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第十四讲+老子智慧与交往中的言说-第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混说”、“混说话”,那就得挨打了。作者安排一个绝顶聪明的林黛玉从一个最笨的“傻大姐”口中知道了实际情况,这是何等地巧妙,何等地意味深长!世界上有“知者不言”的,也有“言者不知”的,不这样的话,哪来世界的丰富和复杂?人就生活在这样丰富和复杂的世界里,不过选择可以由自己做出。
  二是,黛玉与宝玉最后一次见面,两个人只各说了一句话,而且环绕着一个“病”字,一问一答,简单得不能再简单了。这不就是作者“知者不言”的妙笔?此为一层。黛玉的心病只一句问话就全传达出来了:“宝玉,你为什么病了?”宝玉的心病也只要一句话就表达出来了:“我为林姑娘病了。”你病了,我也病了;我为你病了,你也为我病了;我的心病需要你的心药来医治,你的心病需要我的心药来医治;那么这就是两病变成了一病,两颗心变成了心连心了。既然如此,“知者不言,言者不知”,还需要长篇大论吗?要是作者来个长篇抒情,浩浩荡荡,那倒反而败笔了!因为这是符合黛玉与宝玉的人物性格逻辑的选择,是“心病”中的“知者不言”,如做长篇铺叙则是“言者不知”了!…大家想想,以上的这些情况生活中不会少见吧!
  道之出口,淡乎无味
  老子说过:“道之出口,淡乎其无味。”(第35章)这是说,“道”从口中说出来,是平淡无味的。因为道本身是表现素与朴、平与淡的特点的。我们经常说:真理是简单的。我们还说:真理是朴素的。这就是里面的道理。
  如果我们从人际交往方面来演绎,那么有时候也就是这样,用“淡乎其无味”的语言表达很深刻的道理。这在日常生活中是常见常闻的。 
  我再来说一个外国的事例。
  上个世纪70年代,有个美国记者写了一篇新闻《基辛格和芬克斯》,(转见张掌然编著《交际艺术品评》,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引起人们很大的兴趣,今天我们用老子的“道之出口,淡乎其无味”的理念来解读,还是很有味道。
  芬克斯是一个西餐酒吧的名称,在宗教圣地耶路撒冷。这个酒吧起先是由英国人开的,有意思的是,虽然经历了半个多世纪以上的岁月,但是里面的陈设基本上都保持原貌。酒吧很小,30平方米左右,只有一个柜台,五张桌子。然而,这里却成了来耶路撒冷的各国记者们喜欢来的地方。当时的老板叫罗斯恰尔斯,是个德国犹太人,1948年他买下了这个酒吧。
  当年基辛格为了中东和平来到耶路撒冷时,他也想去这个酒吧。他亲自打电话到芬克斯预约,接电话的是老板罗斯恰尔斯。罗斯恰尔斯当然很客气地答应了预约,但是接下来基辛格的条件是:“我有10个随从,他们也将和我前往贵店,到时希望谢绝其他顾客。”基辛格可能认为,这个要求绝对能够接受,因为自己是大人物,对方也就是一个酒吧的小老板,而且自己去了那酒吧,无形中不是提高了它的形象了吗?
  但是基辛格万万没有想到,对方竟然对他说“不”!老板罗斯恰尔斯说:“您能光顾本店,我感到莫大的荣幸。但是,因此而谢绝其他客人,实难从命。他们都是老熟客,也就是支撑着这个店的人,绝不能因为您的缘故把他们拒之门外。”据说,基辛格听了大骂出口,并挂断了电话。
  不过,基辛格真不愧为伟大人物,第二天傍晚又打电话过去,首先对自己昨天的非礼表示道歉,然后说这一次只有3个随从,只订1桌,而且不必谢绝其他客人。这对基辛格来说,是最大的让步了。但是,结果又令基辛格大为失望。
  老板回答说:“非常感谢您的诚意,但是我还是不能接受您明天的预约。”
  基辛格起先大惑不解,说:“为什么?”
  “因为明天是星期六,本店的例休日。”
  “但是,我后天就要离开此地,你不能为我破一次例吗?”
  “那不行。作为犹太人后裔的您也应该知道:对我们犹太人来说,星期六是一个神圣的日子,在星期六营业,是对神的亵渎。”
  据说,基辛格听完以后,什么也没说,就挂断了电话。
  这一则新闻被美国记者知道后,写成文章,经过渲染,芬克斯的知名度当然也被提高了,曾经连续3年被美国《新闻周刊》杂志选入世界最佳酒吧的前15名之内。
  这里可以妙悟到,芬克斯西餐酒吧老板说的话,就像“道之出口,淡乎其无味”。他说的话来自四个方面的“道”,这是很不容易的了。虽然就这么简单的对话,但是在“淡乎其无味”中却是大有味。一是老板遵循了商业之道,来的都是客,面对顾客人人平等,一视同仁。二是遵循了交友之道,不能因为来了新贵客,而伤害了老顾客、老朋友,而且这些人正如他所说的是常客,是支撑着这个店的人,绝不能拒之于门外。三是遵循了人格之道,在大人物面前,依然我行我素,人格独立,没有卑躬屈膝、低头哈腰。四是遵循了自己的宗教之道,不能够破例在神圣的日子里营业,接待客人。我们看到,这与老子的话道理暗合,这种“淡乎其无味”的话,也就是老子说的“美言”,来自“道”的美言,从而也成为了这个老板的“宝”。“美言可以市尊”从而让芬克斯这个酒吧的名称响遍天下。
  这里也可以体会到,老子的一些智慧与古今中外都可以相沟通的。我们再举一个外国的例子。
  大家都知道英国的温斯顿·丘吉尔(1874-1965)。他是英国的大政治家、作家。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他于1940年出任首相,领导英国人民对德作战,一直到胜利。他还勤奋地从事历史著述,比如写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和《马拉坎特远征史》等,1953年获诺贝尔文学奖。
  在1940年,他出任首相后的首次演讲,我读了以后,就觉得有些像老子所说的那种“道之出口,淡乎其无味”的情况。当时正是法西斯德国大肆进攻欧洲各国并连连顺利的时候,英国情势很危急。他的演讲有三个特点:
  一是,演讲很短,他的首次演讲短到翻译成汉语,1300个字还不到。为什么这样短?丘吉尔说:“在这危急存亡之际,如果我今天没有向下院做长篇演说,我希望能够得到你们的宽恕。”当时是紧迫的非常时期,他们“正处在历史上一次最伟大的战争的初期阶段”,“正在挪威和荷兰的许多地方进行战斗”,“必须在地中海地区做好准备,空战仍在继续,众多的战务工作必须在国内完成”,因此只能长话短说了。
  二是,演讲出“大道”。虽然短,但是他讲出了“大道”。他分析了当时的形势是,“摆在我们面前的,是一场极为痛苦的严峻的考验。在我们面前,有许多许多漫长的斗争和苦难的岁月”。他指出的政策是,“用我们的能力,用上帝所给予的全部力量,在海上、陆地和空中进行战争,同一个在人类黑暗悲惨的罪恶史上所从未有过的穷凶极恶的暴政进行战争”。他又指出了政府的目标是,“用一个词来回答:胜利…不惜一切代价去赢得胜利;无论多么可怕,也要赢得胜利。无论道路多么遥远和艰难,也要赢得胜利。因为没有胜利,就不能生存。”“没有胜利,就没有英帝国的存在,就没有英帝国所代表的一切,就没有促使人类朝着自己目标奋勇前进这一世代相传的强烈欲望和动力”。我们一般人想,你这个首相的演讲好像很空洞啊,就是战争和胜利,也不讲讲具体的施政纲领,也没有国计民生的远景规划和承诺。这是实话实说。
  三是丘吉尔自己的表态是,“正如我曾对参加现届政府的成员所说的那样,我要向下院说:'我没有什么可以奉献,有的只是热血、辛劳、眼泪和汗水'”。他说得很坦诚,奉献的四样东西几乎人人都有,谁没有热血、辛劳、眼泪和汗水?但是要把自己的热血、辛劳、眼泪和汗水奉献给自己的国家和人民,那就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得到的了。而且巧妙的是,正因为每个人都有这四样东西,那么我可以,你也可以,我们大家都可以做出奉献,奉献给国家!这不是说的“大道”吗?这不就是展示了一个可以信赖的政府、一个可以信赖的首相吗?这就是,大道淡说了,大道出口好像淡而无味了。
  我们再看生活中的丘吉尔,也往往是大道淡说。我看到一个材料,是讲他的为子为夫之道的。(王政挺主编《中外公关艺术漫言》,东方出版社)26岁的丘吉尔在父亲去世5年后,作为伦敦《晨邮报》的记者,结束了对南非战场的报道回到英国,惊异地发现自己46岁的母亲准备嫁人了,而且是嫁给比母亲小20岁,和自己同龄的全国驰名的运动健将韦斯特。这也许是任何人都难以接受的事情。 
  但是,丘吉尔设身处地为母亲想了之后,从内心表示了理解。他对母亲说:“妈妈,儿子给你的爱再深挚也难以弥补你感情生活的需要。妈妈,结婚吧!但是,妈妈,现在和他的年龄差距可能是无所谓的。46岁的妈妈还像26岁一样漂亮。等再过15年呢,那时会发生危机.妈妈,我不愿你再遭遇任何不幸!”…我读了以后觉得丘吉尔处理得很好。他懂得婚姻之道、感情生活之道、为子之道,因此他一是同意他妈妈的选择,二是规劝他妈妈的选择。
  可是,丘吉尔的母亲也是一个极有主见的人,她说:“我想晚年毕竟是晚年,我不愿为晚年而牺牲我可能享受幸福的中年!”
  丘吉尔握住母亲的手,深情地说:“祝愿妈妈中年幸福,晚年也幸福!”…我想,丘吉尔果然睿智,作为儿子的丘吉尔把妈妈的生命分成两个段落,一是祝愿她中年幸福,二是校正她不要不顾晚年幸福而短见,于是又特地祝愿她晚年也能幸福!
  妈妈再婚后,和韦斯特度过了十几年欢乐的时光。但是,丘吉尔的担心也逐渐成为事实。40岁的韦斯特经常独自外出不归.当丘吉尔的母亲主动提出分手后又回到儿子的家里时,丘吉尔和弟弟簇拥着她,亲吻着自己的妈妈,抽泣着喊道:“妈妈!妈妈!回来了!回来了!全家欢迎你!”…读到这里我很感动!一是,作为一个儿子真情流露。二是,丘吉尔早就意料到了今天的结局,但是他不是抱怨妈妈,不再提当年的话,这是一种宽容。另外他祝愿过妈妈晚年也能幸福,他将去帮助她一起实现这种幸福。
  丘吉尔的母亲是在67岁逝世的。弥留之际,她没有遗嘱,只自豪地说了一句话:“我为英国留下一个丘吉尔!这是我一生的价值。”…诚哉斯言!这是我的第一时间的读后感。
  但是,丘吉尔自己也经历了非同寻常的婚姻。当年,丘吉尔与克莱曼蒂娜新婚之初便发誓:“今生不当首相就当作家。”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丘吉尔工作与社交十分忙碌,疏淡了与妻子的关系。克莱曼蒂娜忍受不了孤独,厌倦了,最后选择单独旅行,想离开恰特韦尔庄园,到远远的地方去。在庆祝了丘吉尔的60岁生日之后,47岁的她独自踏上了3万海里的旅程。旅行中,克莱曼蒂娜结识了一个40岁的非常风趣而漂亮的艺术家。从此,他们在旅途之中再也没有分离。
  但是,丘吉尔不愧是丘吉尔!他原谅了自已的妻子。他也试图理解妻子的内心世界,尽管这很困难。一封他给妻子的信这样写道:“多年来我深知自己在感情上对你负债……一笔难以估算的巨额债务!我默默地祈祷在我有生之年将竭尽一切给你幸福和安全,在拼搏中让你舒悦!”另一方面,克莱曼蒂娜毕竟是一位善良、热情和有正义感的女性。她承认做丘吉尔的妻子不容易,但是还是以极其顽强的自制力来适应丘吉尔。她的座右铭是:丘吉尔保卫英国,我要保卫他!
  …我读了这一个很生动的材料后,掩卷默思,这又是一个动人的爱情故事。他和她都曾经偏离过正常的爱情之道,最后又各自自我校正,重新返回到他俩的道上来。当重新返回到道上来之后,重新用出自道的言语来沟通时,又是“道之出口,淡乎其无味”的情况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回到顶部 0 2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