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年轻人必懂的处世心理学-第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触龙说:〃十五岁了。虽然还小,希望趁我还没入土就托付给您。〃太后说:〃你们男人也疼
爱小儿子吗?〃触龙说:〃比妇女还厉害。〃太后笑着说:〃妇女特别厉害。〃触龙回答说:〃我
私下认为,您疼爱燕后就超过了疼爱长安君。〃太后说:〃您错了!不像疼爱长安君那样。〃
触龙说:〃父母疼爱子女,就得为他们考虑长远些。您送燕后出嫁的时候,握住她的脚
后跟为她哭泣,为她远嫁而伤心,也够可怜的了。她出嫁以后,您也并不是不想念她,可您
祭祀时,一定为她祈告说:'千万不要回来啊。'难道这不是为她作长远打算,希望她生育子
孙,一代一代地做国君吗?〃太后说:〃是这样。〃
触龙说:〃从这一辈往上推到三代以前,一直到赵国建立的时候,赵王被封侯的子孙的
后继人有还在的吗?〃赵太后说:〃没有。〃
触龙说:〃不光是赵国,其他诸侯国君的被封侯的子孙,他们的后人还有在的吗?〃
赵太后说:〃我没听说过。〃
触龙说:〃他们当中祸患来得早的就降临到自己头上,祸患来得晚的就降临到子孙头上。
难道国君的子孙就一定不好吗?这是因为他们地位高而没有功勋,俸禄丰厚而没有劳绩,占
有的珍宝却太多了啊!现在您把长安君的地位提得很高,又封给他肥沃的土地,给他很多象
征国家权力的器具,而不趁现在这个时机让他为国立功,一旦您死了,长安君凭什么在赵国
站住脚呢?我认为您为长安君打算得太短了,因此我认为您疼爱他不如疼爱燕后。〃
第47 节:先做他人的〃自己人〃同体效应(3)
太后说:〃好吧,任凭您指派他吧。〃
于是,触龙为长安君准备了一百辆车子,送他到齐国去做人质。齐国的救兵随即出动。
触龙和赵太后的这段对话,被很多人视为沟通经典,年轻人尤其需要学习其中触龙的说话技
巧。触龙从始至终的目的很明显…要说服赵太后,但是他见到赵太后时,没有开门见山地提
让长安君做人质的事情,而是先说一些其他的话做铺垫。
比如,他先是说到自己腿脚慢,以示自己和赵太后都是老年人;然后他假借托付孩子的
事,以暗示他和赵太后一样是疼爱子女的父母。这样就给赵太后一种感觉,触龙是理解她的
心思,站在她的角度去想问题的,因而逐渐转变了思想。
我们在说服别人的时候,首先要让人感觉到你处处在为他着想,他的心思你明白,这样
就会让人解除开始的戒备心理。而要做到这些,就要事先做好准备,比如,你要对别人真正
了解。如果你在对别人根本就不了解的情况下,还要做他的〃自己人〃,别人会感觉到你不真
诚,而对你有一种厌恶感。
站在别人的角度看问题,需要具有同理心。同理心就是站在对方立场思考的一种方式。
在既定已发生的事件上,把自己当成是别人,想象自己因为什么心理以致有这种行为,从而
触发这个事件。
另外,在讲话的时候,可以用〃我们〃代替〃我〃。因为多使用〃我们〃一词,会缩短自己与
对方之间的心理距离,让对方产生认同感,这在心理学上被称为〃卷入效应〃。很多年轻人不
懂得这一点,说话的时候往往更多地使用〃你〃这个词,这样就让人感觉你和他分别属于〃你〃
和〃我〃两个阵营。
第48 节:先接受再拒绝〃YES,BUT 定律〃
23。先接受再拒绝〃YES,BUT 定律〃
当你的观点和别人的观点不一致的时候,或是当你企图用自己的观点说服他人、改变他
人的想法和态度的时候,你会怎么做呢?
当场就直接否定别人的观点,坚持自己的看法?这一点,年轻人尤其需要注意,很多〃
直肠子〃以及自我膨胀的年轻人,常常心里怎么想就怎么说,说话一点回旋的余地都没有。
一方面让对方下不了台,另一方面激发了对方就是要跟你〃对着干〃的情绪。这样的沟通是失
败的,在企图说服别人的时候,这样不仅说服不了对方,反而会造成对方的逆反心理,更是
影响了你和他的关系。
在这种情况下,不如先听对方说,先对对方的想法表示肯定和接受,然后再否定或是拒
绝。一定要让人觉得〃跟你讲话永远有希望〃,而不要一开头就把事情讲死。
即使你再不认同对方的观念,想一口回绝对方,也要尊重别人的思考成果。人都是要面
子的,如果你能顾全对方的颜面,把对方置于一个平等的地位,甚至让对方有一种被重视、
被尊重的感觉,他才能敞开心胸,接受不同的想法;否则对方可能会变得更加顽固。〃这事
绝不可能!〃〃你绝对是错的!〃这样的说法会让对方难以接受,开始就让你们的关系进入了
僵局,为你说服他增加了难度。如果换个说法:〃你说的这种事情也不是不可能,但是目前
来说,发生的几率很小??〃〃你的做法也许是对的,我可以理解,但是对很多人来说都不太
实用。〃
上面所说的就是〃YES,BUT〃定律,是说当你批评或指出对方错误时,应该首先表扬对
方,然后再批评或指出其错误,这样会使对方更容易接受。先说yes,再说but,这就好比
同样是药丸,外面裹上糖衣的药,就比较让人容易入口,同样,委婉表达拒绝,也比直接说
〃不〃让人容易接受。
小刘在一家保险公司做保险推销员。他是个说话高手,同事们在进门之前就被客户拒绝
了,而他通常能跟客户聊好久。他的业绩在同事中也遥遥领先。
于是,有很多的同事向他取经。他说到了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有耐心,先听客户说什
么,然后站在客户的角度想问题。最重要的是先取得说话权,等谈得顺利后,再趁机插入自
己的看法,引导客户听取自己的意见。
比如,经常有客户会说〃我对保险不感兴趣!〃很多销售人员就被客户的这句话拒之门外。
但是他有自己的说话术,他会接着顾客的话说:〃您说得有道理,谁会对保险这种关于生、
老、病、死这类躲都躲不及的事情有兴趣呢?我也没兴趣。〃
这时,很多顾客往往会反问:〃既然你没兴趣,为什么要做这一行呢?〃这就给了小刘一
个表达自己的机会。之后,他便把保险对人的重要性娓娓道来:〃虽然咱们都对保险不感兴
趣,但是生活中很多的事情我们无法预料??〃
如果小刘开始就不同意顾客的观点〃你错了,保险很重要??〃那么,顾客只会对他反感,
必定不会给他继续说下去的机会。正是由于小刘懂得先认同(〃谁都对保险不感兴趣〃),再
表明不同的观点(〃但是生活中很多的事情我们无法预料??〃),才缓和了说话气氛,然后
自然地为自己争得了说话的机会。懂得沟通时的〃yes,but 定律〃也要掌握一些技巧:首先,
说YES 之前要充分倾听对方的思想。
有的性格急躁,急于表现自己的年轻人,往往对方还没把话说完,他就当面将人家一棒
子打死〃你这样不行。〃〃你肯定是错的。〃〃我们没法谈了。〃这样的说话方式不仅达不到良
好沟通的效果,同时也是一种不礼貌的表现。
在沟通的时候,倾听有两个好处:首先能让对方有被尊重的感觉,能让人感觉到你的真
诚,在你婉转表明自己拒绝的立场时,也能避免使对方产生受伤害的感觉,或是觉得你在应
付他;另外,也为后面的拒绝做了人情铺垫。你虽然拒绝他,却可以针对他的情况,为他提
供合理的建议。若是能提出有效的建议或替代方案,对方一样会感激你,甚至在你的指引下
找到更适当的支援,反而事半功倍。其次,说BUT 的时候,态度要委婉。
在倾听了别人的观点后,该自己表态了。如果否定别人的时候态度太僵硬,会让气氛变
得紧张。不如圆滑一点,给对方留点余地。比如,在听取了同事的意见后,如果不太同意,
可以这样说:〃你刚才说的有一定道理,但我觉得应该更??〃或者也可以这样说:〃你的意
见我想再补充一下!或许没那么好,希望大家参考下。〃〃你这个想法不错,但是如果能够??
是不是会更好?〃这样,给对方的感觉是,你尊重了他人,又认真地分析了他人的想法,还
真心地为他人提供了参考意见。
第49 节:用他人的观点驳倒他人产婆术
其实,YES,BUT 的应变之道,不仅在沟通的时候适用,应用在待人处世上,也有它
的圆融周到之处,有助于建立人与人之间的和谐气氛。这其实也是一种以退为进的处世谋略。
24。用他人的观点驳倒他人产婆术
在说服他人的时候,还有一个重要的技巧,就是苏格拉底的产婆术,即用他人自己的观
点驳斥他人。在驳斥的过程中,并不直截了当地把对方所应知道的告诉他,而是通过讨论问
答甚至辩论的方式来揭露对方认识中的矛盾,逐步引导他人最终自己得出正确答案。
让对方一步步说出他的观点,然后依照对方的观点一步步推理,最后引出矛盾,从而使
对方自己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在这个时候再趁机加入自己的观点,让对方接受你。这种方法
比用自己的观点驳斥更有效。
苏格拉底通过提问,来诱导出对方得出不合理的结论。比如,有一位叫欧谛德谟的青年,
一心想当政治家,为了帮助这位年轻人认清正义与非正义的问题,苏格拉底与这个年轻人有
这样一段对话,现引用于此:苏格拉底:虚伪应归于哪一类?欧谛德谟:应归于非正义类。
苏格拉底:偷盗、欺骗、奴役应归于哪一类?欧谛德谟:非正义类。
苏格拉底:如果一位将军惩罚那些极大地损害了其国家利益的敌人,并对他们加以奴役,
这能说是非正义的吗?欧谛德谟:不能。苏格拉底:如果他偷走了敌人的财物或是在作战中
欺骗了敌人,这种行为该怎么看呢?欧谛德谟:这当然正确,但我指的是欺骗朋友不正确。
苏格拉底:那好吧,我们就专门讨论朋友间的问题。假如一位将军所统帅的军队已经丧
失了士气,精神面临崩溃,他欺骗自己的士兵说援军马上就到,从而鼓舞起斗志取得胜利,
这种行为该如何解释?欧谛德谟:应该算正义的。
苏格拉底:如果一个孩子有病不肯吃药,父亲骗他说药不苦很好吃,哄他吃下去了,结
果病治好了,这该属于哪类呢?欧谛德谟:应该属于正义的。
苏格拉底:如果一个人发疯了,他的朋友怕他自杀,偷走了他的刀子和利器,这种偷盗
行为是正义的吗?欧谛德谟:是。苏格拉底:你不是认为朋友之间不能欺骗吗?欧谛德谟:
请允许我收回刚才说的话。
苏格拉底认为自己起到了〃接生婆〃的作用,因此,他的这套特殊的与人辩论的方法被称
为〃产婆术〃。苏格拉底通过提问,让对方根据自己的思路来回答,然后进行反驳,结果对方
矛盾百出。
从上面的对话,可以看出,提问是〃产婆术〃谈话法的核心。当然,要掌握这个谈话法,
需要你本身思维清晰,否则就可能把自己给〃绕〃进去,而让对方顺利得出他想要的结论。如
果不懂得提问,这个技术仍然能用,那就是依据对方的观点,直接帮助对方推论出不合理的
结论。《晏子春秋》里面有一个故事,晏子就是运用了这个方法,间接地说服了对方。
第50 节:多说不如巧说超限效应(1)
齐景公喜欢射鸟,让烛邹掌管那些鸟,但鸟跑掉了。景公大怒,诏告官吏杀掉烛邹。晏
子说:〃烛邹的罪有三条,我请求列出他的罪过再杀掉他。〃
景公说:〃可以〃。于是招来烛邹,晏子在烛邹面前指出他的罪过说:〃烛邹,你为国君
掌管鸟而丢失了,是第一条罪;使我们的国君因为丢鸟的事情而杀人,是第二条罪;使诸侯
们知道这件事了,以为我们的国君重视鸟而轻视士人,是第三条罪。〃把烛邹的罪状列完了,
晏子请示杀了烛邹。景公听完,摇摇头说:〃不要杀了,我明白你的意思了!〃
这种辩论法看起来就像一种〃诱敌深入〃的作战方法。它的关键点在于,先避开对方的论
点,不做评论。对对方准备得最充分,认为最有把握的论点,避而不答,含而不露,通过提
问和自己的分析,诱使对方大胆地回答自己的问题,落入自己的〃圈套〃。
25。多说不如巧说超限效应
生活中,我们经常会有这样的体会:在家里,当你犯了错误后,父母总是一个劲地批评
你。开始的时候,你还觉得自己真的不应该犯错,还感到愧疚,可是当父母没完没了地数落
你的时候,你就开始厌烦了,到最后甚至故意跟父母对着干,
他们越是说东,你越要往西。在单位,领导作报告的时候,开始你听得还挺有兴趣,但
是当领导一再地反复强调那几个问题的时候,你的注意力就开始分散了,接着,如果领导还
是在重复那几个问题,你就会产生反感,而且对领导的印象分也开始下降,最后可能讨厌这
个领导了。
这就是生活中的超限效应:指刺激过多、过强或作用时间过久,从而引起心理极不耐烦
或逆反的心理现象。很多年轻人都嫌父母、长辈或是领导啰嗦,对这种效应体会尤为深刻。
对此,心理学家的解释是,人接受任务、信息、刺激时,存在一个主观的容量,超过这个容
量,人就不愿意认真对待这些任务了。
的确,〃好菜连吃三天惹人厌,好戏连演三天惹人烦。〃一个人说话,如果总是喋喋不休,
没完没了就会让人不耐烦。关于这个问题, 墨子有一个很形象的比喻。 一天,墨子的弟子
问他:〃老师,人是说话多好还是说话少好呢?〃墨子沉吟片刻后说:〃话不在多少,而在于
恰当。田间的青蛙每天都叫个不停,但是人们都不与理睬,而雄鸡每天只是啼鸣两三声,
人们就应声而起。〃
可见,语言作用的大小,不在于〃数量〃,而在于〃质量〃。平时生活中,与人交流或是做
演讲的时候,要掌握好〃火候〃,否则过犹不及。比如,在演讲的时候,有的人长篇大论,滔
滔不绝,自我感觉良好,在浪费听众宝贵时间的同时,却提供给听众们有限的信息,让人厌
烦;而有的人把自己的意思浓缩成一句话,犹如一粒沉甸甸的石子,
第51 节:多说不如巧说超限效应(2)
在听众平静的心湖里激起层层波浪,让人敬佩。我有一个同事小金,就是一个说话常常
不在点子上的人,说起话来滔滔不绝,大家都不爱听。虽然是个年轻的小伙子,但是同事们
都叫他大姨妈。
每次他说话怕别人听不懂,都要重复的解释好几遍,东一句,西一句抓不住重点。讲得
自己筋疲力尽了,别人也听得晕头转向。同事们打趣地说:〃开会的时候听小金做个汇报,
我睡一个小时,醒过来照样能听懂他的讲话内容,因为他还在讲我睡觉之前的内容呢!〃
鉴于他的这个说话〃特点〃,每次开会,无论是部门开会,还是公司开会要发表意见的时
候,经理都安排他最后一个发言,因为害怕耽误大家的时间,有很多次,他的话还没说到一
半,经理就不耐烦了: 〃行了,行了,你说重点吧!〃或是干脆让他别说了。
我还有一个姓东方的女同事与小金正好相反。她说话干净利落、条理清楚,而且肢体语
言特别丰富。平时不怎么说话,但是每次说话都语出惊人,切中要害。同事们每次发言完毕,
都会主动地要听听她的意见:〃东方,你来总结一下!〃〃东方,你觉得我们说得对吗?〃
小金喜欢说话,但大家不愿意听他说;东方没说话的时候,大家盼望着她说。由此可见,
一个人的语言魅力不在于他说了多少,而在于他说的是什么。一些人所以话太多,喜欢讲长
话,是想显示自己的〃才能〃。他们往往把讲长话当作是有水平的表现,其实,话讲得到位
才能显示出自己的口才。
语言学家拉克夫曾说过三个说话的原则:1。说话不要咄咄逼人;2。让别人也有说话的机
会;3。让人觉得友善。
说起话来滔滔不绝、唠叨不停的人,常常不考虑听者的感受,不考虑自己所说的话是否
是别人需要的,也经常不给他人说话的机会,所以有时候也容易招人烦。
马寅初先生在担任北京大学校长期间,有一次曾经在百忙中参加中文系郭良夫老师的结
婚典礼。贺喜的人们发现校长亲临现场,情绪顿时高涨起来,鼓掌欢迎马校长即席致词。
马寅初先生本来没有想到自己要讲话,但是既然大家热情相邀,又不能让大家扫兴。讲
什么呢?多夸奖新郎几句吧,又显得是客套话;讲学问吧,显然不切时宜。最后,他来了个
一句话的演讲:〃我想请新娘放心,因为根据新郎大名,他就一定是位好丈夫!〃
人们听了马校长的这一句话,起初莫名其妙,后来联系到新郎的大名,恍然大悟:良夫,
不就是善良美好的丈夫吗?
记住,任何沟通,特别是旨在诱发别人态度改变的说服和引导,都必须避免无意义的重
复,否则效果适得其反。
第52 节:情商与智商同样重要情商(1)
第7 章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