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胡晓光:唯识学"四缘"义略疏-第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云:“复次,生死相续,由内因缘,不待外缘,故唯有识。”又云:“内境与识,既并非虚,如何但言唯识非境?识唯内有,境亦通外,恐滥外故,但言唯识。或诸愚夫迷执于境,起烦恼业,生死沉沦,不解观心勤求出离,哀愍彼故说唯识言,令自观心解脱生死,非谓内境如外都无。或相分等皆识为性,由熏习力似多分生,真如亦是识之实性,故除识性无别有法。此中识言亦说心所,心与心所定相应故。”又云:“诸心心所依他起故,亦如幻事,非真实有,为遣妄执心心所外实有境故,说唯有识。若执唯识真实有者,如执外境,亦是法执。”《大乘法苑义林章·唯识章》云:“今此多取简持解唯识者,心也。由心集起彩画为主之根本,故经曰唯心;分别了达之根本,故论称唯识。或经义通因果,总言唯心;论说唯在因,但称唯识,识了别义在因位中识用强故。”又《成唯识论》云:“既有异境,何名唯识?奇哉固执,触处生疑,岂唯识教但说一识?不尔如何,汝应谛听。若唯一识,宁有十方凡圣尊卑因果等别?谁为谁说?何法何求?故唯识言有深意趣,识言总显一切有情各有八识、六位心所、所变相见、分位差别及彼空理所显真如,识自相故,识相应故,二所变故,三分位故,四实性故,如是诸法皆不离识,总立识名;唯言但遮愚夫所执定离诸识实有色等。若如是知唯识教意,便能无倒善备资粮,速入法空,证无上觉,救拔含识生死轮回,非全拨无恶取空者违背教理能成是事,故定应信一切唯识。”从如上引文可以看出,唯识学的唯识义是与缘起论本义相符顺的,而且又有不共余宗的特胜处,这就是唯识义有破有立,以显诸法实相中道为宗。唯识义的主旨在于转识成智、出离解脱。唯识法门是观心修证的方法论,故它唯在因位、内在及事用上立义,唯识者就是唯阿赖耶识。大乘阿毗达磨经颂云:“无始时来界,一切法等依,由此有诸趣,及涅槃证得。”又云:“由摄藏诸法,一切种子识,故名阿赖耶,胜者我开演。”这说明阿赖耶识是一切法的根本依,但此识并非本体,亦非自性神我,如《解深密经》云:“阿陀那识甚深细,一切种子如瀑流,我于凡愚不开演,恐彼分别执为我。”阿赖耶识也称阿陀那识,有执持义。由此可知唯识学确是一种殊胜法门,有别意趣。关于阿赖耶识为根本依义,《显扬圣教论》云:“此阿赖耶识亦是有情世间生起根本,能生诸根、根所依处及转识等故;亦是器世间生起根本,能生器世间故;又即此识亦是一切有情互相生起根本,一切有情互为增上缘故。”关于阿赖耶识的体相,《成唯识论》云:“阿赖耶识为断为常?非断非常,以恒转故。恒谓此识无始时来一类相续,常无间断,是界趣生施设本故,性坚持种令不失故。转谓此识无始时来念念生灭,前后变异,因灭果生非常一故,可为转识熏成种故。恒言遮断,转表非常,犹如瀑流,因果法尔。如瀑流水非断非常,相续长时,有所漂溺;此识亦尔,从无始来生灭相续,非常非断,漂溺有情令不出离。又如瀑流,虽风等击起诸波浪而流不断;此识亦尔,虽遇众缘起眼识等而恒相续。又如瀑流漂水上下,鱼草等物随流不舍;此识亦尔,与内习气外触等法恒相随转。如是法喻,意显此识无始因果非断常义,谓此识性无始时来刹那刹那果生因灭,果生故非断,因灭故非常,非断非常是缘起理,故说此识恒转如流。”通过如上引文可以证知,唯识学的阿赖耶识义就是唯识缘起义。唯识学广演法相妙义,也依四缘来阐释缘起谛理。何谓四缘?一因缘,二等无间缘,三所缘缘,四增上缘。四缘依何处立?《成唯识论》云:“所说四缘依何处立?……论说因缘依种子立,依无间灭立等无间,依境界立所缘,依所余立增上。”四缘不仅条理井然,更具全面概括性。《中论》也云:“一切所有缘,皆摄在四缘,以是四缘万物得生。”这些论断都是对四缘方法论意义的肯定。

  因缘者,《成唯识论》云:“一因缘,谓有为法亲办自果。此体有二:一种子,二现行。种子者,谓本识中善染无记诸界地等功能差别,能引次后自类功能,及起同时自类现果。此唯望彼是因缘性。现行者,谓七转识及彼相应所变相见性界地等,除佛果善、极劣无记,余熏本识生自类种。此唯望彼是因缘性。”唯识学诠因缘义特立种子,意趣甚深,对众生于法种种迷执,俱能断除破遣。以种子义释因缘是唯识因果论殊胜之处,也是唯识善巧之处。关于种子,《成唯识论》又云:“此中何法名为种子?谓本识中亲生自果功能差别,此与本识及所生果不一不异,体用因果理应尔故。虽非一异而是实有,假法如无非因缘故。此与诸法既非一异,应如瓶等是假非实,若尔真如应是假有,许则便无真胜义谛。然诸种子唯依世俗说为实有,不同真如。种子虽依第八识体,而是此识相分非余,见分恒取此为境故。”又云:“然种子义,略有六种:一刹那灭,谓体才生,无间必灭,有胜功力,方成种子。此遮常法常无转变,不可说有能生用故。二果俱有,谓与所生现行果法俱现和合,方成种子。此遮前后及定相离,现种异类互不相违,一身俱时有能生用,非如种子自类相生,前后相违必不俱有。虽因与果有俱不俱,而现在时可有因用,未生已灭无自体故。依生现果立种子名,不依引生自类名种,故但应说与果俱有。三恒随转,谓要长时一类相续,至究竟位,方成种子。此遮转识转易间断,与种子法不相应故,此显种子自类相生。四性决定,谓随因力生善恶等功能决定,方成种子。此遮余部执异性因生异性果有因缘义。五待众缘,谓此要待自众缘合,功能殊胜,方成种子。此遮外道执自然因,不待众缘恒顿生果;或遮余部缘恒非无,显所待缘非恒有性,故种于果非恒顿生。六引自果,谓于别别色心等果各各引生,方成种子。此遮外道执唯一因生一切果,或遮余部执色心等互为因缘。唯本识中功能差别具斯六义,成种非余。”从上文可以证知,唯识学用种子六义释因缘法,是对种种异执边见的否定,同时是对万法唯识实相中道义的肯定。如种子的刹那灭义,是说常法实体自性不存在,因为一切有为法体都是刹那灭,这是唯识学的法体观。种子的果俱有义,讲的是三法展转,因果同时。所谓三法,就是种子生现行、现行生种子、种子生种子。果俱有义是同时因果观,是对异时因果的否定。种子的恒随转义,是对断灭见的否定,种子自类相生、一类相续,是唯识学的法相观。种子的性决定义,是讲因与果性质一致,是对因与果性相违论的否定,是唯识学的诸法性能决定观。种子的待众缘义,是说诸法因果须待众缘方生,是对自然因论的否定,是唯识学的诸法缘起观。种子的引自果义,讲的是诸法果相无量,其因相亦然,因为各各因法引生自类果法。引自果义否定唯一因论,即一因生多果论,否定色心诸法可以互为因缘,是唯识学的因果观。种子六义缺一不可,具足六义方是唯识学所说的种子。种子只是功能,不是实体,是性空无我的。唯识学中种子的分类颇多,如有漏种子与无漏种子、本有种子与始起种子、善种子与恶种子、业种子与名言种子、色法种子与心法种子等等,恐繁不述。

  等无间缘者,《成唯识论》云:“二等无间缘,谓八现识及彼心所前聚于后,自类无间,等而开导,令彼定生,多同类种俱时转故。”等无间缘也称次第缘,是指前念为后念生起的条件,前念灭时,可为后念生起让位开路,所以前念是后念之缘。所谓无间就是中间无障碍。此缘只有心法有,色法则无。《成唯识论》又云:“前因灭位,后果即生,如秤两头,低昂时等。如是因果相续如流,何假去来方成非断?因现有位后果未生,因是谁因?果现有时前因已灭,果是谁果?既无因果,谁离断常?若有因时已有后果,果既本有,何待前因?因义既无,果义宁有?无因无果,岂离断常?……应信大乘缘起正理,谓此正理深妙离言,因果等言皆假施设。观现在法有引后用,假立当果对说现因;观现在法有酬前相,假立曾因对说现果;假谓现识似彼相现。如是因果理趣显然,远离二边契会中道,诸有智者应顺修学。”这是唯识学对三世时间因果观的阐释。等无间缘义与种子果俱有义相通,都是关于心法相续的因果问题。唯识学等无间缘的时间观与一切有部三世实有的时间观不同,唯识学认为时间是假施设的,如《阿毗达磨杂集论》云:“时者,谓于因果相续流转,假立为时。何以故?由有因果相续转故。若此因果已生已灭立过去时,此若未生立未来时,已生未灭立现在时。”又《成唯识论述记》云:“依一念生灭,假说过、现、未,而实无有时分可得。”诸法生起,皆由识变,诸法因果及其种种分位差别如幻如化,实无自性法体可得。时间亦复如是,由于时间因果之相属心法范畴,所以主张“唯识无境”的唯识学只讲内在因果。众生由执我而有轮转,“我”者就是迷者妄执于心之幻相。佛说十二因缘法,讲的就是三世因果。所谓出世间法者,就是对时间妄执的超越。唯识学讲“唯识无境”,就是扬弃客观空间。因为我人所觉所知的一切法,皆是识化的时间幻现的空间之相,我人的觉知无法直接与客观空间接触。以时间否定空间,最后以无我性再否定时间,这就是转依过程。空间外在,时间内在,唯识讲内在,就是从时间上进行观行。轮回如时轮,解脱轮回就是超越时轮。世间哲学有以时间为宇宙本体的,他们认为宇宙是从时间产生的,这就是时间实有论。等无间缘义体现了唯识学的时间观,揭示了时间的奥秘。

  所缘缘者,《成唯识论》云:“三所缘缘,谓若有法,是带己相,心或相应,所虑所托。此体有二,一亲二疏。若与能缘体不相离,是见分等内所虑托,应知彼是亲所缘缘;若与能缘体虽相离,为质能起内所虑托,应知彼是疏所缘缘。”所缘缘义是建立“唯识无境”的理论依据。所缘缘是相分,是认识的对象,不过所缘缘法是不离识的。在唯识学中有两唯识,一是第八识唯识,是真异熟;二是第六识唯识,是异熟生。第八识是总报体,第六识是别报体。识所缘境有亲有疏,见相同种是亲所缘缘,见相异种则是疏所缘缘。在第六识中,相分有对象性、客观性,但无外在性,因为所缘一切不离总报识体。在第八识中,于凡夫位对所缘境无了别功能,故称无记性。但彼识确有所缘缘,亲者自变;疏者则是识外识,是增上缘,是异在关系,是一切有情共相种界。认识论问题即属于所缘缘范畴,唯识学对所缘缘问题阐释最细,立三类境以诠相分种类,立四分说广释认识结构与关系。唯识义重要的一面就是对所缘缘义的阐释。

  增上缘者,《成唯识论》云:“四增上缘,谓若有法有胜势用,能于余法或顺或违,虽前三缘亦是增上。”增上缘义此较易懂,凡是异体余法有作用于他,或顺或违都可称为增上缘。

  通过对唯识学四缘义的分析研究,可以得出几点结论:一、唯识学是彻底和有效的缘起论。二唯识学是内在论。三、唯识学是事用论。四、唯识学是观心修证论。五、唯识学的立论有两大依据圣者的现量和贤者的比量,既有事实证据,又有理性证明。六、唯识学是认识论和方法论,它对心识结构功能的分析极为精微。唯识学的彻底性在于把一切法纳入到识的范畴中,如《大乘法苑义林章·唯识章》所云:“摄法归有为之主故,言诸法皆唯识。”识是功能,识有能动性,举心动念、作业受果皆不离识,识是现量实事,唯识学讲的就是实事求是。唯识学的有效性就在于反观自觉识即了别功能,所以是具有可操作性的修证法门。当然能够得出这一结论,在一定意义上,是靠对缘起正理及其具体的“四缘”法义的如实观。

返回目录 上一页 回到顶部 2 2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