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天坑世界-第45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他看上去有些古怪,见到生人非常害羞和紧张,但脸上却不时流露出一丝狡猾机警的表情,令人难以捉摸。从一开始我就感到他是一个不好对付的人”。为了掩饰自己的目的,斯坦因并没有立即提出瞻仰藏经洞中的文书,而是先对千佛洞的洞窟进行逐一摄影。在答应给王道士修缮庙宇的“功德”进行捐助以后,“王圆箓唯一应允的是让我们看一看他手头的几份卷子,而且还加上许多限制条件”。从《中国探险手记》的叙述中看,王道士并不贪财,他非常自豪地向斯坦因和蒋师爷“展示了这些年来他四处募捐的账本,一笔一笔,记得非常仔细。他将募捐所得全都用在了修缮庙宇之上。从他与他的两个忠实助手的生活情形可以看出,他个人从未花费过这里面的一分一银。这些与蒋师爷在敦煌打听到的情况是完全相符的”。

然而,斯坦因的感动和敬佩无论在记述中,还是在现实中都转瞬即逝,唯一改变的只是他如何将经卷得手的策略。很明显,用金钱强行收买是行不通的,唯一途径只能利用王道士“虔诚、无知而又很执著”的性格。在每日对各个洞窟的考察中,斯坦因发现“王道士尽管对佛教知之甚少,但却和我一样。对唐僧顶礼膜拜”。有了这么一个共同点,斯坦因对自己的计划就更有信心。于是,就在四周绘满了出自当地画匠之手的唐僧传说故事的道观大殿里,斯坦因开始向王道士大谈自己对玄奘的崇拜:描绘自己如何地沿着玄奘的足迹穿越人迹罕至的山岭和沙漠,追寻玄奘曾经到达和描述过的圣迹。并且总是能把我所知的有关玄奘的可靠记载和他漫长旅途的风土人情描述得细致入微。尽管王道士的眼光中还有一丝不自在,但我已从他发亮的眼神中捕捉到我所想要的东西,最终他露出了一种近乎入迷的表情。

终于,另一件意外事件促使王道士下决心向这位“西来玄奘”打开宝库。一天清晨,蒋孝琬激动地向斯坦因展示了一束王道士向他们提供的经卷,正是“玄奘从印度带回并翻译出来的汉文佛经。在经卷边页上竟还有玄奘的名字,令他惊叹不已。显然这些经卷是玄奘早年翻译出来的”。于是,当天晚些时候,斯坦因在蒋师爷的陪同下与王道士交涉时候,故意以一种近乎迷信的口吻说,正是唐僧的在天之灵将这些密室藏经托付给对佛经一无所知的王道士,以等候自己——从印度来的唐僧的崇拜者和忠实信徒——的来临。

几小时后,王道士就开始拆除堵在密室入口的砖墙,斯坦因惊奇地发现,在这个面积仅有9平方英尺,阴暗闷热的洞窟里,密密麻麻、散乱无章的经卷堆积的高度约有10英尺。后来测定总计约500立方英尺,“剩下的空间仅能勉强容得下两个人”。在位于藏经洞旁的一间侧室中,斯坦因开始不断地翻阅王道士从洞里搬运出来的经卷,第一天的收获就令他瞠目结舌;包括一卷高达1英尺的汉文、藏文与婆提文佛经写卷:“绝大部分卷子却都保存较好……纸面光滑平整而发黄,纸纹密致,纸张结实耐用。一卷一卷的像欧洲的草纸文书一样卷起来,中间有细小的卷轴。

卷轴两端有时还雕刻、镶嵌有把手。卷轴的长度在15~20英寸。”另一包则是各种丝绸、绢画、经幡和刺绣,年代可以追溯到唐代。对于斯坦因来说,工作量的浩大使得他连一个最粗略的标题目录都没有时间建立。不仅如此,由于担心王道士的警惕与猜疑,以及对汉语和藏语语言学方面素养的不足,斯坦因只能匆忙地挑选书法最精美、完整的写卷和保存完好的美术品,他一面竭尽所能地赶工作进度,一面还得摆出漫不经心的模样来,将挑剩的部分还给王道士,以免让他意识到他手中的这批东西是无价之宝。

这一招果然奏效,王道士开始不断地将洞中的其他经卷搬出来供斯坦因浏览。5天后,终于有一大堆写卷和绘画被挑出来包好放在侧室的一边,斯坦因与王道士再次长谈,于是,在画着唐僧西天取经图的甬道里,斯坦因不断声称自己“是玄奘的在天之灵让自己很荣幸地来取得这批数目巨大的藏经和其他圣物,这些藏品有些可能与他到印度朝圣的活动有关,而这些藏品又是由他的另一个崇拜者保存着。由于王道士本人不能胜任对这批经卷进行研究的重任,所以应该将它们交由印度或西方研究佛教的学者来进行研究,这也是一件积德积善的事。作为交换,他还将获得一笔捐赠,用于资助洞窟庙宇的修缮”。很明显,王道士开始动摇了。他终于答应了斯坦因的请求,但有一个明确协定:此事只能他们3人知道;在斯坦因离开中国国土以前,对这批东西的出土地点必须守口如瓶。当时,由于王道士害怕自己被人发现不在他自己的住处,所以运送这批经卷的任务便只能由蒋师爷一个人独自承担了,他整整花了7天时间,才把这批文物搬运到探险队雇用的马车上。

斯坦因的欲望还不仅仅于此,他企图对整个藏经洞文献进行一次清理和筛选,而“王道士的抵触情绪已经越来越明显”。经过漫长的交涉,斯坦因和蒋师爷追加了捐赠,并聘请了一个助手来帮忙,终于在5月28日傍晚,全部藏经都被运出来,并且在堆积的卷子底部,斯坦因又发现了一大堆珍贵的帛画和精美织物。此时王道士的矛盾心理越来越严重,他一方面不停地要斯坦因“追加”捐赠,另一方面则不断宣称绝对不让这些“经书”流失,因为这些文献的流失迟早要被附近庙宇的“施主”们发现,这样就将毁掉他8年来的好名声。他不断声称在做出任何决定之前,都要向敦煌地区的“施主”们咨询,从而促使斯坦因决心放手一搏。

一方面,他应允蒋师爷给王道士私人一笔款子,高达40锭马蹄银。同时继续诱骗王道士,声称自己将把这些写卷运到印度一家神学院去进行研究,并称将这些来自印度的佛经运回它们故乡是一件功德无量的事情。尽管如此,满怀猜疑的王道士仍然把所有的藏卷重新搬回了密室,最终,闭塞无知的王道士可能出于自欺欺人的想法,接受了斯坦因开出的条件,以40锭马蹄银的代价,出卖了所有被斯坦因和蒋师爷选中的经卷和帛画,并且追加60捆汉文写卷和5捆藏文写卷,双方不把这些银两称为购买经卷的费用。而是功德钱。”

“我都没话可说了,”李梅心头没来由的一疼。最后听得是脑袋一片空白了,恨不得找个什么东西狠狠地发泄一番,赌咒发誓道:“要是谁我遇到这些外国骗子,我非毙了他们不可。”

“呵呵……”吕涛见李梅哽在了那里,不由的好笑起来。从古代到现代,有多少盗墓人因盗墓走向断头台的。如今一些文物贩子与警察结为兄弟,天大的事也是常常“大事化小、小事化了”。“要想富,挖古墓,一夜能成万元户”,这是20世纪80年代流行于河南、陕西等省份的顺口溜。现在,这几个文物大省,群众性的盗墓挖坟以及贩卖文物之风屡禁不绝。据统计,近几年发生在全国各地的盗挖古墓案有10万起,被毁古墓20余万座。

见吕涛嘴角开始抽笑,李梅蹙了蹙眉头,杏眸圆睁恶狠狠的瞪了他一眼,但不知道为什么却忍住地追问了一声道:“你笑什么呀?”

“我还是那句老话,古懂并非在何时何地都显得那么真贵,”吕涛这下非但没笑,更是装出了一副一本正经的样子。但那模样,任谁都能看出他心里在偷笑:“我刚才说了,从《中国探险手记》的叙述中看,王道士并不贪财,他非常自豪地向斯坦因和蒋师爷“展示了这些年来他四处募捐的账本,一笔一笔,记得非常仔细。他将募捐所得全都用在了修缮庙宇之上。从他与他的两个忠实助手的生活情形可以看出,他个人从未花费过这里面的一分一银。这些与蒋师爷在敦煌打听到的情况是完全相符的。如果当时满清政府不是那么腐败无能,想必那王道士也不会干出这种丧天害理之事的。”

“也是……”李梅张了张嘴,本来还想说些什么。依旧蹙了蹙眉头的李梅,却没有反驳,反而瞄着吕涛目光挑衅道:“那些东西一定很值钱吧?”

吕涛看着李梅的眼神,好像在看一个怪物一般,眼中却是闪过一丝狡黠之色。喉咙间一阵干燥的吕涛,苦着脸道:“没个几百亿,恐怕是拿不回来的。”

“真可惜,”谁料到。这句话一出。李梅那对原本神采飞扬的眼睛,顿时黯淡了起来。眼眶里已经水汪汪的,隐见水花。

“有什么时可惜的?”吕涛沉默了一会儿,一思想起国宝古董,让吕涛格外郁闷。干笑了两声道:“那些东西是华夏历史见证。别看放在大英博物馆中,可英国人也从没说过那是他们老祖宗的遗留物。其实英国人也挺可怜的,那么多的博物馆,若没中国的古董展示,英国恐怕连个像样的博物馆都没有。他行的博物馆,大多展示的都是中华先祖的文明历程。可他们的先祖,却没有那种令全世界人羡慕的文明发展历程。”

“话虽这么说,可毕竟国宝在别人的国家,”吕涛的解释,说得一旁只听未说话的李雪心情又是灰暗了几分,忙不迭摇头道。

“在哪个国家还不一样?”吕涛心下暗自松了一口气,懒懒的点上了一支烟,苦笑着看了看旁边的李雪道:“改革开放这些年,新出土的文物古董还少流失去国外的吗?外国人有钱,不赚外国人的钱,赚谁的钱?国人是给不出那么多钱的。况且你们也看到了,在这里大多几千年前的珍贵文物,如今已经变成了泥土,这在是令人遗憾之事。”

“有没有中国人在国外探宝盗墓的……”

“有,盗墓不分国界,而且在国外也很盛行,”吕涛强自呼吸了几句,稳定了下情绪,让自己神智清醒了些后,又嘻道:“说不定哪天我也会去国外探险、盗墓的。有墓就会有盗墓者,目前所有埃及金字塔都已经被盗,埃及帝王谷除了图坦卡门的墓,所有的法老墓全被盗了个一干二净。图坦卡门是埃及法老中地位最低的之一,却已经有震惊世界的财富,其他的被盗成什么样你可以想像,估计许多吓死人的宝物还没面向世人就已经下落不明了。而且很多墓给盗了都有几十次了,从古代到现代,每一代人都去盗。”

“这盗墓确实是一项一暴富的好门道,”李雪摇了摇头,又定了定神,这盗墓与收藏古玩之间隐约感觉到了一丝丝的古怪,可怪在哪里呢?她一时又说不出来。

“中国自古就有“事死如事生”的说法,就是把一个人生前最珍贵的东西,与主人一起殉葬到坟墓中,让死者在阴间继续“使用”、“占有”它。一座古墓,往往就是一座“宝库”。这大大刺激了盗墓者的贪欲。”

“这次下天坑,最大的收获,就是得到了盗墓人最想得到的东西,”知识经过这么来回一折腾,李雪虽然仍旧昏沉沉的,脑子精神却是清醒了过来。

吕涛神色有些黯然,边猛吸了一口烟,边道:“中国的盗墓现象,在先秦时期就已十分常见。秦国丞相吕不韦主编的传世巨著《吕氏春秋》中,记载了战国时期六国被秦所灭后,大量墓地被盗的史实。乱世多盗墓贼。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两个盗墓者,都出自乱世,一个是三国时期的曹操,另一个是民国时期的孙殿英。

在中国盗墓史上,曹操是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人物”。当年,他刚割据一方,财政状况吃紧。于是,他便通过盗墓敛取大量财物,用于军队的开销。为了提高盗墓效率,曹操在军中设立了一个类似“盗墓办公室”的机构。这是中国盗墓史上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军方盗墓机构。“盗墓办公室”成立后,随着曹军不断转移“战场”,走到哪里便盗到哪里。位于芒砀山(河南省商丘市永城市)的汉朝梁孝王刘武墓,是曹操盗取的众多墓葬中规模最大的一个。刘武是汉高祖刘邦的孙子、汉景帝刘启的弟弟。他死的时候,西汉已进入“文景之治”的盛世年代。曹操据此判断,其陪葬品应当极为丰富。急于筹措军饷的曹操非常重视这次行动。他亲自到现场指挥挖掘,最终如愿以偿,盗得大量金银财宝。据史料记载,曹操用盗墓得来的财宝,养活了手下大军近3年之久。

在中国近现代史上,盗墓之事也是层出不穷。民国初年,中华大地陷入混乱,军阀盗墓猖獗。其中,孙殿英破坏性盗掘清东陵的行为,尤其让世人捶胸顿足。”

第六百一十六章 插翅难逃

第六百一十六章 插翅难逃

走得劳累的李雪。连眼睛都不爱抬一下,边漫不经心的说了一句道:“怎么连囗棺材也看不见?”

“你又想睡觉了?”一旁的李梅秀目圆睁,本想说什么,最终还是识象的闭住了嘴。

一说睡觉,李雪那肚子却有些不争气的咕咕轻响起来。轻轻眨着清澈的大眼睛看着李梅,但迅即转了口风道:“都说怀孕的女人是最幸福,现在看来也不完全是那么回事。”

走在姐妹俩身后的吕涛,听得是真真切切,语气难得的温柔无比道:“走不动了就休息一会……”

“还是接着走吧,”李雪语气一松,不知道在想些什么,望着前后黑洞洞的,眼睛滴溜溜的转了起来。蓦然闪过一丝狡黠之色:“真不比从前了,一坐下来休息,就想睡觉。”

“想睡觉?”吕涛脸一硬,刚想站起来。但迅即却又软化了下来,缓缓道:“那在走走看吧,找个好地方,其实我也想睡觉了。”

三人相互搀扶着继续顺着隧道继续向里面走去。还好,一路走来未发现棺材,却出乎意料的是一个大厅似的洞穴在他们的左侧出现。这个厅里面类似采石场的地方。只见采石场内那些坚硬如钢的岩石像被切蛋糕似的任意割开,几十万立方米的岩石已被凿成初步的模样。还有100多尊石像,有的尚未完工,有的加工了一半,有的已加工好放在远处等待着运走。有一尊石像最奇特,它的脸部已雕凿完成,只有后脑勺的一点还和山体连接,只要再有几刀就可和山体分离,然而它的制作者却突然停工了。这里的一切似乎都是突然停止的,到处是铁斧、铁镐、铁钎、铁凿,大石料上深刻的凿痕还分明可见,四处布满石屑,好像人们突然接到一个无法抗拒的命令,顷刻间舍弃一切匆匆离去。这是怎么回事,这里到底发生了什么重大的事情?

这里的人物石像,与秦始皇兵马俑中武士大不一样。曾经去过西安兵马俑的吕涛,知道秦始皇兵马俑坑中最多的是武士俑,平均身高1。80米左右,最高的1。90米以上,陶马高1。72米,长2。03米,战车与实用车的大小一样。但兵马俑并非按原比例还原,据记载秦人身高在165cm左右。秦俑大部分手执青铜兵器,有弓、弩、箭镞、铍、矛、戈、殳、剑、弯刀和钺。青铜兵器因经过防锈处理,埋在地下两千多年,至今仍然光亮锋利如新,它们是当时的实战武器。身穿甲片细密的铠甲,胸前有彩线挽成的结穗。军吏头戴长冠,数量比武将多。秦俑的脸型、胖瘦、表情、眉毛、眼睛和年龄有差异。

走了一会的李梅,有些迷惑不解地忍不住问了吕涛一句道:“这些石像是哪个年代的?怎么都这么大?”

“这些石像不像是神像,以我个人的观点,就是普通的石像,”吕涛表面上却是略微表现出了一抹激动的神色,但旋即又恢复到了平常模样,笑道:“远古时代的人,玩点石头,是比现代人富有想象力。”

“这些石像,会下会是古人开山修墓中的陪葬品?”强颜欢笑的李雪,卷曲着披散在肩膀上。显现出一副娇媚,慵懒的迷人气息。

“不像是,”吕涛略一思索,轻松的笑了起来:“古代石人陪葬品,那叫石象生。石象生又称石翁仲,始于秦汉,兴于唐宋,盛于明清,是帝王陵墓前主要供祭仪物之一。为石雕人物、动物成对立于神道两侧。神道两旁排列着一群石兽,它们按照一定的次序在特定的方向排列,石兽如同一批“卫士”护卫着皇陵。这些石兽又名“石象生”、“石翁仲”或“石兽群”,是陵墓的装饰性建筑。

石像生是指在神道两侧放置的石人、石兽。按规制分别排列着十二对石兽,两坐两立,依次为狮子(象征威武)、獬豸(象征公正)、骆驼(象征运输)、象(象征吉祥太平)、麒麟(象征吉祥太平)、马(象征征战),其中骆驼、象、马又分别为各地运输工具,故又象征疆域辽阔;石人十二尊,其中武臣(象征侍卫将军)、文臣(象征近身文臣)、勋臣(象征有功勋的文武百官)各四尊。

在说了称翁仲一般情况下是对称立有两座,分别为文官和武官形象。关于翁仲的形象有一种说法是来源于秦朝有一位名叫阮翁仲的大力士,传说他身长一丈三尺,力大无比,曾驻守临洮,征服匈奴有功。他死后,秦始皇特制翁仲铜像立于咸阳宫司马门外。匈奴人来咸阳,见到铜人,竟以为是活着的阮翁仲而逃遁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2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