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胡润百富榜:中国富豪这十年-第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胡润百富榜:中国富豪这十年


作者简介 
胡润:(Rupert Hoogewerf)
  1970年出生于卢森堡,1993年毕业于英国杜伦大学,曾于中国人民大学学习汉语,通晓德语、法语、卢森堡语、葡萄牙语、日语等七种语言。英国注册会计师,有七年安达信伦敦分部和上海分部的工作经验。

作者简介 
东方愚:本名张华,南方周末记者,上海证券报等财经媒体专栏作者、特约撰稿人,致力于财经人物报道与评论;现居广州。

  序一 那个时代,那群叫“富豪”的人 / 牛文文

  序二 从“李约瑟难题”到“胡润问题” / 吴晓波

  自序 为中国富豪加油! / 胡润

  前言 “因富而豪”与“因豪而富” 

  1999年 财富度量衡

  5 /荣氏家族的承上启下

  9 /唯一博士富豪张朝阳

  14 /李经纬与何伯权进退之间

  18 /牟其中差点令榜单难产

  2000年 改制花脸谱

  26 /徐文荣为我们讲国情

  30 /杨澜革了自己的命

  35 /不在现场的田溯宁

  39 /任正非发来了律师函

  2001年 黑马进行时

  49 /刘永好兄弟的“傻气”

  53 /足球大佬徐明和宋卫平

  58 /唐万新的双截棍

  64 /重庆摩帮尹明善和左宗申

  2002年 悲壮向前行

  73 /张荣坤与刘根山的公路梦

  77 /楼忠福眼红老弟郭广昌

  82 /孙广信与米恩华的新疆舞台

  87 /悲情富豪李海仓和乔金岭

  2003年 榜样孵化器

  97 /首富丁磊的娃娃脸

  101 /为王石“单独”开榜单

  106 /宗庆后将强势进行到底

  110 /功夫之王段永平

  2004年 资本红舞鞋

  119 /潮汕大腕黄光裕

  124 /陈天桥差点被漏掉

  129 /李金元狮子大开口

  134 /李宁和陈义红的中国符号

  2005年 资源争夺术

  143 /严介和的单口相声

  147 /马云的资源库

  152 /蔡天真并不天真

  157 /到处掘金的陈发树

  2006年 后现代图景

  166 /张茵:纸里包不住富

  171 /施正荣与彭小峰的能源魔方

  175 /乐不思蜀的沈南鹏

  179 /黄宏生入狱否极泰来

  2007年 幸运直通车

  188 /杨国强的尴尬与精明

  193 /史上唯一史玉柱

  197 /李如成“不务正业”

  202 /杜厦与张大中转身

  2008年 踏上荆棘路

  210 /许家印艳羡老乡胡葆森

  214 /邱继宝之痛与魏东之死

  218 /余彭年和张祥青的慈善鞭策

  223 /寻找吴炳新与怀汉新

  229 /后记

  231 /附录1“胡润百富榜”历年榜单

  259 /附录2“胡润慈善榜”历年榜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文/牛文文 《创业家》杂志创始人

  胡润这本关于富豪命运变迁的书,非常令人期待。为这本书写序,我深感荣幸。

  今年是改革开放30年,各方人士都在从各个角度纪念这30年,但真正值得纪念的,还是这30年的商业史。有人说过,这30年和上个30年,中国社会最大的变化,是凭空出现了一个企业家阶层,其他的变化都由此而来。但与此同时,中国社会这30年来最大的分化和裂缝,也来自这个阶层。到底该怎么理解这个新生的社会阶层?这是进入下一个30年时全体中国人需要思考的一个重要问题。几千年来,中国人和中国文化一直在以各种各样的方式回避这个问题,所以几千年来中国一直在创造财富和毁灭财富的循环中徘徊。中国人的基因里,好像在这个幸福关键链条上缺失了一环。我们无法正视财富,也无法正视财富的创造和分享,总是在暴烈中摧毁一切,再在废墟上从头开始。

  一个缺乏商业记忆的民族,注定无法真正复兴,哪怕多么辉煌、多么崛起,也很容易转瞬成烟云。为了保住过去30年的财富成果,为了延续这30年建立起来的新基因,为了我们的后代,必须纪念。

  “胡润富豪榜”,是30年商业史的重要而有趣的一个观象仪。

  自从来了胡润,汉语词典里“富豪”这个词汇的含义,突然变得无比丰富逼真,并且极具戏剧性。一年一度,普通中国人都要等着看这个给他们日常生活增添了谈资和乐趣的榜单。一群叫“富豪”的人,从此被推上了当代中国的世相话剧舞台:眼看他出名了,眼看他出事了,眼看他消失了。

  在胡润以前,这群人曾经有过很多称呼,个体户、企业经营管理工作者、厂长、经理、乡镇企业家、下海者、资本家、老板、创业家、企业家、实业家,等等。但是,在富豪榜出现后,其他的称呼顿时黯然失色,“富豪”二字,传达了大众对这个人群最复杂最直接的感受和情感。

  胡润架设起了中国人对一个群体认知的一座独特桥梁,甚至是世界对中国这个年轻群体的认知桥梁。一个普通的外国年轻人能够对一个古老的国度产生这么大的影响,从斯诺之后还很少见。从这个意义上看,中国改革开放30年史,必然应该有“胡润”的一页。

  很荣幸,由于工作的便利,我本人大概是最早认识胡润的大陆媒体人之一。还是在2000年秋天,胡润到《中国企业家》杂志社,向我们介绍他的富豪榜。那个时候,他的中文还不怎么好,我们的谈话还需要人翻译。第一次听到他的想法,我的反应和现在几乎没有什么两样:首先,中国人不喜欢露富也不喜欢富人,做企业的人本来就艰难,富豪排行对他们不是什么好事,对中国社会进步恐怕也没什么好处;其次,中国企业家的财富主要体现为生产资料,企业财富和个人财富很难分清,资料获得也非常困难,怕不准确(我记得他曾把杨澜排得很靠前,大家都觉得好笑);最后的态度是,作为一家本土企业杂志,我们不愿意也没办法参与或合作一个富豪榜的打造。

  2000年12月出版的一期《中国企业家》是首家发布该榜的杂志媒体,足足用了14页来刊登并解读这份50人名单。那期杂志上,我还写了篇卷首文章《乡亲们的眼神不对了》,在推荐“胡润富豪榜”的同时,分析中国富人与其他转型国家“攫财大亨”的不同,担忧如果转型中的中国社会不能尽快形成一种积极健康的财富观,现有中国的这些财富形态可能“异化”。在文中,我真诚期待在乡亲们的眼神里,中国富人的面孔能慢慢地“好”起来。

  几年后,我在《中国企业家》杂志上第二次写到胡润和他的富豪榜——《一段眼花缭乱的财路》,感慨杨斌、仰融等新富豪的戏剧性命运。那几年,企业界正处于剧烈变革时期。那几年上榜的新星,几乎都成了舆论和法律的焦点。当然,更多的上榜者保持住了自己和财富的尊严。

  在纪念改革开放30年的2008年,我本人离开服务了10年的《中国企业家》杂志,开始创办一本新的杂志《创业家》。学习胡润,我也编出了一套观察中国经济体系的“三创指数”,这其实也是我创办《创业家》杂志的动因:

  一、中国人每年成为创业者的数量。中国人在过去30里已逐次成为劳动者、消费者、投资者,但只有一定数量的中国人有机会有勇气成为创业者,这个经济体才是有活力、可持续的。创业者人口比例的下降,是一个社会走向停滞的最明显标志。这是“创业指数”。 

  二、每台电视机(或PC、手机)的中国附加值。中国已经成为“世界工厂”,但这个工厂自己创造的附加值小得可怜。中国产量越大的产品,附加值往往越低。提高附加值的唯一出路,是创新。过去30年创业的企业,今天都面临这个考验。这是“创新指数”。

  三、“胡润富豪”的落马比例。假如地产、垄断行业等权力致富高含量行业依然是创富最多的领域,中国的企业家就无法摆脱原罪噩梦,企业和社会的紧张关系就无法根本缓解。期望看到更多白手起家、清白创业的人,能够登上富豪榜,富豪榜由此变成创新榜、阳光榜。这是“创富指数”。

  这三个指标,相互关联:只有当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参与到创业大潮中来,由以前的劳动者、消费者、投资者变成创业者,大众才能理解和尊重那些成功的创富者,创富者才不再生活在莫名的不安全感之中,社会才会真正和谐;只有当开始创业的人,更多地是用创新技术和商业模式创造财富,而不再是靠关系靠地产靠模仿登上富豪榜,财富才不再那么引起争议和仇恨。

  “胡润富豪榜”还会一直持续下去,进入下一个30年,希望他的中国富豪榜能像在其他正常的商业国家一样,平常、阳光甚至有点单调乏味,只是给幸福而平庸的中产阶级生活增添一些趣味。如果我们的后代需要寻找一些祖父时代的刺激,那他们只好在家里的书架上翻检胡润的这本发黄的《胡润百富榜:中国富豪这十年》了。 

 文/吴晓波 财经作家

  一

  说到胡润,我常常会想起另外一个“四肢发达、长得十分英俊”的英国人。

  1942年11月,李约瑟(1900~1995年)从伦敦出发,过了4个月,才由昆明辗转抵达重庆。他是英国剑桥大学的生化学家,从1943年到1946年,李约瑟以“中英科学合作馆”馆长的身份,先后做了11次长途考察,路程长达3万里左右。就是在这个过程中,他提出了一个日后十分著名的“李约瑟难题”(Needhams Grand Question)。

  据李约瑟的观察,16世纪之前的中国是世界上科技最先进的国家,中国人在公元868年印刷出了第一本表明出版日期的图书,在公元1088年,发明了“磁力导向”的指南针,在公元1161年发明了能够抛出炸弹的投石机,可是为何在日后停滞不前,居然成了一个倍受欺辱的衰老帝国?这个“难题”改变了李约瑟的此后人生,他从一个生化学家成为举世闻名的中国科学史专家,他在1954年出版了《中国科学技术史》第一卷,到去世前的1995年,共出版了17卷。在西方的学术世界,他与美国人费正清是研究中国问题的两座让人仰止的高峰。

  我知道今天的胡润还没有达到李约瑟式的高度,不过,他似乎正在做一项几乎同等重要的工作。而他也提出了一个十分难解而迷人的问题:当代中国商人的财富到底是怎样积累起来的?他们是一群怎样的人?以及,他们是怎样“演化”的?

  如果有足够的坚持——当然最好他还有同样的长寿,那么,也许在若干年后,他可能是另外一个经常被中国史学者提及的英国人。

  到我写作此文的今天,胡润的工作已经坚持了十年。这真是一个了不起的开始。

  二

  胡润的本名是Rupert Hoogewerf,是一个出生于1970年、毕业于著名的伊顿公学的英国人。如果说李约瑟是因为他的学生情人鲁桂珍小姐——他们在1989年才结为夫妻,当时,李约瑟89岁,鲁小姐85岁——才引发了对中国的好奇,那么,胡润与中国的缘分,则带有更强的时代气质。

  胡润到中国是1990年,他作为一个进修生到中国人民大学学习了一段时间的中文。1997年9月,在全球五大会计师事务所之一的安达信工作了一段时间后,胡润又回到了中国。他在上海滩上混日子,东闯西突,搞不出个名堂,很苦恼,便向家乡的老爸诉苦。老头子一语惊醒梦中人:你有没有搞明白,在中国,在上海,你是谁?胡润说,从那时开始,他知道只有出名,让自己成为一个“谁”,那才会有机会。于是,他想到发挥自己的会计师才能,为中国富人做一个排行榜的主意。

  早在1995年2月,《福布斯》曾经搞出过一个中国富豪榜,之后就因难以操作而中断。1999年,胡润搞出了一份十分粗糙的排行榜,给《金融时报》、《泰晤士报》、《经济学家》、《财富》、《商业周刊》、《福布斯》等专业财经媒体各发了传真,写道:“我是一名安达信公司的会计师,在工作之余做了这份‘中国富豪50强’。10月1日,新中国成立就50周年了,如果把成功以拥有财富的多寡来定义的话,那么这50人就是中国大陆最成功的人,他们的故事能让我们了解中国共产党50年的历史。如果贵刊有兴趣的话,请和我联系。”结果,以创造“金钱名利场”为己任的《福布斯》表示了兴趣,并将之放上了《福布斯全球版》的封面。就这样,胡润出名了。

  名单刚一问世,质疑、谴责之声便铺天盖地而来。一些上榜的企业家要和胡润对簿公堂,没有上榜的富豪也要“讨个说法”,甚至有媒体说,这是一份十分“好笑”的名单,资料不准确、关注范围狭窄、计算方法错误,甚至这种做法本身都暴露出了无数问题。可是,无论如何,胡润因此成了一个让人又爱又恨的角色,几乎所有的中国顶级富豪都生怕他遗漏了自己,可是当自己真的出现在排行榜上的时候,却又避之唯恐不及。便是在这样的舆论聚焦中,胡润一夜之间暴得大名,他出没在各种媒体之上,他对某一位企业家的些许点评都能成为财经或八卦新闻的发酵源。他上中央电视台《实话实说》节目时,主持人崔永元用当年毛泽东写白求恩的句式介绍他,“胡润,一位英国小伙子,不远千里来到中国,做了一个中国人本来不知道的百富榜,把中国富人推向了世界,让世界了解了中国……” 
 
  到这时,胡润和他的排行榜,已经构成了一个十分有趣的商业人文现象:对财富的追逐和关注,使排行榜备受瞩目,而原始积累的灰色、排名的不科学乃至相当多人的仇富情结,则造成了观念及商业运作层面的混乱。以至于每次排行榜公布,便会有税务机构前去上榜富豪的公司查税,而往往又是一查一个准,那些因上榜而突然曝光的顶级富豪——尤其是排在前十位的则常常在传媒的追踪下突然显出不该有的“尾巴”来,如仰融、杨斌、顾雏军等,都是靠富豪榜出名的,可又是在传媒的高度关注中,眼睁睁地看他们或塌或萎,令人寒意顿生。有人甚至称富豪榜为“囚徒榜”或“杀猪榜”。

  胡润对自己在中国商业界所造成的轰动颇有点得意,在一次访谈中,他直截了当地说,“《福布斯》排行榜是我的一个工具。如果是一个中国人,或者中国机构来做这个排行榜,都会被骂死,但是,我恰巧是一个英国人,还有一个美国杂志,我们来做,就顺利一点。”胡润的这个说法无疑是真实的,这位30出头的英国青年以他的大胆和鲁莽意外地打开了一扇“窥视的天窗”。

  从2003年起,胡润与《福布斯》分道扬镳,他先是与《欧洲货币》杂志合作制作富豪榜,2005年,又推出以自己的名字命名的“胡润百富榜”。他已经完全融入到了富有中国特色的财富游戏中,并且显得那么如鱼得水。他相继搞出了一大堆的子榜单,诸如房地产富豪榜、慈善榜、IT富豪榜、金融富豪榜、钢铁富豪榜以及奢侈品榜等等,甚至专门为温州做了一个温州富豪榜。他还出版一本叫《胡润百富》的直投杂志。

  三

  我与胡润第一次见面是在2003年底,是秦朔搭的桥。跟他约定八点三十分在上海波特曼大酒店见面,结果他迟到了。在十来分钟里,他接连打来两个电话,为上海的交通向我们致歉。访谈在波特曼边上的星巴克进行,这也是胡润建议的,他说,波特曼一杯咖啡要五十多元,而星巴克只要十来元。

  这天,胡润穿得很休闲,浅黄的外套,围着一条黑灰相间的格子围巾,让我想起了塞林格对英国绅士的一个描述:“他们要么夹着一把雨伞,要么叼着一根烟斗,要么就不分季节地披着一条格子相间的围巾。”胡润说话的样子很细致,很注意对方的感受,并时不时用英国式的表情来对你的言谈做出反应。他不但中文好得出奇,而且对汉文化的了解更是让人意外,他反问我:“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工业文明出现在什么时候?”就在我迟疑不决的时候,他得意地说:“那不就是在宋朝嘛,四大发明。”

  就在那次访谈中,我已经注意到胡润开始拥有了一种时空跨度背景下的观察。譬如,他观察到,中国的富豪中最多的是房地产商,2003年则多了很多与农业——也就是说与土地有关的新富。与IT行业有关的只有四五个人,而在美国,前十名富豪中有三名是出身IT。零售业方面,沃尔玛家族占去富豪榜前十名中的四席,而中国只有国美和家世界两个。在全美400强中,美国人数最多的是做娱乐媒体的,而中国
返回目录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