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明二十四监-第13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而另一种世族就是巨富了,自身虽未在军界中任职,但是却和封建政权相勾结,控制着本地的经济,影响着当地的政治。例如佟氏是辽东一个有名的世家大族,特别是佟养性,为后金的粮钱后备等做出了杰出贡献。(人家是认祖归宗,成为了正经满人,所以也不是汉奸。但这一说法被仍在汉旗中,自相矛盾了。)辽东的势族还有辽阳的高氏、佟氏、石氏、祝氏、鲁氏,锦州的王氏,义州的李氏,前屯卫的毕氏和辽南的刘氏等。

而这些世族,也是和明代其他世族一样,兼并土地,只不过这里的土地是国家下发给每个屯军的五十离屯田而已。

而隐占军丁,官军家丁化,军丁占役这一点虽然是大明一特色,连皇上也都在占役,辽东的这些世族也是一样,只不过在一方面占役的同时,开始了家丁化了而已。

基本上这也是使得辽东军事力量迅速的土崩瓦解的重要原因之一了,朝廷对其不信任也是由来久的,往辽东也是不断的掺沙子,又是监军、巡抚又是武将的,但效用如何,只有天知道了。相反在朝廷不信任的同时,后金建奴却对这些辽东世族拼了命的拉拢。

而如今皇上此举已经有和和这些辽将彻底划清界限的意思了。所以基于皇上的潜台词,袁可立已经交待了三千锦衣卫,在防范建奴来犯之时一定要防着背后的敌人,除锦衣卫这三千自己人之外,对于其他人等一律的保持戒备。

山海关里一众将领,以及太监监军刘应坤,均出来迎接了袁可立,为首的是副总兵祖大乐,带着一众山海关将领,虽然名义上是赵率教是山海关总兵,但底下最强势力,仍然是以祖家为首的辽东势力最强。

大明在奴尔干都司统治了如此长的时间,所造就的辽东将领实在是太多了。这样人被满族的满化也是深了又深。多少人家和满族在不断的通婚,亲在加亲,如李成梁的家的李思君的妻子就是女真人。特别是当老奴酋以十三副盔甲起事之后,更是视满族为尊,以有满族亲属为荣。

袁可立当即进了关,带着二百持山地弩军为护卫和二千持神弩军。在总兵府内的大堂之上,宣读了圣旨,圣旨的内容就是三条,一是封赵率教为太子少保暂随军伴驾北征蒙古,二是总兵之职暂由袁可立兼职,三是由袁可立有代天巡牧的钦差权利,负责守山海关、蓟门关事宜,如同皇上亲临,如有违抗,如同造反。

圣旨宣读结束,下面的将领是一阵沉默,虽然上边没谈到自己,但其含义,却是于众人息息相关。如果这个圣旨在别的时候到达,也没什么,但偏偏选择在这样一个锦州失守的时候,皇上忽然派人来接收山海关的防务。而只字未提锦州之事。这说明了什么?

第二百五十九章 君臣失和

皇上对锦州不重视是肯定的了,但为什么不重视?是不信锦州的失守还是根本认定锦州是夺不回来的?还是别的原因?所以满屋子的将领脑子里全部在走这件事。而圣旨是说由新总兵接手山海关的防务。怎么接?每个人都在思考此事。

而外系的一些将领,大多是从其他边军那边调过来渗沙子的。他们则思考着自己的定位何去何从,他们和辽东的将领们还是有区别的,主要在于他们并没有多少的退路,如果来辽东的时间长一些的,扩大了人脉,扎下了根,或者和当地的辽将相互通婚,(如吴三桂的老爹吴襄。)那还和满清那边有些牵扯,敢于和皇上玩点小花招,弄点什么拥兵自重、养贼自肥什么的。否则的话,也就只能听从皇上的安排。

大多数辽东体系内的辽将,当然自己辽饷和锦州之失的关系,现在出了锦州之失,皇上不但不着急此事,竟然加强了山海关的防备,这已经充分说明了,皇上的目的,不管关外的土地沦陷,只要守住最后一线,那就可以高枕无忧了。丧失点国土算什么?

皇上有这样的心态,这是辽东诸将不愿看到的。但再不愿能怎么样,动作都是暗自搞的,总不能摆明了车马扯旗造反吧?大家都是求财的,刚才入城之时袁可立所带的三千锦衣卫,拖着个大家伙,大家也都看到了,从其精气神上。虽然怎么看怎么是新兵蛋子,但气势汹汹也不是个善茬子。

大家都是行伍之人。对好兵坏兵一样就能看的出来,站没个站样,坐没个坐样的,一眼就看出了是兵油子之类的。而动划一令出禁止的那种,一眼从起整齐有序的坐立行停中就能看出来,而这种标准洽好是这三千锦衣卫所具备的。

而监军刘应坤那小眼睛可是转的那叫一个快啊,虽然军事方面自己是个无限接近白痴的人物,但对于政治嗅觉。他绝对是警犬级的。自从皇上宣布废除辽饷之后,他就感到了巨大的危机感,能走到今天的位置,也是有些急智的。就算辽东的任何人都对满清有利用价值,他都没有,所以他是最没有退路的。他只是皇上的狗而已,虽然这条狗不是个忠狗。老把皇上的银子吃掉。在这里近捞钱的速度基本上是在宫里的百倍以上,凭着他的职务,又能捞到什么呢?但在这里,一年紧紧手捞个几十万上百万都算正常的。

特别是袁自如前几天回来路过山海关,和他交了底之后,他的思想斗争开始相当的激烈了。在保命、保财的矛盾之中相互的比较着。

锦州的失守,他一眼就看出这是辽东的将领在捣鬼,他那样的智商,判断这样的事情还是有富余的。现在皇上宣布废除辽饷,贪污的三个月内要吐出来。才有的这锦州失守的事,这样他的小心眼又活动起来。皇上若想收复锦州。势必得依靠辽东将士,怎么依靠?朝廷不差饿兵,总不能让当兵的没粮没饷,饿着肚子上战场为你杀敌吧。那辽饷就自然的要恢复。既然恢复了,那三个月内自首的事也就会不了了之了。吃到嘴里的,谁又会拿出来交给皇上呢?再说那多脏啊。这让他如何舍得呢?他是真不明白皇上这要是干什么,大家一起安安稳稳的发财不是很好吗?钱又不是皇上的,都是从泥腿子身上收上来的。

但现在看来,事情就不是自己想的如此简单了,皇上此举根本就没有收复锦州的意思,而且派了袁可立前来,这就是明摆着的事了。这下自己的如意算盘算是打不响了。

气氛稍稍的沉默了一下,刘应坤率先山呼万岁接旨,其他的众将不管是如何的各怀鬼胎,最终还是老老实实的把圣旨接了。

袁可立虽然已是花甲之年的老人,但行事还是那样雷厉风行,二千锦衣卫相当顺利的占据了四门。并不顾任何人的反对、不甘,把守城门的军士,全部调到了城门之外。而在城门内外,布置好了气死风灯,专门准备夜战。理由也很强大,为防重蹈锦州覆辙,被内应打开城门,这样安排是必须的。并且宣布非有重要事情回报,任何人三人以上,不得靠近城门,否则视为满清内应射杀。

众将对袁可立此举当然是相当的无奈,这是一点情面都不留啊。有心使点绊子,但看着袁可立那油盐不进的样子,也没办法勾通。想拿着军需拿一把,人家有船,上边东西一应俱全,甚至饭都不吃山海关里的。而军饷方面,根本不需要袁可立操心。

袁可立是什么人?辽饷他就没能占着一点的腥,为了造船,四处筹款,欠了一屁股的帐,如今皇上给的钱,才把那钱还上。现在皇上刚刚谈了辽饷的事,就是给他钱,他也不敢要啊。

布置好人手上了城门楼子后,又把皇上送来的四挺巨弩从船上搬到了四个城门楼子上。看到了包的严严实实的巨弩放在了城楼上,好奇的将领想打听一下,是什么物件,结果被袁可立直接以绝秘敷衍过去了。这个阻击弩可是万军之中取上将首级的东西,袁可立可不会如此轻易的就给曝光了,他不在不断的做皇上那里伸手要呢。按着他们意思,一个城门按个八门那才叫爽呢。

而其它诸将的事情,袁可立没有一点兴趣问,只是说他们随意,看着皇上表现的敌意如此的明显,众辽将心里没有气那是不可能的,有知道内情的,早已传信给前屯、高台堡、宁远、杏山、松山、塔山、大兴堡、大凌河堡、右屯甚至是觉华岛。如此做派根本就是防范所有的辽东将士,太让人寒心了。

本来在皇上轻言废除辽饷之时,辽东的将领们并没有多在意,因为一切有朝中大佬来主持的。必定刚刚打了一个宁远大捷,是多么的鼓舞国民斗志,这可是后金称国以来少有的胜利。皇上年轻,听了那一个腐儒贾毓祥的什么举国供一隅的言论。就开始想着断了辽饷了。只要吓一吓他,基本上他就会就放弃这个不和实际的念头了。这个年代,在辽东基本上是他们说了算的。搞个假失守也是相当容易的。这不就演了一出戏而已。目的其实就是逼迫皇上认识到辽东军的重要性,没想到皇上非旦不痛改前非,幡然悔悟极力的来拉拢辽将,反而变成加利的来到了山海关,插手军事。

这种表现简直就是视辽东将士于无物,对于这样的老板,只有全面的罢工,才能让他感到肉痛。所以得到消息的辽东各世族的将士代表,纷纷的约定在第三天秘密的赶到了宁远商量对策。

草原、岱海,何可纲已经守了四天了,从一开始的沿着岱海转圈子,到了最后,死死的被蒙古军卡在了岱海的南岸,再也没有活动的空间了。

然后何可纲突发奇想,大盾又厚又大,必须三个人抬着,向前移动。其宽度有五尺左右、高度正好一人高。净军、宦官杂役以及解救的奴隶百姓们都跑的已经很累了。马车在河滩上不是那么好走,如果不是敌人的大盾也沉,根本没办法折腾这几天了,当真是人困马乏。

但就是在这样的前提下,何可纲仍然在被卡住的那天晚上,强迫着大家全部起来,搞土木工程,这次挖掘可不是一般的壕沟,而是每隔二尺挖一个浅沟,把挖出来的土,再培到二尺旁边,如此沿净军的阵地纵向一百条、长二十五丈,深一尺、高一尺的沟垅,这样的工程太可怕了。连净军都没有放过,都得劳动。因为时间只有一个晚上的时间,可以让净军们做准备了。

众净军当然不是太理解,虽然大家处的不错,但何可纲只是一个局外之人,如果没有一个合理的解释,拿他们玩耍,宦官们的小心眼可是会发作的。何可纲当然不会给他们发作的机会,把用意说了。

第一次见到大盾,的确是针对神弩的有利武器,蒙古兵全身都逃在了后面,让净军就算是射的再准,神弩也不会穿盾而过,只能看着他们一点点的逼近,一旦近身就凭着净军那小身子骨,根本不够蒙古军塞牙缝的。

所以看到了这种情况,何可纲带着净军、杂役和百姓绕着岱海那个绕啊,跳进水里的心都有,就是没有船而已。最后被堵在这里,眼看着明天就会被蒙古军一点点的围上来。情急之间,何可纲突发奇想,只所以看不到大盾后的蒙古军,那是因为大盾后来的蒙古军都完整的躲在后面的。如果地面不平,那大盾的功能必然大大折扣。后面的蒙古军,不是暴露头就是暴露脚,如果说站在垅上的弯弯腰,这头暴露不出来,但处在洼地的,那个腿脚,是说什么也躲藏不了的。那样净军的机会就来了。

第二百六十章 岱海血战

把这个问题一说,众净军也感觉有可行性,但一想到挖这么长的东西,那脸就苦的不行。但保命要紧,这时候也只能用这个办法了,七八千人,三百条沟,平均一条沟就是七八十人,二十多丈的距离一分,其实也就是一人一丈左右,而且湖边的地也是湿的,又不是挖多深,倒也好挖,只是有一点,这工具太少了不趁手,还要防备着蒙古军趁夜偷袭。蒙古军也确实是打算偷袭了,但看到净军们在挖沟,报告了主帅,主帅和到阵前看了看,确定那只是在做无用功,再深的沟,只要架块架板就能过去。吩咐不用理会,只要不跑就不理。

所以净军们在三个时辰里才完成了这次壮举,那时已经是太阳东升了。

累的和狗一样的众人们看着眼前带着弧线的圆形阵地,如同太阳光芒一般向外发射出的光芒线,心里那底气也足了。敌人再想撵兔子一样撵着自己,那是不可能了。就这在里,看看蒙古军那大盾有什么本事!

蒙古军用过饭就开始了进攻,蒙古军恨透了这帮阄货,被净军浩劫的两个部落,让蒙古人感觉到受了奇耻大辱,汉人讲究的是,杀人不过头点头号,能饶人处且饶人。但这帮阉货丧失天良,不仅自己把部落里的女子用那绝对变态的手段活活的玩死、虐杀,那形式多变的花样,在女子没死之前,大多数就已经疯掉了。但就是疯掉了,这些阉货仍然不放过她们。因为宦官只要是成年时阉割的,基本上都保持着旺盛的性欲。只是这种欲望因为没有了那小东西的存在,很难很难很很难得到发泄,所以他们只能变态的刺激这种欲望。所以蒙古女人真的倒了八辈子的霉了。

更可气的是把女人、孩子、老人扔给了部落里的汉人奴隶,长生天了,那简直就是苦难中的苦难、悲哀中的悲哀。汉人奴隶们虽然肢体健全,但那思想真是太肮脏了,他们根本不配称之为人类!

老人、孩子、女人,都是平时奴役他们的对象。因为是奴隶和奴隶主的关系,平时在行为上难免出现一些辱骂、殴打事件,但那些可恨的奴隶,竟然怀恨在心。这时候哪里有不报复的道理。

老人、孩子让他们一口一口的从手开始,啃到肩膀,啃一口是吐一口,嘴里还不停的老爷少爷的一口口听叫着。蒙古人也是知道痛的。如此撕心裂肺的巨痛哪里是他们能够能承受了的,特别是那孩子,早已不知吓死过几次了。

但奴隶们对他们是相当的恨,因为他们这些孩子,他们吃了更多的苦,挨了更多的打。甚至有些半大孩子还整天的打他们,以求练胆子。他们的亲人惨死在这些蒙古人之手,这种骨子里的恨一旦得以发泄,哪里还有什么理论可讲、人性可言?

所以用水泼醒了接着咬,最后直到把胳膊从身子上啃掉。上半身的工作算是完成了。然后再把咬下半身。不过到了这时候,那些蒙古人。不是被痛的死去,就是流血过多而死了。只有意志坚定坚定再坚定的人,才能接受这最后的割礼。

而女人们,那死亡时的样子就更加千奇百怪了,看到她们死况的蒙古军,深深的被这些恶魔行迳气的快疯了,根据幸存者的回忆,终于知道了奴隶们那惨无人道的手段了。(少儿不易,自己想象去吧。)

美不美江东水,亲不亲故乡人,看到如此残渣般的同族人被折磨成这样,蒙古军哪里能不愤怒。看着眼前的净军阵地,蒙古军眼中喷着火,发誓要把对方全部屠掉!

但当他们前前后后都踏上了百垅阵后先头部队只有四五丈远的时候,何可纲下令射击了。因为抗着个大盾那速度可比蜗牛,放近了打,那效果就会好的多了。

二十丈的距离,三百条土垅上人数可是不少的,但杀起来也是很多,二千多人,当时就被打晕了。怎么回事?我不是在大盾后面吗?

怎么还会中箭?

我的眼睛啊!

我被射死了!嗯,不对,这箭射的不是我。

、、、、、、

二千多人立刻被打晕头了,但那讨厌的地形,让他们进退两难,可谓是管地不顾腚。没办法,大盾就是为了能抗拒对方弩箭的,没有大盾,一切都象纸一样的脆弱。

后面的指挥官一见前面大乱,立刻感觉到了不妙,立刻鸣金收兵,但撤回去哪里有那么容易?带着大盾撤,速度肯定慢,而且脚部还容易暴露无遗,成为净军的靶子;不带大盾撤,转身逃跑,能否活命,就只能是听开由命了。

这样的战机何可纲当然把握的死死的,让净军们开始向前推进,从阵地慢慢的保持进攻阵形,三分之一的人警戒、三分之二的人行进。

一路上碾了过去,直到土垅的尽头,逃退回去的蒙古军在平地上,用大盾重新列好了阵形。这一战,直接灭杀了五百多名蒙古军,俘虏近一千名蒙古军。

胜利了,但不能大意,顾不得高兴,忙让奴隶们,收拾一下土垅。然后高高兴的回去也就是了,但何可纲看着那大盾,又是突发灵想——船。

这个大盾长宽基本上就是六尺高,上边还有把手,看它那个厚度。如果绑在一起,基本上就是个木筏子,虽然这六七百面不一定能渡多少人,但如果,能从水面上来绕过去,跑到敌人的侧面,那将是多么写意的一件事啊?但他没想到的是,就因为这一神奇的想法,差点让净军全军覆灭。

弄回去大盾后,何可纲立刻挑人来试验大盾的承重性,然后试着改造,一下变成筏子。何可纲如此明目张胆的造筏子,虽然是个好注意,但却给了进攻失败的蒙古族一个绝好的提示。

蒙古是一个没有水军的民族,打水仗,并不是他们的特长,但这并不代表他们就不能利用水。最起码他们还有孙云鹤这样的正宗汉人。蒙古阵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2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