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谛闲大师遗集-第10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疆之粟散王也。刹利,王种也。仁恕为志,奕世君临,故称王种。婆罗门,此云净行,谓守道居贞,洁白其操之称。齿德俱尊,上敬下归,乃称长者。富而不贵,蓄德怀仁,曰居士也。八部,如品末释。或作彼王,化彼眷属。或现诸身,在彼众中,说法教化。故云处种种会也。
  ○壬二 辩能学心
  如是一切,我皆随学。
  上来本师从因至果,种种难行苦行,不唯一佛如是,而历古诸佛,莫不皆然。所以得成无上正等正觉。本师亦随古佛学。俗语有之,彼既丈夫我亦然,不应自轻而退屈。故曰如是一切,我皆随学。
  ○辛二 随诸佛学
  如今世尊毗卢遮那,如是尽法界虚空界。十方三世,一切佛刹。所有尘中,一切如来。皆亦如是,于念念中,我皆随学。
  首句,承前结指。意谓,我所以云皆随学者,如今本师世尊毗卢遮那是也。如是下,正言本科。谓尽虚空界,十方三世,一切佛刹,微尘数如来,我亦如是皆随学也。言于念念中者,须知吾人自心,念念有佛成正觉也。如出现品云:“佛子,应知自心,念念常有佛成正觉,何以故?诸佛如来,不离此心,成正觉故。自心既尔,一切众生心亦然”。佛者,觉也。一念觉,即一佛出世。念念觉,即诸佛出世。我念念思惟觉,即念念皆随佛学也。
  ○庚三 结显无尽
  如是虚空界尽,众生界尽,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我此随学无有穷尽。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
  如上观心释文。心既无尽,则我随学亦无尽也。
  ○己九 恒顺众生愿
  ○庚一 牒九愿名
  复次善男子!言恒顺众生者,
  言恒顺者,恒,常也。顺,是随顺。众生种类万别,根性千差。若言恒常随顺,不亦难乎?前科于佛,言随学。谓诸佛因果之行,可宗可慕。顺于真理,故须运心仿学。今于众生言恒顺者,众生善恶之行,不离迷心。O犷乖道,非可轨持,故不言学。然不坏假名,不灭假相。法无自性,一切皆如。常以同体大悲,融通物我,故云恒顺。在迷执行者,我心过坚者,固为难事。在悟心大士,见解融通者,诚易易也。彼悟心人,自先以旷荡虚心,物我无二。自觉真性,凡圣不差。上合十方如来,下同六道含识。如是见解,如是用心,方名普贤第九行愿,故云恒顺众生。
  ○庚二 释行愿相
  ○辛一 正明
  ○壬一 明所顺境
  谓尽法界,虚空界,十方刹海。所有众生,种种差别。所谓卵生,胎生,湿生,化生,或有依于地水火风而生住者。或有依空,及诸卉木而生住者。种种生类,种种色身。种种形状,种种相貌。种种寿量,种种族类。种种名号,种种心性。种种知见,种种欲乐。种种意行,种种威仪。种种衣服,种种饮食。处于种种村营聚落,城邑宫殿,乃至一切天龙八部,人非人等。无足二足,四足多足。有色无色,有想无想,非有想非无想。
  第一行,总标方处,以显境宽。众生者,何谓也?谓以四大五蕴,根尘识界,因缘和合。假名为人,号曰众生。所谓下,先显四生。或有下,后明余五。依义别显。言四大,依空,及卉木,而生住者。是明依止差别。种种下,明种类差别。言生类,天上六欲,人间四洲,以至羽毛鳞甲,万别千差。言色身,有O有妙。形状,有横有□。相貌,有妍有媸。寿命,有长有短。种族,有贵有贱。心性,有刚有柔。知见,有邪有正。欲乐,有善有恶。意行,有定有散。威仪,有动有静。如是等犹若河沙,故各言种种也。衣服乃至宫殿,即受用差别也。乃至下,摄所余类。天龙八部,具如经末所明。有色无色下,正明余五。谓有色、无色、有想、无想、非有想非无想、名五类也。前言四生,后言五类。包尽三界内,一切众生无遗耳。俱舍偈云:“倒心趣欲境,湿化染香处。天首上三横,地狱头归下”。论曰:如中有身,往彼受生,先起倒心,驰趣欲境。彼由业力,所起眼根,虽住远方,能见生处父母交会,而起倒心。男中有,缘母,起于男欲。女缘父,起于女欲。反此二缘,俱起嗔心。若湿生者,染香故生。谓虽在远处,亦能□知生处香气。便生爱染,往彼受生。随业所应,香有净秽,秽即臭气。若化生者,染处故生。谓虽远,亦能观知当所生处。便生爱染,往彼受生。随业所应,处有净秽。又天中有首正上升,如从座起。人、鬼、傍生、三类中阴,还如人等。地狱中阴,头下足上,颠坠其中。余五类,则O细差别。此明报相。下二界,有色为O,无色为细。于有色中,有想为O,无想为细。非有想非无想,则无色中,唯举其细。对余为O。以上但配所依,及O细耳。若言配五道者,天及地狱,唯化生。鬼具胎化。人畜各通四。鬼胎生,指地行罗叉,夜叉,及鬼子母儿,余皆化生。人具四者:卵,如毗舍佉母。卵生三十二子。胎,如常人。湿,如?女。从庵萝树,湿气而生。即庵萝女也。化生,如劫初之人,从二禅天,下生人间。畜具四者,谓龙与金翅鸟,各有四生。故正法念处经云:化生金翅鸟,能食四生龙,如次湿胎卵,能食三二一。余鸟皆卵,余兽皆胎。着地飞空,微细蠢动,不可具述。
  ○壬二 明能顺心
  如是等类,我皆于彼随顺而转。种种承事,种种供养。如敬父母,如奉师长,及阿罗汉。乃至如来,等无有异。于诸病苦,为作良医。于失道者,示其正路。于闇夜中,为作光明。于贫穷者,令得伏藏。菩萨如是平等饶益,一切众生。
  首句,承上起下。我皆下,正明随顺。言于彼顺转者,谓随上彼彼众生,生观想心,故云转也。言敬父母者,本生心地观经云:“父有慈恩,母有悲恩,长养之恩,弥于普天。此间所高,莫过须弥,悲母之恩,须弥过之。世间之重,大地为最,悲母之恩,亦过于彼。若背恩不顺,令其怨念。父母发恶,子即随堕。以百千种上妙供具,供养一百五通仙人,不如以微少物,供养父母。校量其福,不可为比”。言如者,同也。非似也。谓恒常对于众生,同父母一样看待。虽非亲生我的父母,当如亲生一般,故云如也。梵网经云:“一切众生,男者是我父,女者是我母,我生生无不从之受生。”故六道众生,皆是我父母。校今如字,更为亲切。言奉师长者,经云:“生我者父母,成我者师长,我之法身,由师口生,从法化生,乃至教诲引导,直至菩提。”故知师恩,过父母恩也。若见众生同师长,顺斯恒矣。阿罗汉,世之大福田也。顺之获福,逆之得罪。乃至,超?之词。以中间还有辟支佛,诸菩萨,故云乃至如来。若见众生,同彼出世四圣,故曰等无有异。于诸下,教我发愿。谓于诸病苦众生,我愿作良医,应病与药。于失道迷路众生,我愿指示正路,而导引之。于昏暗巨夜之时,我愿作明灯,以照痖之。于贫穷苦恼众生,我愿出其隐伏宝藏,令得终身而受用之。恒顺众生菩萨,宜如是平等,饶益众生。
  ○辛二 征释
  ○壬一 令如来喜
  何以故?菩萨若能随顺众生,则为随顺供养诸佛。若于众生尊重承事,则为尊重承事如来。若令众生生欢喜者,则令一切如来欢喜。
  首句征。意谓对于如来,理合恒顺。何以见众生,亦必要顺耶?菩萨下释。意谓若顺众生,便为顺佛。若不顺生,佛心不喜。
  ○壬二 增大悲心
  ○癸一 征
  何以故?
  意谓生佛悬隔,何以令众生喜,便为令诸佛生喜耶?
  ○癸二 释
  ○子一 法说
  诸佛如来,以大悲心,而为体故。因于众生,而起大悲。因于大悲,生菩提心,因菩提心,成等正觉。
  释意谓,佛以大悲心为体。若不顺生,不合佛体,此即同体大悲也。谓大悲欲化众生,须学化生之智。智既圆矣,自明成佛。而菩提心,必具大悲,大愿,大智故也。所以言诸佛如来,以大悲心为体也。世间凡夫之悲,不名为大。出世之悲,方名为大。于出世中,二乘之悲,不名为大。佛菩萨悲,方名为大。今是普贤摄化之悲,普解一切,弥纶而不漏,称之为大。见诸众生,恒处生死五趣轮回,造诸恶因,受诸苦楚,菩萨愍伤,深加恻怆,故称悲也。
  ○子二 喻明
  譬如旷野,沙碛之中,有大树王。若根得水,枝叶华果,悉皆繁茂。
  生死悬绝,回无所依,名为旷野。不生善根,喻以沙碛。佛菩提法,如大树王。智慧禅定。犹如枝叶,菩萨依学,方之以华。诸佛证之,目之为果。一切众生,以为其根,以大慈悲,而为其水。水滋树根,华果繁茂。悲念万类,成就佛因。合文备矣。
  ○子三 法合
  ○丑一 正合法
  生死旷野,菩提树王,亦复如是。一切众生而为树根,诸佛菩萨而为华果。以大悲水,饶益众生。则能成就诸佛菩萨智慧华果。
  言众生为树根者,谓诸佛无不从迷而悟,从妄而真。净名云:“烦恼即菩提,诸佛解脱,当于众生心行中求。”法句经云:“尘劳诸佛种等。”是以证之。
  ○丑二 重征释
  何以故?若诸菩萨,以大悲水,饶益众生,则能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
  首句征。意谓,何以益众生,而成菩提之智。大似与他食,而自己空口饱,有是理乎?若诸下,释意幽隐,宜更揭示。前文云:大悲益生,成就佛智。今文云:大悲益生,成就菩提。但似结前义,不似通难。今当再出经意,令其显然。意云:夫欲智慧圆满成就者,必须自他无异,物我同如。见一切众生,皆是我心所现。故益他,即是益我。生圆,我智方圆。乃牒前语,生起义势。故云以大悲水,饶益众生,即能成就菩提也。
  ○丑三 反结成
  是故菩提,属于众生。若无众生,一切菩萨,终不能成无上正觉。
  此一节文,宜以两种释法。一对缘释。二观心释。对缘者,前文云因于众生,而起大悲,乃至成正觉。正此文之注脚。观心者,又有二意,一攀缘妄想,即是众生。妄即不觉,觉即无妄。无妄,合于本觉,名为成佛。二思惟观察法义,此心念念生起,亦是众生。因此心,念念推察,方见正理。成智,方证菩提,故云尔也。
  ○丑四 结示知
  善男子!汝于此义,应如是解。以于众生心平等故,则能成就圆满大悲。以大悲心随众生故,则能成就供养如来。
  意谓,上来重重征释,可谓澈法底源,毫无覆隐。此种玄义,汝应如是领解,方知恒顺众生,即是增长大悲,圆成大悲。大悲顺生,即是供养如来矣!
  ○庚三 结显无尽
  菩萨如是随顺众生,虚空界尽,众生界尽,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我此随顺,无有穷尽。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
  ○己十 普皆回向愿
  ○庚一 牒十愿名
  复次善男子,言普皆回向者,
  言普皆回向者,谓以普皆二字,收前九门功德。文云,从初礼拜,乃至随顺,所有功德,皆悉回向,正此谓也。回是转义。向是趣义。谓转自所修善业,趣向于三处也。言三处者,一向众生,名回自向他。二向诸佛,名回因向果。三向实际,名回事向理。大疏云:除狭劣障,成广大善者,显益及所为也。若不回向,其心狭劣。肯回向者,一毫之善,皆□法界,故云广大。如回声入角,声则远闻。功德回向,亦复如是。
  ○庚二 释行愿相
  ○辛一 普收前九
  从初礼拜,乃至随顺,所有功德。
  礼拜,是第一愿,随顺,是第九愿。以乃至二字,含摄中间七愿。
  ○辛二 正明回向
  ○壬一 回向众生
  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
  已下所列经文,三处宛尔具足。此科回向法界众生也。
  ○壬二 回向菩提
  愿令众生,常得安乐,无诸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天涅槃正路。若诸众生,因其积集诸恶业故,所感一切极重苦果,我皆代受。令彼众生,悉皆解脱。究竟成就,无上菩提。
  夫回向,必兼发愿。发愿,亦回向意也。故须连带而起,前二行,愿离苦得乐,截恶成善。令尽界众生,皆得如是,则横□十方。当得如是,则□穷三际也。后二行,愿发心代苦,成就菩提。大疏有征,有释。征云:苦由业生,我无是业,何能代得?释云:?有七意:一者起悲。谓明知自居凡地,事必不能。二者修行。谓修诸苦行,后能与物,作增上缘,即名为代。三留惑。谓自留微惑,受有苦身,为他说法,令不造恶。因亡果丧,即名为代。四舍命。谓若见众生造无间业,当受大苦。无异方便,令不造业。愿自断命,先堕地狱。彼堕狱时,令彼脱苦,乃名为代。五由初。谓由于初发心时,有愿在先,愿常处恶趣,乃至饥世,身为大鱼,即名为代。六同真。谓愿是修善,苦是修恶,二修皆是性具,故曰同真。以即真之大愿,潜至即真之苦处,令彼潜消,即名为代。七指体。谓菩萨以法界为身,自他不二,故众生受苦,即菩萨受苦,无有异也。故须代苦。此七意,初一,唯理想。次二,为代缘。次二,实代苦。后二,为观行。即圆妙理观也。设有问云:若依四五二意,尽能普代,何故犹有众生受苦耶?答云:然约有缘,方能代尔。
  ○庚三 结显无尽
  菩萨如是所修回向,虚空界尽,众生界尽。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我此回向,无有穷尽!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
  此科即第三回向实际,以尽于法界,义同实际故。大疏云:回向所以要三处者,凡是菩萨,必大悲下化,大智上求,更须离众生相,及菩提相,故须三也。三必相资,举一即具。谓,一证实相,须向众生。以化众生,成自利,断障证真故。亦向菩提,速证菩提,具一切智,断于二障,方穷实际故。二度众生,须向实际。于惑自在,方能化故。亦向菩提,有上智,方能广利故。三为得菩提,故向众生。不度生,不证菩提故。亦向实际,不证实际,不得真果故。
  ○戊三 结益令知
  善男子!是为菩萨摩诃萨十种大愿,具足圆满。若诸菩萨,于此大愿,随顺趣入;则能成熟一切众生,则能随顺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则能成满普贤菩萨诸行愿海。是故善男子,汝于此义,应如是知。
  此科文似结前二大科,其实结显三处回向也。第一行,正结前二。若诸下,结显三处。回向,谓成熟众生,回自向他也。随顺菩提,回因向果也。满行愿海,回事向理也。是故下,令汝应知。文俱可见。
  ○丙二 显经胜德
  ○丁一 校量闻经德
  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满十方无量无边,不可说不可说佛刹,极微尘数一切世界。上妙七宝,及诸人天最胜安乐,布施尔所一切世界所有众生。供养尔所一切世界诸佛菩萨,经尔所佛刹极微尘数劫,相续不断。所得功德,若复有人闻此愿王,一经于耳所有功德,比前功德,百分不及一,千分不及一,乃至优波尼沙陀分,亦不及一。
  首句,出能校人。人虽但举男女两类,若以道俗合论,乃有九类。道有七类。谓比丘,比丘尼,式叉摩那,沙弥,沙弥尼,优婆塞,优婆夷。俗有二类,即居士,居士妇也。以满下,举能校之宝物虽多,举胜而言,乃说七种。谓金,银,珊瑚,おか,玛瑙,赤珠,摩尼也。世界广,故设无量无边佛刹尘数。宝物多,故言满一切界。此出外财所受用德,诸天人最胜安乐,并出内财能受用德也。以上为所施物胜。布施下,明所受人多。尔所二字,例上大数。即无量无边不可说不可说佛刹极微尘数。如是世界所有众生,以显下凡人多。供养下,显上圣亦多。经尔句举施供时长。相续句,显日日无空过者。如是则所得功德,可谓多矣。若复下,出所校法。意谓人但能闻此愿王,不说全文,唯闻一四句偈,不过少时间耳。非比前之长时,故曰一经于耳。经虽一部,闻k一偈,其所得功德,乃有几何?非比前之宝物多,世界广也。兹言比前功德者,谓前之施供功德,比今闻经功德,百分千分,乃至优波尼沙陀分,俱不及一者,以彼是有为,虽多,有尽。兹是无为,虽少,不穷。古云:摩尼一粒,压倒海宝千般。彼有为同类中比校,胜劣尚能若斯。I以世间物宝,与出世法宝,其一劣一胜,宁得同日而语哉?
  ○丁二 显余众行德
  ○戊一 总明法行
  或复有人,以深信心,于此大愿,受持读诵;乃至书写一四句偈。速能除灭五无间业,所有世间身心等病,种种苦恼;乃至佛刹极微尘数一切恶业,皆得消除!一切魔军,夜叉,罗刹。若鸠槃茶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3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