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蒸汽大宋-第5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只要大宋朝廷不要像历史上那样惊慌失措,“召天祥弃平江,守馀杭”。把守卫水陆要冲平江的文天祥的部队调回去“入卫”临安,这样,常州、临安、平江三路宋军就可以对孤军深入的伯颜的所谓“大军”形成合围,最后实现聚歼攻宋元军的伟大胜利。

如果黑龙寨苦心孤诣营造出现在的形势,还不能挽救大宋朝廷的话,也不能不说大宋朝廷灭亡是天意了。

就算是铁杆“宋粉”,到了这个方份上,估计也不好意思再苛求黑龙寨继续力挺大宋了。

刘师勇、张彦率兵入卫临安,姚訔、陈炤、胡应炎留守常州;朱华、尹玉与张全、王安节各自领兵去收复镇江、建康等地,麻士龙留在吕城养伤,待伤愈后进驻嘉兴府上海、华亭,防备元军逃窜时四处劫掠。伯颜主力尽在独松关和临安一线,后方空虚,正是收复失地和追歼残敌的好时机。当然,少不得还要派人给文天祥送信通报常州之战后的局势。

相对于大宋朝廷的兴亡,高临兵更关心大宋普通百姓的死活,大宋朝廷是战是降是他们自己的选择,,只要不再是“兴百姓苦、亡百姓苦”就行。

做好该做的事情,高临兵带兵回许浦去,结果不等到许浦,司天道来电通知敌情:许浦水寨遭到攻击!

先前,董文炳受命从左路进军,道出江阴,江阴军佥判李世修出降,李世修看到董文炳兵少,顺便给董文炳推荐了亦官亦匪的大宋“游击军”将领张瑄。

“张瑄有众数千,负海为横,文炳命招讨使王世强及士选往降之。士选单舸至瑄所,谕以威德,瑄降,得海舶五百。”董士选是董文炳的大儿子,追随董文炳南征北战立下不少“功劳”。

本来,董文炳的所谓“左路军”不过一万水军(见《平宋录》),对许浦水寨这样的水上要塞是不敢招惹也没有办法攻克的;现在得了李世修、张瑄的投效,实力大增,免不了就要去奉命按照预定作战计划攻击许浦水寨。

按照董文炳得到的情报,现在许浦水寨的主力大部出动去救援常州,留守的兵力不过几千人,战船几百艘,自己和李世修、张瑄合兵一处,两三万水军,千余艘大小战船,那还不是一鼓可破?

谁知道,等在许浦水寨的司天道刚刚得到黑龙寨主基地派来的张浚、蔡统威的增援,张浚、蔡统威率领的黑龙寨“远”字级黑龙战舰八艘,“镇”字级卡拉维尓帆船八艘。携带大批武器弹药。

张浚、蔡统威远道来到许浦,一路都是忙于赶路,没有机会见识到大宋的繁华,泡不到大宋美女,在船上也没有电脑可玩,没有让人蛋疼的网络小说看,没有游戏好玩,窝在水寨里闷得难受,正想找事,如今看到居然有人来摸老虎屁股,一时都是手痒,主动请战。

司天道也不拦阻,下令张浚率领八艘“远”字级黑龙战舰先发,当先锋,蔡统威率领“镇”字级卡拉维尓帆船在后接应,出寨迎敌!一边发电给高临兵,叫他截断来犯之敌的退路。

董文炳本以为,许浦的守军多半也会像其他地方的宋军一样望风投降,却不知道一脚踢到了铁板。

张浚的八艘“远”字级黑龙战舰出寨以后,一字长蛇阵依次排开,舰载火炮猛烈开火,一下子就把董文炳打蒙了!

“远”字级黑龙战舰堪称小战列舰,体积庞大,火力强大,和董文炳的战船交战,就如同虎入羊群一般,根本不是一个等级的对手打仗,八艘“远”字级黑龙战舰火炮总数超过一百门,连续发炮,那炮火密集得像钢铁冰雹一样铺天盖地向着董文炳的战船打去!

可怜董文炳的部下,哪里知道火炮的厉害完全,不知道躲避,傻愣愣的挨打。一轮炮击下来就遭受重大损失被打死打伤无数。

董文炳一生南征北战,从来没有见过这种打法,从来没有经历过这样密集的炮火,碍于新归附的李世修、张瑄在侧,又不能丢了面子,只能率兵苦捱张浚的黑龙战舰的炮火蹂躏。

眼见得自己的战船一艘一艘被接连击沉,一个时辰过去战船被打沉多艘,连靠近敌舰和敌人接战的机会都没有得到。离远的,被实心铁弹和开花弹轰击,损失惨重;舍命冲击,靠近敌舰的,被葡萄弹大量杀伤甲板人员,还是得不到接舷战的机会。

董文炳强自镇定,一边挨打,一边大骂,怪物!冒烟喷火的怪物!居然又在这里遇到这支宋军全火器部队的攻击!想当初,自己在密州板桥镇训练水师,就是被一支纯用火器的宋军攻击,全军覆灭;自己留守淮西正阳的儿子董德馨也是被一支纯用火器的宋军攻击身死城破。

如今,仇人见面分外眼红,顾不得面子不好看,下令一边观战的李世修、张瑄和自己的部下王世强及董士选参战,来个并肩子上,要玩个乱拳打死老师傅。

司天道看到董文炳要拼命,忙下令给蔡统威率领八艘“镇”字级卡拉维尓帆船杀出去接应张浚,自己也带领许浦水寨里留守的一些白鹞、青鹄战船出寨助战。

一时间许浦水寨外硝烟弥漫,喊杀声枪炮声四起。

李世修、张瑄、王世强见势不妙,顾不得董家父子,率先逃跑。把董文炳董士选爷们扔下不管了。

逃不多远,李世修、张瑄、王世强几个又遇到高临兵率军返回,这哥三个倒是机灵,匆忙中不忘记把元军旗号撤下,换上自己还来不及丢弃的宋军旗号。

高临兵也是一时考虑不周,出了昏招,居然命令李世修、张瑄临阵倒戈,去截击董家父子,,倒被董文炳董士选两个趁乱杀出条血路跑了去瓜洲去和元军统帅阿术汇合。

高临兵顾不得懊恼,和司天道蔡统威张浚见面,互道辛苦,喝酒庆功去了。

第八十七章惊闻噩耗

高临兵进了水寨,和张浚,蔡统威见面,虽然是大战刚过,免不了,还是嘻嘻哈哈,打打闹闹一番,司天道摆下庆功酒宴,喝酒庆功,,虽然不待见,也少不得要请刚刚“曲线救国”“反正立功”的李世修、王世强、张瑄几个一起,可怜李世修、王世强、张瑄几个战战兢兢的也只好来赴鸿门宴。一顿酒喝得没滋没味,高临兵司天道几个对他们也算客客气气,没让他们太难堪。

眼下,用人之际,李世修、王世强、张瑄几个还有两三万兵力,几百艘大小战船,打硬仗不行对付流窜的小股元军还是绰绰有余。忽必烈攻宋,出动几十万大军,元军打仗基本没有后勤,吃的用的都是靠“打草谷”。如果任由蒙古人四处掳掠,江南的老百姓就遭罪了。

按照高临兵的意见,李世修回江阴驻防,王世强去离许浦二百里的顾泾屯驻,张瑄就去通州,这哥几个以前都是大宋官军军官,江阴、顾泾、通州都是大宋屯兵之地,如果在以上几处分兵驻防,就可以在沿江形成一道防线,遮护江南不受元军侵扰。

说来好笑,大宋的军队一向有经商的传统,在中国历史上,论战斗力,大宋的军队不值一提,论赚钱,没有任何一支军队能比得上大宋官军,说起来大宋的那些名将,从北宋的王韶,到南宋的岳飞、韩世忠个顶个都是赚钱好手。

军队经商称“回易”自隋唐而有之。军队经商有天然的优势,不但可以涉足一些国家专营的领域,如茶酒,还可以役使军士、免征税赋。

岳飞就曾经任命一个叫李启的做“回易官”,此人“有心计善斡旋财赋,惟著草鞋布衣,雨中自执盖步砌,佐飞军用甚多。”

军队的盈利性经营营田、酒库、关引、房钱、典库、博易、屠宰、药局,形形色色,无所不包。

一条长江的黄金水道,张胖子坐镇中游,高临兵据下游,有电报互相联系,军队的武力保护,无论是经营贸易还是失业都会无往不利,有充足的军费,养兵不是问题;有钱有兵有地盘,还怕站不住脚?高临兵司天道就在繁华富裕的江南地区站稳了,雄踞一方。

如今大宋朝廷已经不成体统,没有威信,有兵有枪,割据一方几乎是天经地义。

虽然赚钱要紧,高临兵司天道也忽视练兵。董文炳临阵脱逃,丢下的大批部下都被许浦军俘虏收编,张浚、蔡统威就先留在许浦练兵。

有黑龙寨以前埋头种田打下的老底子,眼下,许浦水军不缺武器装备,不缺粮食物资,不缺基层士官,养兵练兵事半功倍。眼看着一个新的军事集团就在江南崛起了,在水网密布的江南,有精良的战船做运输工具,两三万能够大范围机动作战的火器部队,可以控制极大的区域。

把李世修、王世强、张瑄拉入自己的集团还不够,高临兵当然不会忘记联系常州的姚訔、陈炤、王安杰,分散在吕城、建康各处的张全、朱华、尹玉、麻士龙等人也都被拉进这个刚刚有雏形的军事/商业集团。

毫无疑问,许浦水军在江南地区的各个军事力量中是实力最强的一支,也是这个松散的军事/商业集团的龙头。

高临兵司天道一面和张浚、蔡统威练兵,一边联络各地武装,还要经商,忙了个不亦乐乎,就连玩游戏都顾不上了。

一天,寨外巡哨回报,有一支军马到来,高临兵司天道整军出寨,却看到这支军马大将居然是先前和刘师勇一起赴临安“勤王”的殿前副都指挥使张彦。

高临兵很是意外,上前询问张彦,为何去而复返,张彦却不多说,纳头便拜口口声声要求“制使收留”。

高临兵大奇,心道,我这怎么来不来就有了主角命了?大宋的殿前“副都指挥使”张彦居然上赶着给自己当小弟来了?

等引着张彦进许浦水寨一问才知道,张彦本是大宋殿帅韩震的拜把兄弟,韩震和前丞相贾似道相交,是贾似道一系,贾似道出兵丁家洲,带了张彦做扈从,韩震留在临安。

贾似道兵败丁家洲,逃往扬州,继续指挥抗元。张彦也跟了去,一住半年没有回朝;大宋朝廷摄政谢太后趁机拉拢了贾似道门下的陈宜中,秘密下诏,让陈宜中以酒宴为名埋伏刀斧手,诛杀韩震。

陈宜中此举,一方面在“舆论”的压力下把贾似道的势力消除,既顺应了当时抗蒙的民心,又显示了自己的“不党于似道”。另一方面,他又夺取了朝中权利。不久,在某些人人的请求下,陈宜中被拜为特进(高级侍从官)右丞相,掌握了朝廷的政治军事大权,在谢太后的授意下清除贾似道的“余党”很多人受到牵连。

张彦护卫贾似道出兵丁家洲,又奉贾似道之命收复常州吕城,身上明显带有贾似道一党的烙印,也被列入清算名单。

在返回临安勤王途中,有人从临安跑出来来给张彦报信,说是等刘师勇张彦回到临安,陈宜中就会对付他。

张彦有着投降元军的不良记录,不如刘师勇“根红苗正”看到形势险恶,也不敢回临安,就不告而别,背着刘师勇领军回来,别处去不得,思前想后还是这个“高制使”“仁厚”,能容人,就跑到许浦投效高临兵。

高临兵正在扩充势力的时候,见到张彦来投奔,自然欢迎,送了些粮食武器给张彦,让张彦领兵进驻嘉兴府、上海、华亭,还指点了个做纺织布匹生意的发财路子给张彦,张彦自然是感激不尽去了。

送走张彦,高临兵和司天道就担心,大宋朝廷在元军大兵压境的时候还念念不忘争权夺利,自相残杀,这样一个腐朽的朝廷究竟能不能担当起抗元重任?是个很大的疑问。

果然,时隔不久,先是贾似道被贬商州,路途中被郑虎臣所杀的消息传来,然后就是元军直逼临安,再后是统治集团士大夫之间的争斗却不休。

不但抗元大计无人主持,就连议和也没有人管了。完全是一副束手待毙的架势。

德祐二年(公元1276)正月,元军进驻臬亭山(浙江杭州东北郊),临安城里一片混乱。谢太后命令陈宜中出任议和特使,到元军中谈判,还授权陈宜中在谈判时“可以用臣礼”,陈宜中很为难,太后哭着说:“只要能保存社稷,还计较什么臣不臣的称呼。”不多久,元兵前出到皋亭山,陈宜中对这种“用臣礼”进行的“和谈”不能接受,又逃跑了,文武百官也都纷纷逃走。

好歹是通过陈宜中的母亲把陈宜中找回来了,这个时候,陈宜中又提议迁都,好说歹说谢太后答应了,隔了一天又变卦不走了。

想不到董文炳退回瓜洲又纠集了兵力,和张弘范一起秘密行动,出长江口抄袭澉浦,间道而行到了临安附近,造成了包围临安的假象,朝廷上下一片混乱。

其时,临安外围的元军兵力并不多,各路勤王兵力超过二十万远较元军为多。

史载:“时天祥军三万,张世杰军五万,诸路勤王师犹有四十余万。天祥与世杰密议“今两淮坚壁,闽广全城,王师且众,何不与之血战,万一得捷,则罄两淮之兵以截其后,国事犹可为也。”世杰大喜,遂议出征,……事不成矣。”

议论来议论去,不打、不迁都,求和又不成,于是有人出馊主意,让宋恭帝的两个兄弟益王赵昰、卫王赵昺二王南逃,由驸马都尉杨镇等拥入闽中,以留赵宋之根,欲图东山再起。陈宜中、陆秀夫、张世杰等也率一部南遁,继续抗元。

朝中文武百官、宫中的太监宫女混乱中也跟着走掉不少,一时间临安乱成一锅粥了。

先前,右丞相留梦炎,借着出城谈判的机会早都投降了元军,把大宋朝廷的底细原原本本都卖给了伯颜。

陈宜中以及朝中文武百官纷纷逃离临安。丞相陈宜中的逃跑,使谢太后等怒不可遏。她只好在朝中选择可担大任者,派当初组织“勤王兵”的状元大臣时任丞相的文天祥和吴坚与伯颜议和但没有结果。

可怜了文天祥,被谢太后任命为右丞相兼枢密使,派他出城与伯颜谈判,企图与元军议和。文天祥到了元军大营,却被伯颜扣留。临安城里一个主事的都没了。

谢太后无计可施,只好派临安知府贾余庆以恭帝名义奉传国玺及降表,到臬亭山向伯颜请降。但伯颜对这份降表仍不满意,如仍称宋朝国号、未向元朝称臣等,他要求南宋派宰相来面议投降事宜。

是年二月,元军进攻临安。三月,皇帝及皇亲、**人员数千人被元军押解北上。至此,南宋王朝的正统实际上已经灭亡了。

第八十八章大宋败亡

南宋朝廷的投降,出乎高临兵意料之外,可是在司天道的意料之中。

司天道认为,南宋南宋朝廷的投降是南宋朝廷内部博弈的必然结果。

南宋朝廷投降的主导者谢太后,谢道清,就是宋末投降派的总头领。谢道清是怎么坐到这个决定大宋最终命运的位置,就要从谢道清的出身和她成为大宋最高领导者的历程来说起。

南宋在宋孝宗、宋宁宗朝时比较安定。宋宁宗以后,国势日衰。

宋理宗“讳昀,太祖十世孙。父希卢,追封荣王,家于绍兴府山阴县,母全氏。”事实上宋理宗赵昀是宋太祖赵匡胤的儿子赵德昭一系,传承十世,到宁宗时已经是不受重视的宗室远支,几乎等于平民了。

这样一个平民要坐上皇帝宝座,必然有一番周折:

“是时,宁宗弟沂靖惠王薨,无嗣,以宗室希瞿子赐名均为沂王后,寻改赐名贵和。嘉定十三年八月,景献太子薨,宁宗以国本未立,选太祖十世孙年十五以上者教育,如高宗择普安、恩平故事,遂以十四年六月丙寅立贵和为皇子,改赐名竑,而以帝嗣沂王。六月乙亥,补秉义郎。八月甲子,授右监门卫大将军,赐名贵诚。”

宁宗的儿子早死,开始立的皇子是和理宗同辈分的后来改名赵竑的宗室赵贵和,理宗被过继给了宁宗弟弟死去的沂王,有了个正式的名字叫赵贵诚;

赵贵诚走上政治舞台的起点不低:

“十五年五月丁巳,以竑为检校少保,进封济国公。己未,以帝为邵州防御使。帝性凝重寡言,洁修好学,每朝参待漏,或多笑语,帝独俨然。出入殿庭,矩度有常,见者敛容。会济国公竑与丞相史弥远有违言,弥远日谋媒蘖其失于宁宗,属意于帝而未遂。”

夹着尾巴,行为刻板、做人低调的赵贵诚受到了权臣丞相史弥远的青睐,装傻装乖得到了好结果。

“十七年八月丙戌,宁宗违豫,自是不视朝。壬辰,疾笃,弥远称诏以贵诚为皇子,改赐名昀,授武泰军节度使,封成国公。”

宁宗病大发了,彻底不能管事,史弥远大权独揽,甚至可以为皇帝选择继承人了。

“闰月丙申,宁宗疾甚,丁酉,崩于福宁殿。弥远使杨谷、杨石入白杨皇后,称遗旨以皇子竑开府仪同三司,进封济阳郡王、判宁国府,命子昀嗣皇帝位。大赦。尊杨皇后曰皇太后,同听政。封竑为济王,赐第湖州,以醴泉观使就第。”

敢于违拗史弥远的前皇子赵竑彻底没有机会了,被赶出临安;得到杨皇后(太后)这个赵家家长和当朝丞相史弥远支持的赵昀上位做了皇帝。

不过赵昀做皇帝是有代价有条件的。就是他做皇帝,皇后必须由杨太后指定。

谢道清的祖父谢深甫曾经当过宰相,有援立杨太后(宋宁宗皇后)的功劳

。所以杨太后很感激他。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