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中国历代大儒 编者:舒大刚-第11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样一种信念,力图从观念上疏导、融解近百年来中国人所感受之中西文化的矛盾冲突,并围绕着他极为着重的为学为人之中心信念:“人当是人,中国人当是中国人,现代世界中的中国人亦当是现代世界中的中国人”,而展开了人生理想、人格范型与人文精神之广泛讨论。

    1957年,他应美国务院邀请,赴美访问、考察,其间与居美的另一位新儒学重要人物张君劢多次晤谈,都觉得欧美学人对中国文化的研究方式及其观点多有偏狭与不当之处。遂拟联名发表一文化宣言以对治西方学者对中国文化的种种偏见。大意既定,即由张君劢致函当时在台湾的牟宗三、徐复观二位先生,征得同意,并先由唐君毅起草初稿,再寄给其他人过目。徐复观在后来谈到《宣言》的形成过程时说:“这篇宣言是由唐先生起稿,寄给张、牟两先生,他们两人并没有表示其他意见就签署了。寄给我时,我作了两点修正:(1)关于政治方面,我认为要将中国文化精神中可以与民主政治相通的疏导出来,推动中国的民主政治。这一点唐先生讲得不够,所以我就改了一部分;(2)由于唐先生宗教意识很浓厚,所以在《宣言》中也就强调了中国文化的宗教意义。我则认为中国文化原亦有宗教性,也不反宗教;然从春秋时代起就逐渐从宗教中脱出,在人的生命中实现,不必回头走。便把唐先生这部分也改了。改了以后寄还给唐先生。唐先生接纳了我的第一项意见,第二项则未接受。”(《徐复观传记资料》〈一〉)。

    经过反复磋商,达成基本共识后,遂于1958年元旦在香港的《民主评论》和台湾的《再生》杂志上同时发表由牟宗三、徐复观、张君励、唐君毅四人联合署名的《为中国文化敬告世界人士宣言》,副题为《我们对中国学术研究及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前途之共同认识》。此《宣言》被港台学术界称为“研究当代新儒家性格及其基本方向的最重要文献。”

    《宣言》洋洋洒洒四万余言,非常广泛地论及了中国文化的注释方法、精神生命、超越意义及未来发展途径等多方面的问题。《宣言》首先强调了中国文化问题自有其世界意义和重要性,批判了近代以来西方学人把中国文化等同于古埃及、古波斯等已死的博物馆文明而用考证古董、解剖死尸的心态和方法对待它。《宣言》饱含感情地指出:研究中国文化,首先必须肯定其活的生命之存在,肯定“这中间有血、有汗、有泪、有笑、有一贯的理想与精神在贯注。”必须对历史文化传统怀着“同情”与“敬意”去研究它,了解它,而“敬意向前伸展增加一分,智慧之运用亦随之增加一分,了解亦随之增加一分”(见《宣言》第三节)。其次,《宣言》还着力强调了中国文化中之超越的意蕴,认为它体现了伦理道德、超越情感和宗教精神的和谐统一。再次,《宣言》亦承认中国文化需要吸收西方的民主与科学,以促进中国文化的健康发展,但这种吸收绝不是外在的强行添加,而必须建立在中国文化理想本身之发展方向的基础上。

    《宣言》的发表,既体现了唐君毅等人对中国文化的基本主张和共同立场,同时也标志着他们由是成为了国际哲学家公认的新儒者,60年代以后,港台新儒学得以较大发展,并且影响日增,今天仍有方兴未艾之势,这与《宣言》的发表即唐、牟诸君的积极倡导不无关系。

    1958年,唐君毅又出版了《文化意识与道德理性》一书,共上下两卷。他明确指出,写作此书的目的在于为中西文化理想的融通建立一理论基础,提出一套文化哲学体系,说明人类一切文化活动都属于一种道德自我或精神自我、超越自我,而为其分殊之表现。为此,他一方面试图通过推扩所谓道德自我、精神自我之涵义,以说明人文世界之成立;另一方面又力求统摄人文世界于道德自我、精神自我之主宰之下,从而达到道德自我、精神自我与各种文化活动之融会贯通。唐君毅称他的这种努力乃是“为中西文化理想之会通,建立一理论基础,而为未来之中西文化精神之实际的融合,作一铺路之工作。”同年,他又出版了《中国人文精神之发展》,此书又名《科学、民主建国与道德、宗教》。是继《人文精神之重建》而作。后者重在泛论人类人文精神之重建,说明一般社会性及世界性之文化理想。而前者则着力于中国人文精神今后之发展,内容紧扣中国之建国问题而言,他从中西方人文精神之发展历程及科学、民主与中国文化之内在关系等方面,论证了西方的科学精神与中国的人文精神的冲突是完全可以化解而终将归于一途。

    时进60年代,唐君毅的著作方向,乃渐转于哲学本身的研究。这一意图早在他1955年出版的《人文精神之重建》中就已明确地表示过。他说:“以后拟少写此类之文章,仍回到比较更切实的学术工作。”他认为,“返本开新”的关键,不仅在于对时代病痛的反省与批导,更在于要切实地从疏理整个文化遗产的学术工作做起,庶期开出尔后学术文化乃至政治教育之具体路向。基于这种认识,1961年,他出版了独具新意的两卷本《哲学概论》。他在《自序》中直陈此书之方法与旨趣,“是直接中国哲学之传统,以中国哲学之材料为主,而以西方印度之材料为辅。于问题之分析,求近于英国式之哲学概论。于答案之罗列,求近于美国式之哲学概论。而各问题之诸最后答案,则可配合成一系统,求近德国式之哲学概论。期在大之可证成中国哲学传统中之若干要义,小之则成一家之言。”他一反时人纯以介绍西方哲学为内容的写法,而是熔中、西、印三方面哲学思想于一炉,并给以各家应有之地位。这确是一项开创性的工作,迄今为止,仍是同类著作中独一无二之著作。

    自1966年至1975年,唐君毅耗时整整10年,终于完成《中国哲学原论》这本煌煌巨作。全书共分导论篇、原性篇、原道篇、原教篇四部分,共6大册3000多页2000余万字,曾一版再版。《中国哲学原论》摆脱了胡适、冯友兰研究中国哲学史以时代为线索的旧体例,而以中国哲学的基本范畴为中心,通过对中国哲学之主要观念进行文字的训诂、义理的辨析以及对其提出、发展和演变的历史脉络的考察,揭示了中国哲学的基本精神和逻辑发展,阐幽发微,博古通今,被学术界誉为中国哲学研究的里程碑。

    1975年,唐君毅出版了《中华人文与当今世界》。因感念于“中国文化之花果飘零”,而大声疾呼华夏族民应“灵根自植”,重树雄心,宏扬我中华文明于世界,其文由情及理,以理涵情,读之令人感奋。1976年,他在医院的病榻上最后完成《生命存在与心灵境界》,并于次年出版。这部长达1200余页的巨著是他一生学术思想的总结。他在书中一方面解答了形上学与知识所引发的种种问题,另一方面则着重论述了“生命存在”与“道德自我”之关系。在他看来,“生命存在”涵盖着“道德自我”,但绝不等于“道德自我”,而是有着更为丰富的内涵。他认为,生命存在表现为种种心灵活动(而道德活动仅是一个方面),相对于不同的心灵活动遂有不同的境界。东西方不同的学术派别和宗教派别,都体现了人类心灵活动的不同方面和层次。尽管表现有所不同,但都是同一生命存在的展开。基于这种认识,他依据生命存在之三向,拓展出心灵之九境:初三境为万物散殊境、依类成化境、功能序运境,此三境重在客体,周觉他境,是人之心灵相应于客观境界的个体、事物的共同性相、个体之间的因果关系而分别形成的;中三境为感觉互摄境、观照凌虚境、道德实践境,此三境重在以主摄客,属自觉境,是人之心灵反省观照主观境界的感觉活动、理解活动及道德理性的实践要求而分别形成的;后三境为信仰上帝的归向一神境、皈依涅槃的我法二空境和以尽心、知性、知天为归趋的天德流行境,三者皆为超自觉境,是人之心灵超越了主客之相对,属“以主为主”的绝对主体境。在这里,他把以尽心、知性。知天为归趋的道德实践视为人之心灵的最高境界,从而肯定了道德自我在人类心灵活动中的主导地位,这充分体现了作者作为一名儒者的最后立场,此书既是他一生学术思想的结晶,也标志着他哲学思想体系的最终完成。

    唐君毅是一位仁者型哲学家,一位一生践仁尽性、躬行实践的当代儒者。其一生抱负宏大,常以“天降任于斯人”自省,无论其为学与为人,皆体现着对中华文化及吾族先民所开拓、生活的祖国河山的深深的爱。他在《中华人文与当今世界》中曾说:“我对中国之乡上与固有之人文风教之怀念,此实是推动我之谈一切世界中国文化问题之根本动力所在。”这种爱是深沉的,厚重的,也是广阔的,博大的,至死不渝到了“痴心”的程度。1976年,他对学生谈及《中国文化之花果飘零》时,两眼湿润,泫然欲涕,他在去世前重述1957年赴美与已故著名哲学家威廉柯敬谈中国文化的沦落的情形时,禁不住怆然下泪。当他听说文化大革命中大破“四旧”,大量文物遭毁时,忧心如焚,并为孔子遭到批判而感愤不已。而当他去世前一日在病榻上听说大陆《历史研究》上刊文开始恢复孔子名誉时,激动不已,顿感欣慰,甚为中国文化之前途而庆幸,并将自己的著作立即检册分装成两套,寄送给北京图书馆和南京大学图书馆。他因局处港岛,常自叹如“花果飘零”,只能苍茫北望故土,而对中共多有批评,但他绝不似其他许多右派人士那样完全否定中共,而是批评中有肯定,有希望。他经常对新亚的学生说:“一旦中共政权变得开放,则新亚培育出来的学生,大可回到祖国的学校中去教书,提倡人文精神。”观其一生治学,本是以立足于人生理想,开辟生命之本源,建立道德理想的人文世界,来启导吾民族无限向上向前的生机为鸽的的。

    1976年秋,唐君毅赴台动肺癌大手术,致使身体耗损很大,但授课著述却未尝一日间断。如此劳攘损心,终致身心俱瘁。1978年2月2日凌晨6时,因癌疾急剧恶化,医治无效,逝于香港浸会医院。

    唐君毅一生以维护中国文化,宏扬孔子之道为己任,行合于礼,学宗于儒,是新儒家学派中一位承先启后的重要健将,钱穆曾称许他为一代“大儒”。1975年,哥伦比亚大学出版美国著名汉学家狄百瑞主编的《新儒学的开展》一书,开卷即以整页标示:“献给唐君毅教授。”表示对他的崇高敬意。对于他的不幸辞世,港台学人无不扼腕痛惜,纷纷展开各种悼念活动。其生前挚友、为学知者牟宗三先生更是哀痛不已,曾作挽联曰:一生志愿,纯在儒宗,典雅宏通,波澜壮阔,继往开来,智慧容光昭寰宇;

    全幅精神,注于新亚,仁至义尽,心力瘁伤,通体达用,性情事业留人间。

    这是对唐君毅一生行谊的最恰当概括,也是对他一生业绩的高度赞扬。

    循着唐君毅的生命轨迹和思想历程,我们明显地感受到一种强烈的文化使命感和道德感召力。在他的思想中,既体现出一种真切深微的人生体验,以及由此透显出的道德提升力,同时又表现出他深厚强烈的文化意识和周流融贯的会通精神。他始从西学入手,然后反观中国文化,入其堂奥,探其精微,进而谋求中西文化、哲学的融会贯通。然其终极目的,仍在于掘显中华文化之内在精神价值,重整趋于衰颓的中华人文世界和人文理想。综观其一生,无论立身处世,为学为人,或是他的道德意识、民族意识、历史意识等都全部凝结在他深厚的文化意识中而昭显于外。因此。牟宗三先生盛赞他是“文化意识宇宙的巨人”,一点不为过分。作为现代新儒学的重要代表,唐君毅对民族文化精神价值的弘扬,对中国未来文化的建构,无论是对现代文化思潮的导引,还是对时代精神的建立,都有着积极而广泛的意义。

                                                                                           (杨全昌 撰)

返回目录 上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