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段时间,有时大雨如注,有时夏日的骄阳蒸烤着人们的衣服和皮肤,一个个口
干舌燥。
七月二十日,大团弃守。此后不几天,因获得从第?
步兵师(现为我留驻日本的全部战斗守备部队)抽调的部分兵力而勉强可以作
战的第25师和第1骑兵师,在一百英里宽的战线上的各个地点进入了战斗。这条战
线由大田——大邱公路和铁路以西一直延伸到浦项洞以北的日本海海域。第24师
伤亡惨重,病苦、疲惫而且肮脏,他们四处寻找喘息的机会,然而希望落空,他
们被迅速调至洛东江西部和南部地区,准备在那里阻止敌军对我军南翼实施迂回。
敌人对我得到加强的防线的压力在继续增大。不久,问题就很清楚:我们必
须进一步缩小防御正面,以便形成足够的防御纵深,防止敌人达成突贯。值得庆
幸的是,在此关键时刻,又有增援部队在釜山上陆,从而加强了我军前线的力量。
陆军第5团战斗队于八月一日由夏威夷赶到朝鲜,第3步兵师于同一天开始在釜山
登陆。第二天,第l暂编陆战旅上岸。他们到达的时间几乎分秒不差,因为,当时
的情况已十分危急。
五角大楼的观察员们早就知道一场灾难威胁着南方,因为,通过空中侦察,
我们不断得到敌军一支队伍沿西海岸向半岛顶端的马山运动的情况。如果敌军在
这个地点达成突破,就可能出现十分严重的灾难性后果,整个半岛就要放弃,我
们拼凑起来的部队在夺路逃跑的过程中就会遭到血腥屠杀。
但是,指挥第8集团军的沃尔顿·;沃克中将已经宣布,巴丹岛那样的事
情决不会重演。七月二十九日晋州陷落之后,在第8集团军的处境仍在急剧恶化的
情况下,沃克宣布:“决不能再后撤了!。。。。我们必须战斗到底!。。。。我们要守
住这条防线!我们要赢得胜利!”
他们果然赢得了胜利,这是通过殊死的战斗和出色的机动赢得的胜利。首先,
沃克急速以加强后接近战斗编制实力的架子部队来对付最严重的威胁——正在由
南面迫近的敌军纵队。这支队伍有可能席卷沃克的整个防线。第25师巧妙、快速
地实施机动,从敌军兵力当时还比较薄弱的北面转移到南面,那里,马山——晋
州防线正濒于崩溃。
刚口上陆的第1暂编陆战旅也立即投入到那一地段,从而大大加强了那里的
力量。爱德华·;克雷格准将指挥的这个旅下辖第5陆战团和第33陆战队航空
大队。该旅到达时,实力不足编制数,缺编的单位与第8集团军所属其他部队差不
多(一个步兵营只有两个步兵连,而不是三个;炮兵连只有四门炮,而不是六门)。
该旅的兵力总共六千五百人,能够在M—26“潘兴”式坦克的支援下加入战斗。这
种坦克装备有90毫米火炮,比 T—34式坦克强。这支部队使南部转危为安,阻止
了敌人的前进。(由于敌人是在夜间行进,我们的飞机在此之前未能降低故人的前
进速度。)现在,第8集团军已建立了自己的最后防线,即后来的所谓“釜山环形
防御圈”。防御圈是一个三面临敌的宽大防线,保护着连接大邱、马山、釜山、
庆州的铁路四边形地区。这个铁路四边形是为我们分散配置的部队提供补给的生
命线。为避免这条生命线被敌人切断和遭到炮火袭击,沃克决定尽量扼守洛东江
一线,尽管当时敌人已经在洛东江的好几个地点远远地突入江南地区。
这并不是一条绵亘的防线。我们根本没有足够的兵力来建立一条坚固的防线。
这道防线是由一些分散的支撑点组成的。我们的部队可以由这些支撑点向外出击,
如同第8集团军参谋长利文·;艾伦将军所形容的那样,“一次又一砍地扑灭
大火”。疲惫不堪的部队没有休息的机会,没有预备队。在六个星期当中,敌人
不断向两翼实施强大的突击,同时在中央发起旨在查明薄弱点的试探性进攻。无
论何时,拂晓或是午夜,都经常要迅速召集起一切可以抽调出来的人员(譬如,由
某师抽调的一个营,从另一师抽调的一个连,从某个其他的部队抽调的五十或一
百名士兵)去应讨一些十分危急的情况。一堆火刚被扑灭,不知什么地方又会突然
冒出火苗,出现危急情况,又不得不采取零零星屋的办法加以应付。
参加这次为期六周战斗的部队计有:第8集团军所属四个不满员的师、英军第
27旅、南朝鲜军队残存的所有部队(五个师)、第 l暂编陆战旅以及陆战队、空军
和海军所能提供的所有作战飞机。在进行仁川登陆的准备时,陆战队被抽调了出
去。这使沃克陷入缺少兵力和补给的绝境。但是,他还是坚持下去了,这反映出
他坚韧不跋的精神和所属部队的勇猛顽强作风。沃克本人象第8集团军的许多军官
一样,认为由于总部偏向由麦克阿瑟的参谋长阿尔蒙德将军指挥的、正在准备实
施仁川登陆的第10军,所以,第8集团军的实力受到了影响。但是,他们没有以实
力不足作为向敌人退让的借口。沃克经过艰苦的努力果断地在最需要兵力的地方
集中起自己的一点点可怜的兵力。尔后,当估计仁川登陆使敌军处于致命的危险
境地时,他又奋力突出了环形防御围。但是,他那在战斗中已大大损耗的部队由
于缺乏应有的器材,根本无法强渡洛东江。虽然,随着仁川登陆的消息传来,我
们轰炸了敌人的战线,但是,敌人有好几天似乎并不知道已方部队在北部遭到了
痛击。在洛东江一线,也没有任何迹象可以说明空军的攻击已经“将北朝鲜人民
军打得屈膝投降” (这是空军正式史料中的说法)。隔着宽阔的、难以跨越的洛东
江天堑与沃克对峙的,仍然是一个军纪严明、装备精良、决心坚定的敌人。
“我们是后娘养的”,沃克在电话里向总部说(指他们未能得到所需要的工兵
器材),“。。。。。。但是,我希望你不要认为我会因此裹足不前”。他果然没有裹
足不前。然而,敌人仍然象仁川登陆之前一样疯狂地在战斗。敌人认为,沃克将
军当时根本无法将自己的装甲部队弄到对岸。沃克曾受命于九月十五日发起进攻,
由防御圈出击。后来,麦克阿瑟又同意他推迟一天行动,以便在仁川登陆的次日
再开始出击。二十一日,沃克仍然未能打开突围之路,敌人毫无撤退的迹象。麦
克阿瑟对自己的计划遭受的这一挫折甚为关切,要他的参谋人员着手制定一个短
期的速决作战方案——在汉城正南一百英里处、位于西海岸的锦山实施一次登陆。
可是,在这个方案的最后阶段尚未制定出来之前,敌人终于表现出无心恋战的迹
象。仁川登陆成功了,北朝鲜人民军处于被消灭的危险境地。九月二十三日,艾
伦将军通过电话向东京总部说:“肯定要出什么事了。我们已经有一整天没有遭
到反击了。”不久,位于最南部的那些很可能被切断退路的敌军部队开始北撤。
沃克立即命令实施追击,指示各路纵队置两翼安危于不顾,毫不迟疑地向汉城方
向发起猛攻。部队执行了沃克的命令,他们象所有作好战斗港备、终于看到胜利
曙光的部队一样全力投入了这次追击。
九月二十七日,向北卷击的第1骑兵师的士兵们在水原附近与向南突击的美第
7师的先头分队会合。口袋终于扎了起来。这时,北朝鲜人民军开始土崩瓦解,数
万人被源源不断地送进了由第8集团军和第10军临时建立起来的许多战俘营。
麦克阿瑟又表现出他那一贯过于乐观的情绪,在没有真正赢得胜利之前就认
为已经取得了彻底胜利。九月二十五日,他和阿尔蒙德将军都宣布,汉城“已再
次掌握在我们手中”。可是,第10军所属部队,尤其是陆战师所遇到的情况却不
一样。他们在这之后还进行了三天激烈的巷战,战斗人员和居民又遭到一些伤亡。
直到九月二十八日,该城的所有残敌才最后肃清。接着,在一次简短而激动人心
的庆典上,麦克阿瑟将军正式将朝鲜的都城转交给李总统。
参加这次作战的所有部队都得到了荣誉,而这次作战的卓越组织者麦克阿瑟
将军则获得了特殊的荣誉。在我们军界领导人中,差不多唯有他独具慧眼,看到
了我们可以做些什么,做了之后又能得到些什么。但是,随着战争第一阶段的结
束,许多人的心中更是对史密斯特遣部队堪称英勇的作战行动,当然还有第24师
的作战行动,充满了感激之情。史密斯特遣部队是一支装备不足、人数甚少、几
乎被人忘却的弱小美国战斗部队,他们之中很多人都是缺乏实战经验的年轻新兵。
正如杜鲁门总统在赞扬他们的抵抗行动时所说的,他们确实“进行了一次军事史
上最出色的后卫战斗”。总统说,“由于几位杰出的将军指挥的一小批英勇的年
轻人能力挽狂澜,我们才得以集结起反突击的兵力。”
确实,由于我们的空中力量不断给北朝鲜人民军以沉重打击,我们才有可能
进行抵抗。但是,事情并不象某些正式材料肯定的那样,我认为,粉碎北朝鲜人
民军、使我地面部队能比较容易地吃掉他们的真正原因,既不是这种沉重的打击,
也不是被一枚地雷炸死的北朝鲜人民军最得力的领导人姜健中将(美国人称之为金
空)之死。沿釜山环形防御圈与北朝鲜人民军对抗的士兵们发现,这是一个凶猛、
狡诈、残忍和坚决的敌人,他们不得不通过地面战斗来战胜这个敌人。
OCR By Crezy Horse
heat。yeah
-朝鲜战争(李奇微回忆录)
第三 章
进攻中的联合国军——仁川登陆
及由环形防御围出击
仁川登陆作战即“铬铁行动”,从发起到整个行动的实施都是一次典型的麦
克阿瑟式的作战行动。这次大胆的五千比一的冒险,使我们在朝鲜的部队恢复了
主动,没有被敌人赶人大海。当我们这些人差不多还没有完全意识到我国已处于
战争之中时,麦克阿瑟就已经开始拟定这次两栖包围计划了。这次行动集中反映
了他整个太平洋战略的特点。按照这一计划,麦克阿瑟将在敌人最难预料的地点
打击敌人,切断敌人的补给线并使其腹背受敌。当其他人在考虑如何平安地撤出
我们的军队时,麦克阿瑟却在为取得胜利而拟定计划。
起初,没有多少人支持他。我知道,当他就这一计划向参谋长联席会议作扼
要说明时,不只是我一个人对他的计划是否可行表示怀疑。有些人直到这次行动
的成功既成事实之后才放弃自己的看法。但是,麦克阿瑟将军不仅仅是一位军事
天才,他还是一位很出色的能言善辩的人。他能很雄辩地论证自己的观点,以至
那些决心反对他的人都能被他争取过来,转面对他表示热情的支持。
正当我们数量上处于劣势的经过浴血奋战的军队撤往釜山环形防御圈的时候,
正当麦克阿瑟急切地要求给他补充越来越多的兵员和物资的时候,在国内有许多
人发出了冷静面又合乎情理的呼声,提醒我们不要把已经缩减的兵力过多地投入
到这次行动中去,因为这次行动可能仅仅是一场小规模冲突的序幕,而这场小规
模冲突可能又会很快蔓延到欧洲,并且迅速席卷整个世界。在其他战区,我们还
有比朝鲜更加重要、更便于防御的地点需要保卫,况且,我们当时几乎没有什么
兵力可以抽调到朝鲜。在远东地区,我们有一支重要的野战部队:第8集团军。这
支占领军实际上并不负有防守朝鲜的任务。为了完成其在日本的占领任务和治安
任务,该集团军分散地驻扎在整个日本。它只有很少的几个训练地域;也许,通
过在这些地域进行训练,其所属部队能保持战备状态。可是,这些部队助战备训
练任务早巳降至次要地位。
尽管麦克阿瑟告诫说远东确实存在着危险,他还是眼看着自己的部队不断地
被削减。第8集团军所属四个步兵师(含第1骑兵师)中的任何一个师,实力都低于
规定的中万二千五百人的临时编制数,即使这个数字也大大低于一万八千九百人
的战时满员编制数。每个师都缺少一千五百支步枪和应有的全部90毫米反坦克烟,
每师九个步兵营缺少三个,师属炮兵的三个炮连缺少一个,此外,团属坦克连一
个也没有。仅第1骑兵师保留有一个建制的中型坦克营。集团军下面没有军部及军
部掌握的中型和重型炮兵、工兵以及通信兵等重要的军属部队。
海军和空军同样不足编制数额。海军的作战舰艇、各型登陆舰艇、扫雷舰艇
与器材等都低于规定的数量。空军最初根本没有喷气式战斗机,其他作战飞机和
运载部队的飞机亦很少。如前所述,由于缺乏受过专业训练的人员,空中目视侦
察与照相侦察能力均受到严重影响。
然而,兵力单薄的状况不只表现在远东地区。在国内,整个总预备队只有被
精打细算的人们搞得仅剩下骨架的第3架子师,加上第82空降师。
这就是遣散军队给我们造成的状况。此外,遣散军队还使我们陷入了这样的
困境,除了那些后备役人员亦即那些参加过第二次世界大战、刚刚复员的老兵之
外,我们已无处搜寻受过训练的兵员了。这些老兵大都刚刚安顿下来,已经有了
他们在整个战争年代梦寐以求的称心工作和家庭。这些人已经流血流汗,备尝艰
辛,作出了自己的贡献,因此都不愿意重返军队,在极其恶劣的条件下再重新吃
一次苦头。他们的这种思想状态是可以理解的。政府也不愿意再征召他们入伍。
可是,此外还能到哪里去寻求所需要的人员呢?如果征召成千上万的年轻人入伍,
并使他们具备参加实战的能力,那要花费一年的时间。可是,眼前的战斗是如此
紧迫,以至于不得不把部队空运到前方去。所以,除非让退伍的军人再次服投,
否则别无它法。
正是在这种情况下,麦克阿瑟急切地要求抽调越来越多的部队投入战斗。开
始,他要求上级投入一个团战斗队,后来又估计需要两个齐装满员的师。七月七
日,他要求派出四至四个半满员的师并加强一个空降团战斗队和一个由四个中型
坦克营组成的装甲群。两天之后,他电告参谋长联席会议,说他还需要马上获得
一个“至少由四个师组成并带有全部建制兵种勤务部队的野战集团军”。不难理
解,他对五角大楼的上司是很不耐烦的。他的上司们对于把我们当时的全部军事
力量用于一个我们并未选择过的也许还是非常次要的战区感到犹豫不决,这也是
不难理解的,更何况这些军事力量当时还没有在那个战区展开。
对于远东方面请求的兵力是否过大也有人感到怀疑。
有的人还担心,我们这样地消耗手中现有的军用物资和军事实力,也许花一
两年的时间都补充不上。还有一点也不很清楚,就是杜鲁门先生的方针(迫切希望
尽一切可能避免在我们没有作好准备的被动情况下挑起第三次世界大战)是否已经
被东京的麦克阿瑟完全理解了。因此,决定派总统的特别代表艾夫里尔·;
哈里曼专程前往东京与麦克阿瑟将军商谈。拉里.诺斯塔德将军和我奉命随同前
往。
当我们离开华盛顿时,五角大楼内有一种很强烈的意见,我也有这种意见,
反对批准麦克阿瑟抽调第3师的请求。该师实力严重不足,毫无战斗准备,而且、
抽调了该师,总预备队就会只剩下唯一一支主力部队:第82空降师。至于说抽调
第82空降师,或者为了向麦克阿瑟提供他们所要求的空降团战斗队而削弱该空降
师的战斗力,我是准备坚决反对的。但是,正象我们所有的人一样,我在考虑这
些问题时还没有获得机会亲身感受麦克阿瑟那很强的说服力、自信心、雄辩的口
才以及提出一个大胆的军事计划时那种高超的技巧。
会议在东京从六日开到八日,这次会议是麦克阿瑟个人的一次胜利。他用了
两个半小时扼要地阐述了自己关于朝鲜问题的总计划以及完成这项计划所必需的
条件。当时在场的人只有哈里曼先生、诺斯塔德将军、阿尔蒙德将军和我。在他
说完之后,他的观点赢得了我们一致的支持。
通过麦克阿瑟这次出色的解释,以及在我对“铬铁行动”计划亦即仁川登陆
计划进行研究之后,我自己的疑虑已大部消除。在乘飞机回国的途中,哈里曼先
生、诺斯塔德将军和我都同意回国后支持麦克阿瑟的请求,因为其他方案看来危
险性太大。
麦克阿瑟主要论述了在冬季到来并压倒我们之前在南朝鲜迅速取胜的必要性。
他指出,朝鲜严酷的冬季造成的非战斗减员可能会超过进行一次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