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样做牵涉面很大。赤色中国几乎每天都在通过无线电进行威胁,说如果北朝鲜
遭受入侵,它就要参战。还有人认为,一旦我们越过这条象征性的界限,也可能
会招致苏联的参战。然而,问题很清楚,如果不迅速歼灭北朝鲜人民军,而让它
爬回庇护所去医治创伤,那么,要不了多久它还会进行入侵的。因此,经过一番
审慎的考虑,杜鲁门政府同意了参谋长联席会议的建议,授权麦克阿瑟可以进入
北朝鲜作战。但是,附带有一个条件。也许正是这个条件才影响了麦克阿瑟,反
而使他后来令人费解地拒不承认已有大批中国军队参战。因为,九月二十七日通
过无线电授予麦克阿瑟在三八线以北作战的极力只能在这样的情况下行使,那就
是“苏联或中共主力部队未进入北朝鲜作战,对方没有决心参战的声明,也没有
发出威胁要在朝鲜与我们进行军事较量”。除此之外,国防部长马歇尔告诉麦克
阿瑟:“我们希望你向三八线以北推进时在战术和战略上不会遇到障碍。”
现在,彻底胜利似乎就在眼前。它象一只金色的苹果,将代表着麦克阿瑟那
光辉军事生涯中的鼎盛功业,已经成功在望,麦克阿瑟是不会迟误或接受别人劝
告的。他不顾朦朦胧胧预示着一场灾难的坏兆头,向北猛插过去,追击正在消失
的敌人。为了加快进攻速度,他一周又一周地改变着自己的计划。
OCR By Crezy Horse
heat。yeah
-朝鲜战争(李奇微回忆录)
第四 章
鸭绿江边险遭惨败——中国人参战
——第1陆战师且战且退
麦克阿瑟原先那个利用仁川登陆的胜利、分兵两路越过三八线进军的计划倒
是十分简单合理。但是,其效果却要取决于天候、地形和中国人的反应这三今未
知因素。而且,后来还出现过一些其他的情况,促使总司令将基本计划修改得面
目全非,最后使第10军分散地部署在朝鲜的整个崎岖地形上,造成部队无法相互
支援甚至无法直接联络,而且极易遭受游击队的骚扰或被数量上占优势的敌军所
包围。
至于中国人的干预,麦克阿瑟对他们的威胁简直是置若罔闻,面且,他显然
忽略了中国军队已大批越过鸭绿江的最初的明显迹象,或者对这些迹象没有引起
重视。他计划赶在季节的前面,在大雪降临之前打到鸭绿江边,结束战争。但是,
他没有看到,地形却成了他的敌人,而且,对这个敌人的力量,他根中没有充分
估计到。崎岖的地形使左路(西线)和右路(东线)部队无法保持哪怕很脆的联络。
麦克阿瑟将右翼第10用留归自已直接指挥,而将左翼(或称西段)交给沃克将
军及第8集团军。这也许会使人觉得,麦克阿瑟已经预料到,那些无法逾越的山脉
和无路可通的峡谷会把部队分隔开来。但是,事实上他完全没有料到这一点。他
让沃克同时负责所属部队和第10军的后勤补给就是明证。把这个沉重的担子压在
沃克身上面又不让他负责对第10军的作战指挥(这种作战指挥不会给沃克增加什么
负担),这实际上只能使人对麦克阿瑟抓住第10军不放的做法更加困惑不解,而且
还会增加两位指挥官之间的隔阂。
最初,计划规定,第8集团军于A日(十月十七日,D日的前三天)沿开城——沙
里院——平壤轴线向西北方向发起进攻,总的矛头指向平壤。
第10军第 l陆战师定于 D日以一次两栖突击夺占元山。尔后,两支部队沿东
西轴线实施向心突击。一旦会合,就会封闭半岛,从而切断北朝鲜人民军的退路。
于是,这两支部队便可以协调一致地向定州一宁远一兴南一线推进。
执行该计划有两个明显的障碍。第一,第10军由汉城、仁川地区后撤会使第
8集团军无法使用港口和输送设施,从而在数周内得不到补给物资。第二个障碍研
究一下地形也很清楚,即两支部队无法沿东西轴线实施进攻以达成会合。我现在
仍然认为,合理的打法是,派一个美军师,象第8集团军由釜山环形防御圈出击时
那样,携带必需的补给品,置两翼于不顾,由陆路进攻元山,这样,该师就会有
夺取元山地区并肃清该地区之敌军的绝好机会,其效果和速度都会比实际采用的
打法好得多。当时,相距最近的中共部队仍然在鸭绿江以北。
后来,发生了一件令人喜出望外的重大事情,促使计划进一步作了修改,那
就是几乎被总部制定计划的人们忘却的南朝鲜第 l军,甚至在海军还未来得及在
布雷区为第l陆战师开辟一条通路之前,就已经派遣所属第3师沿海岸公路急速北
上夺取元山了。如果当时有部队由汉城经陆路实施突击并迅速与南朝鲜第3师取得
会合,则有可能很快肃清整个这一地区的敌军,北进的行动也会大大提前。
十月十一日,也就是参谋长联席会议批准并下令执行麦克阿瑟计划才九天,
南朝鲜军队便拿下了元山。
然而,直到十月二十六日以后,海军才得以在元山港敌人布设的两千枚水雷
中间开辟出一条通道。于是,第 l陆战师实施了所谓“非战斗”登陆,亦即未遭
抵抗的登陆。这样,南朝鲜第 l军便可以脱身开赴北方,去夺取北朝鲜重要的工
业区——兴南、威兴联合企业所在地。
但是,此时,战事的进展已超出原先的计划;于是,又确定了许多新的目标。
十月十七日,麦克阿瑟指示以满洲边界线以南四十至六十英里左右的一条线作为
新的最终目标。不久,他又指示下属指挥官仅仅把这一目标看作中间目标。尽管
国务院规定的方针是不在满洲边界附近使用除南朝鲜部队以外的任何部队,而且,
还存在这样一个明显的事实,即中国人一旦派出部队大举越过边界,麦克阿瑟的
部队肯定无力在那条遥远曲折战线上坚持下去,可麦克阿瑟仍决心将部队推进到
鸭绿江边。用以提供补给的港口大约在八十至一百二十英里之外,其间道路婉蜒
曲折、陡峭狭窄,有些地方不过是些羊肠小道。若想把兵力单薄的部队沿这样遥
远的战线分散配置,又要使他们不断获得粮食弹药补给,或者让他们坚决顶住一
个差不多是依靠本国基地作战的顽强敌人,那么,连麦克阿瑟这样的人也是无能
为力的。当然,如果我们的飞机曾获准摧毁敌满洲基地,这个方案或许能够成功。
但是,范登堡将军认为,如果我空军当真接受了这样的任务,那就意味着我空军
实力会因自然消耗和战斗损失而消耗掉,从而会使我驻欧部队大约在两年的时间
内暴露在敌空军面前。五角大楼决定坚决反对这一行动。麦克阿瑟也知道这一决
定。可是他无视五角大楼反对在那样远的前方使用美军的禁令,仍然极力催促部
队向满洲边缘推进。
南朝鲜第 l军第3师拿下元山之后,沃克将军飞往那里了解形势,并与那些还
属于他指挥的南朝鲜部队取得联系。此时,在沃克的右翼,南朝鲜第2军已经在开
城东北方的铁原附近沿着通往元山的道路占领了阵地。沃克赶紧拟定了计划,让
该军向元山挺进,同南朝鲜第 l军会合,以便一旦夺占平壤就能象最初计划的那
样,横贯半岛,将两处海岸连成一气。但是,麦克阿瑟毫不客气地否决了这个计
划,并且通知沃克,美海军陆战队一上岸,南朝鲜第l军(南朝鲜王牌军)将从沃克
那里抽走,转归美第10军指挥。
就在这个关头,麦克阿瑟提出了新的目标线,放弃了原定横穿半岛蜂腰部会
合的计划。在沃克的部队拿下平壤之后,麦克阿瑟在第8集团军与第10军之间划定
了分界线,并命令所属指挥官把那条“目标线”仅作为“最初目标”。现在,剩
下的唯一目标就是边界了。
十月二十六日,亦即第 l陆战师最后在元山登陆的那一天,南朝鲜第2军催促
其第6师先遣分队直奔鸭绿江。
在沃克的左翼,美第24师先头部队已越过清川江,正朝着鸭绿江推进,当时
距鸭绿江仅七十英里。
在其他地区,联合国军也在沿多条不同的路线朝鸭绿江运动。他们无法相互
支援,甚至无法保持地面巡逻联络。美策7师最初计划继陆战队之后在元山登陆,
后来改为在元山以北约一百五十英里处的利原登陆。该师于十月二十九日在那里
登陆后,继续向鸭绿江边的惠山推进。南朝鲜第1军预定沿海岸公路北上向苏联边
境推进。海军陆战队打算沿仅有的一条狭窄道路越过中部高原进抵江界,尔后向
鸭绿江边的满浦推进。第3师则留在后面守卫元山—兴南——咸兴地区。
在这些行动开始之前,一条令人心寒的消息由冰天雪地的山脊传到东北方向。
南朝鲜第6师第7团(最先到达鸭绿江边的联合国军)在遭到一支占绝对优势的中国
部队打击后已掉头向南退却。这支中国部队当时就象从地下钻出来的一样,以很
凶猛的近战几乎全歼该团。根据以后的情况来看,该团大概是在不知不觉之中闯
人了中国军队正在集结、准备由那里发起进攻的地区。中国人当时尚未作好发起
大规模进攻的准备,决心不暴露目标,因此几乎把这支先头部队全部消灭掉。
十月二十六日,紧靠东部地区,南朝鲜第1军第26师由咸兴向长津运动时,在
水洞庭遇到顽强抵抗,抓到十八名俘虏,这些俘虏分属中共第124师的两个团。数
天之后,海军陆战队赶来解救南朝鲜部队,遇到并击毁一些中国坦克(这大概是
第10军碰到的唯一一批坦克),并从一个新锐中国师(第126师)抓到一些俘虏。第
124师和第126师均属中国第42军。
可是,整个这段时间,官方报道却显得很乐观。华盛顿被告知,报刊广为传
播的两万中共部队进入北朝鲜的消息“未被证实”。十月二十八日,华盛顿获得
如下保证:仍然“没有明显的迹象”说明中国人会进行公开的于预。
两天之后,远东司令部报告说:尽管有报道,它仍然认为,中国第39军和第
40军的任何据称已到朝鲜的部队实际上并未越过边界。少数几个中国“志愿军”
的出现,仅仅被当成了中国在外交棋盘上采取的又一个小小的步骤,不会马上对
联合国军总部产生影响。
中国人一开始也采取了小心谨慎的试探行动,因为他们显然无法估计美国会
作出何种反应——是否会进攻中国本士或者用原子弹对付他们。中国部队很有效
地隐蔽了自己的运动。他们大都采取夜间徒步运动的方式;在昼间,则避开公路,
有时在森林中烧火制造烟幕来对付空中侦察,此外,他们还利用地道、矿井或村
落进行荫蔽。每个执行任务的中国士兵都能做到自给自足,携带由大米、豆类和
玉米做成的干粮(他们怕做饭的火光暴露自己的位置)以及足够的轻武器弹药,因
而可以坚持四、五天之久。四、五天之后,根据战斗发展的情况,他们或者得到
补充,或者撤至主要阵地,由新锐部队替换他们。中国人没有留下一点部队运动
的痕迹,所以,统帅部怀疑是否有敌人大部队存在是有一定道理的。不过,对大
量明显的证据采取视而不见的做法,还不只是统帅部一家。
我们整个部队甚至较低级的军人都对中国人的威胁掉豫以轻心。十月底,驻
扎在云山及其周围的部队所作出的反应就是典型的例证。云山位于清川江正北、
鸭绿江以南约六十英里处。从好几个不同的渠道传来了中国部队大规模集结的消
息。一个朝鲜老百姓报告说:云山西南九英里的一个山谷里有二千名中国人,力
图切断该城向南延伸的主要补给线。后来又有一名朝鲜治安队员报告说,在云山
西南六英里处发现三千名中国人。十一月一日中午,在城东南八英里处发现敌一
支小部队,我空军和炮兵将其击溃,公路上丢下约一百匹死马和数目不详的尸体。
后来,我空军观察员报告,发现敌人有大量的队伍在云山北面和南面运动;一次
空中突击击中了其中的一支队伍,并且据报告,还在距云山仅九英里曲地方击毁
了二十一辆敌运载部队的车辆。当天下午,正在一架 L—5型飞机上引导炮兵射击
的观察员报告,在距云山不到七英里处的狭窄小路上,“敌步兵两支大队伍正在
向南运动”。
但是,美统帅部仍然不愿承认这些不断增多的证据。
南朝鲜人早些时候曾抓到过中国俘虏,但是,情报部门的人员对俘虏关于中
国进入朝鲜的实力和意图的供述很自然地采取了将信将疑的态度。他们认为,一
个普通的士兵不可能知道这样高级的情报。甚至当第 l军情报参谋珀西·;
汤姆森上校警告刚调到云山的第1骑兵师说他们可能碰上中国部队时,这些人还采
取不相信和不在乎的态度。第1骑兵师曾克服敌人的顽强抵抗向平壤推进,并且经
过一夜激战拿下了这座城市。从那以后,北朝鲜人民军有组织的抵抗行动似乎已
不复存在,只是偶尔有一些旨在阻滞第1骑兵师前进速度的零星行动。其实,第8
集团军当时补给不足,无力同敌人进行旷日持久的战斗。而且,他们也不想承认
在北朝鲜还会有什么人能够同他们较量一下。计划扼守云山北部和西部阵地的第
8骑兵团的参谋机构,也未注意下面的部队以及指派给南朝鲜第 l师的美国军事顾
问组军官(这些人曾在云山附近与中国人遭遇,但未能把中国人赶走)提供的情况。
普遍的看法是,中国人由北向南运送的可能只是些准备让北朝鲜人民军接收的增
援物资。指挥第 l骑兵师的霍巴特·;盖伊将军请求允许他将第8骑兵团撤至
云山以南数英里的一个阵地上,但遭到第1军司令部的拒绝。对这些令人不安的任
何报告感到忧虑的军官,实在少得可怜。
负责警卫平壤的部队又开始幻想着快乐的驻防生活了。这些人对为在东京举
行“回国检阅”而作的安排所流露的关切程度,远在不断传来的中国人干预一事
之上。
迅猛而突然的打击接踵而至,以至于很多部队还未弄清究竟发生了什么事情
就被打垮了。中国人首先攻击了南朝鲜第6步兵师,该师驻防云山以东约十五至三
十英里的温井一熙川地区。中国人将该师消灭得如此彻底,以至到十一月一日午
后不久,沃克将军便通知美第 l军军长弗兰克·;米尔伯思将军:南朝鲜第
2军已不再是一支有组织的部队,美第1军右翼也因此暴露给敌人。米尔伯思急速
赶到驻扎在云山以南约二十英里处的军隅里的南朝鲜第2军军部。第2军军长说:
他已同所属部队完全失去联系,在军隅里附近仅有南朝鲜第7师的三个营还能进行
有组织的抵抗。
下午五时许,中国人在迫击炮火力和由卡车上发射的苏制“中秋莎”火箭炮
(这次战争中威力很大的新式武器)火力掩护下,开始对防守云山北部的第8骑兵团
发动试探性进攻,并在黄昏以后集结了力量,尔后逐步由东向西展开。许多美国
人第一次听到中国军号的啸鸣,这种铜号看上去就象足球赛巡边员用来表示犯规
的喇叭,其粗野的音调夹杂着发狂的吹哨声,似乎在通知新的战斗阶段的开始。
这至少有助于使许多自认为中国大规模介入是十足的无稽之谈的人清醒过来。
战斗持续了一整夜,不时发生近战,其激烈程度是以往战争中所没有的。午
夜之前,不少美军部队发觉弹药几乎告罄。夜间十时,美第l军自脱离釜山环形防
御圈以来首次转入了防御。那一夜,扼守云山的第8骑兵团三面受敌。南朝鲜第1
5步兵团在东面坚守阵地,但在其他三个方向上,美军却面临着中国部队。可是,
直到接到撤退的命令,美军才发觉退路巳被切断。一支很强的中国部队在那天中
午以前就封锁了主要道路。他们牢牢地控制着阵地,使第5骑兵团为把他们赶走以
便前去增援云山的第8骑兵团而发起的多次进攻未能成功。十一月二日凌晨,从云
山撤退的部队在主要道路上遭到伏击。结果,那里很快就塞满了毁坏的车辆,坦
克乘员和步兵在慌乱中四散奔逃。
美军部队或独自一人,或三五成群,施带着伤员,一边战斗一边朝山上转移。
一些人绕过路障向东转移,尔后往南进入山中,另一些人干脆隐入黑暗之中向南
进发,终于到达了后方。许多人被俘,伤亡人数当时未能立即查清。
中国人对云山西面第8骑兵团第3营的进攻,也许达成了最令人震惊的突然性,
第3营当时以为西面肯定没有敌人活动。十一月一日下午较晚的时候,有些部队曾
发现我方飞机在南面某处我主要补给线附近扫射敌人阵地,但谁也没有介意。部
队指挥官接到撤退命令以后,首先撤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