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明二十四监-第25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草民了,磕头请罪。听了皇上的话,自己真是后悔莫及了,为了反对而反对。的确是无理的表示了。

“爱卿平身吧,朕知爱卿品行,也着实看中爱卿。全民教育只是低端的,还有更高的,比如求极宫,就是以后吸收大量的优秀人才接着深造的场所。爱卿一直寄托希望的蕺山书院,也可以成为这样的基地。朕可以出资,让其成为全国最大的儒学学院,爱卿为大明培育出一位位大儒,让他们分赴全国去教导儒学,如此岂不更好?”这算是文理科分学校了,象着高端出发。刘宗周这样的人。的确不适合搞行政,太迂腐了,其眼界就是局限在了儒家学说之上,是个搞研究的人物,把他弄到了朝堂,其实是对他的迫害。相反,建个正式的学院。让他去教他所喜欢的东西,写写书,这样的生活才是适应他的。

“臣多谢皇上,务必为大明培养人才。”听了这话,刘宗周动容动心了,求极宫,现在已经成为了一个标杆一样的存在,所受皇上的青睐、重视那可不是别的部门所能比的。如今皇上出资。更让蕺山有了皇家的身影,怎能不喜。

刘宗周走了,虽然没有恢复了职务,但‘院长’的职务算是有了,也算是一个皆大欢喜的局面。朱由校终于把这个大麻烦给送走了,这寻死觅活的大老爷们,还真让人受不了。偏偏这样的人还是倍受他们爱戴,人品又如此的完美,要真有个三长两短的,还真让人可怕。走了就好啊。

十一月十四日,西山原京营,现在是大明北京陆军学校,今天是开学仪式,做为校长的朱由校当然是需要参加的。

朱由校给北京陆军军官学校的校训是“责任、荣誉、人民、国家”。

军校的训条是“准时、守纪、严格、正直、刚毅、勇敢”。

学员荣誉准则:不得撒谎、欺骗、行窃,也不得容忍他人有这样行为,不推卸责任、无私奉献。

这些都是归抄人家西点军校的自己又加了一点点,本来想抄黄埔军校的,那句怕死之类的名言,那是本土的,读起来也大气,但抓破了脑袋也想不起来原话了,只能作罢,没办法只能来一点西点军校的了。

朱由校当了这个校长,其他的都是由孙承宗来负责操办了。有文化科、军制学、兵器学、筑城学、交通学、地形学、天气学、斥候学等。

来自大同、蓟镇的军官们打仗含糊一点,写字当然更含糊了,武将和文官不同,文官是当一代,下一代有本事再来,而武将几乎是辈辈相传的。所以这学问也是辈辈不受重视,认识会写自己的名字,会看点书信那就是最大的学问了。偏偏这样的能看信的,还是少之又少了。所以看到军校里的教程,就直皱眉头。因为书面上的东西太多了点。

好在终于走进了皇上的视野之内,这可是一次绝好的机会,现在皇上是校长,自己算什么?天子门生!牛不牛,当皇上的老师靠得是德高望重,当皇上的学生那可是绝对的圣眷了,这可是光宗耀祖的事情。

学员来的方向上有些杂、大同的蓟镇的,在家的锦衣卫、天应军甚至是净军也被塞进来许多人,整个一大杂刽五花八门。就这样六七千人充满了整个军校。

当然这里面有一些注定是军官的,也有一些可能是被淘汰的,有往上进一步的,也有降级的,这一切都要看军校毕业的成绩如何了。毕业的时间并不是统一的,最先进入军校的锦衣卫、净军、天应军,他们注定是学习最短的,春节过过就会离开。而蓟镇、大同的军官,也会在开春之后,择优回去,或者进入蓟镇铁血队、大同精忠队。成绩一般的则接着在军校学习,不可就药的,则发回原地,等着下一起大明的政策。所以众学员的心态肯定是不同的。

亲军们是来度金的真正学知识的,他们大多是凭着跑步好入选的军官,谈到什么将才帅才,那是扯淡。二三十年过却了,绝大多数连个小旗都不是,就是一个大头兵。皇上圣眷给了他们,凭着这份忠诚、体力,生生的被皇上在身上弄了个军官当当,但离将才两字差得可不是一点二点,就是一四肢发达头脑简单的货色而已。但他们谁都知道,有了这个皇上给的机遇,就得努力的抓住了,不进则退的道理是谁都知道的。

认字对他们来说已经不算什么了,这点皇上早就注意到了,扫盲运动也早就开始实施了。可以准许你写得不好看,但必须得认字、会写,这是军官最基本的要求。还好,最先的净军、锦衣卫这方面的问题基本上是解决了。

天应军的方面军官本来就是原有体系自带的,训练的时间也短了一点,所以识字的比例还是不高,握个笔杆子和拿刀,完全是两码事。但被皇上也是强迫着练,成效还是有一些的。

开学典礼当然有校长讲话,朱由校走到了讲台,面对着数千的军官开始了演说。

台下坐的都是边缘化的军官,无论从能力还是忠心耿耿上,都不是朱由校看好的。能力不足了可以慢慢的练,但忠要是没有了,一切就都没了,就和关宁铁骑、汉东军一样。所以朱由校的开场白就是:“诸位学员,大明北京军校第一期开始了,朕对汝等第一要求是对大明忠诚,第二要求是忠诚、第三个要求还是忠诚。没有了忠诚,就没有信念,这样的军队没有丝毫的战斗力可言、、、、、、”

朱由校叨叨叨的说了一会也就结束了,说的都是大家能听得懂的话,其中当然有学会文武艺货卖帝王家的意思,没有多说什么立功受奖的事情,这本是题中应有之意,为了皇上而学习,这是主题思想。学习是枯燥乏味的,但有了目的、信念就不是这样了。朱由校直接的表明现阶段学习就是为朕学的,对朕是否忠心就看你的学习成绩了。这个观点早在净军、锦衣卫时就已经说过了,只不过那时的锦衣卫还有个扫地出门的惩罚,而现在对于大同、蓟镇两地,虽不开除,但明年的仗是没办法参加了。

学员们听了却是热血沸腾,没别的,军队本来就是为效忠皇上所准备的,能听到皇上的教诲,这对任何一位大明的将官而言,都是难得的机会。听着皇上要求自己努力,学习就是给皇上学的,算是效忠皇上了,再苦再难也不怕了。

典礼办得很简单,若不是朱由校要求,估计这个过场都没有,所以接下来的过程也简单。挑选了人上台发言,公布校规校训、奖罚措施。因为是军校,学员们也都是在职的军官,所以这里的规矩就是军规——十七条禁律五十四斩,什么悖军、慢军、懈军、构军、轻军、欺军等十七军,那可都是板上钉钉不容有一丝轻慢的。

校长是皇上,当然不能长期在军校里持掌,孙承宗由兵部尚书再挂名总教习,用军中宿将、兵部的官员来充当教员老师。这些人别的不敢说,但打仗一直是中规中矩,肯定不会上敌人恶当的。而且孙承宗也打算结合着神弩、阻击弩、战车、火枪等武器特别,欲成立一个皇上一直说的参谋部,类似智囊团一样的组织,分析战策战术,集合这些精英人仕,算是搭一个小架子了。

第五百二十四章 军魂永传

因为明年一开始就会有大仗要打,所以时间相当紧,课程上也不可能面面俱到,朱由校要求的就是讲地形与埋伏的联系,主要是《孙子兵法》的九地之说,散地、轻地、争地、交地、衢地、重地、纪地、围地、死地等九类,包括性、针对性是相当强的。

如今大同精忠队、蓟镇铁血队,装备上了神弩、竖盾之后,再配合上一千火枪净军、四千装枪锦衣卫,做为主要攻坚手,战斗力方面横扫建奴是肯定没问题的,但战斗打的不仅仅是装备,还有人、有指挥。九地的善加利用朱由校是不敢想,但只要不吃亏,就可以了。

这期的军校,朱由校可是相当看重的,特别是几个月后的大战在际,这次‘补脑’显得尤为重要。对于世代都是军官的天应军和大同、蓟镇的军官们来说,这种学习开能具有拓展性,但对于净军和锦衣卫,这种系统的军官学习,却是第一次。说他们是官那是那听一些,他们自己都没有身为军官的自觉,反而感觉自己只是个兵,不过是个传令兵罢了。

净军无所谓,人数增加一点也不会增加几个,过个一二十年,他们干不动的时候,这个编制会自动取消、解散,因为宦官制度已经没有了,后备兵源肯定也没了。但锦衣卫可不行,还要不断的把这个编制传下去,与国同休。火车跑得快,全凭车头带,这军官就是起到这个作用。一支军队的好坏,基础是最为重要的,就象李云龙说的军魂一样,或者也可以说成传统。锦衣卫有明以来,就从无背叛皇帝之事,锦衣卫这个‘革命传统’是从大明建立时开始的,不管他的设立是朱太祖如何的心术不正之下的产物,但的确是不多的从明初到明终始终不渝的保卫皇帝的一股力量。这也算是一种军魂,但现在朱由校要把这个魂扩大再扩大,让他保卫整个大明,忠诚于大明。

留下何可纲来协助孙承宗,何可纲开春之后,还要负责带领大同精忠队从归化横扫向辽西,担子不轻。正好在军官方面多下下功夫。经过了西征以及东拒建奴,何可纲打仗的经验已经是相当丰富了。即对新型武器掌握的熟练,又对骑兵作战精通,可谓是面面俱到的一个人物。在岱海吃亏之后,学习的劲头更是充足,归化城外的一系列战斗。无论是顺风的还是拼死搏杀,都将他一遍遍的打造成了一位出色的将领。而喜峰口一战,更是体现了其勇猛精进的精确指挥。所以由其带领一支军队横扫辽西,朱由校还是比较放心的。

军校之行比较成功,当然也没办法不成功,郎有情妾有意,校长想着笼络人心。而学员们竭尽全力的表现着自己的忠贞不渝。所以气氛是水浮交融也就不足为怪了。

肃州卫,嘉峪关这座大明的最西端雄关,在其东百里往东,天雄军已经在这里协助驻守了不短时间了。自从平定了陕西乱民之后,卢象升带着大胜之后的荣耀,奉命带着天雄军到了这里。站在关头,边墙之外不时的有狂风吹起,不时夹裹着黄沙。吹着在脸颊之上,让人有痛的感觉。

因为从宁夏卫往西,直到肃州卫,这里不时的有鞑靼前来寇边,虽然第股敌人的数量不多,有时竟然是十几人、几十人,但却来去如风。让人不胜其扰。在城里的、堡子里的甚至是最小的示警用的烽火墩,倒是不惧,但凡是在野外的百姓,那可就遭殃了。不是被鞑靼掠去。就是被杀死在荒野。皇上是仁慈的,虽然说明年就会出关征伐,但在明年之前,就派了天雄军到了最西边,并为明年的大年西征收集各种情报。而阎应元则在甘夏卫始往西警戒,抵御异族的入侵。

面对着如此少量的敌人,奇怪的是,无论是兵还是军,两个体系竟然都不敢出城一战,只能放任着这么少的敌人来去自如,这让卢象升相当的不解。好在边墙的防御体系,还有一个比较先进的,那就是预警系统。

三里一台,五里一墩,‘火光可见,炮声可闻’。这就是边墙的报警系统。这些台墩,既是瞭望报警系统,又是作战防御体系,墩之下四周筑墙,墙外挖壕,便于防守。在墩之外,又建筑“横斜错乱,彼此相入”的墙体,使敌人“驰骑不能侵近”,我方又可居高临下,出击来犯之敌。至于联络信号,“夜则举火”,如遇到特殊天气,如大风或阴雨,“上悬红灯,以灯数多寡之候”。现在是烽火狼烟的时候,所以这些台墩相当重要,多少人昼夜注目着台墩上的动静。

和阎应元商量的结果,就是两军,择紧要地势,以百人为单位,第三十里为一处分守。遇低于二百人的就出击,关门打狗,将来犯之敌剿杀,而二百人以上的,五百人以下的,就拖住了,等候别队的驰援,到了五百人以上,那就多拖一下吧,因为六十里的距离也不是说到就到的。以此来抵御异族的侵略。

今年因为大量河套的蒙古诸部西进,一是这些异族的生活需要,二是河套西迁的蒙古诸部,对大明那彻骨的仇恨,所以寇边的异族比往年多了许多,也狡猾了许多。

在刚开始天雄军来的时候,异族们傻傻的,如同往年一样来大明这边打谷草。之所以侵略不叫侵略,劫掠也不叫劫掠,而说成了打谷草,其实就是草原人频频入侵掠夺稻谷,然后延伸到了吃的,喝的等物质,甚至是人口。其实这是对汉人的一种最为严重的污蔑。

亲军来到,甘肃镇的兵军,还想着做做样子,毕竟如此任由异族劫掠,无视百姓的死活,这做畏葸不前怕敌不战的行为,不仅仅是让人看不起这么简单了,一经查实,那可是个斩立决啊。

第五百二十五章 西北战事

天雄军等亲军可是有着宪兵职责的军队,左良玉那倒霉遭遇可是作为反而教材,宣传到了全国各地,更何况是离陕西如此之近的宁夏和甘肃了。无论军还是兵,在今年这个时候,一个个都打起了精神,唯恐被天雄军抓住了把柄。

这样一来倒是卢象升和阎应元乐见其成的,上千里的防线,仅仅靠着他们的这二万多人,把腿跑细了都没用,对于五里一燧,十里一墩,三十里一堡,一百里一城的军事防御体系。才把第百人诸于堡内。

野蛮的游牧民族一直把汉民族认为是‘钱多人傻’,可以象庄稼一样按着季节来收割,但今年有些特殊了。各亲兵的战斗力就不要说了,武装到了牙齿不说,从大同、岱海、归化再打到陕西等,这一路可是奏着凯歌打过来的,战斗力相当的恐怖。而两镇的兵、军们,也都为了掩饰以往的‘罪名’,今年也是相当的卖力气,几乎是一有‘火警’,立刻出动。打不打是一个情况,但不再错失战机故意的等到鞑靼们吃干抹净都走了,再磨蹭着到了‘现场’,已经是相当大的提高了。卢象升和阎应元对他们的行为肯定了,不要求歼敌,拖住就好。

鞑靼人被这种打法震惊了,这哪里是人家钱多人傻,大明这种守株待兔的做法,简章就是恶魔似的,张开了那血盘大口,等着自己前去被生擒活着,或者是客死异乡。就连两镇的军兵们,在不断的看到一伙伙的鞑靼人被绳捆索绑的压进了一个个堡子当中,多少人哭了,哭的好伤心,哭的好高兴,因为鞑靼人祸害的不是别人,恰恰就是他们这些生活在边墙之边的军户,有本事的。还可以去城里居住,没本事的他们,只能在堡子里硬挨,几乎每一家都有亲朋死在了鞑靼人的箭下、刀下。如今嚣张异常的鞑靼人也有今天,被俘虏着押着满街的游行,这怎能不让军户们恨得想上去咬上两口。

但亲军们可不愿意这些俘虏们受伤,打两下可以。但伤了就不行了。这里的修路进程太慢了,太需要人力了,亲军们虽然不知道明年皇上会亲征哈密,但皇上对修路的重视可是看得清清楚楚的,所以加快速度修路是必须的。这些俘虏一个个身体壮实,是干活的好料子。

过来想着收庄稼的鞑靼们踏过边墙之后。最终被大明关门打狗后,当已经有零零散散的几千人在被零敲碎打了之后。这种现象被各个部落重视起来。

在河套地区大明的武勇已经传遍了,只是大家选择不相信而已,因为没有多少人会相信一个善柔了上百年的民族,会突然的来个惊天逆转。变成了战无不胜的勇士。但看着部落里至今未归的勇士们,听着他们已经被生擒活抓当了大明的俘虏之后,鞑靼人消停了。这个时候让他们去小单位的主动进攻已经是不可能了,不联合起来,凭着小部队去进攻,那就是找死。

无论是什么族什么部落,都在想着一个问题,大明强大了,不再是以前那样,可以随意的去劫掠。而不用担心有什么风险。

就在这样的心里之下,边墙内度过了一段时间的安静期。而卢象升则抓紧时间,收集关外的地形、道路、水源、敌方兵力的情况,为皇上出征做着准备,并且让军户、边兵们,押着俘虏们去修路。他总感觉,安静的时候不会太长。

庆宁堡里如今可是热闹多了。一百名天雄军现在就驻扎在堡子里,由天雄军统领的弟弟卢象同带领。堡子里本来人就不多,这些年逃的人实在是太多了,整个堡子竟然逃了五分之一。每年这里都要被鞑靼光顾那么几次或者是十几次。堡子里只有死死的守着,一点办法都没有。别看堡子里有那么二百户人家,但碰上了鞑靼来打谷草,也就只有关上门守着,眼睁睁的看着人家劫掠的份。若谁家不幸在鞑靼来时还在野外,那只能是自认倒霉了。

但卢象同带着的天雄军,可完全不这样,在这庆宁堡里驻扎之后,可是天天盼着有敌人来攻,都快想疯了。亲军体系打再多的乱民,都不能拿出来显摆。因为打的是拿起兵器的农民,这样的功绩没人好意思说什么,远远的不如象岱海那样打异族,那才叫过瘾。这段时间和堡子里的人也混熟悉了,说话当然也随意起来。

“小将军,你们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2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