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清代名人轶事辑览-第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于其书法知之。”拆卷果然,世祖大悦,召见南海子,赐袍服,比第一人。    
    《郎潜纪闻二笔》卷6


第一册(1)世祖顺治福临(1638—1661)(3)

    君臣同游    
    世祖优礼群下,明良一体,同游之盛多不可记忆。丙申端阳节,上在西苑泛龙舟,召君臣四品以上暨诸词臣宴游,时不佞申吉待罪西清获预其盛。至南苑大?:,必召大僚、禁近观兵赐宴。岁岁举行,若直讲幄者出扈豫游入陪曲宴,习以为常,喜起之风前伐(疑为代字)所未有也。    
    《澹余笔记》    
    世祖称赏万古愁曲    
    《万古愁》曲子,沈郁诡瑰,于自古圣贤君相,信笔诋诃,而独痛哭流涕于桑海之际,盖明遗民归庄元恭所作,魏叔子《元恭寿序》及之。沈绎堂詹事荃谓:“世祖章皇帝尝见此曲,大加称赏,命乐工歌以侑食。”黍离麦秀之歌,乃获播于兴朝之钟吕,亦异事也。(按:元恭与亭林齐名,时称“归奇顾怪”者。)    
    《郎潜纪闻二笔》卷13    
    世祖能容杨雍建之直谏    
    海宁杨少司马雍建,为本朝谏官第一,前笔述尚未详。方公初入兵垣时,驾数巡幸南海子,公首上书请养圣躬,慎出入,毋勤于原兽。世祖震怒,谓国家以武定祸乱,顺时于田,示不忘战,乃宣公跽苑庭,面数其罪,令免冠谢。公但对曰:“臣惟知忠爱皇上,无他罪。”上益怒,色变,往返数数过公前,谯让不已。诸臣侍直者,咸股栗,公神色不动。上乃曰:“而讵不闻善则归君,过则归己乎?奈何翘翘然沽直声,将谓朕盘于游畋,欲方何代主?”于是公始一顿首曰:“此则臣罪。”时世祖固已心重之,后凡有章奏,无不霁颜听纳矣。    
    《郎潜纪闻三笔》卷10    
    天子独怜才    
    顺治十四年科丁酉,京闱及江南乡试,皆被论劾。世祖章皇帝震怒,御殿亲校,可□□天仗森严,士子惊惧,多不能成文。有全椒吴公国对捧卷手战,仅书“天子独怜才”五字。御览大赏,准中举人。是科戊戌,遂赐榜眼及第。世祖之怜才如此!此五字足以传矣!(按戊戌会场,世祖命题,御题自此始。丁酉所阐,草榜已定,忽落卷盈堆者,自翻自动,两主司惊异,复选□□落卷内,而尽黜前定者,榜下士论称公。)    
    《不下带编》卷5    
    恩遇虽渥无如命何    
    顺治戊戌,状元为常熟孙承恩,世祖甚重之。孙时方生一子,世祖问:“尔子曾取名乎?”对曰:“未也。”世祖曰:“尔是状元,盍名为‘元’?”既而曰:“状元尔已做,将来可为相,当名‘相’。”未几,孙卒,子亦坎坷终身。恩睿虽渥,无如命何!    
    《养吉斋余录》卷8    
    得一佳状元    
    徐立斋元文,顺治己亥廷试第一。世祖召见乾清门,还启太皇太后曰:“今岁得一佳状元。”尝从幸南苑,赐乘御马,命学士折公库纳为执鍵,公以馆师辞,乃改命侍卫。又尝晚对便殿,夜赐馔,世祖问:“从者得无饥乎?”命赐之食。一日携公至僧蕉园方丈,问以释氏书,公谢不习,世祖亦不强之,语曰:“此人大有见解,状元朕所亲拔,朕门生也。”与左右称贺。    
    《养吉斋余录》卷8


第一册(1)世祖顺治福临(1638—1661)(4)

    佛门问禅    
    (顺治十七年)三月十五日,驾至方丈。上云:“者(这)几日在宫中多看语录,见有上堂晚参小参示众之不同,何也?”师云:“先德丛林凡遇为国开堂及至节元旦,皆升座拈香祝圣。其余三八朔望垂示,俱名上堂。所谓晚参者,古来学者朝参暮请,善知识亦为之暮而升堂,即上堂之异名也。小参者,所谓家教是也。与示众均名随宜开导,虽立名不同,要皆时时刻刻以此事提撕学者耳。”上乃命学士王熙问,有句无句如藤倚树,意旨如何?师云:“有句无句且置树倒藤枯,毕竟句归何处士。”云:“求老和尚分明开导。”师云:“事不如此,欲求老僧分明开导,即误赚居士了也。”    
    上随问:“向上一路千圣不传,如何是不传底事?”师良久问上云:“陛下会么?”上云:“不会。”师云:“只者不会底是个甚么?是何境界?作何体罼?皇上但恁么翻覆自看,看来看去,忽若桶子底脱,自然了办。”上云:“求老和尚更下一语看。”师云:“无毛铁鹞过新罗。”上又问:“如何做工夫始得与此事相应?”茅溪进云:“皇上当谢绝诸缘,闭门静坐,饥来吃饭,困来打眠,如大死人相似,始得。”师云:“此话在我禅和家即得,皇上日应万几,若一日稍不励精,则诸务丛脞矣!”上云:“毕竟如何用心,即得?”师云:“先德有言但能于心无事,于事无心,则虚而灵,寂而妙。皇上但遇大小事,务不妨随时支应,事后返观,向来酬应底毕竟从甚么处起,从甚么处灭。刻刻提撕,念念不舍,自然打成一片,事事无碍。”上云:“恐有间断时如何?”师云:“参禅无别诀,只要生死切。皇上果生死切时,如孝子丧却父母,即欲不哀痛,不可得也。”    
    上云:“生死心切,诚如老和尚所说,但见闻觉知昔人所诃,今欲用心参禅,未免落他见闻觉知。”师云:“譬如大火聚触之,即燎人。然道火何曾烧,却口不见古人道,即此见闻非见闻,无余声色可呈君。个中若了全无事,体用何妨分不分。”上云:“参禅悟道后,还入轮回么?”师云:“唯悟明生死底人,正可入他轮回。譬如皇上尊居黄阁,?0与群臣何由得望恩光。皇上唯屈尊就卑,故?0等乃得其天语问法,要所以八地菩萨当证真之后,如梦斯觉,上无佛道可成,下无众生可度,即欲入般涅?1,十方诸佛同声劝请善男子尔。虽证此法门,然而众生没在诸苦,我诸佛等不以证此便为究竟。不妨示如幻之法门,觉如梦之众生,从此起大功行,较前所修日却相倍焉。”    
    上复问:“老庄悟处与佛祖为同为别?”师云:“此中大有淆讹佛祖明心见性,老庄所说未免心外有法。所以古人判他为无因滥同外道。”上云:“孔孟之学又且如何?”师云:“中庸说心性,而归之天命,与老庄所见大段皆同。然佛祖随机示现,或为外道,或为天人。远公有言诸王君子不知为谁。如陛下身为帝王,乾乾留心此道,即不可以帝王定陛下品位也。非但帝王,即如来示现成佛,亦是脱珍舻服,著敝垢衣,佛亦不住佛位也。”上欢然首肯。师云:“?0望七之年,耳目昏重,不便常侍天颜。兼之近有执事僧从天童来,言山中大众望?0不回,即有散去之意。恐丛林荒废,乞皇上速赐还山。”上云:“趋风日久,得承声咳,何忍遽令老和尚别去。”语毕潸然。师云:“?0受天恩,兼之皇情眷注,亦何忍远离,但前所奏请皆万不得已。”上云:“老和尚到处利生,京师禅道佛法寂然无闻者百有余年,须得老和尚久久阐扬,始有向往之者。老和尚即不久留,亦须三年。”师云:“?0道德凉俭,曷能副上盛心。皇上以佛心天子徵书四出,诏求四海知识。此风遍闻天下,亿兆苍生莫不知有参禅学道之事。皇上已为他下了般若种子,即不能当下行持,譬如丈夫食少金刚要当穿皮而出。况般若正因乎?”上云:“朕亦不敢强留,违老和尚意,毕竟宽住几时得以时时请益可也。”是日自午至酉,方始回宫。    
    四月十一日上携两学士至方丈,命学士王熙问如何是三界唯心万法唯识?师云:“一字两头垂。”上问:“三教归一,一归何处?”师云:“大家在者里。”学士复问:“善知识既是佛祖儿孙,因甚却要杀佛杀祖?”师云:“有了你,没了我。有了我,没了你。”上以手指点云:“中庸道天命之谓性,作么生是性?”师云:“不离皇上举手处。”复问:“僧问雪峰古涧寒泉话,与赵州所答为同为别?”师云:“二俱作家,二俱瞎汉。”师因进云:“?0时常出丑上前,今日拈则公案亦请皇上下语。”乃举婆子烧庵因缘毕,遂云:设抱定皇上云正恁么时如何作么生下一语,免得婆子趁出烧却庵。上云:“朕从来不曾留心,焉敢在老和尚面前指东道西。”师云:“皇上毕竟下一语。”上又推辞。师云:“皇上既下不得,决须发起勇猛心。著实参究,究到无可究处,忽然罽地一声,自然七通八达,得大自在。”时上极为称善。复叙事及暮,回宫。漏下三鼓犹命内臣传语抄婆子机缘,入宫详加体究。    
    上一日问:“南泉斩猫意旨如何?”师云:“直逼生蛇立化龙。”上云:“赵州当日顶草鞋出去,南泉许为救得猫儿,若问老和尚合作么生下语。师云:老冻脓为他闲事,长无明作么。上一日手书大学之道在明明德,拈起示师曰:“请老和尚下一转语。”师云:“日轮正卓午。”上一日,问:“梁武帝见达磨问:‘如何是圣谛第一义。’磨云:‘廓然无圣。’意旨如何?”师云:“绵包特石。”上云:“帝曰:对朕者谁?磨云:不识。又作磨生。师云:“铁裹泥团。”上云:“今问老和尚如何是圣谛第一义?”师云:“天无二日,民无二王。”上云:“对朕者谁?”痢υ疲骸凹慈展┗噬鲜ス蚋!!鄙弦蝗照故友┽嚼先苏嫫渥栽抻性普吆浩婀帧K嬖魄肜虾蜕邢掠铩Jυ疲骸奥襞簧佟!鄙弦蝗湛境∥葜惺孔佣嘤醒Ч讯擅鸥叨鸵终摺H缧伦丛煸囊凳τ榷保谱魑淖帧=鲆韵绻毖⊥乒佟T诰磐跎阏保次闯疾西怼F穹鞘泵竺室渴υ疲骸拔奈胖嗄茉烀恐胁呕蓟噬喜恢I霞戎樱文堰呶弧!鄙显唬骸耙嘤写四睢!币蛎坛既∑湮募矗谟小傲偃デ锊且蛔笔币铡I嫌胧Χ林疗┰疲骸案胫罟乱蛔锟础!鄙虾鲅诰碓唬骸扒肜虾蜕邢隆!笔υ疲骸安皇巧缴辰纭!笔鄙鬃谙I显唬骸疤彀逗稳缟俊痹唬骸安环缌鞔σ卜缌鳌!鄙衔笮Α!   �
    《奏对机缘》


第一册(1)世祖顺治福临(1638—1661)(5)

    世祖御书    
    西山新法海寺,前对裂帛湖。世祖皇帝翠华驻此,瞻眺湖光,因赐今名。殿有巨碑,刻“敬佛”二字,笔势飞动,世祖御书也。    
    《池北偶谈》卷1    
    张煊昭雪谈太伏诛    
    阅旧报,读世祖皇帝诏云:“朕观往籍,从古来欺君误国之臣,有正法显戮者;亦有逭刑幸生者,其生也,虽生犹死。摘奸发伏之言官,有吐气伸志者;亦有蒙冤就死者,其死也,虽死犹生。总之,是非真假,未有日久而不别白者也。”大哉圣训,不但激昂忠义之气而平其心;饶伊大奸慝,度无不生其愧悔者。时有御史张煊,以劾谈太、陈名夏、洪承畴罹重典,上悯其冤,恩恤有加。谈太伏诛,名夏等皆得罪,故上有是谕。    
    《巢林笔谈》卷1    
    下举山林隐逸之诏    
    世祖锐意求才,下举山林隐逸之诏,一时督抚诸臣特举应诏者山东王启祚、王运熙、江南陆贻吉、于禬、陈台孙、吴国龙、湖广胡尔恺先后拜给事中。后贻吉坐法诛,运熙、禬俱谪外,启祚以甄别致仕。台孙外转少参,能其官者盖少云。    
    《澹余笔记》    
    爱才如渴    
    世祖皇帝爱才如渴,立贤无方。即取膺眷顾者,多循序渐迁,无躐等超拔之事。如李宫保靇、胡宫少兆龙、庄庶子羇生以国书称旨。李胡由侍讲。晋学士庄以史馆晋坊职,仅迁两阶耳。独吕宫以中允骤简学士。未几即膺大拜,逾等之贵,无如此公。    
    《澹余笔记》    
    笃好儒术    
    世祖笃好儒术,手不释卷,建孚斋于宫中,为读书游息之地。尝命徐立斋元文进《孚斋说》一篇。几余游艺翰墨,尝以山水画幅颁赐大臣。又宋公荦家藏有世祖墨画渡水牛,乃戏以指上螺纹在之者。见《渔洋集》。    
    《养吉斋余录》卷3    
    指画    
    以指头作画,不用毫管,从古所无,实自我世祖章皇帝而始。副都统汉军朱伦瀚亦工此法,朝鲜国王曾因使奏乞其画。都统汉军高其佩,尤工尺丈大幅,遂成一家。闻其画虎,辄以肘腕印墨,状其攫伏之势,今海内师其法者寝矣。相传章皇帝创此指墨时,偶以手指螺纹,印于缣素,因勾勒作牛羊群牧图,遍体蒙茸,殊为生动,乃充此法而成画家一派。章皇帝冲龄开国,已为万古所无,且书画诗文,俱有法度,儒释经典,均能贯串旁通,一归于正,所谓命世真人,以启我亿万年无疆之业,非偶然也。    
    《听雨丛谈》卷8    
    亲定陵寝    
    章皇尝校猎遵化,至今孝陵,停辔曰:“此山王气葱郁非常,可以为朕寿宫。”因自取佩閣掷之,谕侍臣曰:“閣落处定为佳穴,即可因以起工。”后有善青鸟者,视丘惊曰:“虽命我辈足遍海内求之,不克得此吉壤也。”所以奠我国家万年之业也。    
    《啸亭杂录》卷1    
    嘱王熙撰写遗诏    
    顺治十八年元日,世祖不豫。初六日,漏三下,召王文靖公熙入养心殿,谕曰:“朕势将不起,尔可详听朕命,撰诏书。”公匍匐饮泣,笔不能下。世祖命抑悲痛,即榻前起草。公拭泪,书一条进呈,恐圣躬过劳,奏于乾清门下撰拟,凡三次进呈,至初七日薄暮缮毕,而龙驭即以是夜上宾。其面奉凭几之言,有关国家大计者,终身不以语人,虽子弟莫得而传也。文靖服官五十余年,恩礼极隆,康熙四十年,始许致仕,又二年而薨于宛平里第。此二年中上元节,皆赐宴于家,盖不忘耆旧之意。    
    《养吉斋余录》卷1    
    遗诏四臣辅政    
    世祖崩,遗诏命索、遏、鳌、苏四公辅政。一日,忽传中旨诸王大臣议章奏内何以称四公。诸臣惊愕无措,不敢置一辞,家司马独曰:“此何必议,先帝已命之矣。”佥曰:“谓何?”司马曰:“遗诏内云辅政,章奏即以辅臣称,不亦宜乎?”众曰:“诺。”及入奏,大怫鳌意。司马寻以宗伯自陈,得旨罢归。    
    《雕邱杂录》卷17    
    世祖御笔    
    康熙丁未上元夜,于礼部尚书王公(崇简)青箱堂,恭睹世祖章皇帝御笔山水小幅,写林峦向背水石明晦之状,真得宋、元人三昧。上以武功定天下,万几之余,游艺翰墨,时以奎藻颁赐部院大臣,而胸中丘壑又有荆、关、倪、黄辈所不到者,真天纵也。    
    《池北偶谈》卷12


第一册(1)世祖顺治福临(1638—1661)(6)

    世祖逊位避世之说    
    帝自幼即耽空寂,尝自书一联,意谓过去之事,既亲尝之矣。未来之事,亦不过如此。人生世间无味已极。又言既参透此理,何为仍居世间,日理俗务,当时记载,又谓帝退位前不久,曾谓鳌拜曰:“嗣皇帝登极之时,朕将在群臣之后,自旁观之”……世祖逊位之事,中国人几皆信之。谓帝先与大臣商定,佯言驾崩,而实往天寿山寺为僧(按又有言在五台山者),寺离京十四英里,记载家言此寺中一长老,平时所服之衣,仿佛帝者,现寺中犹有其遗像。像加漆,外涂以金,约三十余岁,与寿皇殿中世祖之像相似,即此书首之像片也。服饰亦不同常僧,寻常僧人,恒披红袈裟,此像则服黄龙袍,人言此袍即圣祖皇帝所送。长老在时,圣祖曾到此庙中三次,长老对帝,不行叩首之礼。至一千六百七十年,长老圆寂,圣祖送一铜像,并送珠玉为殉,其塔至今犹存,每年开放一次,任人瞻礼。至者咸言此地有皇帝葬焉。此事虽言者历历,而真伪究不可知。但世祖崩时,年只二十三岁,幼帝嗣立,由大臣四人辅佐之。是为圣祖。圣祖在位六十一年,为清代首出圣明之主。    
    《清室外纪》    
    世祖出家之异说    
    世祖逊位出世与宴驾情事,当然不同。故其托孤寄命,从容布置,意想中极为周到,亦自有理。顾按之事实,容有未尽然者。彼既感触世缘,言下顿悟勘破一切尊荣富贵,则蝉蜕浊秽,自有不可一刻留者。故康熙帝年方童稚,而竟不及待,毅然决绝舍去,谓非绝无系恋,视子孙传世事如空花幻影也乎。故官书所载,世祖显命大臣至八员之多,其后互争权利,几危社稷。设非康熙帝英明,不且事几不可收拾,欲安利之适以危害之欤。间尝疑顾命事未可信,后与掌故家某公谈及,某公乃鼓掌曰:“信然,设非子言,吾几忘之。”盖康熙帝诛鳌拜诏,亦有妄称顾命大臣,窃弄威权等语。后得宗室某之饫闻天家事者,谓鳌拜等五人实皆乘机攫取权利,并未恭承顾命异数。惟玛尼哈特平日系左右近臣,确有世祖手诏,勉其忠辅幼主之语。然亦非正式拜受顾命,如周公毕公然者。先是,顺治帝以董妃既亡,抑�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3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