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华尔街写真 [美]希拉里-第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力和理解概率与统计数字的能力结合了起来。这是一种罕见的结合。将这种思维能力应用于应对万分复杂、瞬息万变的市场,从而取得成绩。在这个过程中,交易商也自然形成了高低之分。它特别适合于将未曾预料助事情加以定量化,或者参加进去以便加以控制环境。        
  考虑到上面这些因素,想要在证券交易中胜出,就需要付出加倍的努力。你只能当常胜将军,随时赚钱不亏本。这一行对那些未赚到钱的人是不能容忍的。假如人们工作的公司是将赚钱放在首位的公司,则公司的人的生活中心就是盈利,特别是他们能为公司赚到数量极大的钱时,情形更是如此。没有哪个证券交易商不了解自己的价值,金钱是为获得成功而进行竞争的最大动力。        
  纽约威特利集团的加里·戈德斯坦多年来一直在干招聘证券交易商的工作。我问过他他付给证券交易商的报酬有多高:      
    70年代兴起的CMDs(抵押责任)为超级证券交  
  易商的崛起创造了条件。抵押交易商成了这条街上工  
  资最高的人。以后才轮上业主交易和套利基金。掂押  
  交易风光了好些年。事实上,较之纯粹的商品交易,他  
  们今天仍然是收入最高的交易商。在那个时代,一个  
  好的交易商的年薪是100万美元或150万美元(包含  
  奖金在内)。而大多数商品交易商的年薪才lO万美  
  元,有的只拿到7.5万美元。我想,在那些年头,约翰·  
  古特弗雷奥一年也没有挣到200万美元。因此,他手  
  下最好的交易商,充其量只能挣到100万或150万美  
  元。      
    眼下不同了。贝尔·斯特恩斯公司的第一流交易  
  商的年薪是1200万美元,而所罗门只弟公司的第一流  
  业主交易商的年薪可多达2500万美元至3500万美  
  元。套利基金中的一些家伙的年薪,超过了1亿美元。      
  当然,这些都属登峰造极之辈,不是每个人都能达到这种地步的。正常的情况是,纽约的一个好的交易商的年薪,差不多是100万美元,包括奖金在内。伦敦的交易商的工资较美国的交易商的工资要少一些,而法国巴黎的交易商的工资,比英国的还要少一半。        
  收入最高的金融家是迈克尔·米尔肯。当他在70年代在德雷塞尔·伯纳姆·兰伯特公司当交易商时,他的收入没有锁定在一个水平上。他交易的是高回报率的债券。“胖子”伯纳姆回忆说:        
    迈克从事的交易,没有哪个人有兴趣。我给他的  
  年薪是2.8万美元。随后,我授权他可以交易数额为  
  50万美元至200万美元的业务。我同意他每挣3美  
  元,就提成1美元。1年后,他的交易权力翻了一番。  
  但我们之间的交易没有变。      
  1987年,迈克尔·米尔肯挣了5。5亿美元。      
  加里·戈德斯坦这样回忆道:      
  请看看垒球运动员的情况。请把现在的票价与5  
  年前或10年前的票价作一个比较。为什么会出现这  
  种情况?因为运动员的工资提高了。这其实是一个供  
  需关系。如果大家还是喜欢看垒球,仍然想用美元来  
   玩,那么市场就会自动纠正不足,找到可以容忍的价格  
  水平。假如大家不看球,还抗议说票价太贵,那么运动  
  员的身价就会掉下来。必须降价。      
  对大多数交易商而言,金钱是表明成功的一个标记。与其他人相比,你给公司挣的越多,说明你的成绩越大。这样也形成了攀比工资的压力。没有哪个人愿意自己的工资比别人少。通常的情形是,当你听说某交易商转到了另一家公司,得了100万美元的签约费,你一般就会另择高就。当然,这决不是说,在华尔街和伦敦证交界内长期盛行的那种合作精神已不复存在。那种宗族式的社会心理因素把人们集合在一起,形成了独特的行为,使人们愿意呆下去与公司共存亡。迈克尔·布鲁伯格在其名昨《布鲁伯格论布鲁伯格》中,就大谈“作为所罗门公司的人”的荣耀。老派交易商们仍然对激发他们向公司效忠的“团队精神”怀念不已。        
  以往的许多公司都有一群合伙人。他们在公司、拥有股本,因而在公司内就萌生出了其他公司难以出现的团队精神。由于合伙人自己的钱面临着风险,他们就抱成了一团。合伙人文化于70年代开始在华尔街走向衰落。那个时候,许多企业开始扩张,需要更多的钱,不得不引进更多的人。合伙人文化在伦敦不吃香,始于“大革新”(1986年10月27日英国金融市场停止执行限制性措施,开始推行协商价格与竞争价格;取消固定佣金制;公司也可成为证交所会员;金边证券市场上的某些垄断也被打破等。这一重大革新被称为大革新——译注)以后。这个规定因允许各种企业参加交易而改变了市场结构。美国式的投资银行活动成为时髦,将证券银行活动与股票经纪活动合并成了—块。结果使剩余的合伙人制度,即那些从事股票经纪活动的公司不复存在。        
  今天仍然保留合伙人制度的公司是戈德曼·萨克斯公司。但是,由于其他公司不再是合伙人公司,它的合伙制,正面临着团队精神的出现而引起的退化。因为业务的发展要求它必须从其他公司引进人才。        
  埃里克·森伯格在戈德曼公司干了40年。他指出,80年代公司的发展异常迅速,从而引起文化的变化:      
    我们必须聘用外人,因为业务太多,人手显然不  
  够。      
    过去,我们一直从大学毕业生中直接选聘人才,将  
  他们稍加培训就上岗。现在这样做不行了,业务太多,  
    我们不得不从其他公司聘请入。这些人会带进来什么  
  习惯,只有天才知道。 。      
    我们曾经中止过一个交易商的聘用合同。此人把  
  政治活动带进了我们从来没有这种活动的办公室。这  
  是一个悲剧。他经常把工作人员带出去,还把别人的  
  老婆也带出去。他向这些人说,他要把他们的丈夫搞  
  成合伙人,他只想从他们的太太身上弄清楚她们的丈  
  夫的私人生活情况。我们无法理解此人为何要这样  
  做。这与他的工作有何关系?讨厌死了!  
    随着工资的提高,合伙制开始解体。对公司的忠诚也不复存在。新的企业环境出现了,那就是以“我”为中心的环境。该不该对公司表示忠诚?难道这仅仅是一种怀旧情愫?这对交易商来说是一个特别有趣的问题。我们需要建立一个竞争性的环院,让劳动力流动。另一方面,你也不得不考虑,别让这些人把公司搞垮了。因为他们所以敢冒险,无非是想得到更高的个人报酬。        
  由此想到尼克·李森这个搞垮了伦敦的巴林银行的交易商的事情。他对公司绝无忠诚可言,他与公司的利益格格不入。他只想到他能拿多少年终奖,能挣多少钱。在这种念头的驱使下,他终于铤而走险。        
  随着大型外国银行为获得更大的市场份额而进军伦敦与纽约,他们为延揽人才不惜花费重金。人们为能进入这种可以付重金而非精神奖励的公司拼命竞争。问题变得严重起来。        
  增加工资和争夺人才所带来的另一个结果是,它有时让交易商采取为交易而交易的态度,他们只想更多更快地赚钱。寻求竞争性的人才的环境强化了这种取向。      
  斯坦利斯拉斯·雅苏科维奇在80年代曾任美林欧洲公司的董事长,他曾面试过一些大学毕业生。那些人“一切向钱看”的思想令他吃惊不小。而他们那一代人进入证券交易行时,却全然不是这种动机:        
    有人对我说,这儿出现了三四个了不起的交易商  
  明星,我们必须得到他们。由于戈德曼·萨克斯及其他  
  公司也想获得他们,我们就只能不惜一切代价先下手。  
   我对他们说,你们想要什么?  
    我的意思是,你们应当首先了解我们美林公司所  
  做的事,然后花一两年时间到处转转,调查整个行业的  
  情况。      
    不行。他们回答说。我想交易土耳其里拉。      
   理由何在?因为有人对我说,这样能挣很多钱。  
   他们还给我说,除非你派我去做那件事,否则我对一切  
  都不感兴趣。总有人要我去做它的。      
    我说,好吧,你们的长期打算是什么?想不想当公  
  司的经理?不想当,我没有兴趣,没有做经理的野心,  
  我只想赚钱。      
    我可以想像,为个人获取利益这个美国梦对一切人都带来了好处。如果不想赚钱,我们还干这一行?尽管这种说法时常引起争论,但面对今天边个日趋复杂的市场,专业化对于交易来说是十分必要的。        
  这与旧派交易商们的理念大相径庭。鲍勃·姆努欣这位曾当过戈德曼·萨克斯公司合伙人的著名交易商告诉我:      
  你知道,世界正在飞快发生变化。当今世界的专 
  业化程度已经相当高。在50—60年代,我们正在当学  
  徒,那时的专业化还未出现。我搞的工作涉及一些场  
  外交易股票,一些可转换债券和普通股交易,全都搞在  
  一块儿。于是,你不得不把每一种都搞清楚。      
  雅苏科维奇也承认变化快得令人目不暇接:      
    过去我们都是多面手,然而现在的国际资本市场,  
  则是由专家在维系。我们这一代人,诸如迈克尔·冯·  
  克莱门等,也是在各方面都有所涉猎的多面手。我们  
  都懂得债券是如何交易的,如何出售,谁是买主,为什  
  么要买债券等。我们也懂得通过国际资本市场融资建  
  立公司,我们在没有特殊技能的情况下从事一定量的  
  金融工程工作。今天,特殊技能显得尤其重要。      
  工资诚可贵,名誉价更高。对一些人而言,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名誉成了身份的象征。加里·兰佩奥尔现任纽约商品交易所的副总裁,他告诉我他在交易所当交易商时的情形:        
    我在交易所干了许多年,我的交易商证章成了我  
  的身份象征。如果我的编号不是零号,我真不知道我  
  会成一个什么样的人。      
  我问他零号是什么意思:      
    零号是我的交易商证章编号,也是我的交易员顺  
  序编号。但我还是我,零不过是我在那里的号码。零  
  比兰佩奥尔还要厉害。16年了,没人能把它与我分  
  开,要分开等于问我怎么是我这个问题。      
    零号非常出名。在这个国家乃至世界许多地方都  
  如雷贯耳。许多人不知道加里·兰佩奥尔是谁,我遇到  
  不少人,他们并不知道我就是加里·三佩奥尔。他们只  
  会说:呀,你就是零号加里。不当零号加里,却去当加  
  里·三佩奥尔,怎么可能?真是难事一桩。      
    这与当体育明星十分相似。你可以挣很多的钱,根据你的技能,工资也水涨船高。随着工资提高,你的名气、名誉也变得对你极为重要。      
   将证券交易与体育相比,似乎是对这个宗族似的行业的恰当比喻——尽管女性正在步入这个行业,美国证券交易所的总裁汤姆·里安是这样进行比较的:      
    当市场处于开放状态时,你必须作出决策,确定正  
  确与否,决定自己是赢家还是输家。要定性是相当容  
  易的。  
     因此证券交易行与打体育十分相似。我们尽量要  
  打好一场比赛,就可能出现一些失误。我们都想打赢  
  这场比赛。你必须明白,竞争来自何处,市场会发生什  
  么变化,供需情况怎样,顾客需要什么。必须明白,决  
  定市场走向的毕竟是各种变量。      
  然而当交易商又比当体育明星还要难。如果你成功了,你就赢得很多。赢多了,又怎么回头?加里·兰佩奥尔像个打垒球的小孩一样兴致高涨回答这个问题:      
    你开始取得成功,赚了一些钱时,就与打体育一样  
  了,而且好像还在为某个队打中锋。当我们挣了更多  
  的钱时,我们就把自己与报纸上的那些网球明星加以  
  对比。我们议论说,瞧,我们是联赛第4名。你就坐不  
  住了,你说,瞧,我与米奇·曼特尔挣得一样多。太令人  
  激动了,太好了。      
  如同体育明星,交易商都知道自己一生中挣大钱的时间并不长。交易大厅里的白头发并不多。每一天都要承受那么重的压力,当然不可能持久。只有极少数的人挣大钱的时间超过10年。一如市场有一个周期一样,他们也不可能永葆青春。                  
  《华尔街写真》      
'美'希拉里·戴维斯 著 曹德俊 付涛 肖荣 张放 译          
  第三章   买进沽出    
   在股票交易行中,你不再表示谦恭,以为自己掌握 
  了某种东西,你就基本上算是达到了活动的顶点。通 
  常的情形是,你也被拴住了牛鼻子。    
  ——斯坦利·肖普科恩    
  他觉得这是他从未见过的最奇妙的情景。在一间挺大的、充满汗臭的交易厅里,人们摩肩接踵,你推我搡。    
  有人从他的身边挤过去。他抬眼望去,只见那人挤进一大群交易商中间,那群交易商个个挥舞双手,好像垒球手在投球或接球。每个人都扯开嗓于吼叫,在一片声浪中,他们怎么能听得清相互的说话? 
持到他走近那群交易商,他渐渐听懂了他们在吼些什么。群交易商们吼叫的模样,犹如一群狂吠不已的疯狗。每一句话中都有一个“他妈的”,例如:“卖他妈的3000!”,“买他妈的3000!”他妈的不绝于耳。 
  他们活似一群退役的足球运动员。有的穿着棉布衫,有的人的衣衫上,印着热带鱼和旗帜的图案。他当过教师,觉得自己难以适应这样乱糟糟的紧张的场面。这些人表现出来的紧张,来自于一种急切与局促不安,好像在等待某种不祥的事情的发生。一旦事情出现,他们就要抽身先逃。 
  这时是1973年。现任纽约商品交易所总裁的兰佩奥尔,那时刚刚丢掉了工作。他虽然新娶了媳妇,却仍觉前途渺茫。他的一位亲戚在干证券交易,利用星期天吃烧烤的机会,说服了他来交易所碰碰运气,看能不能挣到钱。他饥不择食,每天坐火车从纽黑文到交易所,当上了一名收入微薄的跑单员。他心想,有这份工作至少不会吃亏。 
  下班回到家里已是半夜,一位先前在耶鲁大学认识的学生与他谈起了当资本主义走狗的事。那个时候,资本主义在校园里名声并不好。学生们问他现在干什么工作,他竟然无言以对。在他眼中,交易所里面的人似乎都在购买自己并不需要的东西,而且对另外的人的倒霉,好像特别开心。 
  一干就是4个月,他多少懂得了一点人们在交易所干什么了。有一点他从来就不含糊,他进交易所的第一天起,他就觉得那里似乎有一股强大的电流,事情重要得很。他还喜欢上了那些百万富翁们的谈话及交友方式。只要你愿意,你可以把话说到你想达到的程度。那伯你住在昆士区的普通公寓里,只要你聪明伶俐,他们这些住上东区豪宅里的人,也丝毫没有瞧不起你的意思。 
  几年后,他变得更聪明,进一步弄清了发生在那间交易大厅里的形形色色的事,以及这些事对相邻的普通人家造成的影响。于是,在激动之余,他又对这些普通人产生了怜悯之情。 
  当他开始从事商品交易时,正值第一次能源危机爆发。他一周仅能得到够开两天车的汽费。还必须一大早起来去加油站排长队。有时还得把妻子也叫去帮忙排班。接着,不可思议的事情发生了。由于担心油价会上涨,商品交易所的人们开始交易油井,锁定油价,以免自己遭受外面世界的疯狂事情的侵害。 
  他渐渐明白,这一切都与经济的运行有关。经济运行对每一种日常消费品都产生着某种隐含的影响。他没有参加石油交易,但他密切关注着这些交易的进展,知道这些都是极有用的经济指标。石油的意义不仅与供暖所用的油和开车的汽油有关,而且对日常生活的每一方面都有关。就连人们身上穿的化纤织物,也是从石油里提炼出来的。他的妻子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