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每天懂一点创意心理学-第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前言

  我们生活的世界中存在各种各样的商品,西装、家具、汽车、皮鞋、皮包……,但是,不管哪一种商品,其中必定包含着“设计”,换句话说,每一种商品都是被人有意图地设计出来的。即使消费者不懂设计,但当他们看到设计精美的商品时,也会赞不绝口,“好可爱”、“好漂亮”、“有个性”……

  那么,设计是怎样打动人们内心的呢?

  另外,“好可爱的设计”,其中的“可爱”究竟指的是什么呢?

  也许是商品漂亮的形状;也许是商品印刷的精美图案;也许是具有视觉冲击力的颜色搭配……。设计对人的影响,存在较大的主观性,也就是说不同的人会对同一设计有不同的看法,因此不能一概而论。设计给人的印象,主要靠当事人的直觉,另外在很大程度上也受其经验的影响。想用理论来解释人对设计的感觉,是非常困难的,对于设计进行评价的内部原理,现在的科学尚未给出一个明确的答案。但是,只用一句“每个人的看法存在差异”来回避对设计进行评价,不是研究设计的科学态度。如果说“评价一种设计的好坏,要看感觉”,也未免太敷衍了。所以,我们要科学地研究设计,需要找到一种科学评价设计的标准。

  最近我听说,有些多愁善感的高中女生看到日本地图中北海道和九州的形状,感慨道:“还是北海道可爱一些。”所谓“可爱”的评价,其根据到底是什么呢?她们到底感觉北海道哪里比九州可爱呢?我对这些问题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这里,我想通过科学的方法和思维方式,来找到这些问题的答案,于是,便有了这本书的诞生。每个人的审美都存在一定的差异,这是理所当然的事情,但我认为,其中必定存在一定的标准和规律,我想找出这样的标准和规律。因此,在这本书中,我运用到了色彩心理学、认知心理学、想象心理学、人脑生理学、感性工学等诸多复杂的学问,目的就是为了揭开人对设计进行评价的原理。
第2节:什么是设计?


  虽然涉及到了多种深奥的学科,但请读者朋友们不用担心,我都尽量用浅显易懂的语言、生动诙谐的实例、以及各种各样的分析方法把复杂的科学理论通俗化了。因此,即使没有专业知识,朋友们也完全能够读懂这本书。

  下面,就简单地介绍一下各个章节的内容。

  序章以“什么是设计”为标题,概要地讲解了设计的定义、术语、历史等。

  第一章,将从视觉、认知系统出发,分析人是如何认知设计的。另外,在这一章里还将为读者朋友介绍哪些人容易受形状的影响,哪些人容易受颜色的影响。

  第二章,介绍的是设计与人类想象的关系。我们具体来研究一下颜色、形状能给人带来什么样的想象。这一章还能让您理解想象力对于我们人类的重要性。

  第三章,我们来探讨一下人类想象的根据,将以四种“语言想象”为例进行分析。在这里,我将把设计进行数值化分析。

  第四章,人为什么会被某种颜色或形状所吸引?将具体介绍使人对设计产生好感的若干法则及其理由。

  第五章,对前面各章的内容进行归纳,总结出设计的方法论,对实际设计制作进行指导。

  另外,在本书的插图、漫画中出现了一群头上戴花的猴子,它们头上所戴的花的颜色代表了它们的心情或者想表达的意思。我称它们为“样本猴”,是“日本猴”的亚种,但关于它们的生物特性,我也不太了解,反正是一种稀有动物。能请到稀有动物为这本书做演示,我真是三生有幸。在此,对“样本猴”们的倾情表演表示特别的感谢!

  木瓜制造/原田玲仁

  序章

  什么是设计?

  在对设计进行科学、系统的研究之前,我们必须弄清楚到底什么是设计。虽然“设计”是我们经常听到、说到、用到的词,但仔细琢磨起来,却没有几个人能解释清楚设计的真正含义。在这一章里,我们先来研究一下设计产生的背景,然后再来看看容易混淆的设计术语。希望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能找到设计的真正含义。
第3节:“设计”的含义


  什么是设计?

  ~“设计”的含义~

  “设计”这个词,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听到、说到、用到。比如,“这套西装的设计很时尚”、“那个网站的页面设计很有趣”、“这个椅子设计新颖,坐起来也很舒服”……即使我们没有特别注意某件物品的设计,也喜欢用设计的好坏来形容它。

  如果突然被问道:“到底什么是设计?”我想,恐怕很多人都没法马上答出来。

  “是不是颜色和形状的某种表现?”这样含糊的回答,恐怕很难解释设计的本意。大多数人可能心里大体明白设计的含义,却很难用语言准确表达。

  服装设计、汽车设计、海报设计等,一般是指对于对象物的图案、颜色、形状等进行描绘或编排,从广义上讲就是设计对象物的外观。

  “设计”的英语为“design”,其语源为拉丁语中的“designare”,含义为“用记号表达计划”。从语源来分析,设计最初的含义并不在于形状、颜色,而侧重于计划。当生产力不断发展、商品可以进行批量生产时,需要事先提出计划,制作出样品,并根据样品的制作过程决定成品的最终式样以及生产工序。

  “design”这个词刚刚传入日本时,被翻译为“图案”、“意匠”。一般情况下,“图案”表示平面设计,而“意匠”表示立体设计。由此不难看出,这两个词都侧重于视觉上对物体外形的认知。不过,我们不要忘记“设计”一词的语源中包含有“计划”的意思。“图案”的“案”字,就有“计划”这层含义。

  例如,影视术语“角色设计”,其中的设计不仅指设计角色的外形,还包含角色的性格、兴趣爱好、日常行为模式、说话的口气等等。

  再比如,“人生设计”,指的是对人的理想、行为、职业、经济、健康等方面进行规划,指导人们积极向上地去生活。

  什么是设计?

  ~为什么会存在设计?~

  那么,为什么会存在设计呢?

  单单是为批量生产商品制作的一个样本吗?
第4节:设计产生的背景(1)


  设计又给我们带来了什么样的改变?

  之所以会有设计存在,我认为是因为人们想生活得更加丰富多彩。这样看来,设计的存在是理所当然的,也是必需的。美的设计,能感动人们的心灵;功能性设计,能让人们生活得更加舒适,并产生愉悦感,而愉悦感又让人感到安心。

  也许会有人说:“你把设计吹得太神乎其神了吧!还说什么设计是人类必需的!设计的好坏,不至于关乎人的生死吧!”

  其实,对我们来说,设计不但非常重要,而且确实关乎生死。比如,功能性存在缺陷的设计,不仅不好用、不好维护,还容易发生事故。以理发剪刀为例,如果理发师只看中剪刀的外形,选择一把外形漂亮但功能很差的剪刀,也许短时间内能满足理发师对剪刀外形的要求。但是长时间使用的话,不仅会让理发师感到疲劳,甚至会造成事故。再比如,要设计一把时尚前卫的太阳伞,如果只考虑外观,把伞骨的尖端做成锋利的刺。假如大家都使用这种太阳伞,恐怕会不断有人被刺伤。此外,在高层建筑等危险场所使用的物品,如果不考虑功能性和安全性,很可能会威胁到人的生命安全。

  相反,优秀的设计不仅能从外观上给人美的享受,还能从功能性、安全性上让人放心、安心、舒心。发挥设计的力量,可以将不方便、不安全的东西改造成方便、安全的。由此可见设计的重要性,而且设计还是解决问题的一种方法。

  甚至可以说,“丰富多彩的人生绝对不能缺少设计”。

  所谓设计,是指制造“物品”时,为了让它更加美观、实用、协调,而对“物品”的形状、颜色、图案等进行计划、创作。精美的设计可以让生活变得更美好。

  现在,在企业制造商品的过程中,设计发挥着重大的作用。可以说,商品设计是使自己的商品区别于其他公司、树立良好企业形象的重要工具。

  设计产生的背景

  ~设计是如何在社会中扎根的?~

  “设计”这个词的产生及广泛普及的契机,为18世纪末兴起的工业革命。在工业革命以前,市场上可以买到的商品,以手工制造的产品为主。不过,随着工业革命的展开,批量生产成为可能,市场上出现了大量形状相同的商品。然而,由于缺乏设计,很多商品的形状并不成熟,引起了消费者的不满。在这样的背景下,“设计”的概念便从英国的“工艺美术运动”(Arts and Crafts Movement)和德国的包豪斯(Bauhaus)设计学校诞生了。英国工艺美术运动的倡导者——艺术评论家约翰?拉斯金(John Ruskin)、威廉?莫里斯(WilliamMorris)对“设计”的产生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他们批评粗制滥造产品的增加,指出了批量生产的弊端,还不断强调手工制造产品给人带来的“幸福感”。这种思想演变为一大设计潮流,并不断推广,后来还引发了法国的“新艺术运动”(Art Nouveau)等多个艺术界的革命。
第5节:设计产生的背景(2)


  1928年,日本的商工省(现在的经济产生省)开设了工艺指导所,该机构倡导生产与国外通用的产品。日本政府率先从国外引进大批设计指导人才,从此,日本在商品生产过程中真正加入了设计的理念。日本在巧妙学习、模仿国外设计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设计风格和设计理念。1950年以后,随着经济进入高速增长期,日本的本土设计也取得了长足发展。1951年,松下幸之助(日本著名跨国企业“松下电器”的创始人,被人称为“经营之神”)去美国参观访问,他发现性能相同但设计不同的电子管收音机在价格上有很大差异。他感到非常惊讶,于是对随行人员说了一句非常有名的话——“今后将是设计的时代”。在此之前,日本的商品价格主要取决于产品的性能和质量,设计上的差异并没有明确体现到价格上。访美之后,松下幸之助在自己的公司内设立了专门的设计部,致力于产品设计。很多其他日本企业在这方面也纷纷效仿松下电器。

  除了产品设计,设计在其他各种领域也开始受到重视。同年,原弘先生和山本文夫先生创立了“日本宣传美术协会”。该协会致力于提高设计师的地位和发掘、指导年轻的设计师,并成为日本平面设计行业发展的奠基石。

  1957年,日本通商产业省(原商工省)为了鼓励优秀产品设计的创作,设立了“G…MARK”设计大奖,由此进一步提高了企业对设计的重视程度。从此,日本也进入注重产品设计的时代,设计成为企业的“有力”武器之一。设计概念也不断向大众渗透。

  1964年的东京奥运会和1970年的大阪世界博览会,有多位日本建筑设计师和平面设计师参与其中,其作品受到海内外的广泛关注。进入20世纪70年代以后,许多日本产品因其强大的功能、品质和优秀的设计,得到了世界的认可。与此同时,广告设计的力量也突现出来,它是除产品设计外影响商品的销售最重要的因素。此外,在展现企业形象方面,设计也发挥着不可小视的作用。总而言之,设计已经成为企业经营不可缺少的一柄利器。
第6节:设计的分类


  1870~英国“工艺美术运动”

  1900年前后法国出现“新艺术运动”

  1913年德国创立包豪斯设计学校

  1925年巴黎举办“巴黎国际现代化工业装饰艺术展览会”

  1928年日本商工省开设工艺指导所 

  1951年日本宣传美术协会成立

  1957年日本评选“G…MARK”设计奖商品(即“GOOD DESIGN”奖的前身)

  设计的对象

  ~设计的分类~

  在设计界,有一个令人费解的问题,那就是设计没有明确的分类范畴。企业也好、教育机构也罢,对设计的定义及分类解释都略有出入。“工业设计”与“产品设计”就是一个例子。工业设计一般指工业产品的设计,日用品等的设计则被称为产品设计。不过大多数情况下,二者可以通用。通常,产品设计可以归为工业设计的一个门类。

  设计的分类范围多有重叠,因此,要将设计明确地分为若干种类也没有太大意义。接下来,我将具有代表性的设计对象进行整理,梳理出一个大致的设计分类。

  建筑

  室内设计

  对住宅、商业设施等室内空间中的照明、家具摆设等进行的设计。并不局限于室内某要素(如照明、家具摆设、色彩搭配等)的设计,而是对全部室内环境进行的整体性设计。

  室外设计

  与室内设计相对,室外设计是指对建筑物的外观、庭院以及周边环境进行的整体设计。以住宅的室外设计为例,主要包括对大门、栅栏、车库、储藏室等进行的设计。

  空间设计

  对店铺、商业设施的大厅、展示空间等进行照明、家具和器物摆设等方面的设计,使该空间达到预定的使用目的。

  工业/商业

  工业设计

  随着工业的发展,工厂将大批量的商品输送到社会。在商品批量生产之前对其进行的设计,就是工业设计。

  产品设计

  产品设计特指工业设计中对日用品、实用物品的设计。例如,椅子、餐桌、餐具、汽车等的设计。
第7节:容易混用的设计用语


  时装设计

  时装设计源自英语Fashion Design,即服饰设计。本来,时尚(Fashion)指的是思想、艺术等无形概念,后来引申为服装、生活方式等有型概念的流行趋势。由于服饰是最能体现流行的一个元素,渐渐地Fashion这个词就与流行服饰划上了等号。

  平面设计

  一般是指海报、宣传册、商品包装等平面的设计。对文字、图案、颜色等搭配组合,是一种传递信息的手段。

  网页设计

  顾名思义,就是对网页进行设计。通过对文字、图案等的合理编排、布局,不仅要做到视觉上的美观,还要实现对信息的有效传递。

  其他

  信息设计

  将信息以视觉可见的形式表现出来,以方便人们辨识。例如,公共场所中卫生间的提示标志、道路标识、图标等的设计。

  通用设计

  通用设计是指通过设计,使产品、空间、标识等,不论使用者的年龄、性别、身体状况、能力等,都可以方便使用。

  容易混用的设计用语

  ~设计用语的整理~

  现在,与设计相关的用语,很多也被大众广泛应用,但是使用方法却很含糊、暧昧。特别是外来语或外语,由于人们对其语源的理解并不深刻,更容易凭感觉随意使用。接下来,我将对容易混用的设计用语做一个简单的整理。

   

  Form

  源于法文的“Forme”,一般用来表示形状或外型。很多设计师称赞形状美时,会说“漂亮的form”、“简练的form”等。英文Form已经没有创新的含义了。日本的商业标语常常转用法文、西班牙文的同义词,来增加广告效果。

  Style

  本意为姿势、做法、风格等。在设计领域,多用来评价人的外观,例如穿衣风格。在时装界,也常用这个词来表示不同的服装类型。此外,像“生活方式”(Life Style)中的Style,包含个人的价值观、生活模式等含义。

  至于Stylish这个词,在日文中有“性格”的含义,是日本外来语特有的模糊语意,也可以单纯用来表示品味好坏。
第8节:设计的认知


  Taste

  原本的意思是“风味”、“口味”,后衍生表示“嗜好”、“兴趣”。不少日本人经常凭感觉随意使用这个词,不过多用来形容设计的倾向、氛围等。虽然Taste经常和Style混用,但在语感上,前者的方向性更强一些。例如,“这个人的穿衣风格偏重韩国taste”,就是强调此人穿衣的风格偏向韩国潮流,即“哈韩”。

  此外,Taste也可以与别的解释重叠,以加深涵义。例如,提到怀旧风格的服装,即使不精通这种服装搭配的人,也会用“怀旧风(taste)”进行笼统概括,以使对方有个大体的认识。

  第一章

  设计的认知

  当设计过的产品摆在我们面前时,我们是怎样来认知它们的呢?在这一章中,我将讲解人类的视觉原理、视觉与大脑的关系、人类认知的特性等知识,与大家共同探讨人类的认知系统
返回目录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3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