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28岁成为亿万富豪-第1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件小事把领导们搞得很累,反复研究,最后大家还是决定“解放思想”,派个小车到火车站接我。    
    下火车后,接我的人指给我一辆小车让我上,我怕上错,问了一句:“就是这辆吗?”没想到接我的人误会了,他大约以为我是发财了的大老板,不愿坐国产的旧车,对我解释:“这已经是县里最好的车了。”    
    我没有再多说,但下车后却认真看了看这辆车,的确很差。第二天,县长和县委书记来宾馆看我,我就对他们说:“我们广安出了个伟人邓小平老人家,全靠他中国才加快了富裕的步伐,我们广安人要给他争气。你们是广安的父母官,坐那么差的小车太不够档次了,现在不像以前,以前当官的走路人们都会夸,现在别人只会说是不能干。我也知道广安目前还很穷,这样吧,我送县政府一辆最新型的桑塔纳。”    
    过了几天我又决定在果子村修一条公路,然后又捐资几十万元人民币,修一座小学,我告诉修学校的设计人员:“不要怕花钱,一律按高标准修,老师的办公室要装上空调。”    
    我这一辈子最大的遗憾就是读书少了,因此,我非常希望大家一起来实实在在地兴办教育。    
    1992年那次我回家,路过我的母校──果子村小学,我进学校去看望我的老师。无论过去还是现在,我每一次回家乡,都要去看望曾经教过我的傅老师。在山村度过多年教书生涯的傅老师,早已是两鬓斑白,再也看不出当年带着我们在竹林里吟诗的激情和风采,消瘦的脸上爬满了辛劳的沟渠,但他两眼依然是那样明亮有神,他默默地在这座难避风雨的破庙改建成的学校里,勤勤恳恳地教书育人,将自己的一生用来教育培养一代代农家子弟……    
    面对傅老师,面对破烂不堪的校舍,我是由衷地觉得教师──尤其是乡村教师,真是伟大,世界如果没有他们,绝对不会成为一个世界!    
    所以,我非常赞成大力提倡“尊师重教”,这不仅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美德,更重要的是,建设现代化国家,特别需要教师来培养出成千上万的人才,否则,就是把现代化送到我们手上来,我们也会束手无策。    
    因此,当我看到破烂不堪的学校,看到安排在神殿里的那些教室,看到教室里黑乎乎的光线,以及已经遮不住风雨、面临坍塌的房屋,我为辛勤工作在家乡的乡村教师们深深感动,就决定出资在家乡修一座像样的学校,改善小学的办学条件。一方面是报答养育了我的那片土地,一方面也是报答教育过我的老师和学校。    
    我这人喜欢说干就干,当天就同果子村所在的恒升镇政府的领导们商量,着手筹办。开始计划是30万元,工程开工后,我因为惦记着这所学校,放心不下,一年里专程4次回去查看,一再向施工部门讲,一定要把学校修好,并把投资从30万元增加到40万元。    
    我是熟悉建筑这个行当的。我常常见到我们国家的一些城市街道,因为缺乏预见,一会儿接水管,一会儿埋电线,挖了一次又一次,把好端端的水泥路面挖得坑坑洼洼的,实在难看;而街道太窄更成了目前大城市的一个大问题,天天堵车,误事不少……这些都是值得大家(不仅仅是规划城市建设的人)好好总结的。学校是为将来培养人才的地方,本来就是“未来工程”,所以修学校更需要有眼光,要着眼于未来,不仅要它现在“洋”,几十年后也要它不土!当然,最主要的是要它实用,要求把美观和实用统一起来,为我们家乡的孩子们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    
    当您看到这本书时,学校早已经竣工了。假如您有机会去广安恒升镇的果子村,您就会亲眼看到那所学校。    
    从1994年秋季起,孩子们已经离开了破旧的古庙,到新教室里上课了。我是在广东惠阳市听到这个消息的,说真话,比我自己住进新屋还要高兴百倍,我像完成了一项巨大工程似的欣慰无比。人就是这样,当温饱问题已经构不成威胁以后,人的追求就明显地不同了,不再是为了一日三餐,不再是为了几个零花钱……而是将“对更多的人有好处”作为了一个让自己满意的目标。    
    从这一点上看,我对党中央的“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政策,又有了新的认识。    
    果子村那所学校被命名为“延林小学”,这是当地一位朋友建议的,我没有否定,倒不是因为这学校是我出的钱,“延林”二字是我的名字。这个名字是我的父亲请村里有学识的老一辈人起的,这是他们那辈人对我的期望。那么,我为什么不可以让我的父亲那辈人对我这辈人的期望,变为对所有下一代人的期望呢。这个期望就是:“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让今后所有在这个学校读书的孩子,将来长大成人后,不要忘记生养他们的果子村;要为果子村的建设和发展出力,把山乡人的勤劳、朴实、吃苦、奋发向上的精神,像生生不息的树林、竹林那样延续下去;同时希望今后有更多的人,在家乡盖起比“延林小学”更漂亮的公益建筑,也希望果子村的新房像茂盛的树林、竹林那样越来越多,每一家的住房都比这所小学盖得更好。


第三部分 回眸十年走过的路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2)

    要帮助贫困的家乡或贫困地方尽快致富,最直接的办法是引进资金和先进的管理方法与经营方法。    
    二者缺一不可!    
    我听说有个别的地方将救济金和外地捐助的款挪作他用,当然,这仅仅是道听途说,我希望没有这样的事,同时我也相信,即使真正有极个别人这么干,也决不会有好的下场。    
    但我却实实在在地看到有的人拿着救济款和贷款不会用,尽管这些人是一片好心,想把事情办成功,结果是钱花出去了,效益却没有,有的还反而留下更多的债务或者后遗症。    
    这是长期形成的,除了方法上的原因,还有其他方面的因素,比如观念上的、习惯上的,总之,没有实际的东西来示范,短期内不容易一下子改变。    
    但是,假如有实实在在的东西来示范和影响,情况就大不一样了。这就是为什么大学毕业的人,需要经过一段时间实践,才可能将在学校里学到的东西派上用场一样。    
    我对家乡经济发展的支援是毫不含糊的,不需要找另外的理由,我对家乡的感情深,我爱我的家乡,她再贫穷也是我的家乡,我特别希望人们在不久以后谈起这片土地时,惊叹的是她的富裕而不是贫穷。    
    在这种爱里面,也包含有我为我的家乡自豪,那里出了一个世界闻名的大伟人邓小平老人家,全世界仅有的一个邓小平,就出在那儿!他老人家大大缩短了12亿人致富的时间……我们作为他的同乡,如果不能够把家乡建设好,也未免太不争气了吧。    
    在建设家乡这件事上,我当然不会愿意落在别人后面,因为我多次说过,我要为自己争气,我要用实际行动告诉乡亲们,你们的“刘老二”不是一个让你们失望的人。    
    我对家乡的建设,不仅仅是从几个钱上,我大致是从几个方面着手。    
    给家乡修路。    
    我的家乡不是贫瘠,她的出产丰富,但位置偏僻,交通不便,外面的很难运进去,里面的运出来也不容易。我就出资给家乡修了几段比较主要的路。不是常说:“要致富,先修路”吗?我想,修这些路无论怎样也是有作用的。    
    将资金、投资项目、经营方法及管理方法同时引回家乡。    
    1993年,家乡广安新设立为一个地区,新的行署的领导们组织了一个招商团到沿海招商引资,但由于多种原因,引资的成效不佳。我知道了这事,主动去见面,帮招商团提建议,设置了一些切实可行的项目,然后,我自己带头投资了一个三星级宾馆,大约要投资人民币3000万元。    
    我当然不会盲目丢钱出去,我是发现新成立的广安地区没有行署招待所,而作为一个有影响的地方,不能没有一个好一点的接待处。当地在现有情况下,绝对拿不出资金来修宾馆。同时,还得考虑到广安地区来的主要是些什么身份的人,这些人的消费水准如何……反复掂量后,我提出了认为搞三星级宾馆恰到好处。    
    因为这里过去连一星级宾馆也没有,所以我估计这里没有经营三星级宾馆的经验,就决定从修建到经营,都在当地一起干,我的主要意思是想借此引进一些新的经营方法和管理方法。从某种角度来说,新的思维和方法比其他的方面更为重要,更具有长远意义。    
    在这里我必须提醒您一句,这类新开发的地方,不仅给出的引资条件优厚,同时,给予的方便也相当多,很难有让您不愉快和办事艰难的感觉,假如您有兴趣投资,建议您不妨考虑这种地方。    
    如果说我有什么投资经验和策略,那么,这就可以说是其中的一条。    
    另外,我以最大的可能支持打工仔们。    
    我听人说,沿海一带有全国各地的打工仔近1000万人,也有人说是好几百万人,不管究竟是多少,肯定是四川的打工仔最多。最保守的估计也有100多万人。当然我们不是为了讨论这个数字,讨论人数没有什么具体意义,我要说的是,我所聘用的人中很少有当地人(当地人富裕,不打工也是一个原因),基本上是外省来的打工仔,其中最多的又是四川人。其中肯定有我是个打工仔出身,同情他们,也乐意帮助他们的原因。    
    但我还有一些想法,我这样做也是想以此支持家乡四川的建设。一般情况是出来一个打工仔,就可能脱贫一户人,我能够保证一个打工仔的工作,就等于是帮助家乡四川的一户人脱贫致富。    
    另外,我是真诚地希望在我这儿打工的人能够学到一点什么东西,“悟”到一点什么东西,然后自己回去当老板,这样,贫穷的家乡就会富裕得更快。    
    我也尽量将投资的点选在四川,这里面当然有前面说到的那个投资因素,即新开发的地方优惠条件优厚。但更重要的还是希望家乡的企业发达,家乡的企业发达了,打工仔们就不必要千里迢迢地到外面去受罪,就可以在家门口挣到钱,一方面脱贫致富,一方面也可以照看自己的家,从而减少许多不必要的家庭悲剧。    
    我在重庆建立分公司,就有这样的意图在里面。重庆离广安很近,同时,重庆又是水、陆、空交通的枢纽,极有利于发展。在这儿发展企业,既可以作为支持广安的桥梁,也可以就近支援家乡广安。说到底,我还是一个家乡观念很重的人。


第三部分 回眸十年走过的路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3)

    我支持家乡四川的公益事业,主要还是希望四川尽快发展,包括观念上早日赶上先进省份。    
    四川富裕了,不仅自己日子好过,四川人在外面也会少受气。    
    我数次从经济上支持四川举办文化事业,比如“93年四川省首届中小学生(川惠杯)艺术节”,我就出资赞助30万元,我觉得这是非常值得、非常有意义的事,因为它动员了全川上万中小学生参加,有文艺节目,有美术书法,是对青少年进行全面教育的一次非常有益的活动。    
    是在芙蓉花绽开的时节,我来到了四川省的省会、著名的文化古城成都市。这是个非常美丽的城市,素有蓉城、锦城等美称。那段时间,成都正在举办“93国际熊猫节”、“93国际电影节”……加上这个“四川省首届中小学生(川惠杯)艺术节”,好戏连台。大街小巷张灯结彩,楼宇街道披红挂绿,成都被装扮得更加绚丽多姿,花团锦簇。好客的四川人把鲜花和微笑捧给国内外宾朋。我一到成都就为这浓郁的文化气氛所陶醉。    
    我是提前结束了在美国的访问,匆匆赶来成都参加本次中小学生艺术节的闭幕式的。四川的省会城市竟会在短时间内变得这么好,的确让我惊讶,同时,也给我增添了许多自豪和自信。    
    10月8日晚上,中小学生艺术节在锦城艺术宫举行了闭幕式演出,艺术宫豪华的建筑和设施,闭幕式上的一个个精彩节目,又一次让我体验到了四川的强盛,四川不发,哪儿能发!    
    那天晚上,我一直处于兴奋和激动之中。我,一个打工仔,能够同省委副书记秦玉琴,省委常委、宣传部长席义方、国家教委司长杨瑞敏,著名指挥家严良昆,著名作曲家瞿维和等领导与名流一起登台,给获奖者颁发以自己公司命名的“川惠杯”。省委和国家教委的领导都表扬我为家乡的教育事业和中小学生的艺术活动,做了一件好事。我当时的确觉得很荣耀,为自己能够给故乡做一点有意义的事而欣慰。    
    我长久地对着精美的节目单出神,决不是陶醉于封底印着我的头像,而是在注目节目单上那个“艺术节节徽”,那是一只展翅飞翔的金色雏燕,这个图案使我心情久久不能平静,情不自禁地想到自己坎坷的童年……    
    特别是当来自我的家乡广安石柱村小学的学生演出《山旮旯开出了小火车》时,一下子就让我眼眶里饱满了泪水。这个节目原本就是取材于我的身世,结尾造型就是在演员组成的“火车”上,坐着一个男细娃,离开山旮旯而去……这正是表现我扒火车外出打工的写照!    
    我幼年失学,过早地远走他乡。白天繁重的体力劳动使我无暇想念,到夜晚,一身散了架似的躺在简陋得可以望见天的工棚里,目送苍白的月光移动,心中总是泛起浓浓的乡愁,思念远方的父母和兄弟姐妹。我小时候不曾有过台上那些孩子们的如花似锦的富足生活,从来没有他们这种上台歌舞的机会,更没有他们这种丰衣足食、近乎无忧无虑的日子。我被生活所迫,过早地挑起了人生的重担。这当然是不正常的。我希望家乡的小朋友们能够愉快地生活着,能够从小就受到良好的教育。    
    演出完后,我特意找到广安石柱小学代表队的领队,我说我要和来自家乡的大小朋友们合个影。那张照片我至今保存得相当好。这份心思,归根结底,只有我自己才能够理解。    
    我衷心地希望四川能够尽快成为名列全国前茅的富裕省。这是一个看实际效果而不看“牌子”的时代。过去我穷的时候,在广东打工,常常不敢承认自己是四川人,因为怕受当地人欺负。现在我成了广东十大私营企业家,别人根本不问我是哪里人,任何时候都是一副敬重的态度。    
    就希望四川多一些成功者,更希望已经成功了的人多给后来人创造一些有利于学习、有利于出人才的好条件。    
    我在参观本届中小学生(川惠杯)艺术节书画展时,有人给我讲解《前言》所引的“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我很赞同那个人的讲解,我的确希望家乡有更多的孩子能够从小受到“诗、礼”之教和“乐”的熏陶。这是一件事关我们民族兴旺发达的大事,是一件千秋受益,功德无量的好事,我很愿意为此尽到自己一份绵薄的力量。


第三部分 回眸十年走过的路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4)

    应酬永远不可能避免,但不能纵容那些四处要钱的人。    
    我自从发财了当上总经理以后,最累的事就是接待。    
    每到星期一,我的办公室里总是坐满了人,等候和我交谈。这些人基本上是不认识的。他们非要同我见面。有的是来求职的,有的是来谈业务的,有的干脆就是来要钱的。最让人心烦的是有不少记者,事前不征得同意,直接上门来找,编出各种道理来做动员,希望我赞助他们的什么版面,什么电视片,或者就是让我去他们那儿打广告。我很奇怪,有人开玩笑,说现在社会上经理多、处长多、名人多,什么时候变得记者更多了!    
    我有时候不得不对着那些稀奇古怪的名片怀疑。    
    后来听到一个记者自己讲的笑话,说是某企业领导布置工作时强调,要加强三防工作──防火、防盗、防记者。    
    我估计他是指那些假记者。这倒令我加深了一个思维:任何东西,无论是产品还是职业,假冒伪劣的东西多了,自身的声望就低了,这几乎是一个铁的定律,没有谁能逃过。    
    后来我又再想,为什么这种职业假冒的人会多,解释只能是一个:得手容易。那么,我们又再接着往下问:为什么他们容易得手?回答也简单:显然是被一些企业家纵容了的。当然,为什么要纵容,原因就多了。比较常见的一点就是有的人、有的企业、有的产品原本就达不到要宣传的水平,但又急着要想宣传,而有的“记者”正是抓住了这一点,能不成功吗!    
    记者同金钱一样,本身是很好的,但加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3 3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