们哪里知道,他的一项项工程贷款,却是采用“银行贷款、政府参与、股市融资”三位一体的新方式来进行的。换句话说用贷款还贷款,实际上羊毛出在羊身上,还款还是掏纳税人的腰包。据说,这正是马向东讨好慕绥新的杀手锏,这里的奥妙在于政府参与——这不仅保证了投资方向的合理使用,银行资金的注入,又加速了政府项目的实施,股市融资又为这些运作提供了财力与后劲。妙就妙在政府参与的承诺借贷还贷,人家才敢借贷。因为人家知道,跑了和尚跑不了庙,有政府就不怕你赖账。 
  当时,沈阳市一年用于城市建设的正常运转财政投资不足10亿元人民币,而慕老大在任期间正是打着政府旗号,向外商以及国际性组织、世界银行、国家银行等金融机构借贷的,贷款数超过了百亿元……而且这些贷款都必须付息的呀!别的不说,就说“慕老大”的政绩——大二环吧。这个项目向港商贷款了十几亿人民币,合同规定: 建成通车后,10年内沈阳市每天要向港商付50万到60万,其后20年按股份提成。据当时专家论证,每天可收过路费70万元,沈阳市政府也曾采取措施,把市内外车辆都撵上大二环。尽管这样,从1998年通车至今,由于专家论证的错误,车流量小等缘故,每天仅收20余万元。换句话说,沈阳每天倒贴30万元,这无疑使沈阳市人民背上了沉重的包袱。   
  “大手笔”与“生活圈”掩盖着大腐败(3)   
  其二,既然这些大工程劳民伤财,远水不解近渴,那么“慕老大”为什么乐于其道呢?很简单,那就是大手笔背后蕴含着大腐败。 
  因为曾任省建设厅厅长的慕绥新自然深谙此道——那就是想捞大钱,必须有大工程。而捞钱办法也很简单——那就是这一系列大工程,都不进行公平招标,暗箱操作。没有公平竞争,他一人说了算,他的话与批示就是圣旨。人家得了那么多好处,怎么能不投李报桃呢?以致应验了老百姓那句话: 不管谁上来都搞工程,批项目。沈阳的好多路,都折腾好几回了,好搂钱呀! 
  据市政府官员讲,强龙“慕老大”刚上任时,并不买地头蛇“马二爷”账,“马二爷”偏偏会见风使舵,投其所好,不敢独揽大权。特别是在审批工程这块“肥肉”上,本来按市长分工,由“马二爷”管批租土地的城市项目的审批,但“马二爷”却把一些大项目拱手相让,才使“慕老大”对他另眼相看。可到后来,因为“慕老大”与“马二爷”在这块“肥肉”上有权力之争,慕绥新还是大权独揽。于是,一大批个体房地产商纷纷看出门道,千方百计地投靠他而大发横财。几百万、几千万的费、税,只要轻轻一句话,笔轻轻一落就免了。自然,那些得了便宜的个体户们岂能知恩不报,于是重金重礼便源源不断地流进他的腰包。 
  在房地产开发过程中,按政府规定,必须向开发商收取四费一税——城市基础设施配套费、土地出让费、人防工程配套费、教育附加费与投资方向调解税,用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而“慕老大”与“马二爷”的生财魔杖,恰恰就是这四费一税;而开发商更是乖巧,他们本来是建商厦与高级住宅,却打着棚户区改造和建经济适用房的幌子享受减免优惠政策。那个沈阳市人大代表的黑社会大头目刘涌就是这么干的,他曾先后3次给马向东送了200万,一下子得到了资产估价为3。5亿人民币的商业用地,由政府无偿划拨的四费一税全免。也就是说一夜之间他就成为亿万富翁了。据有关资料显示,沈阳市与大连市相比,2000年批出的土地面积只多不少,大连收回土地出让金为17亿,而沈阳只收回少的可怜的7000万元…… 
  其三,因为“慕老大”与“马二爷”身为党的高级干部,担负着全国下岗工人最多的大城市的现代化建设重任。论理说他们滥用职权,进行权钱交易,收受巨额贿赂,危害就够大的了。可是,当他们的社交圈、生活圈,具体说他们的妻子、儿女、朋友,也伴随着他们的成功,看到他们权力的价值,也都产生了贪欲,那危害就更大了。 
  “慕老大”的官场春秋大概经历了三个历史阶段,那就是从上升期的基本自律,比较清正廉洁;到成为位高权重的一方诸侯,迷恋权力带来的金钱美女等;最后又厌倦了权力所赋予的责任和应酬,放手让身边人去“当政”,去领略与分享权力的无限风光。 
  当他发现手中的权力已经成为无形的资产,能使许多人在一夜之间成为巨富时,他心里极度不平衡了。他首先想到了大女儿。慕绥新虽然婚姻不幸福,可非常爱他的两个女儿,当初因为家境不好,而他又正处于上升期。责任感使他能够严格要求自己,能够抵御住各种诱惑,比较清廉。本来他大女儿高中毕业后没考上大学。那时他如果动用权力,或者通过权力找找门子,使女儿名正言顺地上大学,或者混个好工作,那是轻而易举的事。但是他没有,他怕给人家留下走后门拉关系的印象,影响到他的仕途,使小小年纪的女儿不得不单枪匹马去闯深圳。而二女儿只比大女儿小3岁,却赶上了好时候,换句话说伴随他步步高升,家境有了好转,他能拿出钱来,把二女儿送到美国。二女儿还找了一个洋女婿,这对于爱面子的慕绥新来说,无疑觉得非常光彩。因此,在他自认为功成名就后,在父爱的天平上权衡两个女儿时,对大女儿总存有一丝愧疚,这颗“砝码”自然向大女儿倾斜。当然,也为他日后频频地对大女儿伸出权力之手,埋下了伏笔。   
  “大手笔”与“生活圈”掩盖着大腐败(4)   
  而慕绥新的大女儿慕洋,尽管出道很早,高中毕业就南下到深圳闯世界,可是在深圳摸爬滚打了几年,她才明白过味儿——像她这样浅薄的文化底子,又没有特殊专长的年轻人,靠辛苦、靠智慧能赚钱,永远发不了大财。只有在权力的光环笼罩下,她才能时来运转。 
  于是,1996年初,大女儿慕洋与爱人李伟,从南方灰溜溜的跑回了沈阳,企图凭借“天时地利”,仰仗老爹的权势和余荫,干起一本万利、借鸡生蛋或者“空手套白狼”的特殊行当。 
  慕绥新那时虽然不是一方诸侯,但作为辽宁省副省长的他,岂能不明白大女儿那点心思?他本来就想在两个女儿之间,搞一点平衡,这不正中下怀吗?于是,在他的关照下,这对小夫妻很快注册资金50万成立了沈阳明阳广告传播有限公司。女婿李伟任董事长,女儿慕洋任总经理,妻子贾桂娥的妹妹贾桂英、贾桂珍等七大姑八大姨的,都分别封为“董事”。 
  果然,这个带有沈阳第一家族背景的公司一出手,就富有鲜明的现代官场气势。它主要经营城市灯箱、路牌、霓虹灯等户外广告,并代理电视、电台、报纸广告业务。伴随着慕绥新权力的扩大,短短的4年光景,他们的企业也越做越大。为了掩盖其借慕绥新名义经商,他们又利用他人的身份证,相继开办了十多家公司。 
  经中纪委专案组查实,这些公司有: 1997年1月,法人代表薄红梅,注册资金10万,成立了“沈阳市鹭岛电子技术开发公司现代办公品商行”;1997年3月,李伟任董事长、李云峰(李伟的哥哥)任监事,注册资金500万,成立了“辽宁科技保安服务有限公司”;1998年8月,注册资金500万,董事长蒋维,总经理李云峰,成立了“辽宁天惠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1998年10月,注册资金10万元,成立了私营独资企业“沈阳太阳鸟广告设计工作室”;1999年1月,法人代表李云峰,注册资金380万,成立了“沈阳天智经贸有限责任公司”;1999年8月,法人代表李郑男,注册资金60万,成立了“沈阳沈艺广告有限责任公司”;2000年2月,法人代表李郑男,注册资金100万,成立了“沈阳万象广告传播有限公司”。其实李云峰出资52万,占股份的52%,李郑男出资24万,只占股份的24%;2000年6月,他们通过虚假注册手段,变更注册资金1000万,同时变更董事长为李郑男,总经理仍为李云峰。实际上该公司一直由李伟所经营。 
  再加上1992年,注册资金880万元的股份制企业“辽宁普臣房屋开发公司”;1994年3月,法人代表关军注册资金70万成立“沈阳鹭岛商务广告有限公司”。一共10家公司。其中“沈阳鹭岛商务广告有限公司”和“辽宁普臣房屋开发公司”,是慕洋和李伟、李云峰三人借用他人公司名章、合同章、发货票、自行设立账号,脱离原公司经营活动,但均未建立会计账簿。其余8家公司均由慕洋、李伟、李云峰等人经营使用。 
  专案组经过大量细致的调查,很快查明慕洋、李伟经营的十几家公司曾与一百多家单位与公司发生过业务往来。他们仅对10家公司现有的账目审核,账面上反映出经营额高达156亿。据不完全统计,慕洋、李伟办公司仅短短的4年,就不费吹灰之力获利5000万元以上。 
  慕绥新自以为神不知鬼不觉的补偿收到了奇效。可是悲剧也在这儿,慕绥新太聪明了。但他不是圣贤,情感和欲望使他终于守不住最后一道防线。这道防线一旦开了口,就是血盆大口,最终把自己也吞下去了。 
  说心里话,摸清他生活圈贪赃枉法的脉搏很难很难,因为这是一条非常隐蔽的发财暗线。伴随着当事人销赃销账、跑到国外,很多事情查无实据。而我只得伴随着专案组的审讯记录,从大量繁杂的审讯记录中,先把他与子女的问题合并“同类项”,再按时间顺序,把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