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华尔街写真 [美]希拉里-第2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行都挺过来了。    
  而现在,巴林银行的光辉将因一名交易商的行为而消失。不采取任何挽救措施,眼睁睁地看着巴林银行倒闭,就好比是为了修一座摩天大楼拆掉一座古城堡。现代塑造着我们,历史也在塑造我们。巴林银行在伦敦历史上独一无二的地位不得不使人们深思掂量。    
  巴林银行的辉煌历史引人入胜。多年来,巴林银行家族共获得了5个不同的爵位。在过去的100年中,共有5位巴林家族成员分别出任英格兰银行行长及董事。威尔士王纪戴安娜身上都流着巴林银行家族的血液。    
  巴林银行为杰弗逊总统的“路易斯安娜“购地合同提供了贷款,该交易使美国面积扩大了一倍。拿破仑也就用卖地所得的1500万美元同英国打仗。巴林银行在全世界向贸易融资,在对中国的茶叶贸易中开着自己的茶船。还向葡萄牙、法国、俄国、印度、伊拉克、埃及和比利时等无数国家放过债。巴林银行不仅是造就国王的银行,有时它甚至比国王及英格兰银行更加财大气粗。    
  报纸是这样报道的:    
  一位28岁的交易商赔了10亿美元,葬送了曾向 
  路易斯安娜购地合同融资的银行。    
  巴林银行遭受4亿英镑重罚。英格兰银行介入以 
  避免世界市场恐慌。    
  巴林银行注定要破产,市场人心惶惶。    
  5亿英镑的诈骗案搞垮了女王的银行。    
  周末举行的英格兰银行紧急会议,以及那一夜在彼得·巴林银行的办公室进行的最后会谈均告失败。各大传媒争相报道。数字屏幕从左向右扫出一行字:在新加坡的28岁“疯狂”交易商打个赌,输掉了银行的全部自有资产。债主纷纷上门,围攻这家最古老的商业银行。这对于巴林银行分布在世界各地的4000多名雇员来说简直是个晴天霹雷。女王陛下、查尔斯王子及其皇室成员个个龙颜失色。巴林银行家族的尊严同银行命运息息相关,现在则威仪扫地。巴林银行的员工面对这个巨大打击,头低下了,眼睛蒙上了,有的干脆坐在地板上目瞪口呆,不敢相信这是事实。    
  最初,尼克·李森的工作仅是接受处理订单。他在新加坡国际货币交易所大厅接电话,确保巴林银行交易商得到期货和期权买卖单,以便决定委托人到底是买是卖。    
  后来,李森也开始从事交易工作。通常,巴林银行在新加坡的期货分支是在大阪与新加坡两个市场间套利,从细微差价中赚钱。该分支刚从这些交易的佣金中赚钱。在巴林银行看来,这种交易是没有风险的。李森看涨日本股票市场,他未经授权大量购买,在日经225指数上积累了一个多头,又没有套期保值来防范风险。表面看来李森在赚钱,而实际上伪造了一个假账来掩盖亏损。李森之所以能蒙混过关,是因为他身兼二职,即是交易商又是会计师。这种做法在银行业是反常的。    
  李森的交易亏损不断加大。到1993年底,账面上的亏损额为2300万英镑,1994年底则升为2.08亿英镑,1995年2月是8.27亿英镑。李森卖出了期权向假账拨钱以减少亏损,试图平衡账目。然而此时的巴林银行却面临更大的风险,因为其期权交易的成败将取决于日经指数不能跌破18500点。    
  1995年1月17日,日本神户发生了大地震。由于地震造成了巨大损失,以及对经济前景的担忧,市场变得动荡起来。李森猜测市场会出现反弹,又买进了更多期货。1月23日,日经指数跌至17800点。李森不但没有收手,反而加倍下注,他孤注一掷,认为自己有回天之力。到了2月23日,李森手上有6万多份期货合同。在他的自传“疯狂的交易”一书中,李森这样回忆起当天的情况:“我把市场上能卖的都买了。”2月23日收市后,李森手头仅开放利率期货合同就有50%,还有25%的另外的合同。这天晚上,李森离开了交易大厅,再也没有回来。他的亏损太大,拖垮了巴林银行。到了2月26日,巴林银行正式破产,损失总额高达9.27亿英镑。    
  审计员是干什么的?内部审计及外部审计都到哪儿去了?当这些审计人员在1995年1月向李森质疑时,李森假造了一封客户信件为其账户上的损失辩护。2月份,他又伪造了一些文件与客户信件。审计人员也就当了真,全然没有注意到在信笺纸上方有“发自尼克与莉莎”的传真抬头。最初,李森的新加坡之行完美之极。这个讲土话,没有任何文凭的穷小于,在28岁时本应为自己、为巴林银行赚进大把钞票。哺育他长大的沃特福特小城已被远远抛在脑后了。    
  李森于1989年受雇于巴林银行,担任清算文员。1992年,他被调到新加坡。1993年,李森领导的小组为巴林银行赚取了近20%的利润。李森本人得了20万美元奖金。1994年,他又为巴林银行赚进3000万美元,领到了72万美元奖金。新加坡国际货币交易所是李森成长的沃土,为他迅速发迹创造了绝好的环境。    
  在市场看好,新加坡国际货币交易所的成交量不断上涨时,当地交易商关注着李森的一举一动,因为他们知道李森能领导市场。巴林银行总部本应有所警觉,特别是管理人员不应不断汇款满足他追加保证金的现金要求。随着李森迅速积累起大量期货合同,亚洲其他银行开始有所注意,外界传闻四起。1月17年,摩根·斯坦利银行及戈德曼、萨克斯银行在他们的早报中警告说,利用巴林银行可能会有反风险。亚洲传闻终于大白于天下。李森承认了两项罪名,一是欺骗巴林银行的审计员,二是在新加坡国际货币交易所作弊。李森被判6年半监禁,至今他仍在新加坡服刑。 
  , 
  在李森的自传中,他不是怪自己,而是无休止地指责他人。尽管李森写道:“我是个骗子。”他有的是小聪明,这点是毫无疑问的。李森被丢进一个机会遍地的环境。终于混出了头。但问题在于他是怎么个奋斗法的。李森工作十分努力,早·晨6点至晚上7点,他一直在交易大厅工作。这仅仅是因为他的价值观同别人不同。    
  李森从事的未经授权的业主交易,据说他没有用价格模型,没有套期保值,终于酿成巨额亏损。他还居然造假账加以掩盖。损失太大,巴林银行无力偿还,只好破产。    
  消息传出后,国际传媒不断强调说他太年轻(28岁在这行中不算小),有的又说他赚了太多钱,因此贪婪是问题关键,(比起其他行业,证券业人士大都能挣大钱)。这些都没有抓住问题的要害。李森从不认为他的自定规则有哪不对,若这些操作非法,他就会为其行为其辩护。李森写道:谎言,统统都是谎言。我在筑起一座谎言之塔,一旦其中一个被揭破,整座塔就会倒塌,将我掩埋。证券业是个脆弱的行业,经不起像李森这种人的破坏。而这些人所从事的交易又都是建立在信用基础上的。是信任的纽带连起了金融界。纽带的断裂也会摧毁金融界。很显然,巴林银行管理阶层都忽视了一连串的警告。李森每天向伦敦要钱来交保证金,这些钱笔笔数目庞大,不断累积。伦敦清楚,李森的交易额是他许可范围的至少4倍。李森最多只能从事200份日经期货合同买卖,实际上他进行的交易远不止这些。哪怕仅有一次,李森都应请示上司,然而他却是无数次这样干。    
  任何时候,只要有一个交易商赚取引人注目的高额利润.就应亮起红灯。必须得有人监督他。因为高利润也就意味着高风险。在巴林银行,李森被同事视为专家。电话记录显示,他的上司多次接受了他对市场的分析。当李森不断推迟削减头寸时,上司也相信了他的判断。    
  巴林银行的管理失败是令人诧异的。李森的头寸根本就不应有那么大,若有人在亏损四千或五千万英镑时打住他,巴林银行能轻而易举地消化吸引这个亏损。与市场对着干是发疯。整个市场都知道李森的头寸。所以只要李森指挥手下交易商进入交易间,人人都知道他们要干什么,人们也会随行报价。一旦市场清楚你的头寸,知道你的一举一动,你的交易成本就大了。    
  另外,之所以李森未受监督,还存在这种可能,即经理们也要分享他的利润。这点着实令人不安。只要李森还在赚钱,经理就不会管他。当经理们在交易商的交易中也有一份时,他们也就缺乏主动监督手下人的动力。伦敦的巴林银行退休员工的奖金多少也取决于李森的贡献大小。    
  斯坦利斯拉斯·雅苏科维奇对飞黄腾达的交易商持这么一种看法:    
  我记得我有一位老友叫哈罗德·门德尔森,他是 
  怀持威德人。他很早就告诉我,管理交易商的诀窍其 
  实十分简单。一个交易商越赚钱,你越监督他;当他 
  赚的钱太多时,你就炒他的鱿鱼。我一直记着这点, 
  事实上,人们恰好相反。当一个交易商发迹时,他所 
  受的监督也相应减少了。他会对经理说:不要管我, 
  要是你插手我的业务,你就会降低我的盈利。若交易 
  商越这么讲,麻烦也就越大。    
  巴林银行的破产,责任全都在管理层上,把个年 
  轻人派到新加坡,特别是在他的SFA申请已被推翻, 
  本身就有问题的情况下。这个年轻人从未在国外工作 
  过,他对行情一无所知,他天真得不得了。把他远远 
  地丢在一边,没有任何培训、监督,什么都没有,是 
  对雇员的犯罪。我的意思是,巴林银行这么干是个重 
  大的管理失策。    
  利奥·梅拉梅德在事后也发表了他的看法:    
  巴林银行是我所知道的缺乏内部管理的一个最好 
  的例子。缺乏内部管理只会自食恶果。你怎么可能让 
  经理对危险置之不理,他们无法监督交易商。经理必 
  须察觉到风险,巴林银行、住友、大和的问题都向金 
  融界说明了一点:你必须有足够的内部管理,才能使 
  经理及公司不被任何一位交易商的花言巧语所蒙骗。    
   埃里克·森伯格则是这样看待巴林银行一事的:    
  在美国,很难会发生一个李森拖垮一家公司的 
  事。当然我们也有我们的问题,像基德·皮博迪基金 
  会的杰特发生的这种事。但3亿美元不至于让一家公 
  司破产。我认为真正的原因是今天的变化太大了。当 
  李森远在新加坡大买特买时,可能大多数巴林银行人 
  还根本搞不清“期货”是怎么回事。只要他的账户还 
  看得过去,也就没有多嘴。我不知道为什么巴林银行 
  等了这么久才开始询问李森。    
  卡罗琳·杰克逊认为李森事件是迫使他离开衍生工具行业,到国际换汇与衍生工具协会工作的一个主要原因:    
  我在市场上滚了13年。新闻界都逮着李森不放。    
  首先,这仅是一个市场的问题,但新闻界想把人人都 
  牵进去。我真的认为是时候了,我应把衍生工具带给 
  我的都还给这个行业。我会尽全力游说,努力让监管 
  当局理解衍生工具,看到它是多么重要,多么宝贵, 
  发挥着多么重要的作用。然而条条款款太多,这对任 
  何人都没有好处。尼克·李森的头像出现在《时代周 
  刊》的封面上。我们又读到了另外两名交易商——俊 
  井彦口和滨冈泰夫的故事。我们从中知道了他们的背 
  景,以及他们如何蒙骗管理人员的伎俩。    
  据称,滨冈泰夫有“百分之五先生”的雅号。他擅自从事铜交易,给住友公司酿成了26亿美元的损失。美国的对冲基金在进行市场调查后认为,滨冈会因预期的铜供应增加而不堪一击。于是,这些基金大量抛售,基本上完全挫败了滨冈,给他的头寸造成巨额亏损。滨冈可能是有史以来损失最大的单个交易商。    
  滨冈是世界上最大最有影响的铜交易商之一。交易最大令他信誉卓著。滨冈的大成交量早已不是什么秘密。这正是为什么他得了“百分之五先生”这个绰号。据估算,他拥有世界铜市场交易量的5%。据说,日本住友公司拥有或控制了伦敦金属交易所置放在美国加州库房里70%的铜。掌握如此大量的铜,很显然,滨冈能影响铜价,人为地抬高价格。    
  住友董事长披露,尽管公司报告1995年铜交易额为1994亿美元,实际上滨冈有一个秘密的独立账户,该账户上的年铜交易额为200亿美元。据称,滨冈在10年间一直从事着未经授权的铜交易,与之相关的全部信函都直接寄给他本人而不是公司会计部。与此同时,滨冈还有秘密银行账户。    
  滨冈的操作如下:以低于成本价出售铜,给顾客提供方便,保证客源。再进衍生工具交易来弥补损失,并把亏损记录在独立账户上。在佛蒙特的一位交易商大卫·斯雷尔克德察觉到有点不对劲。斯雷尔克德早在1991年就收到一封滨冈寄给他的信,要他书面证明一桩根本不存在的价值5亿美元的交易。大卫称他把信交给了伦敦金属交易所,但交易所未采取任何措施。    
  美国的监督机构——商品期货交易委员会,手头掌握了一些材料,怀疑滨冈与市场反常有关,并向英国方面施加了压力。美英联手说服住友官员调查滨冈的交易。当滨冈得知住友对银行记录的调查会导致盘问他本人时,向上司坦白了一切。在滨冈向上司承认他的巨额亏损后的第二天,铜价暴跌10%。1990年11月,滨冈以诈骗罪在东京被捕,1997年2月,东京地方法院开始了审判。    
  住友清不清楚滨冈在干什么?他们是清楚还是有意掩盖.以待行情好转?或仅是由于监督不力或是内部管理不善?滨冈劣迹败露让人们不禁要问,到底是滨冈一个人的行为,还是有一大群同谋?该不该指责滨冈工作的东京?    
  伦敦金属交易所的铜及其余5种贱金属的年交易额为2.5美元。全球90%的铜交易是在伦敦金属交易所成立的。多年来,新闻界不断批评交易所监督无力。去年,交易所后院起火,一名交易商胡安·巴勃罗·达维拉使智利的国有铜公司科德尔公司损失2亿美元。在滨冈丑闻的阴影还未散去之时,交易所的形象又再次受到打击。    
  伦敦的一位消息灵通人士的看法则迥然不同:    
  当人们知道那个人在东京,但却在伦敦进行交易 
  的住友交易商的丑闻后,铜价暴跌,伦敦金属交易所 
  设法保持了市场秩序,能做到这点已经很不简单。然 
  而我没有在任何一张报纸上看到有人提出我们应加强 
  监督,一点都没有提到这件事。伦敦有生意做。伦敦 
  金属交易所在全球的市场份额再度上升, 因为人们看 
  到交易所有戏。铜交易是伦敦金属交易所的一个大项 
  目。    
  但媒体却不这么看。一切都是灰蒙蒙的,不,简 
  盲是一片漆黑。人们学到了这么一点,要是你要做大 
  买卖,就去伦敦。伦敦金属交易所有自己的规矩。世 
  界上任何一个人都可与交易所的公司做生意,只要你 
  是个客户就成了。问题在于——交易所的主要目的就 
  是满足客户的需求,提供流动性,并维持市场秩序。    
  伦敦金属交易所完全符合这些要求。    
  住友公司不是伦敦金属交易所成员,仅是个客户,不受其规定约束。是美国商品交易监督机构介入,施加了压力,让伦敦交易所着手调查在美国方面看来是反常的操纵市场行为。    
  滨冈事件之后,许多观察家认为也许住友应承担部分责任。公司对滨冈太放任自由了。住友制定了一个新的流通机制,外汇或商品业务的首席交易商不得在同一位置上坐4年,其下属员工不得超过3年。公司认为这样做能减少象滨冈那样一个交易商长期掩盖亏损的可能性。日本大藏相还呼吁金融机构设立交易额上限,制定切实可行的规则,并要做到有法必依。    
   井口俊彦则是另一位所谓的大师级人物。在令人难以置信的8年间,他伪造交易,隐藏了3万份未授权就签订了的合同。井口是日本大和银行在纽约的资深债券交易商。大和是日本第五大银行。最初,井口只是想掩盖一笔20万美元的亏损。后来亏损就像雪球一样越滚越大,一发不可收拾。累积的巨额损失迫使大和银行不仅向美监管机构缴纳3.4亿美元罚金.还得从收入中划掉11亿美元赔偿,最后关闭其在美国的全部业务。井口本人以贪污、金融诈骗及阴谋罪被判4年监禁,并处260万美元罚款。这件事令金融界大为震惊,一个交易商显然有足够的能力给整个市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