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063、[历史小说] 楚汉争鼎 作者:寂寞剑客(起点vip2012.12.27完结)-第10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话音未落,一青衣秀士已经从客厅里走了出来,向着贯高浅浅一揖,朗声道:“盱眙武涉,见过国相。”

    “武涉?”贯高的眼睛顿时眯了起来。

    武涉原本只是藉藉无名之辈,不过自从他在敖仓成功说动彭越跟吕泽反目之后,他的名声就已经传遍天下了,至少贯高听过他的大名。

    武涉道:“国相,这里好像不是说话的地儿?”

    贯高哑然,当下肃手道:“武涉先生,里边请。”

    进了大厅,两人分宾主落座,贯高又命门下小吏奉茶。

    茶文化在华夏源远流长,传说上古神农氏就已经懂得制茶了,到了商周时代,更由周公制定了正规的饮茶礼仪,不过直到盛唐,茶都是一种只有高级贵族才能享用的奢侈品,所以贯高拿出茶来招待武涉,已经是真正的款待了。

    然后贯高才问道:“不知先生深夜来访,有何公干哪?”

    武涉呷了口热茶,这才放下茶盏说道:“我家上将军统率五万铁骑大举进入赵地,想必国相已经得到消息了吧?”

    贯高默然,他知道武涉还有下文。

    果然,武涉顿了顿,又接着说道:“其实赵王跟国相完全不必紧张,我家上将军根本没有要跟赵国为难的意思,只要赵军能够让开一条通道,供我楚国大军顺利南下,则我家上将军就将重重酬谢,奉送好马千匹”

    “哦?”贯高捋了捋颔下长髯,一双老眼顿时眯了起来,“这么说,贵军数万铁骑大举进入赵地,并非为了攻城掠地,而只是路过喽?”

    “对。”武涉微笑点头道,“我楚国大军只是路过。”

    贯高忽然说道:“不知先生想过没有,如果我军让开大路,放楚军过境,将来汉王知道之后,又岂会轻饶我家大王?”

    武涉愕然道:“敢问国相,赵王什么时候成了汉王家臣了?”

    贯高皱眉不悦道:“先生慎言,我家大王何曾变成汉王家臣?”

    “那可奇怪了。”武涉佯装不解地道,“既然赵王不是汉王家臣,那么赵王做什么,又何必顾忌汉王的感受呢?赵王是王,汉王也是王,大家都是王,汉王又有什么资格对赵王指手划脚,又有什么资格指责赵王呢?”

    贯高顿时被武涉说得哑口无言。

    仔细想想,还真是这么回事,赵王是王,汉王也是王,虽然赵国的先王是刘邦封的,但是从名份上讲,大家都是王,并没有高低贵贱之分,汉王又有什么资格对赵王指手划脚,难道赵王还不能主宰赵国国事?那才是笑话。

    武涉正了正衣冠,又道:“其实,国相心里也很清楚,既便没有赵王允许,我大楚铁骑也同样可以南下中原,单凭赵国一国之力,要想拦住我大楚铁骑可谓痴人说梦,既便汉王大军亲至,也未必能拦住我大楚铁骑”

    说此一顿,武涉又道:“不过,在下必须提醒国相,一旦楚汉在赵地开战,真正受苦的还是赵国百姓,到那时候,我大楚铁骑所过处,赵地必将尸横遍野、血流飘杵,人烟稠密的邯郸郡,只怕就要十室九空了”

    贯高微微色变道:“先生这是威胁么?”

    “不。”武涉摇头道,“在下只是想提醒国相,不要当汉王的走狗,我大楚铁骑也不愿跟赵军开战,甚至,我家上将军还很希望能够交好赵国。”

    贯高依然沉默着,这么大的事情,一时之间他确实无法决断。

    当下武涉长身而起,对贯高说道:“既然国相一时之间难以决断,在下便告辞了,不过在明天中午之前,在下会在驿馆等候国相的消息,告辞。”说罢,武涉又微微躬身向贯高浅浅一揖,遂即转身扬长而去。

第194章 上位者

    第194章 上位者

    次日清早,赵国上将军赵午就赶回了邯郸,贯高当即请他过府议事。

    在国相府客厅,贯高将武涉的意思对赵午重新转述了一遍,然后道:“上将军,不知道您是个什么意见?”

    赵午反问道:“国相的意思呢?”

    贯高叹息道:“楚军,不可小觑哪。”

    赵午点头道:“楚军锐不可挡,的确不容小觑。”

    贯高道:“所以,武涉有句话并没有说错,一旦战端开启,我赵地必将尸横遍野,血流飘杵,邯郸郡好不容易有所恢复,只怕立刻又要十室九空了”

    赵午道:“可要是就这样放走楚军的话,汉王那里需不好交待。”

    “交待?有什么好交待的?”贯高皱了皱眉,闷声说道,“我们大王身为赵王,难道连赵国的国事都做不了主,都要汉王来指手划脚吗?”

    赵午道:“既然国相决心已定,在下必全力支持”

    贯高道:“好,那咱们就尽快划出一条行军路线,供楚军过境”

    说罢,贯高又回头一招手,早有门下小吏把屏风给抬了过来,然后又将一方赵国地形全图在屏风上悬挂了起来。

    当下贯高、赵午两人起身来到了地图前。

    望着地图,贯高忽然问道:“上将军,梁军还在白马?”

    “在。”赵午点头道,“刘寇还在对面大张旗鼓,架桥造船呢。”

    贯高捋了捋颔下长髯,忽然道:“不如这样,限定楚军沿太行山东麓南下,再沿漳水东行,经邺县、过安阳,最后从白马津渡河”

    “借楚军以抗梁军?”赵午恍然道,“国相,高,实在是高”

    贯高微笑不语,既然项庄说要交好赵国,那么他就该有所表示才对,区区千匹好马,未免也太吝啬了,不过想了想,贯高还不放心,又叮嘱赵午道:“不过上将军,还是要加强邺县、安阳守备,谨防楚军偷袭。”

    赵午应道:“国相放心,在下会在沿途派驻重兵。”

    贯高点头,又回头吩咐门下小吏道:“马上去驿馆,请楚使前来”

    “喏”门下小吏躬身作揖,领命去了。

    ##########

    为免赵国误会,楚军在邯郸郡与恒山郡交界的高县附近驻扎了下来。

    因为再往南走就是邯郸郡了,而邯郸郡是赵国的核心区域,人口密集,在没有与赵国达成协定前,项庄并不想贸然南下。

    因为项庄真不想跟赵国开战。

    如今的天下大势,已经今非昔比了。

    去年的这个时候,楚军还是一支孤军,而且正遭到九路诸侯的追剿,没有前方,没有后方,没有未来,甚至也没有希望,那时候,楚军为了活命,什么都能做,杀人放火,奸yin掳掠,可以超脱任何道德底线,但是现在不同了。

    现在项庄已经在逆境中拉扯起了一支铁骑

    只要带着这支铁骑回到江东,复兴大楚再不是奢望

    更重要的是,刘邦老儿已经被楚军逼回关中,而且短时间内出不来了,这一来,天下就重回战国时代了,这个时候,楚军就再不能为所欲为,到处竖敌了这个时候,项庄就要慎重处理楚军跟各国之间的关系了。

    穷兵黩武,是绝对成不了大事的

    说到打仗,还有谁能比项羽更厉害,可最终项羽不还是败了?

    所以,从现在开始,项庄要学着通过政治、外交等手段来解决国与国之间的纷争了,只有当政治、外交等手段实在解决不了问题之时,才能最终诉诸武力,最终发动战争这,才是一个上位者应有的思维、应有的处事方式。

    对于项庄如此慎重对待过境赵国的方式,桓楚、季布甚至高初、萧开、田横、蒙殛等大将都很有些不以为然,以楚军如今的战斗力,再加上又都是来去如风的骑兵,又何必顾及赵国的反应?赵军不拦也就罢了,若敢拦,那就打他个落花流水

    不过,尉缭、百里贤对项庄此举却颇为欣赏,尤其是尉缭。

    对于项庄在带兵打仗、驭将驭人方面的能力,尉缭从来都不担心

    尉缭只是有些担心,项庄在处理国事上会流于草率,具体到眼下,他担心项庄会采取蛮横的方式强行过境赵国,渡过河水之后,只怕也会以同样蛮横的方式过境梁国甚至淮南返回江东,不过如今看起来,却是他多虑了。

    项庄大帐内,项庄正与尉缭、百里贤闲聊。

    自从摆脱匈奴追兵之后,最近这段时间楚军过得比较逍遥,沿途经过上谷、广阳时,燕军根本就没敢出来惹事,相比中原各国,燕国人口最少,兵力也最弱,数万楚军铁骑大举进入燕地,燕军缩在城内,哪里还敢出兵截杀?

    项庄用匕首切了片腊肉塞进嘴里,边嚼边问尉缭道:“军师,武涉去邯郸好像已经有七八天了吧,差不多也该有消息了吧?”

    “上将军不用担心,武涉这两天必回。”

    尉缭说着,又紧了紧身上的白虎皮大氅,上次项庄在河套猎了头白虎,还真就给尉缭鞣制了一件白虎皮大氅,还别说,这一路行军,尉缭裹着白虎皮大氅,还真没怎么觉着冷,以往每年冬天都要发作的老寒腿,也缓解多了。

    “以武涉先生之辩才,说服贯高、赵午之流只是小菜一碟。”

    坐在尉缭下首的百里贤也附和道,年轻人就是年轻人,气血旺,尉缭都已经裹上白虎皮大氅了,百里贤手里却还摇着羽扇呢。

    话音方落,帐帘掀处,武涉已经施施然走了进来。

    不等武涉见礼,项庄就笑道:“嘿,这可真是说曹操,曹操就到。”

    “呃……”武涉闻言愕然,又拱手见礼道,“上将军,在下武涉,不是曹操。”

    尉缭、百里贤也是面面相觑,曹操是谁?怎么典藉上从未见过此人的记载?项庄却是心头大汗,倒是忘了现在才是秦末,曹操还得差不多四百年后才会出生,而且,这个世界已经被他的蝴蝶翅膀扇了个天翻地覆,汉朝估计都不会有了,还会有曹操吗?

    当下项庄干咳一声,问武涉:“先生,贯高、赵午他们是怎么答复的?”

    “回禀上将军,他们已经答应了。”武涉拱了拱手,又从衣袖里取出一封丝帛地图,接着又说道,“不过他们还给咱们限定了行军路线,只准许沿着他们划定的路线走,否则,就视同对赵国的挑衅,赵国就要跟咱们开战。”

    百里贤摇了摇羽扇,道:“这也是意料之中的事情。”

    尉缭也道:“赵地一马平川,倒也不用担心中埋伏。”

    项庄接过地图,一眼扫过又递给了右下首的尉缭,然后说道:“行,就按赵国划定的这条线路,明日一早大军开拔,南下白马津”

    ##########

    白马津,梁军大营。

    梁国上将军刘寇正在大帐里喝闷酒,最近这段时间,刘寇的心情不太好。

    刘寇心情不好的原因其实非常简单,因为没仗打了自从项羽兵败垓下之后,梁军就基本上没捞着什么仗打了,没仗打,也就意味着没有油水,没有油水,刘寇帐下那些个骄兵悍将立刻就不答应了,几乎天天滋事。

    滋事也就罢了,老实说刘寇并不在乎梁国百姓的死活,麾下的骄兵悍将常拿梁国百姓人头向梁王冒功请赏,刘寇也常常是睁只眼闭只眼不予理会,可是最近,梁王却委任一个名叫奚意的家伙为国相,开始在梁国各郡大肆整顿治安,很是抓了不少人。

    被抓的人当中,有不少是刘寇的亲信,刘寇去跟梁王求情,梁王非但不允,竟然还把他训斥了一顿,你说刘寇能不郁闷?

    刘寇正喝着呢,副将褚淳忽然进来禀报道:“上将军,河对面开来了好多骑兵”

    “骑兵?”刘寇闻言悚然一惊,身上的几分酒意顿时不翼而飞,当下起身披甲,一边问褚淳道,“有多少骑兵?”

    褚淳道:“末将估计,少说也有上万骑”

    “上万骑兵?”刘寇越发吃惊道,“赵国哪来这么多骑兵?”

    赵国真要有这么多骑兵,那梁军跟赵军之间的较量可就胜负预料了。

    梁军锋锐,相比赵军更加骁勇善战,可梁军的劣势也非常明显,那就是军粮不继,难以持久,一旦赵军深沟高垒、坚守不出,梁军很快就会军粮告尽、不战自退,现在,赵国突然多出上万骑兵,对梁军就更加不利了。

    当下刘寇匆匆披挂整齐,又带着副将褚淳直趋了望塔而来。

    登上了望塔往河水北岸极目远眺,刘寇果然看到了黑压压的、无际无边的骑兵海洋,褚淳说有上万骑兵,那还是保守了,刘寇估计,少说也该有三万骑三万骑兵,这可是一支令人生畏的战力了,赵国什么时候组建起这么庞大的一支骑兵了?

    也不知道这支赵国骑兵的战斗力如何,只要能有前赵李牧所统骑军的一半战力,那梁军也别想着等河水结冰之后过河进攻赵国了,还是直接退回定陶、大梁,据城死守罢,因为这仗根本就没法打了。

第195章 韩信出兵

    第195章 韩信出兵

    济水河畔,张说正陪着彭越巡视刚刚开垦出来的湖滩地。

    对于张说这个新任国相,梁王彭越还是相当满意的,没说的,这是个能人,上任不到三个月,就让梁国的治安情形大为好转,张说很是抓捕了一大批人,使肆虐各郡、各县的山贼盗匪基本上销声匿迹。

    治安好了,百姓才能安居乐业。

    从各郡守、县令呈报上来的公文上看,原本各郡、各县普通存在的逃亡现象,现在基本上已经没有了,也就是说,梁国的人口流失现象已经基本遏止住了,现在,张说已经派出数百吏员深入各郡、各县,正在统计人口户数。

    彭越不傻,他当然知道人口才是国之根本

    现在可不是刚从巨野泽起兵之时了,那时候,天下是大秦帝国的天下,他彭越不过是个反贼,大肆杀戮、大肆破坏也没啥;现在也不是前些年楚汉争霸的时候了,那时候,大半个梁国还是项羽的,烧杀掳掠也是为了打击项羽。

    可是现在,梁国是他彭越的,梁国百姓是他彭越的子民,再放任各路山贼盗匪在梁国横行无忌,那不是绝自己的根本么?所以,当张说提出要整顿梁国治安时,彭越就给予了有力的支持,连上将军刘寇来告状都被他狠狠地训了一顿。

    为了保证张说的治安整顿能够顺理推行,彭越甚至把梁军中最为骁勇善战的小将申屠嘉都派到了张说麾下,担任护军校尉。

    治安好转之后,张说便开始组织百姓恳荒。

    梁国地处河水中游,境内河道纵横、沃野千里,几乎是种什么收什么,而且只要避开河水的夏汛,几乎年年都是大丰收,所以自古以来,这一带都是中原最为富庶的区域,也是人烟最为密集的地区,几乎可以说是中原文明的发祥地。

    秦灭六国,中原地区基本上没有遭到太大的破坏。

    事实上,在秦扫灭魏国之后的十余年内,中原地区的人口还有了很大增长。

    中原地区真正的灾难始于陈胜、吴广的暴*,在后世的史书上,一直把这场暴*标榜为起义,但事实上,这就是一场彻头彻尾的暴民叛乱。

    秦灭魏,有强大、严谨、有序的国家体系做后盾,因此能够很好地接管魏地,使魏地迅速走上正规,可陈胜、吴广这两个暴徒在夺取了魏地之后,却只是一味地破坏、破坏、再破坏,结果就把个繁华富庶的中原搞得乌烟瘴气,民不聊生。

    此后,楚汉相争,主战场又在魏地,前后八年混战下来,整个中原的人口大量流失,田园大量荒芜,原本人烟密集的中原,都快要变成无人区了。

    所以,张说在初步整顿好治安之后,就马上组织百姓恳荒,眼看就要入冬了,如果抓紧时间开恳出大片的荒地,则播下的小麦明年夏天就能收割,收了第一茬夏粮之后,梁国的饥荒就基本上能捱过去了,百姓也不用再挖野菜充饥了。

    张说边走边对彭越说道:“大王你看,这一片河滩地少说也有上千顷之广,虽说已经荒芜了好几年,不过每年夏汛之后都会被河水淹没,因此肥力足够,如果全都种上小麦,在明年夏汛到来之前,至少能收获十万石小麦”

    一千顷就是十万亩,一石为120秦斤,约等于后世的60斤。

    也就是说,秦汉时代小麦的亩产只有区区60斤,无疑是很低的。

    不过彭越听了却非常的满足,无比惊喜地道:“国相,你是说,只这一片河滩地,到明年夏天就能收获十万石粮食?”

    张说道:“只要有足够的麦种,问题不大。”

    梁国地处中原,地势平坦,土地肥沃,耕种面积极为广阔,如果有足够的劳力,别说上千顷,就是开垦十万顷良田都不成问题,这也是张说敢于临危受命的底气所在,因为梁地物华天宝,稍加治理就能五谷丰登

    “麦种不是问题。”彭越摆了摆手,不无兴奋地道,“齐王是个讲信义的人,他说了会借我们五千斛麦种,就一定会借”对于韩信的人品,彭越还是信得过的,就是这家伙收的利息也太重了,只借五千斛,却要还两万斛,真他娘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3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