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无家-第7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种记忆留给他的除了耻辱,就是一片空白了。一年之中,自己的英雄父亲就苟延残喘在炕上,每日期盼着自己有所斩获,一只麻雀,几条蚯蚓,半只皮鞋,都会成为他延续生命的希望。板子村没有遭受像西堤北村子那样的灭顶之灾,这算是幸运的了!他为这个世界的恐怖感到毛骨悚然,身边的每一颗沙石都让他感到威胁。这是一个几乎被人遗忘的角落,人死如草芥,没有人知道,在这样的土地上,生死都变得毫无意义。要想忘记这种耻辱,摆脱这种不安,他意识到,必须要离开这个小小的村庄,离开那个不起眼的县城,到北京去,到中国的心脏去,在长安街上踩出自己的脚印。那是一个不会被遗忘的殿堂,那里离毛主席最近,只要努力,就有勃发的机会,更可能干出一番辉煌的事业来。
  知耻而后勇,一定要到北京去!他鄙夷自己原来在县中学称霸的想法,那哪能叫有出息?哪能改变自己的命运?一定要考到北京的大学去!
  谢有盼把所有的抱负深深藏在了心里,变得更加沉默寡言。22岁的他又申请回到了学校,变得前所未有的用功了。到高二下学期,他的成绩已经攀升至全年级前10名,可这个成绩他仍旧不满意,在这么个学校还不能考第一名,怎么可能报考北京的大学呢?谢有盼迸发出了一种几近癫狂的学习热情,除了吃饭睡觉,他所有的时间都被用来学习了,挑灯夜战是家常便饭,有时甚至通宵达旦。他的脸上经常被油灯熏出一片片的黑油,也不洗就去上早自习了。同学们嫉妒的嘲笑他毫不在意,心想你们这些人就笑吧,等我到了北京,你们回家去种地,弄不好接着挨饿,看你们还笑?
  县一中师资力量跟不上,教师又饿死了几个,学校就和管理农场的党组织做了协调,让这些右派在改造和学习之余来任些课。右派们的到来很快提高了学校的教学质量,他们很快从简单的临时任课变成代课老师,再被悄悄地提到了班主任位子上。学生们对这些革命经历丰富和知识渊博的右派们很是欢迎,并不介意他们的右派帽子,上上下下倒是和融一片。
  谢有盼的班主任是个老右派,是被下放到林间农场的铁原区地委书记,在57年就被打倒了。他五十出头,长得黑不溜秋其貌不扬,可名字却叫白希。听说他出身北洋政府官员家庭,父亲曾担任过北洋政府的教务次长,在北洋军阀混战中受了连累,被冯玉祥的部队打下了大狱,出狱后带着家人还了乡。白希22岁跟了共产党,那年日本鬼子入了关,他又回到城市做地下工作,深厚的家学渊源让他很快得到重用。他身份隐秘地周旋于鬼子和国民政府之间,获取了大量情报,直到解放前夕浮出水面,解放后就任当地的地委书记。
  白希曾给省委写过一个调研报告,主张在豫东地区开展人口数量统计和生育指导工作。他注意到在黄泛区的人民为了增加人丁,以图将来家庭里能有更多的劳力用于垦荒和生产,正在不加控制地生育人口,给当地的粮食和卫生工作造成很大的压力,于是就写了这篇报告。省里非常重视,还派了一支考察队下来了解情况。孰料至57年8月后,北京突然开始批判北大校长马寅初的《新人口论》,省一级党委意识到问题,下令停止在铁原区的人口调查工作,白希因此也成了副书记。可事情还没有完,到59年,那个不撞南墙不回头的马寅初又写了《重申我的请求》一文,表示要坚持真理,“绝不向专以力压服不以理说服的那种批判者们投降”,进一步要求翻案。于是马寅初的学术问题成了右派向中央进攻的政治问题,对他的批判升级了。这直接导致了千里之外的白希遭受飞来横祸。白希公然支持马寅初对中央的反击,在枪口上挨了个正着,一纸文书下来,他就被游街示众了,很快又被赶进了农场。
  白希投身革命几十年,却在炕头上挨了雷劈。他进行的一项最远离政治危险的人口调查工作竟成了他获罪的来由。好在白希这人心宽,错可以不认,这倒霉可以认了,比起那些个“反革命”的悲惨下场,他认为自己的遭遇还算好的。农场里一起改造的都是各地的书记、县长、统战部长等相近级别干部,平时大家都有的聊。农场里没有批斗,只有日复一日的劳动和学习。开始还有人看着,后来地方武装部的人发现这些家伙根本没必要看管——离了农场他们死路一条,要么自己饿死,要么被人打死,就睁只眼闭只眼算了。到大跃进后,各地都忙着放卫星抓生产,谁还顾得了他们?因此虽然是改造,这个白希却越改越胖,只是黝黑如故,刚一来学校任课,就被学生们取了个“黑约克夏”的外号(“约克夏”是当时中国从英国引进的猪种,俗称“大白猪”)。
  黑约克夏方头方脑,五官紧凑,身子敦实得像个碾盘。可是这么一个五短身材的矬丁却满腹才学,举止优雅。他对历史研究颇深,闭着眼就能说出各个朝代的更替事件和文献史实,旁征博引,信手拈来,洋洋洒洒。每朝每代的枯燥的历史事件,春秋合纵连横、楚汉天下之争、大唐盛世传说、大清兴衰荣耻,乃至各朝豪杰风流野史趣典,在他的描述下都变成了传神动听的故事。“黑约克夏”这种独特的讲故事的授课方式极大地激发了同学们学习历史的兴趣,大家不知不觉中就聚精会神了,原来历史学起来竟这么有意思!
  要按阶级成分讲,白希和谢有盼之间的那道鸿沟是不能逾越的,但这家伙渊博精深的学问彻底把谢有盼折服了,听他的课总让谢有盼意犹未尽。可是谢有盼平时就是有再多的疑问,也不会去向白希请教,而宁愿在课余去县图书馆查询相关的历史资料,细细地品味,历史在他的面前,渐渐变成一面镜子了。他领会到英雄豪杰皆崛起于乱世,弄潮于风口浪尖,在动荡变革的时代中,像父亲这样老实巴交的人,大多只是稀里糊涂地随波逐流,丝毫没有去主动选择和设计自己的人生。他觉得父亲只是革命中侥幸生存下来的一个底层军官,只会扛枪埋头奋战,却不善于思考,父亲当年但凡具备一点观察时局的眼光,但凡具备一点争取前途的自觉性,在关键的时候看看风向,快走两步,必能得到辉煌得多的政治资本。如今新中国没了仗打,他就只能回家继续当农民,连个村官儿都当不好。他很为父亲惋惜和悲哀,对父亲曾经的丰功伟绩也渐渐觉得微不足道了。谢有盼告诫自己决不重蹈父亲的覆辙,他把一句“性格决定命运”的名言,用醒目的大字体誊在自己笔记本的扉页。
  谢有盼心中升起一座远大前程的坐标。生正逢时啊!父亲拎着脑袋半路革命给自己打下的基础,无论如何不能轻易浪费。以自己的聪明和勤奋,应该能够抓住机会,腾云驾雾般上几个台阶。这可是中国几千年来不曾有过的年代,新中国的诞生不是一次简单的政权更替,而是一次深刻的社会变革,可谓翻天覆地。共产党在中国掌权,是自己这个出身农村的青年的一次机遇,千载难逢!大跃进这样的变革只是前进的序幕,国家要大立,必先大破!父亲的使命也罢,命运也罢,已经成为历史,新中国的建设更需要像自己这样的有志青年。他要去红太阳升起的地方,干出一番自己的革命事业,远远超过父亲。他脑子反复浮现出一个场景:他,谢有盼,带领着同学们,在光芒万丈的天安门广场向毛主席挥手,接受毛主席的检阅,聆听毛主席的教诲!那是何等辉煌何等风光啊!
  计划已定,谢有盼冷眼看众生,愈发觉得自己就是天将降大任的那个人。同学们以留在县城工作为人生最高目标,简直就是一帮实心儿土包子。唯一可以欣赏,甚至和自己有些投缘的,左顾右盼,还就剩这个右派班主任。他见多识广,博古通今,是可以给自己一些指导的。对要和这个右派套近乎产生的尴尬,谢有盼微微一笑便化解了。要成就大事,就必须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人和事。古人云大行不顾细谨,蔺相如大度能容廉颇,孟尝君可结交鸡鸣狗盗之徒,自己还学不了古人?
  “白老师,您常说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海纳百川和威仪四方,可是为什么中国总是处在被外族的侵略之中?中国版图那么大,可是从秦统一六国开始,一直到新中国建立,因为外族入侵改朝换代的历史比比皆是,而外族入侵的手段,基本上都是简单的武力,蒙古三十万骑兵,满清也只区区十几万,就可以横扫中原,统治百年。中华文化既没能保护中华民族的安全,又没能引领中国走向强大,那么‘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对于中华民族的意义是什么呢?那么‘威仪四方’从何谈起呢?”
  白希对谢有盼这个学生颇有好感。他发现谢有盼是一个喜欢思考并很有想法的学生,虽然谢有盼看上去总是神情阴郁,眼睛背后却似乎藏着一股呼之欲出的火焰,透出一种坚强的信念,更透出一种暗藏的野心。这个学生在人前总是显出一副不屑的样子,上课时目光游移,可白希知道他不会漏掉自己说的每一句话。他平时少言寡语,可只要一站起来,无论提问还是答问都往往一语中的,而且这小子关注的知识已经大大突破了教科书的范围,特别在历史课上。这样的学生在县中学里可不多见,白希还特地在教务处了解了他的一些背景,深有惜才之意。
  “问得好!谢有盼同学能问出这么有深度的问题,真不简单!学历史就需要这样多思考,多质疑,多总结。不过我首先要告诉你们,对这类问题的回答,只有不同的答案,没有正确的答案!所以我的回答并非定论,仅为我的一家之言,同学们都只能作为参考。
  “文化是一个很宽泛的概念,几乎很难界定其内涵和外延……隋唐时期,中国国势强盛,发达的经济和科技带来了人们思想的活跃和文化的繁荣;而同时期的西欧才刚刚过渡到封建社会,还处于愚昧保守、思想僵化呆滞的状态,老百姓还在穿麻袋片子。在历史上,中华民族经历了多次的民族大融合,民族的大融合必然导致民族文化的大融合,中华文化逐渐兼收并蓄、海纳百川。中华文化对东边的朝鲜、日本,西边的古印度、波斯和阿拉伯,乃至全世界都有广泛而深远的影响。伊斯兰教创始人穆罕默德也曾对他的弟子说:学问虽远在中国,亦当求之。隋唐宋元时期的中国,特别是唐朝,朝廷在政治上十分自信,奉行‘中国既安,四夷自服’的政策,四海归附,唐都长安当时不仅是全国的政治中心,也是亚洲各国的文化交流中心,中国深受各国的尊重,中华文化威仪四方。
  “中国版图很大,但却曾屡遭外族外国的侵略,这是事实。但是这个问题不能直接归责于中国文化。一方面,一个国家文化底蕴的深厚并不必然带来国家的强大,而强大的国家并不必然拥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另一方面,大国不一定强,强国不一定大,这跟大自然里最富于攻击性的动物往往个头并不大是一样的道理,比如狼,老虎,豹子等等,倒是大象和牛、马都比他们大,可性格温和。比起曾经侵略我们的外族外国来说,中国可谓大得无边,大得什么都不缺,以至于法国大哲学家罗素曾这样说:如果世界上有一个国家自豪得不屑于打仗,这个国家就是中国。中华民族在历史上也有侵略外族的历史,但总体上说,中华文化是一种非侵略性文化,地缘因素对于中华文化这一特性的形成起了关键性的作用……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脊梁,但是文化的‘威仪’不直接体现在军事对抗力方面,它的力量体现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文化是一种软实力,它常常通过知识、信仰、精神等形态,融入或转化为经济、政治、军事等物质力量。所以罗素先生又说,‘不管对于中国还是人类,文化问题都是根本’,‘进步和效率使我们富强,却被中国人忽视了。但是,在我们骚扰他们之前,他们还国泰民安’……
  “再说宋朝,大宋疆域广大,国力强盛,是当时世界上其他国家都无法相比的。可是问题也就在这里,文恬武嬉,天下无忧,不思打别人,却忘了保护自己,竟然置外边的辽、金、西夏、蒙古等虎视眈眈的群狼于不顾。而这些个主儿都穷得只剩一股子血性,看着你大宋如此富饶却又如此疏怠于自保,怎能不起歹心?于是人家天天穷兵黩武,大宋王朝却天天歌舞升平;不言兵事,不修军备,如是纵是大宋经济如何强盛,文化如何深厚,又如何挡得住这帮虎狼之师?又比如满清和日本,二者一个是鞑虏,一个是倭寇,都曾把我们打得落花流水。他们在入侵之前已经对中国研究了几十年,把中国研究了个透!他们倾举国之力发展军事,目标就是侵略!满清的八旗兵,日本的武士道,战斗能力极强,又都是猛然发动进攻,当时脚跟还没站稳的李自成和被军阀混战搞得千疮百孔的中华民国,又如何能是他们的对手?”
  “正如您所言,日本窥视中国已非一天两天,从清朝末年就都看出来了。可当局为什么就没有针对性地加强战备以抗外辱?蒋介石竟然奉行‘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等到日本人占了东三省,又占了平津,直到淞沪会战之后,才与共产党携手全面抗战?蒋介石为什么打内战的本事那么大,可在日本人面前却不堪一击?”
  “这个问题,追到根子上倒可以从文化方面找原因。中华文化也有消极落后的特性:内耗性和无序性。内耗必然阻碍共同秩序的建立,而共同秩序的缺失又滋生和强化内耗,二者在互为因果中陷入恶性循环……频繁的改朝换代是中国社会最大的内耗,是对社会秩序最严重的破坏,这是中国社会发展缓慢的最主要原因!中国的内耗文化历史悠久,就从‘春秋多权谋’算起吧,至今也有两千多年,中国两千多年历史始终都在这朝代兴衰的轮回中徘徊!‘家天下’之下,皇权无边,于是人人想当皇帝;而每个家天下又必然腐朽,于是要推翻,打破秩序;于是为争夺皇权的无穷无尽的征战就将人民拖进无穷无尽的苦难和动荡之中……无止境的内耗扼杀了中华民族的创造力,阻碍了中华民族走向民主和科学。而在西方基督教文化下,动荡之后,人们能够致力于平等和民主秩序的建立,并逐步巩固之……让人主动放弃至高无上的权力,在中国人看来是不可思议的事情,可是被尊为美国‘国父’的华盛顿总统为了建立民主政体,竟然主动退下了总统的宝座;另一位杰出的美国总统林肯说:正如我不愿成为一个奴隶一样,我也不愿成为一个主人……
  “外战外行内战内行,‘攘外必先安内’,这在中国历史上并不少见,这种现象放在中国的内耗文化这一背景下就不难理解了。清朝末年,太平天国进攻北方,帝国主义列强也在中国沿海进攻,有大臣问慈溪太后,为什么不先抵抗外辱,而是要全力进攻太平军?慈禧说,洋鬼子只想要大清的银子,至多是一块殖民地,而太平军要的却是大清的江山!蒋介石当时的心态也无非如此。‘攘外必先安内’是宋朝老祖宗的首创,倒并非老蒋发明,从民族利益角度讲,蒋介石的行为是应受谴责的,而从他个人的政治前途角度讲,这是他明智的选择。由于蒋介石认为当时共产党才是他的心腹大患,所以虽然日本占领东三省多年,他并没有集中力量把日本人打回去,而只想与敌相安,好腾出手来剿灭红军。他的算盘打得很好,红军差点就全军覆没了,可是老蒋低估了日本人的野心。中日一衣带水,日本人可不是当年的英法联军,他们不只是想要中国的财富,更想要中国的大好河山。日本人还洞悉了蒋介石的如意算盘,表面却装出一副真的只想要东三省的样子,背地里预谋全局,待老蒋首尾难顾时,才发动了全面战争……”
  “好吧白老师,那我换一个问题:日本人为了侵华准备了这么多年,为什么没有像满清一样把中国全打下来?”谢有盼还是穷追不舍。
  “正如我前面提到过的,日本为侵略中国前后准备了几十年。从军事的角度讲,日本攻打中国,他们挑选到了最好的时机——军阀割据,蒋介石刚刚从形式上统一中国,其实各地军阀都心怀异志。看着是几百万国民革命军,其实是一盘散沙。战斗力不行,武器装备也很稀松。一遇战事,多数先考虑各自保存实力。红军能够逃出蒋介石的包围圈,原因也在这里。
  “日本人非常了解国民政府的军队,动手自然胸有成竹。所以战争开始的时候,日军很快就打下小半个中国,中国正面战场上的军队被迅速击溃。所谓机不可失,日本人把握得很好。可是从世界大局来看,日本人发动这场战争却选了一个最不利的时机。整个世界当时都在战争的阴云之下,法西斯和反法西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4 6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