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明二十四监-第13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第一、陕北白水县农民王二率领数百农民杀死知县张斗耀,而同时王嘉胤在府谷聚众暴乱,而高迎祥和王自用等人也带领人马主动遵从王嘉胤的号召,盘聚在榆林地区。

该来的还是来了,对于这断亲者痛仇者快、自己同胞相残最后便宜了满清的悲惨历史,朱由校是相当恐惧的,之所以搞钱、树威信,又是送压水井、又是免农税等等等等为的是什么?还不是为了让老百姓好好的活下去,做个顺民,不要做留下千古骂名,害人害已害中国的事情,现在是世界腾飞的时刻,中国就是从满清入关时起,因为野蛮统治了文明而开始使这个一直骄傲的国家,不仅没有一丝的进步,还搞的一二再再二三的退步,然后才有了那百年的屈辱历史。

但在自己努力改变的时候,这一切的一切,还是发生了,朱由校搞不明白,为什么百姓看到了希望,还会有人在这样天灾之时,趁机而反呢?自己现在正全力赈灾,蒙古趁机入侵,他理想,非我族类其心必异,本来就是上千年的矛盾,你死我活的结局而已。兵来将挡、水来土屯,你有进攻,我率兵亲征起跑你,甚至我也到你家门口转转。难道自己的所作所为,不是好皇帝、不是明君、圣君吗?就是后世的总统、总理,又能做到哪一步?为什么他还是不满足生活的现状而反呢?

第二百五十三章 民变定性

以前在网上看到,总是把明末农民的叛乱归结在小冰河,农民吃不上饭,又有贪官污吏,最后官逼民反。但现在看来根本不是这么一回事了。小冰河不是流星,一闪而逝,它是一种气候,是长期的一个时间带。通过皇庄之行,他就明白,只不过是干旱而已,就是象别人说的那样严重。如果说真正严重的时候那是四十年后的事情,所以别什么事更往气候身上推。

而如今改革正一步步的进行,一切都向着好的一面发展,取销了辽饷,这就使下边的官吏失去了对百姓盘剥的一个机会,应该能让百姓好过一些。虽然历史上无论是王安石还是张居正都做了许多的改革,但那样受苦的还是老百姓,因为没有执行者。但自己这种全免,难道还有执行不利吗?不是让官吏去收,你执行的不好还有情可原,现在是不让收,哪里还有什么执行问题?除非是官吏敢冒天下之大不韪,敢于瞒天过海的去征收辽饷,那样还得和当地锦衣卫坐监串通一气。但这可能吗?

朱由校是越想越不明白,以前上学的时候,把李自成那帮人定性为农民起义,他们是单纯的农民吗?这些人的首领,要么是军卒出身、要么是绿林好汉、要么是国家公务员等等,这和农民的身份怎么就扯到一起了?他们只是一小撮别人有心的乱贼、流寇而已,他们的所作所为,如同蝗虫一样。无论到了哪里带去的都是灾难、毁灭。这一场动乱,基本上是中国古代史上声势最为浩大、损失最严重的乱民之一。其破坏性不比太平天国搞的那场运动还要大。最起码太平天国喊的口号是杀清妖。而在剿灭他们的过程中,养肥了汉人武装,推翻了满清政府。而他们则把大明破坏的干干净净,让满清拣了个江山,把中国则推向了落后。

历史凭什么给他们如此高的评价?到底是不是自己哪个环节做的不到位,引起了百姓的反感。想想京城、大同城里百姓对自己的评价,又想了想自己的所作所为,朱由校否定了这些。原因不是在自己这边,而是在对方,这些人就是乱民、贼寇,本质就是如此的不甘寂寞,一旦条件许可,马上就会跳出来,干谋反之事。比如高迎祥。本身就是打家劫舍的人物,对金钱和权势的贪欲,让他铤而走险,走上了这条谋反之路。对待这些人不安定的因素,要的就是重拳出击,在其萌芽状态。痛杀之!

而旁边的孙承宗等人,倒对乱臣贼子的谋反已经习惯了,这些年乱民乱党还少吗?四川、贵州不都在遍地锋火,按起了葫芦起了瓢,本来就是个外焦内困的局面。也无所谓了,对于这些乱民。慢慢收拾就是。

“皇上,对待这些乱民或剿或抚,皇上得发个圣旨啊。”孙承宗看着发呆的皇上,提醒了一句。

“抚?不,孙老师,对待乱民现在由兵部负责,传朕的旨意,对待如此乱民,有胆敢言抚者,等同乱民之罪。孙老师命大同卫、榆林卫(延绥)、宁夏卫、固原卫、甘肃卫,尽起精兵,全力围堵乱民,务必在短期内将其剿杀,有战场不出力、畏战者斩立决!有擒杀如王嘉胤等头目者,官升三级,赏银万两。”现在,已经不是心慈手软的时候了,自己如此的勤政爱民,却换不回来这些乱民的直心。不杀不足以平民愤。而今,也不知道李自成、张献忠加没加入这些乱军,他们可不是那种甘心寂寞之人。更不是因为什么吃不上饭而搞的什么揭竿而起,他们就是枭雄式的人物,一旦被官兵逼的走投无路,他们就接受招抚,而之后,只要有机会,他们就会重新的再反,无耻的嘴脸一变再变。自己对这种反复无常的小人,绝对不会有任何的心慈手软,对于企图养贼自重的官军,更是没有任何的人情可言,做战不利,那要了何用?

“皇上,这五卫全部精兵出动吗?那如何抵御外边虎视眈眈的外敌呢?他们是否会抓住机会入侵?”孙承宗听了皇上的话,大吃一惊,拿来的平叛都是剿抚共用,讲究的是上天有好生之德,一方面是叛乱之人的命,一方面更是珍惜官兵的命,所以都是边剿边抚瓦解叛乱之人的势气,但皇上如此振怒,倒让他不明所以起来。而且将五卫兵马抽尽,大同镇还好说,有皇上在此亲自做镇,但其他四镇如何自处?

“孙老师之言在理,是朕莽撞了。”听了孙承宗的话,朱由校的气慢慢的顺了下来,边墙外面可不是只有归化土默特一个蒙古族。还有很多很多,如果一旦防守力量被抽走了,放他们进来后,首先倒霉的还是老百姓。

想想这个陕西农民叛乱,应该是在明年或者后年朱由检当皇上时逾演逾烈的,这时候的诸多重角色甚至还没有出场。他们在如此天灾人祸之时,突然暴起,在背后捅大明一刀子,到底是什么原因呢?会不会和蒙古族的南侵有关?这些都不是现在能推断出来的。

对于从哪里调兵,朱由校也没有一个具体的腹案,但拿出狮子搏兔的精神全力消灭他们是没错的了。虽然说正规军对付流民有相当大的优势,但那只是优势,并没有取得最终剿灭的成果,这点是朱由校没法接受的。即便是派了边军也是朱由校不放心的。

但还没容朱由校多想,第二个消息来了,建奴前夜利用内应打开锦州城,锦州总兵吴襄带领锦州众将士拼死奋战,但敌众我寡,实难再行夺回锦州城,在总伤受伤的情况下被迫退守松山,请后方发兵,待兵力大于对方之时,再行夺城。

看了这一个来自辽东的折子,朱由校都想笑了,这算什么?图穷匕见吗?都说汉八旗厉害,没想到无耻至厮。自己这边刚刚的废止了辽饷,这边就给个样子看看,看自己怎么办?如此的扯自己的腿还真是对满清忠心耿耿啊。

孙承宗看着皇上轻蔑的笑容,心里也对辽东将士的这些计量相当的不满,明眼人一看,就知道这个锦州大败,肯定是有猫腻的。怎么就这么容易被人从里面打开了城门呢?而且早不开晚不开,偏偏在皇上刚刚废除了辽饷之后,马上把锦州城丢了。这也太明显了吧。

而旁边的满桂则再也坐不住了,他是宁远总兵,和锦州相隔才一百五十多里地,中间虽有大兴堡、松山、杏山、塔山所隔,但那些小军堡的防御能力相当差的。锦州和宁远才是唇齿相依的关系。锦州已失,下一步建奴的兵锋必将直指宁远。那里还有他许多的兄弟,虽然没有所带的这五十人亲兵关系亲,但也是出生入死的好兄弟。

“皇上,臣请旨立即回宁远镇守,以拒建奴。”满桂站出来,跪下说。

“满爱卿不必着急,此事还得从长计议,看着地图说吧。”说着朱由校起身向会客厅走去,旁边的宦官也立刻到那里把地图摆好。

“大凌河堡、右屯在东面的前线,而锦州则算是东北面的前沿,松山、杏山基本是沿海而设。后面是大兴堡和塔山。孙老师你看该如何应对?”指着铺在桌子上辽东的地图,朱由校问。

“回皇上,老臣以前,应该先固守大凌河堡、右屯、大兴堡、松山、杏山、塔山以及宁远,而后从山海关调兵,会同宁远守兵,一起夺回锦州方有胜算。”孙承宗老老实实的说了一边,夺城不是守城,需要的兵力将是相当的多,而与建奴浪战,根本不是辽东兵的强项,甚至是不敢与之浪战。这的确是把大明陷入了两难的境地。

“不,朕暂时不会再去夺那什么锦州城,而对于宁远城,满爱卿,那里真正忠于大明,或者忠于你的人有多少?”朱由校哪里会再派那些有演戏之嫌的辽东兵搞什么妥协的。广宁可以丢,为什么锦州就不能丢呢?再丢了,以后再夺回来就是。至于问满桂之言,也是有根有据的,宁远可不是只有满桂一个总兵,那里还有祖大寿,人家才是正牌的辽东土著,可不是满桂这等外来户可比的。

满桂被问的也是一愣,想想除了身边的亲兵外,也没有什么特别忠心与自己的,而旁边的赵率教也在想这样的问题,自己当年丢了辽阳之时,前往前屯,也就是三十八名家丁,如今在山海关忠于自己的也就是这三十八人,和其他的十几人了。

“回皇上,宁远城内有多少忠于大明的将士,臣不敢保证,但忠于臣的,除了这五十名亲兵家丁外,再也没人了。”听话听音、浇花浇根,满桂又不是傻子,当然听出了皇上放弃锦州城的打算,而对于自己的问话也是相当具有针对性的。这个时候,谁敢给其他的人做保?要知道知人知面不知心,画龙画虎难画骨啊!

第二百五十四章 防线收缩

“既然如此,还谈什么立即回去,回去能做什么?凭着辽东战士的做战能力,能够在野外与建奴浪战而胜吗?连浪战都不行,又何谈攻城?所以朕不希望现在再由辽东体系的官兵,发动什么锦州收复战了。”朱由校对于收复锦州问题,当然是有怀疑的,甚至只要知道‘认识’到辽东官兵的重要性,继续征收辽饷,估计锦州应该会有一个大捷呈报给自己的。虽然说不出来什么理由,‘汉八旗’这样的字眼,也只能在自己的脑海里出现。但自己再也不会饮鸩止渴重启辽饷了。

而对于丢失的锦州这样的事情,虽然来的突然,但也算是在预料当中了,如果把辽东体系的忠诚度算在里面,丢与不丢也没有什么大不了的。只要陆路扼守住山海关、蓟门一线,而海路由袁可立守着,(这个时期建奴虽有少量的水路船只,但相当的不发达,)中原腹地就是安全的,就无须担心建奴能出什么幺蛾子。

但如果把心思全铺在了锦州的上面,那只能是劳米伤财,不知道这个窟窿,需要多少钱财才能够填平。所以朱由校彻底的打算放弃了。

“皇上,难道锦州就不要收复了吗?要知道那里的军事地位相当的重要,一旦舍给了建奴,所有的军屯、军堡,甚至是宁远这样的城市都将直接受到威胁,随时有被建奴吞并的危险。”虽然感受着皇上的决定,但满桂还是这样说。

“皇上。满总兵所言极是啊,锦州与宁远互相依托。是辽东防御的关键所在。如果皇上放弃了,必将成为丧失国土之君,遭全国百姓的不满,皇上切不可义气用事啊。”孙承宗感觉皇上这时候完全是在玩小孩子的把戏,象是跟辽东将士在斗气,但这事是开玩笑的吗,那是国土沦丧的事情。关系到皇上的威名,和民心的聚焦。

“丧失国土?这些年丧失的还不够多吗?广宁卫、复州卫、金州卫、建州卫、双城卫等所有的辽东一百八十八卫。甚至是整个奴尔干都司不是都丧失了吗?怎么就非要守着一个锦州呢?难道还要朕再次每年向全国百姓征收辽饷,才能让辽东将士助朕收复锦州吗?不,朕不会对任何人妥协,朕要放弃辽东外所以的土地,袁可立袁爱卿处三千锦衣卫已经换装结束,朕要先派他们防守山海关、蓟门两处关隘。而南苑锦衣卫换装后,将接替他们。两关不失。则建奴无法窥觊中原,两关若失,大明百姓则有难了。而关外之地,则任由那些辽东将士折腾吧。待朕收拾了草原、平定了内乱之后,就是朕对辽东亲征之时,朕要把辽东所有的失地。一一拿回!”指着大明地图,看着这属于奴尔干都司的一百八十八个卫所,看着黑龙江流域、乌苏里江流域,那里是大明的领土,但却因建奴的称帝。而全部丧失了。

如今仅仅维系着山海关沿黄海的一隅之地,是大明的控制区。如今战报也说被建奴所占了。依目前的情况,无非就是要不要去收复锦州,收复的结果就二个,失败和成功,失败了,那是可想而知的,依以前的战报、折子看,辽东将士连在野外同建奴八旗军浪战的勇气都没有,失败属于正常的;而如果成功收复了,那这里面就值得玩味了,连浪战都不敢和八旗打的军队,如何能够在八旗手中攻城掠地?

既然里面有猫腻,那能夺回来,也就能再次失去。这样的帐朱由校还是算的清的,既然如此,自己又何必非要把这个根本不是自己手里控制的锦州放在首要地位呢?干脆退一步海阔天空,扔给建奴算了。你们辽东将士爱收不收,自己只要紧守山海关、蓟门这最后一道防线,就能不叫胡马度阴山。然后腾出手来,慢慢收拾建奴就是。

而孙承宗所说的话语,基本上就是大明的国训:不割地不赔款等,认为自己不应该放弃锦州这个辽东之战的桥头堡。但这块鸡胁,朱由校却看的透彻,即便是让‘汉八旗’从建奴手里‘夺’回来了,也不是自己真正的控制,只不过是面子工程而已。但面对着奴尔干都司一百八十八卫的丧失,一个小小的锦州,又算的了什么呢?

孙承宗听了皇上的话也是有所明悟,是啊,事到如今,锦州这块大明的遮羞布要与不要还有什么关系呢?而皇上对辽东将士的警戒之心,已经是越来越重了,而通过这种事,这种警戒明显也不是没有道理的。皇上一共从辽东提来了三个武将,用巧,都是受过孙承宗重用的,也都是外地人去辽当官的。

对于袁可立带走的三千锦衣卫,其战略用途是什么孙承宗当然心知肚明,但这次却被皇上安排到了山海关、蓟门关,这是要防谁?防建奴还是防辽东将士?这已经不是单纯的不信任、怀疑这么简单了。而是直接的驻兵防守,估计下一步三个月后,关于辽饷清算之事,肯定不是单纯的贪污法办这样简单了,很有可能兵戎相见。孙承宗六十多岁了,对于政治风向标把握的也是相当到位的,皇上如此的磨刀霍霍,其决心可见一斑,自己能看得出来,那辽东将士,难道看不出来吗?

一千多净军,就能打的蒙古几万骑兵扔下劫掠来的物质溃败而逃。如果南苑的二万锦衣卫装备上神弩,辽东的将士无论如何也不会是他们的对手,这场博弈的胜利者一定是皇上的。

孙承宗越想越觉得皇上这是有意无意的把辽东将士推向建奴那边,连一丝的留恋都没有,做的是如此绝决。虽然不明白皇上对他们为何如此,即便是他们有些养贼自重的嫌疑,也不能一点余地都不留吧?

其实他哪里知道,从感情上,朱由校能理解满清入主中原的梦想,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看到明朝的不堪一击,满清有些想法,欲取而代之是正常的。但他的感情里决不能忍受‘汉八旗’那帮汉奸,带着异族来屠杀自己的同胞,如此的数典忘祖丧心病狂灭绝人性,把刀子对准自己的同胞兄弟姐妹,要知道他们每年拿到的辽饷是从这些大明百姓的牙齿里省出来的,供他们吃穿用度,他们却拿着这些钱养活自己的家丁,然后屠杀二十几年里省吃俭用节衣缩食给他们输送钱粮的百姓,天理何在!

听了朱由校不是不收复锦州,而且暂时放弃,草原事了后,还要亲征辽东,旁边的满桂、赵率教都听的热血沸腾。皇上的战力有多强,他们这一次当然是清清楚楚了。以前的不信、不服早已丢到了爪哇国去了。两人立刻跪下,大声的表着忠心,要求充当前锋。

让他们平身后,朱由校又和孙承宗商量了一些相关的事宜,并传了一些相关的圣旨让孙承宗处理。毕竟,孙承宗是兵部尚书,无论是民变的清剿还是辽东的防务,都是兵部的差事。民变的处理当然是要求孙承宗调动能调动的所有力量去尽快清剿,这次草原之上风云变幻,自己的首次亲征一定要出了彩,镇一镇那些别有用心居心叵测之辈才行。当然如果兵部的力量实在不行,朱由校甚至打算暂停蒙古之行,先把这些内乱先处理了再说。

锦衣卫的装备置换是关键中的关键,如果全部换装成功,朱由校的力量将呈几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2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