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谛闲大师遗集-第2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壬二 别明五性
  ○癸一 总征
  云何五性?
  【记】此科文说明五性。所谓五性,即我佛于自定经名中有云:此经亦名如来藏自性差别是也。原性之本体,则一性一切性,一切性一性,并无差别。言一犹嫌其赘,更何有五?但性体虽无差别,而因众生修证次第,从迷得悟,在功用上则有种种差别。盖性德无差别,修德有差别,故种种差别,皆言修德,非言性德。从迷边说,非从悟边说也。然有差别,即无差别。所谓全性起修,全修即性也。众生同具本觉。因一念无明,迷本觉而为不觉。今或因悟道而有始觉。或因分证而有随分觉。或因流入邪途而有外道性,此所以种种不同也。
  ○癸二 分释
  ○子一 凡夫性
  善男子!若此二障未得断灭,名未成佛。
  【讲】此约初发心人,欲断障而未得。谓修德无功,性德未显。六即中理即佛也。既未断障,不入五性之数,浅深未分故。
  【记】凡有内外之别。此指外凡性。未断二障,不入五性之数。所谓五性者,乃下文声闻性,缘觉性,菩萨性,未定性,阐提性也。五性中最浅者,应由内凡算起。以二障虽未断,而已能伏,外凡则尚不能伏故也。外凡最低者为理即。最高者为观行即。而名字即位其中间。凡夫为二障所迷,丝毫未觉者,谓之理即。因仅具有性德,而毫无修德也。至初发心人,已闻觉性之名,而未悟其理,则为名字即。既闻名字以后,从此而修观行,是为观行即。然二障尚在,总皆外凡。按六即佛者。一理即佛。二名字即佛。三观行即佛。四相似即佛。五分证即佛。六究竟即佛也。
  ○子二 闻缘性
  若诸众生永舍贪欲。先除事障,未断理障。但能悟入声闻缘觉,未能显住菩萨境界。
  【讲】众生,仍指初发心人。畏生死苦,不能入廛垂手,唯欲永舍贪欲。如小乘初果,则云不入六尘。况复二三果等。其本欲永舍贪欲可知。先除事障者,贪欲为烦恼之首,烦恼断则生死亦断,故先除之。保守偏空,正是理障。不复进求,故云未断。由此但悟人空,离于分段生死,证入声闻缘觉。故云未能显住菩萨境界。此科摄五性之二:一声闻。二缘觉。因同属小乘,故合明之。
  【记】此指声闻缘觉二种而言。自内凡位起修止观,降伏二障。虽不能亲见妙性,而相似现前。即楞严经所谓情既不缘,根无所偶,返流还一,六用不行是也。声闻初果,顿断三界见惑,亦得人空,名须陀洹。此云预流,谓初预圣流,名见道位。再进,断欲界六品思惑,余三品惑尚在,犹润一生。是为二果,名斯陀含。此云一来。再进,断欲界思惑尽,不复还来欲界。是为三果,名阿那含。此云不还。既得三果。住四禅地。用多念无漏,去多念有漏。得根本智,了此一念无漏,一念有漏,遂入五不还天。进断上界七十二品思惑。得四果,名阿罗汉。谓所作已办,不受后有也。从此用功,证辟支佛位。缘觉有二种:一部行缘觉。二麟角缘觉。又出有佛世,谓之缘觉。出无佛世,谓之独觉。此等声闻缘觉,但见空,不见不空,故为小乘。于二障中,先断事障。事障者,即见思二惑也。二惑既净,事障方除,唯理障未断。界外无明,完全尚在。故曰未能显住菩萨境界。
  ○子三 菩萨性
  善男子!若诸末世一切众生。欲泛如来大圆觉海,先当发愿,勤断二障。二障已伏,即能悟入菩萨境界。若事理障,已永断灭,即入如来微妙圆觉,满足菩提及大涅槃。
  【讲】众生,偏指有大根人。众生虽言一切,独取已发大心,要求无上菩提。故云欲泛觉海。佛意以圆觉如海,显其容纳分流。而修习趣入,即同浮波泛浪,先当发愿等,正如来明示方轨,令末世仿行也。大乘根器猛利,愿乐精勤,二障同伏同断,故勤断二障也。不似二乘劣器,但念空无相无作,先断事障,急欲脱离分段,出三界以自避耳。历三贤位,种习现次第分伏,如石压草,石不动而草不起,名为已伏,谓已能治伏也。既能治伏,进成见道,故云悟入菩萨境界。此约初地说。从初地至十地,渐次进断二障,入妙觉位,名为永断。谓现种习尽,如金出□,故云即入如来大涅槃也。
  【记】破界外之见思,与界内之见思不同。界外见思为住地无明,最不易破,须断生住异灭四相故也。凡夫发心欲泛如来大圆觉海,事虽甚难,而本同具有圆觉性。圆觉之体,离过绝非。圆觉之相,竖穷横□。圆觉之用,用等恒沙。因其三者皆大,故名曰海。欲泛此海,中间须经烦恼之流。风浪既大,且有五百由旬之广。须发大愿,立大志,修大行。发愿为修行中之最要者,所发之愿,即四弘誓愿也。发此誓愿,志在成佛。欲成佛,必先度众生。欲度众生必先断二障。断之之法,不外于四正勤。(未断恶须令断。未生恶须令不生。未生善须令生。已生善须令增长。)未断之前,须藉如幻三昧之力,方能调伏。菩萨断障,所历地位,为三贤位,即十住,十行,十回向,(十住修空观。十行修假观。十回向修中观。空假圆融)是也。菩萨入初住时,先断见惑,断除灭相无明。从二住至七住,断界内思惑,伏界外思惑,灭异相无明。是为二障已伏。八住伏界内尘沙。九住断界内尘沙。兼伏界外尘沙。至十住则有出假神通游戏度生。然界内事障虽除,而界外理障未除。所谓住地无明者,极不易断。必须历劫修行,进破界外无明。由此经历十行十回向,断得一分无明,见得一分圆觉,是为悟入菩萨境界,入初地位。直须破四十一品无明,方能断尽住相无明,净除理障。而最后尚有生相无明,更须修金刚三昧以对治之,二障始可永灭。圆满菩提,归无所得。
  ○子四 不定性
  善男子!一切众生,皆证圆觉。逢善知识,依彼所作因地法行。尔时修习,便有顿渐。若遇如来无上菩提正修行路,根无大小,皆成佛果。
  【讲】此通指初发心人,欲断障而未能,故浑言众生。圆觉是人人固有之性,不假修成,故曰皆证,谓理证也。其所谓修者,不过净治现业习气耳。初发心人,必先逢遇良好师友,切磋琢磨,方成良器,故师友不可不简择也。如下所明。若言三乘知识,即以谛缘度为因地之法行。学人依彼所作,尔时修习,便成三乘渐教人也。若遇如来无上知识,示以正修行路便成佛果顿教人也。故此科不定性。足见根性原无大小,全凭师友为缘。亲之近之,诚不可不慎也。
  【记】此科释不定性。原众生之性,本皆不定。若论大圆觉性,人人同具,故曰皆证圆觉。然众生所具之圆觉,乃是本来之性德,必须加以修德,方为能证。而所谓修者,要不过净除流识习气而已。修行必资师友,故以得遇善知识为最要着!善知识亦有种种。如遇声闻阿罗汉,则教以修四谛为因地法行。遇缘觉,则教以修十二因缘为因地法行。遇菩萨,则教以修六度为因地法行。又三乘诸教,有顿渐之不同。遇通教善知识,则以无言说道。遇别教菩萨,则教以发广大心。此二者皆属渐教。若遇圆教菩萨,则教以先悟圆觉之理,任运断惑,圆伏五住烦恼,此为顿教。再上而能遇佛,则不教修声闻缘觉,亦不教修渐次,而教以修如幻观,开如幻众,作空华佛事,建水月道场,不住相而布施度生,是为无上菩提正修行路。外不住境,内不住心,名之曰正路者,历五十五位菩提路也。众生根器,无论大小,皆成佛果,此圆顿之因地法行也。
  ○子五 阐提性
  若诸众生,虽求善友。遇邪见者,未得正悟,是则名为外道种性。邪师过谬,非众生咎。
  【讲】众生,仍指初发心人。言发心求道,必先求师友引导。不意善友不遇,偏偏遇到邪见外道,指示入门,故云未得正悟。西竺,如方论师,口力师,事水事火等,虽有修习方法,但是邪悟而已。可见声闻缘觉等,虽大小有异,仍为正悟。以是佛道种性。堪成佛故。此非彼比,故名外道种性。谓心游道外,定性不移。由此障佛种子,不得成佛。故教中称为无性阐提,以其无佛种性,谓断善根人也。邪师过谬者,如此方之邪教,以利惑人,受其惑则丧心失志,故非众生咎也。初心人当善避之。
  【记】阐提此云断善根,弥戾车此云恶知见,亦阐提类也。众生性既不定,须得善知识为之诱导。不幸而遇邪见,不得正悟。所得之觉,是为邪觉。所悟之理,皆属邪理。所闻所见,皆属生灭。或着于有,或堕于空。或起于二边。或谓心外有法。是为邪悟。迷真着妄,将妄作真,不遇佛乘,不闻佛法,成为外道种性。毁谤正法,堕落三途,是真所谓可怜悯者,咎由邪师,不在学者。
  ○癸三 总结
  是名众生五性差别。
  【讲】最初发心,本为求佛菩提。但以遇缘差别,致成五性攸分。毫厘之乖,天地之谬。真似不可不辩。邪正不可不审。大士致问,良有以也。
  【记】总答上文修佛菩提几等差别。
  ○己四 示入尘方便
  ○庚一 应问开示
  善男子!菩萨唯以大悲方便,入诸世间,开发未悟。乃至示现种种形相,逆顺境界,与其同事。化令成佛,皆依无始清净愿力。
  【讲】准前问云:回入尘劳,当设几种教化方便?今示之曰:菩萨行满回入尘劳,唯以大悲为主。违大悲,不能入尘。无方便,不能度生。故云唯以大悲方便也。方便有三。入诸二句,名入世开发方便。谓入有情世间,度诸凡外。入正觉世间,度诸三乘。入器界世间,普度一切含情抱识。开发未悟者,菩萨以滞着二边,或未离但中法爱,亦邪悟所摄。余可知也。今云开发,令得正悟,不被邪悟所惑故。乃至下,名示形同事方便。谓示种种形,如观音三十二应等。现正信男女,与出家二众,依戒定慧,修诸正行,名顺境界。现外道魔王,与六群比丘,依贪嗔痴,作诸非法,名逆境界。同事者,同顺同逆。无非蜜摄其心,易信从故。化令句,名化必究竟方便。谓教化众生,令成佛果。所谓如一未成,终不泥洹也。依者,不背义。无始者,遥指多劫以前,至今不纪时代故。发心不为自求人天福报等,唯依最上一乘发心,故以清净称之。愿与法界众生,同得菩提,故又以愿力称之。谓无始所发愿力,若化不究竟,则大愿背矣!今云化令成佛,故曰皆依。谓所发之愿,皆不背也。
  【记】此发明教化方便也。不大悲不能入尘,不方便不能度生。度生以方便为首,入尘以大悲为宗。开发者,未悟使悟,悟偏使正是也。菩萨修行,原为度生。然欲利人,必先自利。及修行圆满,则乘其愿力,回入尘劳。开发方便亦有三:一入有情世间,开发凡外。外道不了唯心,凡夫念念著有,不悟真空,故菩萨开发之也。二入正觉世间,开发三乘,使其融空假而入中道。盖声闻缘觉,但滞于空,不见不空。不空尚未之见,更何论乎中?故菩萨必教化之,使之出假入中,断变易生死。又渐教大士,贪嗔痴尚未尽断。例如说勤求佛道,即贪也。鄙二乘不能求佛道,嗔也。不了众生皆有佛性,痴也。菩萨教化之,令舍三毒,悟中道之理,不住二边,所谓一中一切中也。三入器世间,普度一切。菩萨本是法身大士,为众生故,回入尘劳。示现种种形相者,即如观音三十二应是也。同事为四摄法(布施爱语利行同事)之一,举一以概其余也。
  ○庚二 为机劝修
  若诸末世一切众生,于大圆觉起增上心。当发菩萨清净大愿。应作是言:愿我今者,住佛圆觉,求善知识。莫值外道,及与二乘。依愿修行,渐断诸障,障尽愿满,便登解脱清净法殿,证大圆觉妙庄严域。
  【讲】现在菩萨行满,回入尘劳,当在末世。今劝末世众生,发心应当遵依,故云若诸。于大圆觉起增上心者,教以遵依菩萨,发菩提心耳。起增上心,全凭愿力摄持,故又劝以当学菩萨,发起大愿。大愿宜云何发?故云应作是言。是言,即所愿之词也。愿住佛圆觉,即为最上乘发心,不为自求人天福报故。愿求善知识,得正知见,开示正修行路故。设遇外道,不免误入阐提。遇二乘,多滞小道。故皆以莫值为愿。依愿修行,宜先自利为急。二障宜先伏后断,若能已伏,便能悟入,由三贤而入初地,故云菩萨境界。若已永断灭,由十地而至等觉,故曰障尽愿满。升进曰登。等觉亲证佛果,不隔余位,故云便登法殿,即常寂光也。无二死曰解脱。无五住曰清净。法身所依曰法殿,指他受用土也。大圆觉妙庄严者,即自受用土。以因行修圆融三观,果上有微妙庄严。乃称性起修,全修在性,故又名大圆觉妙庄严域。域,犹境界疆场也。
  【记】此段文因上有五性差别,故特劝修。我等处此末世,既知圆觉是本有之心,全体具足,不欠丝毫。由此二六时中,刻刻用功,常住圆觉。此圆觉既是本具,自有体相用之三大,故曰大圆觉。悟得此理,依此起修。起,发也。即发菩提心是也。欲成佛道,须发无上之菩提心,故曰增上。发清净大愿者,即四宏誓愿也。愿我以下,即所发愿。六根门头,念兹在兹,方为住佛圆觉。清净法殿,即是大圆觉海。从此方能证得自己大圆觉性,修德既具,性德方现,名曰妙庄严域。弥勒一章,最为切实,无一委曲相,为诸经所未有。先教断轮回根本,知二障,分五性。令众生发愿,同证圆觉。自众生以至成佛,其义皆备。
  ○戊二 偈颂
  ○己一 标颂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记】长行甚详,偈颂从略。
  ○己二 正颂
  ○庚一 颂当断轮回
  弥勒汝当知。一切诸众生,不得大解脱。皆由贪欲故,堕落于生死。若能断憎爱,及与贪嗔痴。不因差别性,皆得成佛道。
  【讲】初五句,正颂轮回根本。二死永亡,名大解脱。贪欲为轮回根本,由不断故,堕落生死。所以不得解脱久在轮回。此其所以当断者,已可见矣。后四句,翻颂前轮回种性。前云恶性,善性,不动性,此三种性,皆由不断贪等轮回根本也。设若于此,发勇猛心,立决定志。修戒定慧,永断贪嗔,及与痴爱。即可以不因此而受差别种性之报,而成佛道也。故云不因差别性,皆得成佛道。
  【记】纵使能修,半途而止,仍不得大解脱。憎爱是润生无明。
  ○庚二 颂修佛几等
  二障永消灭。求师得正悟。随顺菩萨愿,依止大涅槃。
  【讲】长行云:欲泛如来大圆觉海,及至云满足菩提及大涅槃。此约义略颂也。
  【记】不断二障,成凡夫性。能断事障,成闻缘性。能断二障,成菩萨性。遇邪师成外道性。恶知见成阐提性。正悟者,不依于空,不落于有,得中道也。涅名不生,槃名不灭,即大圆觉海。
  ○庚三 颂入尘方便
  十方诸菩萨。皆以大悲愿,示现入生死。现在修行者,及末世众生。勤断诸爱见,便归大圆觉。
  【讲】初三句,颂应问开示。菩萨指因圆果满,回入尘劳者言,前云入尘以大悲为主,现起三种方便。此三方便,全凭愿力摄持。故今云愿入生死以略之也。后四句,颂为机劝修。应遵菩萨发愿度生断障,庶不堕于爱见之悲。障尽愿满,便可归大圆觉妙庄严域矣!
  【记】末世众生,不必急于求悟,先在勤断爱见。盖凡夫着爱。外道着见。爱为思惑根本。见为见惑根本。爱见既除,则二惑根本除矣。
  ○丙三 示顺觉显性
  ○丁一 谢前请后︱︱清净慧章
  ○戊一 具仪谢前
  于是清净慧菩萨。在大众中。即从座起。顶礼佛足。右绕三匝,长跪叉手而白佛言:大悲世尊!为我等辈,广说如是不思议事。本所不见,本所不闻,我等今者蒙佛善诱。身心泰然,得大饶益!
  【讲】初一行半,众中具仪可知。次二行文,谢前成益。广说者,重重分析,循
  循善诱之意。六道何以轮回?五性所由浅深,皆属不思议事。不见者,从前未见广说。不闻者,从前未闻详示。今则既见广说,又闻详示。故云我等今者;蒙佛善诱。善诱者,诱引有序,即前广说。前文所谓恩爱贪欲,渐致六道轮回,发挥无明,显出五性差别,皆善诱意也。又闻回入尘劳,唯依大悲为主,现起三种方便。末世依之,便得证觉。不禁圆解内发,轻安外形。故曰身心泰然,得大饶益。
  【记】弥勒章离障显性,是反显。此章顺觉显性,是正显。圆觉妙心,佛生同一,圣凡不二。有情无情,同是一性。唯须成佛以后方知。至于我辈,不过由研究大乘经典而知之耳。所谓本具之话,非证后之话。有情无情,虽同是一性。然在有情则称觉性。在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3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