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中国历代名女 情女卷-第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也命他们断绝往来,于是两人近在咫尺却不能相会。但这时,两人早已把心
暗许给对方,对方的音容笑貌时时浮现在两人的脑海中。虽然断了来往,但
他俩常有书札相通,晁采的侍女小云成了他们殷勤忠实的信使。虽不见面,
两颗心的距离却越来越近了。

除诗词书画外,晁采还有一个嗜好,就是看云。一有闲暇,她就在窗
口或庭院中仰头凝视着天际,看朵朵浮云变幻游移,长时间不知疲倦。她看
着白云,常把清秀的那片云想象成自己,把硕壮的那片当成文茂,等啊等啊,
她呆呆地等着两片云飘到一处,最终溶为一体,再也不分开。因为爱云,所
以她给自己的居室取名为“窥云室”,书房取名“期云馆”,就连她的侍女也
唤作“小云”。

一天,期云馆外兰花开得正浓,晁采站在花丛中体味着兰花的幽香。
晁母走出来,慈爱地对她说;“你既然爱兰,何不咏一首兰花诗?”晁采知
道母亲是考自己的才思,立即应声吟出:“隐于谷里,显于澧浔,贵比于白
玉,重匹于黄金,既入燕姬之梦,还呜宋玉之琴。”

晁母见女儿诗来得这么快,而且用典贴切,含义深远,心中十分赞赏,
嘴里却没说什么,只是含笑点点头,又回屋去了。


晁母进屋后,晁采却仍端视着兰花回味着自己的诗,兰花盛开时我来
赏兰,而自己正值花期,心上人文茂却不能来品赏。想着想着,不由得黯然
神伤。

春风送暖,夏雨落红,一个夏雨阵阵的响午,晁采坐在“期云馆”窗
前,看着窗外被雨水打得零乱不堪的兰花,心中倍感寂寥,感叹着韶光易逝,
花落难再,思绪郁结,难以遣散。为了渲泄心臆,她顺手拈过一张素笺,提
笔书成一首七言绝句:

晚来扶病镜台前,无力梳头任髻偏;

消瘦浑如江上柳,东风日日起还眠。

写成后,她觉得很想把自己的感受让文茂知道,于是托小云把诗笺偷
偷送给文茂。

文茂拿到诗笺,心中砰然一动。展开细阅,闺中人儿为情所苦,如痴
如病,憔悴悒郁,百无聊赖的心情跃然纸上。文茂此时也正对雨愁怅,因此
对晁采的感受深有体会,立即提笔以诗作答:

旭日瞳瞳破晓霞,遥知妆罢下芳阶;

那能化作桐花凤,一嗅佳人白玉钗。

文茂的诗中强烈地呼喊出他心底的愿望。晁采得诗,细细揣味,深知
文郎的情意。

她冒雨来到院中池塘边,精心摘下池中莲蓬上的十颗青莲子,用一块
锦缎包好,又遣小云送给文茂,包中还夹着一张纸片,写着一句话:“吾怜
子(莲子)也,欲使君知吾心苦耳!”

文茂慢慢咀嚼着送来的青莲子,在苦涩中竟渐渐品味出一丝清香甘甜
来,他顿时悟出了苦尽甘来的道理,似乎看到希望就在前面,因而心头为之
一振,豁地站起身来,不料却把放在膝头的一颗莲子弹出,落下了窗外盛水
的盆中。他走出来正想去捡,刚巧一只喜鹊飞过,不偏不倚屙下一团粪便在
盆中,真让文茂气恼,只好把盆中的水和莲子一同倾在院里的水池中。

过了一段时间,文茂发现他家原本未植莲的池中竟然长出一枝莲来。
开头很感讶异,仔细一想,那长莲处正是前些日子自己倾水的地方,那颗晁
果送来的青莲子竟在文家生根发芽了。又过了几天,莲花开了,居然还是一
株并蒂莲花。一枝茎上相并盛开着两朵娇灼的红莲,它们相互依偎着,似乎
有说不尽的爱恋。见此景,文茂心中大喜,连忙写书信向晁采传达喜讯。

晁采见信,同样是喜不胜收,她暗想:并蒂莲开,欢好永谐,这一定
是好兆头。欣喜之余,又找来朝鲜茧纸,在两面画上鲤鱼图形,鳞甲闪烁,
栩栩如生。在鲤鱼腹中藏上一帧诗笺,送给文茂,上面写着:

花笺制诗寄郎边,鱼雁往还为妾传;

并蒂莲开灵鹊报,倩郎早觅卖花船。

并蒂莲开送吉兆,鲤鱼传书共心声。虽然并蒂莲开对晁采和文茂都是
莫大的鼓舞,殷勤的小云频频为两人传送诗文,沟通了缕缕情思,但这些毕
竟还是望梅止渴,两个相爱的人儿不能相见言欢,终究是莫大的遗憾。

时光悠悠,酷暑渐尽,转眼已是秋凉。秋风过处,黄叶翻飞,凄清满
目,夜来秋月澄冷,更增添了不能见面的情人的思念之情。这天晁母要到外
地一亲戚家探视,路远需隔天才能回来,留下晁采和小云看守门户。这真是
一个难得的好机会,仔细思量,不禁怦然心动,霎时红晕浮上面颊,心头犹
如小鹿乱撞,但今天若不趁机见上文郎一面,还不知要到什么时候才能相会。


想到这里,她下定了决心,悄悄叫来小云,要她把消息秘密传给文茂。

这夜月色朦胧,清风剪剪。待夜深人静时,文茂乘着月色越墙来到晁
家院中,风摇花影,惊得他心神不宁。蹑手蹑脚登上“窥云室”,晁采正坐
在镜前等他,只见她身着杏黄薄衫,脸上并不施脂粉,含羞藏喜斜倚在梳妆
台旁,就象一朵正开的兰花;这边文郎,比往日益显英俊,身材修长、神情
俊雅、布衣儒巾,那身影既熟悉又陌生。两人都怔了一下,很快就不约而同
地扑向了对方,似乎为此都已等了一千年。两情缱倦,万般风流,两人长久
的相思与系念,都消溶在这一夕的温柔之中。窗外露出了微曦,到了不得不
分别的时候,相互整好衣妆,晁采从头上剪下一束青丝,用丝带系好,送给
文茂。

并深情地望着他说:“好藏青丝,早结自首。”文茂含泪接过,道别时,
两人都已说不出话来。

回到家后,文茂把青丝小心翼翼地藏在自己的枕头下。每天睡在枕上,
他总嗅到枕下飘出阵阵如兰的幽香,引动他无限的遐思,也更加思念晁采了。
一夜思绪缠绕使他无法入眠,索性披衣起身,就着孤灯写下一首七绝,聊以
寄托情怀:

几上金猊静不焚,象床独卧对斜曛;
犀梳金镜人何处,半枕兰香空绿云。
一夕欢会之后,再也没有见面的机会。文茂因秀发的芳香不时由枕底

透出,从而撩起对心上人儿刻骨铭心的思念。在萧瑟的秋风里,心情郁结,
人也渐渐变得懒散不堪,对任何事情都提不起兴致来,甚至数日不理功课。
晁采在闺阁中也是如此,空对罗帐,懒于杭汝,每日望着天边白云,思君断
肠,也是借诗抒怀:

枕簟生凉夜漏余,梦中忧惚觉来初;
魂离不得空成病,面见无白浪寄诗。
窗外江村钟响绝,枕边梧叶雨声疏;
此时最是思君处,肠断寒猿定不知。
清冷的秋夜,两人隔墙同听雨打梧桐的声音,但咫尺天涯,有情人只

能在梦中相会,醒来时只有空闺寂寂,孤灯相伴。此时见到晁采言愁之诗,
文茂更深生怜爱之心,挥笔饱醮深情,写下一诗,为两人的未来,钩勒出一
幅幸福甜密的幻景:

忽见西风起洞房,卢家何处郁金香;
文君未奔先成渴,颛顼初逢亦自伤。
怀梦欲寻愁落叶,忘忧将种恐飞霜;
唯应分付青天日,共听床头更漏长。
若能得到双方家长的赞同,两人共结连理,前景自然美好。只是儿女

之事,两个少年人都羞于向父母启齿。他们所接受的礼教都认为,婚姻应遵
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私订终身是大逆不道的,这种根深蒂固的婚姻观念,
他们一时难以冲破。顾虑重重,美梦难以立刻成真,画饼充饥终归无用。日
日夜夜的刻骨相思紧紧包围着少男少女,满怀的幽情无计排遣。只见她日益
消瘦萎顿,原本瘦削的腰肢,已不盈一握,就象一条能随风摇荡的弱柳。寒
夜漫漫,孤枕难眠,更残漏静,忧思不绝,乃漫吟着长诗“子夜歌”:

侬既剪云鬓,郎亦分丝发;
觅向无人处,绾作同心结。



夜夜不成寐,拥枕啼终夕;

郎不信依时,但看枕上迹。

明窗弄玉指,指甲如水晶;

剪之持寄郎,聊当携手行。

绣房拟会郎,西窗日离离;

手自施屏障,恐有女伴窥。

金盆盥素手,焚香诵佛门;

来生何所愿,与郎为一身。

寒风响枯木,通夕不得眠;

晓起遣问郎,昨宵何以过。

得郎憔悴音,令人不可睹;

熊胆磨作墨,书来字字苦。

侬赠绿丝衣,郎遗玉钩子;

郎欲系侬心,依思著郎体。

晁采信口吟唱着“子夜歌”,聊以藉慰自己的相思情怀。她心想:不知
此诗为何人所作,词意竟与自己的情况不谋而合,天下为情所苦的人原是那
么的相通啊!唱着唱着,不禁泪珠满腮,相思之苦借泪水聊作无奈的渲泄。

然而问题并没有得到解决,正可谓借酒浇愁愁更愁。诗书往来愈频,
反而愈增添相思之苦。日日愁思,夜夜不眠,晁采最终忧郁成疾。聪明的晁
母察觉女儿的病有些蹊跷,于是找来侍女小云,严加询问,见晁母并无恶意,
小云将事情和盘托出,特别强调小姐与文茂相爱已久,不能分开。晁母又爱
又怜地叹息道:“才子佳人,本应成双;古人多有斩断儿女情思之母,我一
定要成全他们。”晁母是一个明礼之人,本对文茂十分赏识,因此并不追究
两人的儿女私情。她深知心病还需心药医,女儿的病用药是治不好的,于是
托了媒人说合。文家父母自然是欣喜不已,连忙应承下来。于是择一良辰吉
日,一对相爱至深的有情人,终于结为百年之好。婚后两人,互珍互爱,已
能朝夕相伴,但时时还互以诗词传情,不忘过去那段苦恋的时光。

第二年,文茂要赴京城长安参加会试,临别时两人缠绵难舍,晁采写
下一首“春日送文茂之长安”诗表达惜别之情:

思君远别妾心愁,蹈翠江边送画舟;

欲待相看迟此别,只忧红日问西留

文茂走后,晁采日日牵挂,常对着西北的天空呆望,心里盘算着文郎
此时行到何处?一路风霜,不知冷暖如何?晁采养有一只白鹤,名叫素素。
一天细雨迷朦,晁采隔帘凝视窗外的绵绵雨丝,想起赶路的文郎,不禁愁思
满怀,于是转头对素素念道:“过去王母有青鸟名诏兰、紫燕,都能运飞送
书,你难道不能吗?”素素伸长了脖子迎向晁采,俯首若待命状,晁采明白
了它的意思,忙找到纸笔,写成绝句两首:

其一:

牖前细雨日啾啾,妾在闺中独自愁;

何事玉郎久别离,忘忧草树岂忘忧。

其二:

春风送雨过窗东,忽忆良人在客中;

安得妾身今似雨,也随风去与郎同。

她把诗笺仔细裹好,系在白鹤足上,白鹤冲天而起,直往西北方向飞


去。

不久,文茂在京城顺利地通过了进士会试,录为进士及第,再经吏部
复试,授职为淮南道福山县尉。金榜题名后,文茂衣锦还乡,携带送信的白
鹤素素回来家中。晁采喜出望外,自然又和文郎有一番新婚般的温存。后来,
晁采随文茂往淮南赴任,协助文茂治理一方。这对才子佳人终成恩爱夫妻,
亲朋故旧与乡邻,都盛赞他们是“并蒂莲开,佳偶天成。”

绛娘与崔护的桃花缘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这首崔护写的“题都城南庄”诗流传甚广,至今仍有不少人能朗朗吟
诵。然而知诗者并非尽知这首诗中还隐藏着一个动人的爱情故事。故事中饱
含着才子佳人的纯真之情,情节曲折神奇,人们称之为“桃花缘”。

崔护是唐德宗贞年间博陵县的一位书生,出身于书香世家,天资纯良,
才情俊逸,性情清高孤傲,平日埋头寒窗,极少与人交往,既使偶而偷闲出
游,也喜欢独来独往。

这一年的清明时节,正逢一个难得的晴朗天气,屋外桃红柳绿、蝶舞
蜂飞、清风微拂、春意袭人。午后春日暖照,苦读了一上午的崔护深为春的
气息所感染,决心去郊外好好体味一下春的盛情。于是放下书本,兴致勃勃
地独自步行出城。一路上杨柳花飞、莺燕啁鸣、暖阳和风、瑞气宜人。苦读
不知春已浓的他顿觉心身清爽。一路漫行,看不尽的红花绿草,春山春水,
他恣意享受着大自然赐予人类的礼物,浑然不知道路的远近。

不知不觉离城已远,他忽然觉得有些腿酸口渴,寻思着找一处乡野农
家歇歇脚、讨些水喝,以便日落之前赶回城去。这里已是僻野,农家住得极
为零落,他举目四眺,望见不远山坳处,一片桃花掩映中露出一角茅屋,于
是加快脚步朝山坳走去。临近山脚,在远处能望见的茅屋这时反而全部被桃
树遮住,眼前只有一片蔚然的桃林:桃花灼灼,缀满枝桠,微风吹来,清香
绕人,让人疑是误入了桃花源中。沿着桃林间的曲径往里走,在一小片空隙
中有一竹篱围成的小院,院落简朴雅洁。院中住着茅屋三楹,全用竹板茅草
搭成,简陋却整齐异常。崔护心想:“何方高人,隐居在如此别致的地方。”

走近柴门,他叩门高呼道:“小生踏春路过,想求些水喝!”一边叫门,
他一边猜想,出来开门的必然是一位白发美髯、竹杖芒鞋、相貌清奇、谈吐
风雅的老翁。吱呀一声,房门敞开,不料走出的却是一位妙龄少女。

少女布衣淡汝,眉目中却透出一股清雅脱俗的气韵,使崔护甚感惊讶。
他再次说明来意,少女明眸凝视,觉得来者并无恶意,就殷勤地将他引入草
堂落坐,自往厨下张罗茶水。崔护打量着四周,只见室内窗明几净,一尘不
染,靠墙放着一排书架,架上置满诗书,桌上笔砚罗列,墙壁正中悬挂着一
副对联,联文是:“几多柳絮风翻雪,无数桃花水浸霞。”语句雅致,情趣不
俗,绝不同于一般乡野农家的风格。临窗的书桌上正搁着一帧墨渍未干的诗
笺,上面写着一首“咏梅”五言绝句;

素艳明寒雪,清香任晓风;


可怜浑似我,零落此山中。

诗句一定是这里的主人所书,似乎是在借梅花来感叹自己的坎坷身世,
竟是这样充满着萧索与无奈。到底是何等人物隐居在这里?又是何等心情与
遭际而衍出如此无奈的文字呢?一连串的问号浮起在崔护脑际,使得他对这
桃花环绕的茅舍以及茅舍的主人大感兴趣,一心想要探个究竟。

这时,少女托着茶盘从厨房中出来,她落落大方地走向崔护,见对方
正凝视着墙上的对联似乎在品味,她会心地嫣然一笑,轻轻地唤一声:“相
公,请用茶。”崔护从思索中转过神来,见少女正向自己走来,粉白透红的
脸上秋波盈盈,不施脂粉的打扮,素净的布衣,更加衬托出少女的纯真和灵
秀,宛如一朵春风中的桃花,向人们展示着生命的风采。一时间,崔护竟然
有些看得发怔,少女似乎察觉了他的心意,迅即垂下眼帘,一份娇羞把她点
缀得更加动人,崔护不由得心旌摇曳,险些儿难以自恃。

但毕竟是饱读诗书,通情识礼的书生,崔护努力稳住自己的情绪,不
致于在少女面前失态。他礼貌地接过茶杯,轻轻呷了一口茶水,故作镇定地
表明自己的姓氏和乡里,接着又十分客气地叩问少女的姓氏及家人。少女似
乎不愿多提这些,只是淡淡地说:“小字绛娘,随父亲蛰居在此。”并不提及
姓氏和家世,似乎有什么难言之隐,崔护自然也就不便多问了。

然而墙上的联句、桌上的诗句、以及眼前的人物,这一切所透露出来
的,都强烈地暗示着这茅舍的主人,必有一番不凡的来历。崔护的心目中形
成了一团迷雾,但既然人家不愿多谈,他也就只好搁在一边了。两人在屋中
静默了一会儿,崔护将话题转到景物上.他大赞此地景色宜人,犹同仙境,
是游春不可多得的好地方。少女只是听他高谈阔论,含笑颔首似是赞同,却
并不说话。说到春天,崔护诗情大发,又对古今著名的游春诗词品评了一番,
最后说道:“花开堪摘直须摘,莫待无花空折枝”。说完,他意味深长地望着
绛娘,等着她的反应。灵慧的绛娘当然明白他的意思,在春意盎然的季节,
面对着这样一位风华正茂、气宇轩昂、又才情逼人的少年郎,又怎不叫她情
窦初开的心中春意荡漾呢?但知书识礼的少女怎敢在一个陌生男子面前敞开
自己的心扉,她坐在那里含羞不语,两片红霞染上了面颊,偶尔用含情脉脉
的目光向崔护一瞥,一碰到崔护的目光就迅速地收回。更加羞怯地望定自己
的脚尖,益显出一副楚楚动人的模样来。面对少女的无措,崔护也不知如何
是好,饱读圣贤书的他不可能做出更热烈、更轻浮的举动来。

平时极少接触女孩的崔护自然不甚明白少女的心思,见少女长久不语,
还以为自己得罪了她。于是暗暗警惕着自己,不知不觉便在言语上有了一些
收敛。

那时讲究“男女授受不亲”,一对未婚男女能够端茶递水,独处一室,
已属破格之举。�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3 2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