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世界列国史演义丛书--英国史演义-第1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在了手心里。伊莉莎白何等聪颖,早将法国的用意看得分明,虽然恨得咬牙切齿,却苦于无力与之抗衡。如今天赐良机,菲利普前来求婚,这西班牙势力大过法国,尼德兰、意大利都在其控制之下,正好借西国势力助英抗法。于是女王对菲利普虚与委蛇,装作春心萌动,却又忸怩羞涩。引得菲利普昏晕了头脑,主动在国际上为伊丽莎白鸣锣开道,压迫各小国承认其合法君主身份,敦促国际会议接纳女王特派的代表。待得女王获悉,英国特使确已出席国际会议,并在会议决议上签字画押,表明国际社会已承认她的女王身份合法,立即一改旧态,满脸庄重,正告菲利普,由于宗教不同,她不能接受他的求婚。那菲利普忙忙碌碌全为他人作嫁,自己落个鸡飞蛋打,自然恨之入骨,于是引出英西两国大战海上一段后话,此处暂且按下。
  继菲利普之后,又有法兰西阿伦伯爵、瑞典国王埃里克、德意志王太子查理大公等欧陆王公贵胄相继前来求婚,女王—一如法炮制,热情接待,虚与委蛇,长时间地模棱两可,借机实现自己一个又一个外交目的。直到45岁那年,还通过与法王之弟阿朗松公爵谈婚论嫁,改善了与法国关系,使之与英结为反西联盟,从而在后来的英西海战中占据了外交主动。在伊丽莎白手里,这终身大事简直成了外交游戏。
  人非草木,孰能无情。伊丽莎白虽然发誓不嫁,对于男人真诚的追求也并非无动于衷。在女王身边的朝臣里,这样的追求者不乏其人,比如被女王称为“眼睛”的达德利和被称为“眼睑”的哈顿。哈顿获得女王青睐是在一次宫廷假面舞会上,他潇洒优美的舞姿使女王目不转睛,此后女王擢升他为亲随侍卫长。哈顿热烈地爱上女王,他告诉女王:“供你驱使比上天堂还幸福,而没有你比下地狱还痛苦。”他甚至在家乡建造了富丽堂皇的大厦,准备让女王居住。女王极为欣赏他的痴情,但却不能如他所愿。于是哈顿失声痛哭,发誓终身不娶,永远侍奉在女王身边。哈顿果然说到做到,从此忠心耿耿追随女王30 年,官至上院议长和大法官。当1589 年他年迈病重即将故去之际,女王红肿双眼来到他的病榻前,颤抖的双手端起碗匙,亲手将药液送到哈顿口边。此时哈顿黯淡的双眼骤然明亮,仿佛告诉女王:“能够一亲芳泽,我已死而无憾!”达德利出身名门望族,曾是伊丽莎白少时的玩伴。当玛利女王无端猜忌,将伊丽莎白软禁外地时,是达德利变卖家产,帮她度过难关。女王践祚之后,第一批任命的朝臣中便有达德利。这达德利高大健美,风度翩翩,富有教养,文武双全,他对女王的热烈追求,比哈顿有过之而无不及。女王与他朝夕见面,久而久之,心中竟也春波荡漾,生出几分眷恋。1562 年女王一度病重,曾考虑让达德利摄政掌权。她不顾朝廷上下汹汹人言,为达德利进爵加官,封为莱斯特伯爵,两人出入相伴,亲密无间。恰好此时达德利原配夫人不幸去世,好事者纷纷猜测:达德利定会藉此机会,与女王喜结良缘。孰料女王却在这时突然冷静,停步不前。个中原由,女王从未对人畅言。在下揣测,可能有如下三点:第一女王自囿于“终身不嫁”的誓言。第二达德利夫人死得突然,被人发现跌落在楼梯下边。尽管法医鉴定为意外事故,达德利也远在温莎伴驾,不在现场。却有一班心术不正之徒,散布“达德利为达乘龙目的谋害妻命”的流言。女王为维护自己与达德利的清白体面,不得不小心避嫌。第三诤臣塞西尔曾向女王进谏忠言,说是择廷臣为夫虽然近便,却可能产生不利后果,因为朝野贵族分成很多派系和集团,亲近一派,其他派别势必疏远。如今女王高高凌驾于各派之上,不偏不倚,权力无限。结婚之后则只能驾驭达德利集团,与达德利不和的其他派别都会离心离德甚至谋反。因此为了避免政局混乱最好“舍近而求远”。大概女王正是由于这“三言”——誓言、流言、忠言,约束了自己的情感,没有同达德利花好月圆。但这一段恋情始终埋藏在她心间,1588 年达德利撒手尘寰,女王将自己反锁室内,任何人都拒而不见。她不食不寐,以泪洗面,神思恍惚,恨不能与宠臣同赴黄泉。亏得老臣塞西尔破门而入,好言相劝,女王才振作精神,临朝听政,用繁忙政务冲淡痛苦的思念。
  如此蹉跎,年复一年。伊丽莎白红颜已老,年纪渐添,那英国臣民眼见女王结婚诞子已属无望,便退而求其次,恳请女王将立储一事速做决断,免得一旦山陵猝崩,为争王位又起乱端。此事女王同样另有主见,思前虑后不知想过几多遍,其结论是切切不可立即指定王位继承人,否则女王本人难保安全。女王有句至理名言:“只有天使,才安居第二而不想升为第一。”她认为身为王储者,无不急于抢班夺权,历史上为此而杀父弑君者实不鲜见。若将此事搁置不谈,一旦女王崩殂,亨利八世一系绝嗣断统,必得向旁系另挑人选。旁系当中最有资格者,非苏格兰玛丽莫属。而玛丽现有苏格兰王位满足其权势欲,想来不会急于入主英格兰。于是女王便可高枕无虞,稳坐江山,保全其天年。女王所想,不可谓不周全。然而人算不如天算。那苏格兰国内突然政变。
  说来话长。那苏格兰女王玛丽·斯图亚特早年曾嫁法国王太子为妻,已而太子早逝,玛丽回国孀居。这女人原本年轻貌美、天生丽质难自弃,不久又与她的表兄达恩利勋爵结婚,生子詹姆士。玛丽生来多情,性格轻浮,既不喜操劳国务,更不以相夫教子为满足。她放纵自己的私欲,结交了两名情夫,一个是宫廷的乐师,一个是年轻的贵族。达恩利发现她的私情,杀死了乐师,她竟指使那年轻贵族,谋害亲夫。此举激起苏格兰臣民愤怒,发动政变将她驱逐。玛丽走投无路,只得来到英格兰,投靠她的表姑。
  听得表侄女前来投奔,伊丽莎白心里五味杂陈。她既恨玛丽行事不慎,私通淫乱,有辱帝王九五至尊;又怜玛丽落难至此,凄凄惶惶,委曲了千金万乘之身。她担心收留玛丽这天主教徒会惹得臣民愤怒,又忧虑不收留玛丽会被人责为“无情无义,不恤亲族”。反复权衡,她最后决定,留下玛丽避难,但不准她在伦敦居留,而是将其软禁在北方边境附近的卡莱尔古堡之中。玛丽在英格兰,从1567 年到1587 年,一住就是20 年。20 年当中,由于这个女人,不知出现多少麻烦。按理说她如今寄人篱下,有国难归,该当是老实收敛,顺眼低眉。谁承想她久静思动,心生不轨。利用英国北方天主教旧贵族对伊丽莎白女王重建国教会的不满,与之勾结,竟然谋篡英国王位。旧贵族们首先在国会发难,要求女王立即明确承认玛丽的王位继承权。女王抱定“不立储”的初衷,无论如何不肯遂他们所愿。继而旧贵族们又在北方发动武装叛乱,攻打囚禁玛丽的古堡,准备救她出来,前往伦敦武装夺权。所幸女王军队英勇善战,转移玛丽,平定叛乱,将旧贵族首领全部判刑问斩。这时国外天主教势力也来插手,纷纷支持玛丽和英国天主教徒的篡位活动。1570 年罗马教廷宣布革除伊丽莎白教籍,解除臣民对她效忠的誓言。西班牙国王菲利普,久已对伊丽莎白怀恨在心,此时更数次派出间谍,潜入英国,策动大贵族谋反。又挑选刺客,窥伺机会,准备暗杀伊丽莎白。幸亏有女王的老臣沃尔辛厄姆,足智多谋,精明干练,他在国内外建立起庞大而高效率的反间谍网,侦查一切针对英国和女王的天主教间谍破坏活动。反谍报人员抓住了无数形形色色的刺客和密探,搜出了无数藏在鞋子后跟、镜子背面、木箱夹层的玛丽与国外反英组织的来往信件,从中了解了敌人的计划,粉碎了一次又一次的阴谋活动。但是阴谋活动仍然层出不穷,国家和女王的生命时刻处在危险之中。沃尔辛厄姆认识到,玛丽乃是一切阴谋的中心,是国内外天主教势力的希望所在,玛丽只要活一日,阴谋活动便一日不停,英国也就一日也不得安宁,是以非将玛丽处死不可。沃尔辛厄姆面见女王,将他侦查的结果呈上,并提出强烈的请求,请求处死苏格兰玛丽。但是女王听也不听。她认为玛丽虽然被推翻,但她毕竟是正统出身的君主,君主是神圣不可侵犯的,否则便是对神圣的亵渎,她伊丽莎白绝不会做这种渎圣的事。再者玛丽还是她的亲属,落难当中前来投奔,她岂能落井下石道义皆无?若是英国臣民群起效法都来侵犯君主,她的宝座还能不能稳固?再者沃尔辛厄姆眼下证据并不充分,不能说明这些阴谋当中都有玛丽插足,她又怎能随随便便滥杀无辜?一番话说得沃尔辛厄姆哑口无言,沉默片刻便退出了王宫正殿。转身来寻老臣塞西尔,征询他的高见。
  沃尔辛厄姆捍卫国家和女王百折不回,一片忠心,实堪赞叹,塞西尔也称得上智珠在握,老谋深算。两人很快制订出一个方案,要让那玛丽自投罗网原形毕露,再不能兴妖作乱!
  1585 年年中,沃尔辛厄姆以“保证安全”的名义将玛丽的囚禁地移到了查特利,这样她与国外通信的旧渠道便不通了。年底的一天,一个入境的青年人引起反间谍官员的注意,他叫吉尔伯特·吉福德,刚从法国的神学院留学归来,他的家就住在查特利地区。有经验的官员立即断定此人有问题,果不其然,三问两问,这胆小软弱的家伙便招出了自己的底细。原来他是国外天主教阴谋集团派来的信使,专门负责重建玛丽与国外的通信联系。沃尔辛厄姆给这家伙一大笔钱,他立刻同意为沃尔辛厄姆做密探。沃尔辛厄姆教他不动声色,一切按阴谋集团原计划办。于是吉福德来到查特利,找到一个信仰天主教的啤酒店老板。吉福德用密码给玛丽写了信件,放到一个特制啤酒桶的夹层里面,老板借卖酒之机将这桶啤酒送进玛丽的住所,玛丽的秘书倒出啤酒取出信件,再把玛丽的回信放在里面。这样新的通信渠道就建立起来了,玛丽认为这渠道绝对安全。她迫不及待地把半年来积存的大大小小21包文件、信函、名单一次次通过啤酒桶送给吉福德,由他交给外国使馆,再由他将阴谋集团的指令和计划通过啤酒桶送到她手里边。殊不知吉福德早已叛变,所有的信件他都先交给沃尔辛厄姆拆看。沃尔辛厄姆把所有信件都复制下来,留作证据。半年之后,沃尔辛厄姆认为时机成熟,便派吉福德去巴黎,面见阴谋集团的头目、西班牙驻法大使,告诉他一切顺利,可以采取行动了。西班牙人深信不疑,立即物色了巴宾顿等6 名刺客,让他们潜入英国。巴宾顿到了英国立即给玛丽写信表示效忠,告诉她一次“大行动”正在进行,他们6 人将完成刺杀伊丽莎白的使命,还有一些人将到查特利将玛丽救出牢笼,同时西班牙军队已经做好准备,随时可以开赴英国支援他们的行动。因此这次行动肯定万无一失,马到成功。玛丽接到此信万分高兴,立即回信对这次行动表示热烈的赞同,尤其赞同杀掉伊丽莎白,以便把她自己即位的道路扫清。
  这封信以最快速度送到沃尔辛厄姆手中。沃尔辛厄姆看完信的内容,微微一笑道:“是时候了,现在就将罗网收拢!”他一面派出军队将巴宾顿、啤酒店老板等阴谋分子和刺客、间谍一网打尽,一面亲自入宫,把所有的证据和信件摆在伊丽莎白女王面前。
  女王此时真是左右为难!事情很明显,玛丽从事阴谋证据确凿,参与谋杀铁证如山。想不到自己一片好心反被蛇咬,恨那玛丽翻脸无情恩将仇报。想到这里便要下旨,狠狠治她罪,忽又转念,毕竟同为君主,狐死免悲,又是亲戚,血浓于水。思前想后,难下决心,索性将案件移交国会,让他们依法论处。
  议会的行动着实迅速,当下便成立了36 人组成的特别法庭,接着进行了认真的审理,最后认定玛丽确实犯有谋反、谋篡、谋杀3 项重罪。依照英国法律,三罪并罚,应处斩刑。可是死刑判决书送到女王手里,女王却迟迟不予签署。于是议会两院联合向女王请愿,敦促她速下决心。沃尔辛厄姆和塞西尔等朝廷重臣,也反复向她痛陈利害。女王迫于臣民压力,不得不签署了判决书,却又扣压起来,迟迟不予下发。塞西尔见状,唯恐日久生变,当机立断,背着女王将判决书发下,并催促属下立即执行。1587 年2 月8 日凌晨,玛丽在监禁她的福瑟林盖城堡被斩首示众。消息传到伦敦,各教堂的钟声响成一片,大街上燃起一堆堆篝火,市民奔走相告,庆祝天主教颠覆英国的阴谋彻底破产。与此同时女王却在宫中独自垂泪,她并不是伤心,也不是懊悔,只是有感于人性的卑劣、命运的无常和天意的可畏。
  西班牙国王菲利普闻知玛丽已被斩首,怒火万丈又忧愁沮丧。如今暗杀女王和阴谋篡位的路都已走不通,他只好孤注一掷,准备武装入侵英国。菲利普不惜重金装备了一支舰队,共有大型战舰130 余艘,每艘舰上都配备了强大火力,还有3 万名士兵分别担任水手、桨手和火枪手。这支舰队看上去十分威武壮观,菲利普相信它将战无不胜,一往无前,于是为其命名“无敌舰队”。1588 年6 月,舰队浩浩荡荡开赴英国海岸。
  英国这里早已有备无患,这完全得利于沃尔辛厄姆出色的情报工作和准确的判断,他早早发出了“西班牙人将要入侵”的警告,塞西尔及时进行扩军备战。如今英国也拥有庞大海军,各类舰船总数达到西国“无敌舰队”一倍半。虽说英舰不如西舰舰体高大,火力也不如西舰猛烈,人员更不足1 万,但是英国海军具有快速机动的特点,岛国之人又富于海战经验。相形之下西国乃大陆国家,西军将士皆不擅长海战,战舰、火炮大而无当,既不灵活,航速又慢。
  7 月29 日,两支舰队在英吉利海峡正式开战,炮声轰轰,烟火冲天,日月无光,天昏地暗。一周之后,西班牙人损兵折将,狼狈逃窜,英国人穷追猛打战犹酣。清点战果,“无敌舰队”损失舰只一多半,英国方面却未损失一条船。从此大英海军牢牢掌握制海权,称雄大洋400 年。400 年来从没有哪个国家哪个强人敢于从海路来进犯。
  阴谋、叛乱、武装入侵都被粉碎,大大提高了英国的国际地位。内忧外患统统烟消云散,和平安定的环境促进了经济发展。此后英格兰日益繁荣兴盛,伊丽莎白女王也在历史上留下了英明贤能的美名。
  人生苦短。多么伟大贤明的人也有寿终正寝的一天。随着达德利、哈顿、沃尔辛厄姆、塞西尔等等追随她半生的股肱之臣相继谢世,伊丽莎白的生命之火也越来越黯谈。1603 年3 月24 日,女王终于走到了人生的尽头。临终时刻,围在床前的枢密大臣焦急询问王位继承之事,此时女王已无力说话,当众臣提到女王的侄孙、苏格兰玛丽的儿子、现任苏格兰国王詹姆士六世的名字时,她微微颌首,表示认可。随后便吁出一口长气,溘然而逝。
  正是:莫道帝王多横暴,应时顺势便不同。
  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第九回 倡君权 新王行专制 卫传统 议会举义旗入主新君事未谙,玩忽传统夸君权,夸权只为敛金钱。
  高举义旗抗暴虐,指挥铁骑战荒原,暴君授首白厅前。
  ——调寄《浣溪纱》话说1603 年,贤明女王伊丽莎白以七十高龄无疾而终,举国哀痛。丧事过后,当务之急,便是迎立新主。然而女王终身未嫁,子息全无,都铎王朝至此已然断统,英人无奈,只得迎请北方邻邦苏格兰的国王詹姆士·斯图亚特入主英国,从而开创斯图亚特一朝。
  詹姆士在苏格兰为“六世”,入英之后,因英国此前并无同名君主,故称“一世”。从此英、苏两国共戴一君。英人之所以迎请詹姆士,盖因其出身乃都铎家族旁支。当年都铎首君亨利七世实行“联姻外交”,将长女玛格丽特嫁与苏格兰国王为后,这詹姆士便是玛格丽特曾孙、前回所述苏格兰女王玛丽之子。玛丽因荒淫无道,谋害亲夫,被其臣民掀下宝座,亡命英国之时,此子方满周岁,正是浑沌未开,遽逢丧父离母之痛而懵懂不觉。此后自幼及长,他虽然身为君主,却一直在内宫读书学习,军国要政概由摄政权臣总理。星移斗转,日月如梭,倏忽之间便是20 回寒暑交替。詹姆士长大成年,临朝亲政,接手头一宗事务,竟是母亲玛丽的亲笔书信。信中备述思子之殷,爱子之深,最后要詹姆士速与英王伊丽莎白交涉,令其放归玛丽,以便母子团聚,云云。詹姆士读罢书信,心中不免凄苦,想母亲被囚异国他乡已近廿载,自己年逾弱冠却连生母面目也识之不得。此回若能救她出来,母子聚首,岂非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3 3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