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谛闲大师遗集-第12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此忏报障杀业罪也。自无始以来,轮转三界,以因彡果。或升或降,或苦或乐,如旋火轮。忽上忽下,不休不息。备历四生身,那一道不去,何一生不受,故云备历。三界为总,六道是别。皆为所依处,即依报也。四生为正报,又四生为习果,三界是报果。报从缘生,习从因有。如是缘,招如是报。如是因,感如是果。丝毫不爽也。胎、卵、湿、化、之四生,如楞严云:胎因情有,情为胎生之因。卵因想生,想为卵生之因。湿因合感,化因离应,皆以情想为因。若用爱见修布施、行慈悲、约人则有亲□,约处则有远近。虽为出世之善事,而美中不足。善中有毒,既有情爱之因。必堕胎生之果。如三业所作之善,能平等心,不分亲□远近,即是菩萨之行,出世之因也。想为虚想,不同情之滞也。因想造恶,堕于鸽雀鸳鸯之身。因想带痴作善,堕于白鹤凤凰之身。因想修定,则为虚空神。因想而得通,则为仙趣。因想而行善,则上升于天。而六道是约□论,四生是约横言,故六道不出于四生。人、畜、阿修罗,具足胎、卵、湿、化。上、诸天,下、地狱,中、中阴身,祗有化生。鬼道通于胎化二生。如颂曰:人旁生具四,地狱及诸天。中有唯化生,鬼通胎化二。今忏六道四生报障,因人道行业注重,故先忏之。四洲六欲,畜类旁生,皆有男女,及非男非女。造罪者,□大地无非造罪之场。或在密室,或在显处,或在陆上,或在水上,或山林中,或广众中,造种种罪。故云:□一切处,起无量罪。此为总说,下则别出杀业。而于众生界中,□杀二业为最重。杀、盗、□、妄、乃根本罪也。无人不作,何人无之。大身众生,飞禽则大鹏,金翅。走兽则虎、豹、豺、狼。乃至人死为羊,羊死为人。人死为牛,牛死为人。以强凌弱,互相吞啖。细身众生,羽类则鸡、鹅、鸟、鸭。走兽则狐、狸、猫、鼠。乃至蚊、蝇、蚤、虱,微细虫豸,亦复如是。如猫捕鼠,鸡食虫。夏天蛇食鼠,冬季鼠食蛇,岂非互相食啖之明证乎?吾人从无始以至今日,大小身均受过,何一类而不食?杀业无量,障菩提道。故今忏悔,愿乞除灭。
某等重复至诚,五体投地。自从有识神已来,至于今日。于六道中,受四生身。于其中间,所起罪恶,无穷无尽。如是等罪,唯有十方一切诸佛,大地菩萨,尽知尽见。如诸佛菩萨,所知所见,罪量多少。今日至心,稽□求哀,惭愧忏悔。已作之罪,愿尽销灭。未作之罪,不敢复作。
  上来陈露罪愆,向后正为恳到求忏。吾等虽未得宿命通,然推今生果,可寻往日因。此中云:有识神以来,上文,均云无始以来。虽一言有,一云无;其实一致,无有二义。如吾人不能知识神从何时而有?既不知故,亦可云无始。迷佛性而有识神,有识神便有生死,有生死便有罪障。有罪障,故今日应忏悔。忏乃忏其有识神以来,因其前乃清净之佛性也。于六道中,受生死身,所起无量罪恶。博地凡夫不能知,二乘小圣亦不能知。惟十方诸佛,诸大菩萨,以三智一心中知,故尽知一切众生所有业障。五眼一心中见,故尽见迷昧凡夫所有罪恶。如佛菩萨所知见罪量多少,生大惭愧,建大忏悔。至诚感佛,无有不应。已作罪恶,忏之令灭。未作之罪,誓不复作,所谓革故不造新也。
仰愿十方一切诸佛,以大慈心,受某等今日忏悔。以大悲水,洗除某等能障菩提。一切罪垢,令至道场,毕竟清净。
  此为恳求慈悲摄受,诸佛登涅槃山顶,圣中之圣,天中之天,故宜仰面求之。愿佛慈悲,俯鉴愚忱,洒我大悲水,洗我烦恼障、业障、报障、一切罪垢,悉皆洗涤清净,令我直至无上菩提。
又愿十方一切诸佛,以不思议力,本誓愿力,度脱众生力,覆护众生力。令某等今日起,誓发菩提心。从今日去,至坐道场。毕竟成立,不复退转。所有誓愿,悉同菩萨所行誓愿。仰愿十方一切诸佛,大地菩萨,以慈悲心,同加摄受。令某等得如所愿,满菩提愿。一切众生,各各具足,满菩提愿。
  从今日起,发菩提心。建四弘誓,修六度行。以如来为父,以菩萨为师。佛之不可思议力,即本有功德力,性德是也。一切众生具此,十方诸佛证此。以佛之所证。被于众生之所具也。本誓愿力,即本地所起四弘誓,修德是也。上二约自利,度脱众生力,覆护众生力,此二利他也。由自利起化他,度脱众生力,大悲也。拔除一切生死苦故,覆护众生力,大慈也。能与毕竟清净乐故,仰求诸佛加被,令我自今日起,誓发大悲之菩提心。从今日去,直至妙觉果海。于其中间,毕竟不退。所发誓愿,与菩萨同,菩萨亦以四弘誓为愿故,愿佛垂悯,得满所愿。我既如是,众生亦然。何以故?法界同体众生,自他不二故。同一体性故。一具足一切具足,一满愿一切满愿。故云:各各具足,满菩提愿。
慈悲道场忏法卷第一

归依三宝。截断疑根。挫情折意入玄门。因果俨然存。忏悔功深。诸佛共垂恩。
南无欢喜地菩萨(云云)
  三宝有无量功德,不可思议之力,是一切众生所归依处。故将入忏悔之门,首先归依。疑根截断,惭愧体露。情,六情根也。意,第六意识也。挫断六情根,打破六意识。吾人内自疑身非法器,外疑大乘非真法,中疑法师非知识,斯疑为菩提之大障。净信不能生者,因情未挫,意未折,故也。今则情已挫,意已折,如是方能入忏悔之玄门。因果不忒,丝毫无差。界内以恶业为因,即有生死之苦果。今建立忏悔,发菩提心,修六度行为因,则有妙觉之乐果。如是因,感如是果,故云俨然存。前忏悔文中,无始至今,所有烦恼结业果报等,一切罪垢,悉皆忏尽。由此观之,则忏悔之功,甚深无量,广大无边。我能忏悔,则诸佛无不垂应。佛恩无尽,粉身碎骨,亦不能报。唯有弘法利生,方足酬其万一耳。此忏共有十卷,每卷末,各有一赞。赞后各有一菩萨之名。今第一卷已竟,故为第一欢喜地菩萨。上来始从皈依三宝,断疑生信,罪垢净尽。本可破无明惑,见真法性。从来未曾得,今方满所愿。庆幸欢喜,踊跃无量,故云欢喜地。现前大众,皆大欢喜,即可云肉身欢喜菩萨矣。否则唯有归依欢喜地菩萨,故云南无欢喜地菩萨也。
启运慈悲道场忏法,一心归命三世诸佛。
南无过去毗婆尸佛。南无尸弃佛。南无毗舍浮佛。南无拘留孙佛。南无拘那含牟尼佛。南无迦叶佛。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当来弥勒尊佛。
慈悲道场忏悔法卷第二
  ○发菩提心第四
  第一归依三宝,乃一切众生所归依处。从今日去,至坐道场,总不离于归依处。但罪障众生,欲令归依三宝,反生种种疑情,故有第二断疑生信之文。如病人服药,反觉难堪,不知药有效力与否。所谓若药不瞑眩,厥疾不瘳。今之归依三宝,亦复如是。然此是正疑,非邪疑也。于佛法上起诸疑窦,乃是悟之先机。故云:闻法若不疑,终不得见悟。所谓大疑则大悟,小疑则小悟,不疑则不悟。今以疑故,挫其情,折其意,而截断之,令生净信。然狐疑不信,由于吾人无始已来,惑业报三,重积如山之一切罪垢所障故。所以有第三忏悔之文。既忏悔已,罪花凋谢,清净明洁,故须发菩提心也。吾等自无始来,历时既久,遇佛亦多,发心因缘,不一而足。中间于先佛世时,教令发心,求菩提道者,固亦多矣。或遇善知识而发,或遇境缘而发。但以惑业报三障深厚故,愿行力微故,稍遇恶缘,即便退失。斯由信心不坚,行愿不固,悠悠扬扬之所致耳。如世人六根对于六尘;唯声色货利是逐,耗费一生光阴,虚生浪死,比比皆是。如出家人,初发心时,原为了生死,成佛道。故肯守淡薄,能发道心。及至于后,才有名闻,稍受利养,即为所牵。或因门庭而退者有之,或因声誉而退者有之,此犹上焉者也。其次焉者,大诸被声色所缚,造地狱因,真可怜愍矣。或有人天福报,被五欲所迷,一味沉耽于乐。或生于无佛法处,随顺世间种种恶法。或生于北俱卢州,边地下贱,皆不遇佛,不闻法,长夜漫漫,梦梦不已,生死死生,何能发菩提心?立菩提愿?修菩提行耶?佛菩提心者,从大悲起。佛正行中,此心为先。欲求佛道,先以大悲熏心,乃至得果之后,欲行化他者,亦必以此大悲为之本也。梵语菩提,此翻为道。有三种不同:一曰真性菩提,此以理为道也。二曰实智菩提,此以智慧为道也。三曰方便菩提,此以逗机契理为道也。然菩提有大小之分,小者如罗汉,辟支。虽有生空菩提,无大悲心,不能利人,非真菩提。所谓二乘精进无道心,即此之谓也。大指佛果,我今发心,不为自求人天福报,亦不为求声闻缘觉。惟依最上乘,发菩提心,愿与法界众生,一时同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最上乘、法华称为大白牛车,佛果无上之道也。吾人以中道妙观,观一切世出世间,情与无情等境。皆是唯心所现,唯识所变,一一无非不思议妙境也。今当观于不思议境,依无作四谛,立四弘誓愿,起大悲心,依苦谛,誓度无边之众生。见三界九有,一切众生,未度苦谛。三苦八苦,无量诸苦。迷真逐妄,不思出离。是故我今发心,将来度尽众生,依集谛,誓断无尽之烦恼。见三界九有,一切众生,未知集谛,为见思、尘沙、无明、种种烦恼,缠缚不脱,随业报生。是故我今发愿,将来断尽烦恼。此二誓愿,以大悲而下化众生也。依道谛,誓学无量法门,见三界九有,一切众生,未修道谛,戒定般若十二部经,无熏闻思。不知修学,四心六度,三十七品助菩提法,诸波罗密门。是故我今发愿,将来勤学法门。依灭谛,誓成无上佛道。见三界九有,一切众生,未证灭谛,迷觉体者,不信佛心;悟觉体者,分真未圆;是故我今发心,令一切众生,将来同成佛道。此二誓愿,以大智而上求佛道也。如此发心,一发一切发,名为三心圆发。三心者,如观无量寿佛经云:一者、至诚心,直心正念真如法故,以至诚直心,与真性菩提相应。二者、深心,乐习一切诸善根故,以为植众德本,与实智菩提相应。三者、回向发愿心。谓一毫之善,一尘之福,内起直心。外修善法,尽回向于法界众生,度脱有情,与方便菩提相应。故知修观经之三心,即今圆发三心也。第一、真性菩提。即佛果之体大。依此体大,发离过绝非之心,将来得证法身。第二、实智菩提。即佛果之相大。依此相大,发□穷横□之心,集诸善根,得圆满报身。第三、方便菩提。即佛果用大。依此用大,发大用繁兴之心,所有功德,寸丝不留,尽以回向一切众生,将来得千百亿化身。第一、真性菩提,法身德也,由正因理心发。第二、实智菩提,般若德也,由了因慧心发。第三、方便菩提,解脱德也,由缘因善心发。初发三心,即发三菩提。由三菩提,开发三因。修三止观,破三惑;证三德,成三身;是为发菩提心之大旨也。
今日道场,同业大众。相与已得,洗浣心垢。十恶重障,净尽无余。业累既遣,内外俱洁。次应仰学菩萨,修行直道,功德智慧,由之而生。所以诸佛,每叹发心是道场,能办事故。
  向下劝发菩提心之文,因众生业重,非劝不行故。此段先结前生后。同业大众,前既忏悔业障,所有过现三业罪恶,悉皆忏悔清净无累。故云已得洗浣心垢,内外俱洁。如楞严云:想相为尘,识情为垢,此即心垢也。又云:二俱远离,则汝法眼,应时清明,此即心净也,若身若心,悉蒙十方诸佛,以大悲水,洗除净尽,内外明洁,此结前也。次应仰学下,即生后也。发菩提心,应以诸佛菩萨,为大导师,为大轨范。佛菩萨,身口意俱直,无谄曲也。如佛顶经云:佛告阿难,汝当直心酬我所问,十方如来同一道故。出离生死,皆以直心。心言直故,如是乃至终始地位,中间永无诸委曲相。是知修道先须直心,能以直心为因,则果证菩提自不难矣。净名云:直心是道场,故知直道,即菩提道也。菩萨修行直道,故能出生功德智慧。盖菩萨心直故,不起则已,起则总是菩提心。口直故,不说则已,说则便是菩提法也。身直故,不行则已,行则无非菩提行也。如是发心,心则证诸智慧。如是运身,身则证诸功德。功德,即缘因善性,成福德庄严也。智慧,即了因慧性,成智德庄严也。缘了二性,修德也。正因理性,性德也。从性起修,因修发性,一发一切发。三因圆发,性修不二,事理圆融。所以十方诸佛,无不赞叹此直道菩提心也。故云初发心时,便是正觉。成就慧身,不由他悟,以此菩提心,能办出世成佛之大事故。
唯愿大众,各坚其志,莫以年命,待时漏尽。勿令空去。后悔无益。相与今日,值遇好时,不应日夜,烦恼覆心。宜当努力,发菩提心。
  此正劝发菩提心之文。诸佛既赞叹于前,今各人亦应立坚固之志,发菩提心。如金刚心,一切诸物不能摇动。有志则无事不成,无志则一事不办。世事尚须立志,何况办佛道之大事乎!不发菩提心者,或云家累牵着难发;或云时节因缘未到;或命运多乖不发;或年老年轻不发;有种种推诿处。殊不知今夜不发,缝忽天亮漏尽矣。晨朝不发,顷刻黄昏漏尽矣。不知此生不发,一息不来,就是来世。今日不发,今日空过。今年不发,今年空过。今生不发,今生空过。所以云:若要发时当下发,莫待来年与后年。世事纷扰,那有了期。若因循随尘,一生空过,一失人身,悔之晚矣。年命待时,乃是糊涂知见。而究其所以不能发者,由于烦恼业障盖覆自性故,虽发亦不坚不常也。大众当知,今值太平时世,良好因缘,应当打破烦恼,发菩提心。切勿辜负光阴,当念人命无常,即在呼吸之间。是日已过,命亦随减,宜各努力,发菩提心。
菩提心者,即是佛心。功德智慧,不可格量。盖论一念,况复多念。假使历劫,修无量福。乃至今生,备行余善,不及发心万分之一。算数譬喻,亦不能尽。
  此为较量发心功德。佛心者,即无上正等正觉之心,亦吾人所发之菩提心是也。心、因也。佛、果也。我辈能发菩提心,即能证于无上佛果。如云:不生灭心为本修因,然后圆成果地修证。是知因赅果海,果彻因源,不相谬也。然佛果功德智慧,不可思议测度,可知吾人初发一念之菩提心,其功德智慧即不可较计度量。故华严经云:初发心时,便成正觉。所有慧身,不由他悟。既知一念发心功德,尚不可量,况多念发心耶。又况一日、一月、一年、一生发心耶!况复直至坐道场乎!法华载有以八十劫布施众生,仅有福德,而无智慧,因未发菩提心故也。是知无量劫来,培植福德,不及发菩提心,百分之一、千分之一、万分之一、乃至亿万分之一,直是算数譬喻所不能知也。
又有一人,但作福德,不发菩提无上道心。譬如耕田,不下种子,既无其芽,何处求实?以是义故,须发菩提心。
  此劝作福,须发菩提心。若但作福德,福田虽耕,而未下菩提心之种子。既不下种,芽无由发?芽尚不有,安能望其开觉花,而结菩提果耶?当知不发菩提心,纵修无量福德,皆魔业也。人天福报,有漏之因。报尽还来,散入诸趣。故知欲修诸福德,当发菩提心。如田既耕耘,复下种子,则春种一粒,秋收万颗矣。所以修诸功德,固不可少;而断烦恼,了生死,度众生,成佛道,皆以此菩提心为根本耳。
因缘为证;上报佛恩,下拔一切。所以佛赞诸天子言:善哉善哉!如汝所说。为欲利益一切众生,发菩提心,是为第一供养如来。
  此引经中因缘,作证,欲上报佛恩,须发菩提心,是为第一供养如来故。欲下拔一切众生苦,亦必须发菩提心,由大悲而起故。如大集经中:诸天子向佛发愿,发菩提心,利益一切众生。故佛赞言:善哉善哉!为最胜第一供具,供养如来。非唯我赞,十方诸佛,皆出广长舌之所共赞也。是知欲利益众生,非发菩提心不可;以菩提心,大悲为体故。欲供养如来,亦非发菩提心不可;以菩提心,佛所欢喜故。然菩提心,必仗因缘方得发起。如省庵法师劝发菩提心文,有十种因缘:一者,念佛重恩故。二者,念父母恩故。三者,念师长恩故。四者,念施主恩故。五者,念众生恩故。六者,念死生苦故。七者,尊重己灵故。八者,忏悔业障故。九者,求生净土故。十者,为令正法得久住故。
发菩提心,非止一过,唯应数发,令菩提心,相续不断。是以经言:于那由他恒沙佛所,发大善愿。是知发心,其数无量。
  此劝常持菩提心。发菩提心,非止一次二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3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