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读者 精华版之二-第1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都是最鲜嫩的年纪。他们就遇见了。

  或许,是他刚从私塾里放学回家,碰巧路过侧房,就看见院子里自顾自陶醉在戏文中,款款挪动莲步,和着唱腔舞动水袖的她,不由得被那样清凉透明的声音牵绊住脚步,驻足侧耳。直到太阳落到山的那头去,直到树上的小鸟儿都飞回了窝里,直到,直到她蓦然回首发现了他。脸倏地就红得和天上的晚霞一般,低着头道声“少爷”,还未等他回答,就扭身羞涩地跑回屋里了。

  或许,是她负责打扫他的书屋。她轻柔地擦拭着书桌、椅子、笔架、香炉,带着满心的喜悦忙碌着,一点一点地触碰这些他的东西,然后发现了书桌上那首临了一半的《虞美人》,不禁捧起来碎碎地念道:“碧桃天一栽和露,不是凡花数……”纸上尚有浅浅的墨香,就和他侍郎的眉目一般。一念就是好久,连他进屋了都没有察觉。她凝望着纸上的诗句,倚在门框上的他凝望着她。

  两情相悦,两心暗许。

  一抬眉,一低眼,一辈子就拴在一起了解,从此不离不弃。

  ……

  粗鲁的哭喊声陡然响起,惊得我慌忙把思绪收了回来。原来第一场的告别仪式开始了。我惊讶地忘着那一队真材实料的孝子贤孙们,由一个人领哭,众人合哭,捧着遗像,披着麻戴着孝一路往大厅挺进,一路鞭炮不停。他缓缓地对我摇了摇头说:“她不喜欢这样,我们,不这样。”我宽慰老人道:“对,我们不这样的。”

  我知道他们的故事本来就是和世俗理念无关。

  ……

  他的家庭怎么可能允许产业的继承人娶家里的丫鬟过门。

  可是他们相爱。年轻的他们坚定地彼此誓约,如果这里让他们相爱当然最好,否则,就离开。

  私奔。这个在我眼里仅是古老传说中的美丽诱人的字眼,他们做到了。真的什么都不要了,只要他有她,那么即使海角天边,也去得了。繁华的家业和夺目的地位,通通不及她嘴角眉梢的一丝笑意。

  远走高飞。

  其实也不是很远,只是来到了一个相对安静悠远的小村庄,“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过起“你耕田来我织布,你挑水来我浇园”的农家生活。虽然艰苦,但是自在。他闲来无事就写写戏文,写一出缠绵别致的有关爱情的戏文,由她来演绎,在丰收或者过节的聚会上唱给邻里村民们听。她实在是天生的好演员,即使再简陋的舞台上,一开腔,一亮相,便全身心地融进戏里,动作灵巧,唱腔清丽,况且又是心爱之人为自己写的唱词,更是默契万分,戏不迷人,人自迷。渐渐的名声传了出去,镇上的剧团如获至宝,把两人一同请到剧团工作,一个是戏文主编,一个是当家头牌,妇唱夫随,日子过得富裕了起来。而这个时候,她,也开始孕育着他们迷人爱情的果实。

  孩子出生了。

  他和她就不再仅仅是少年恩爱的夫妻,还努力地扮演好父亲和母亲的角色。他时常抱着孩子到戏院子里看她在台上演出,当观众鼓掌喝彩时,就微笑着告诉孩子,你看妈妈多棒啊。然后绕到后台等她卸了妆,便一家三口和和美美的把家还。真是神仙日子。

  神仙般的日子一直持续到他们的孩子6岁左右。然后那场浩劫就陡然降临了。

  时间差不多到了,我扶着他缓缓地往灵堂方向走去。天阴沉了下来。“这是第二次的黑色秋天。”他喃喃道。眼睛枯涸。

  他将那场浩劫称之为生命中无比黑暗萧瑟的秋天。

  ……

  他大概怎么也不会想到早就被他抛弃的农业,哦,不对,也许应该说“成分”,导致了他人生中第一场黑色秋天的降临。

  莎士比亚说但凡悲剧就是把美好的事物摔碎在世人面前。其实不只是戏剧,生活有时比悲剧更甚。

  十年劳改。沧海桑田。

  我想我永远无法理解那是个怎样的年代,也无法想象他和她还有那个孩子是怎样度过那十年。十年,对于一个孩子,足以决定他今后一生的性格和气质;对于一个女人,足以耗尽她所有的青春和对生活的热情;对于一个男人,足以在他一辈子的道路上留下刻骨铭心的伤痕。

  他劳改了十年,受尽了精神上和身体上的各种折磨,她被迫和他离了婚,独自带着孩子背负着屈辱和痛苦生产了十年。他们的忍耐到底有没有极限,或者是早就过了极限。

  等平冤昭雪后,他疯狂地歇斯底里地到处寻找早已没了音信的妻子与儿子。终于,在那个他们开始生活的小村庄里,找到了几乎认不出的妻子,和那个已经长大成人的孩子。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据说,当他们相拥着两次走向民政局办理结婚证时,在场的所有人都痛哭流涕。再黑暗的秋天也不能让他们放弃对彼此的爱的信仰。

  秋冬过去,春天该要到来了吧?

  经过那次炼狱的人们,个个仿佛转世投胎,和之前的自己完全不同。他们变得谨小而慎微,小心翼翼的生活着,生活平静却不见真实的欢乐。恢复元气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直到他们退休了,有了孙子辈,被儿子接到城市里颐养天年的时候,才渐渐有了从生活中感到的欣慰,生命中最重要的苦难被孙儿粉嫩的小脸逐步取代。就如同所有的老两口一般,他们蹒跚着幸福着,在生命最后的那抹夕阳红里。

  ……

  通过一小片树林,就看到了一栋白色的平房,六敞开着,聚集着一些穿黑色衣服的人。那里,就是她的最后一站,他要亲自送她。灵堂门口遇到了医院里的护士和医生,他们握着他的手,脸上有真实的悲痛感。毕竟,朝夕相处了三年有余。

  戴眼镜的主治医生面对眼前形同枯骨的老人觉得万分歉疚:“老人家,您节哀,我们尽力了却……”

  “不,不关你们的事,是我无能,没有保护好她。”他闭着眼睛摇了摇头。

  ……

  突然某一天她就病了,急忙去医院就已经到了癌症的中期。情况一天天地差了下去,化疗,手术;再化疗,再手术。她的生命像一盏油快烧完的灯,慢慢地黯淡。

  因为长期卧床,她需要随时被动地按摩和翻身,进食排泄洗澡都不能自理,化疗后的痛苦反应,等等,都没有让他后退。三年来,这个已过古稀之年的老人细心周到地照料着他的老伴,像呵护娇嫩的花朵一般直到她生命终结前的最后一秒,没有片刻间断。

  我也在病中探望过她。我总是不知道该做出如何的反应给病床上的她看,是宽慰、逗乐,还是别的什么,因为只一眼,我就忍不住掉下泪来。

  她是怎样在舞台上风光鲜亮在生活中充满情调的女子,却沦落到生活不能自理地缩在被子里,浑身插满了粗粗细细的管子,一头的青丝也因为化疗而掉光了,身上浮肿的厉害,到最后丧失了语言的功能,那优雅的嗓音只能呜咽着。

  有的时候觉得她好小好小,身形像个婴孩,眼神透彻直达人心,不言不语。生命就这样无端地给了她一重又一重的苦难。

  好在他总是在她身旁,握着她的手。有时她稍微好转的进修可以开口,就对他说,如果下辈子,你家里还有一个小丫鬟的话,那一定就是我。他就会微笑着抚摩着她的胳膊,告诉她那么我下辈子还要和丫鬟私奔。

  生死契约。

  ……

  父亲走到我和他面前,低声说是时候了,可以排队进去了。于是我扶着颤抖的他进入了那扇最后的门。中间是巨幅的转折照片,上面的她端庄安静。整个灵堂里没有花圈,而是铺满了鲜花,那种产自他们那个小村庄的不知名的小白花。花海的中间是水晶棺木,里面,是他一生一世的妻。他看到后猛地挣脱开我,跌跌撞撞地把自己贴身的一件背心轻轻地放在了她的怀里,又最后摸了摸她的面颊,轻轻地唤她的小名,“小妹,小妹……”

  我咬住嘴唇的面落泪,一面想着要为她做的最后一件事。转身来到了音乐室,跟工作人员说明这场告别仪式的音乐我们自己准备。掏出事先录制好的磁带放进去,轻轻地按下开始。

  是她最得意的一段唱腔——《梁祝》。

  哀怨的小提琴声中,人们开始绕着场行礼。因为要控制音乐,我只能站在音乐室里往外看。我看到他走上前去喊道:小妹,你等着我,你等着我……

  看到父亲走上前去哭泣:妈,您安心地走吧,这辈子您太苦了,现在好好休息吧……

  然后我跪了下来,轻轻地问:

  奶奶,这是我最后能帮您做的事情,请您放心,我会代替您继续爱爷爷。

  ……

  我在每一个失眠的夜晚总是会怀念爷爷把我抱在膝上教我念着才子佳人的戏文,看奶奶托着水袖在院子里缓缓舞动时的暖暖温情。

  在他和她的故事中,幸福曾经是如此简单的事情。

  本文摘自《读者》2005年第11期 
 

 
 

 
 
  
图书馆的恋人 
  '日'新井一二三

  我14那年,为了准备高中入学考试,除了上课以外,很多时间都在图书馆里温习。尤其放了暑假,每天一大早就到图书馆门口排队,以使获得里头较安静的座位。

  有个男同学叫T,每天也一定来图书馆。有时候,我早晨起得晚,差一点就没赶上9点钟图书馆开门的时间。每逢此时T都帮我占个座位。我们领座学习到中午,一起去食堂吃面包当午餐,跟着又做功课到下午6点钟。图书馆关门时一起出来,说声“明天见”,便各走各路回家。我们之间,显然互相有好感。

  有一天,T没有图书馆。整整一天,我心里好像有了个空洞。他怎么了?有事出去了?还是生病了?我感到很不安。

  第二天,我在图书馆见到T。他并不说前一天为什么没有来,我也没有问他。我们照样坐在一起学习,到了中午一起吃饭,跟平时没什么两样。不过,我的感觉从此就不一样了。

  当初我没有明白到底是怎么回事。看到T的脸,我觉得口渴;跟他说话,则心跳;找不到他时,心中不安得很;远处发现的他,简直像有了光晕一般,在我眼里异常灿烂。这一去,都是从来没有过的。

  恋爱?

  忽然想到这两个字,我大为狼狈。之前,我也喜欢过一些男同学,但是始终很理性。这一次,却好比得了病,或者说被他施了魔法,自己无法控制各种生理反应了。

  我不由得跑到书库去了。虽然每天都来图书馆,平时很少进书库。里面很安静,很凉快。站在耸立的书架中间,我逐渐冷静下来了。如果我对T的感情是恋爱,那该怎么办?书库里有几万本书,关于恋爱的书也有不少。《恋爱论》、《为谁爱》……我找了一本又一本名字包含“恋”或“爱”字的,统统带到角落的小桌上去,开始慢慢翻阅了。

  为了解决人生中遇到的问题找书本翻阅,对我来说还是第一次。最后究竟找到了答案没有,则很难说。但我至少知道了,古今中外有很多人曾为恋爱而烦恼,我绝不是第一个。

  看过书,人不一定变得更聪明,更漂亮。看到20本关于恋爱的书,在最后还是失恋。原来没有来图书馆那天,T跟一个女孩子约好出去的。

  后来,每次心中有烦恼,无论身在世界哪个城市,我都一定到图书馆、书店去。找书本翻阅,虽然不一定给我带来答案,但每一次都让我知道,曾有很多人为同一个问题而烦恼,我绝不是第一个。

  人生最难受的孤独。即使是很辛苦的时候,只要身边有伙伴,始终受得了。然而单单一个人,连芝麻大的困难都会使人毁灭。

  14那年,在新宿区立中央图书馆,我没有得到T的爱情,却找到了终生的伙伴。

  本文摘自《读者》2005年第11期 
 

 
 

 更多下载:hi。baidu/云深无迹/blog/item/65a314e97b6a663eb90e2d44。html
声明:本书仅供读者预览;请在下载24小时内删除,不得用作商业用途;如果喜欢请购买正版图书!
 
  
维多利亚下午茶 
  文/杨成刚

  中国与英国同为饮茶大国,各具独特的茶文化,代表着东西方不同的饮茶风格。英国人用中国的茶创造了自己独特华美的品饮方式,以内涵丰、形式优雅的英式下午茶享誉天下。如今,无论英式红茶、香草茶还是水果茶,世界各地的人们皆对其兴趣盎然。英式下午茶已成为英式典雅生活方式的象征。

  一首英国民谣甚至这样唱道:“当时钟敲响4下时,世上的一切瞬间为茶而停。”

  关于英式下午茶有个流传很广的故事。英国在维多利亚女皇时代大英帝国最强盛的时代,文化艺术蓬勃发展,人们醉心于追求艺术文化的内涵及精致的生活品位。1840年,英国贝德芙公爵夫人安娜女士,每到下午时刻就意兴阑珊、百无聊赖,心想此时距离穿着正式、礼节繁复的晚餐会还有段时间,又感觉肚子有点饿了,就请女仆准备片烤面包、奶油以及茶。后来安娜女士邀请几位知心好友,伴随着茶与精致的点心同享轻松惬意的午后时光。没想到一时之间,在当时贵族社交圈内蔚为风尚,名媛淑女相效仿。下午茶受到上流社会的欢迎,一直到今天,已俨然形成一种优雅自在的下午茶文化,这也是所谓的“维多利亚下午茶”的由来。

  英国上流社会绅士名媛最初只是在家中用高级、典雅的茶具来享用茶,后来渐渐演变成招待友人欢聚的社交茶会,进而衍生出各种礼节。在正式的下午茶会上,男性来宾身着燕尾服、高帽及手持雨伞;女性则穿洋装或长袍,且一定要戴帽子。通常由女主人穿正服装亲自为客人服务,以表示对来宾的尊重。

  正宗的英式维多利亚下午茶总是带着浓浓的英国贵族气息。在花草葱茏、莺声啭的庭园中,摆上几个藤木圆桌和红木小椅,在镂花的洁白桌布上安置好亮晶晶的茶具,再添上一壶香浓的红茶、几款精致的甜点,人们围桌而坐,沐浴在温暖的阳光中。面对着满园姹紫嫣红的鲜花,与知心好友一同啜饮属于维多利亚式的下午茶,享受一个温情脉脉的、优哉游哉的午后时光,实在是种超级享受。

  中国茶叶是17世纪开始传入英国的。由于运费昂贵,加上英政府对这种“东方洋玩意”课以重税,因此能享用得起茶叶的只有那些富贵阶层。既然茶叶如此金贵,喝茶便成为一种身份的象征。英国人对茶品有着无与伦比的热爱与尊重,因此在喝下午茶过程中难流露出严谨的态度。

  从前,贵族式的下午茶总是颇为讲究。在一个大庄园内,要按时把家人召集来喝红茶总是一件不易的事,所以他们摇着精美的铃铛,用铃铛声来告诉家人是用下午茶的时候了。英式下午茶的讲究,除了它特有的文化氛围外,还有它独特精美的茶具。茶具多用陶瓷做成,正统的英式下午茶标准配备器具有很多,瓷器茶壶、滤匙及放过滤器的小碟子、糖罐、奶盅瓶、三层点心盘、茶匙、点心盘、茶刀(涂奶油及果酱用)、吃蛋糕的叉子、放茶渣的碗餐巾和一盆鲜花等。另外,蕾丝手工刺绣桌巾或托盘垫是维多利亚下午茶很重要的配备,因为这些是象征着维多利亚时代贵族生活的重要家饰物品。

  正统的英式下午茶的点心是3层点心瓷盘装盛,最下一层放三明治,中间一层放传统英式点心,最上层则放蛋糕及水果塔。至于吃法是由下往上吃,究其原因,是因为最下层的三明治是解饿的,也就像正餐中的主菜。而最上层的水果塔是一种甜度很高的糕点,就像正餐中的甜食,如果由上而下食用糕点,那就大错特错了。

  一般来讲,下午茶的专用茶为大吉岭与伯爵茶、火药绿茶或锡兰茶等。纯正的英式下午茶,是以茶叶直接冲泡,再用茶漏过滤掉茶渣才能倒入杯中饮用。随茶来的还有奶罐及切成薄片的柠檬,柠檬一般多加在红茶里。若是喝奶茶,则是先放牛奶再放茶,这是英国人的最爱。茶具都是高级的古瓷茶具、银质小茶匙和成套的奶罐、糖罐,小点心则以三明治、小甜点、牛角面包为主,形成了下午茶文化的一道靓丽风景。下午茶对于茶桌的摆饰、餐具、茶具、点心盘等非常讲究,整齐地摆在铺着刺绣或蕾丝花边桌布的茶桌上,再辅以优美的音乐,下午茶的气氛便油然而生。

  下午茶从17世纪绵延至今,正逐渐变成现代人休闲的一种习惯。装饰十分奢华的西餐厅,墙上油画的内容或许就是维多利亚时代的建筑和人物,色彩斑斓。藤座椅、方格桌布、白餐巾,桌上一茎鲜花,白瓷器具,乐悠悠。一边就着西式糕点喝茶,一边看着午后街头的匆匆脚步,或是悄然独坐,或是与一二好友闲谈,如梦浮生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2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