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帝国的朝阳-第150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从保卫朝鲜的角度来说,既便是咱们打到了京城,迫使他们签了城下之盟,也没有解决朝鲜所面临的陆海两路威胁,而且关东在满清的手中,其随时都有可能越过鸭绿江,朝鲜又全无战略纵深,自不可为持,可如若关东于我等手中,却随时可对北京形成威胁之势,令其不敢妄为!”

    这恰恰是明末的局面,自清军占领辽东后,其即对京城以至山东形成威胁,从而令明朝对清军的一切优势尽丧,陷入处处被动的防守局面,可辽东若是在满清之手。自己便会陷入处处被动防守的局面。从而优势尽失。

    深知明清以至中国近代史的唐浩然自然不会坐视自己失去优势。而让满清尽掌优势,当然更深层的一点是,他相信一但自己获得了成功,就等于撕破了满清朝廷最后一张虎皮,从而造成满清内部地方力量的膨胀,进而为彻底击败满清奠定一个最为坚实的地基础——时机成熟时举国皆反的基础。

    “大人所言极是!”

    稍加思索商德全立即明白了掌握关东对府中的优势,到时战与不战非由清廷掌握,而是由府中掌握。至于满清只能陷入被动防御的局面。

    “再则,就是旅顺,北洋水师驻地虽在刘公岛,然其后勤基地却在旅顺,除旅顺外,全国再无可维护定镇两舰之船坞,亦无此相应设备,现下北洋水师已出海半年之久,其船只早已需进坞维修,现在咱们还没有海军。这北洋舰队便是悬于我等心头之剑,这柄剑……”

    双目微敛的同时唐浩然的话声又是稍稍一沉。

    “咱们现在没办法折了他。可若是夺下了旅顺,却能让这柄利剑变钝了,且旅顺、青泥洼一带又有数百门组成之炮台以及良好之军港、船坞等设备,亦可作为未来海军基地之一,这海军咱们一直在办,有了这么一个基地,就可与刘公岛形成崎角之势,进而令其不敢妄动!”

    在旅顺的大船坞未修成时,北洋舰队的定镇两舰只能到日本去维护船底,可现在他们显然不可能前往陷入战火中的日本,那么只剩下一个地点——新加坡,甚至香港亦不能维护定镇两舰。

    而且北洋海军又定购了那么多军舰,其亦需新建军港,在北方还有什么地方适合建军港?只有青岛了,占领旅顺,除去可以令北洋舰队的基地南移,青岛只是第一线,甚至李鸿章很有可能选择于南方建立基地,当然满清朝廷必不会同意,毕竟北洋舰队的成立就是为了保卫京畿要地。

    “再就是东北的资源!”

    虽说朝鲜的资源丰富,但实际上却又极为匮乏,这甚至制约着特区的工业发展,再则对于唐浩然而言,他更希望建设中国,而不是朝鲜,尽管于他心中朝鲜是中国的一部分,可有些习惯总是无法避免的。

    “于东北不仅有我们急需的焦煤,亦有丰富的铁矿、铜矿以及农牧资源,且东北地广人稀,我们完全可以通过授田的方式吸引国内移民,以充实人口,而不至现在一般,仅只能依靠工矿业吸引劳动力……”

    一直以来,人口都是统监府最大的短板,正是因为没有足够的人力资源,才使得府中事业处处受制,虽说朝鲜能够提供充足的劳动力,但是朝鲜人总归还不是中国人,或许唐浩然可以称朝鲜人为“中国人”,但“非我族类,其心必异”的思想依然左右着他的许多决定。

    但东北却不同,且不说那里有千万汉民,就是其数亿亩耕地,亦能吸引大量的百姓涌入关东,充足的人力不仅能巩固边疆,亦能在未来光复全国时,提供充足的兵力。这都不是朝鲜所具备的。

    略停片刻后,唐浩然坚定地说道,

    “总之,拿下关东,虽说看似风险大了些,可是事到如今,既然事情已经开了头,就一定要把事情做到底。倘若此时顾忌重重的缩手缩脚不敢冒险,那么后果不堪设想。所以……”

    盯视着众人,唐浩然几乎是一字一句话的说道。

    “给我拿下关东!把咱们的朝鲜统监府变成东北总督府!”

    东北总督府!

    唐浩然的话显然打动了众人的心,是啊,反正那么大的风险都冒了,纵是再冒一些风险又能如何,反正都是一场仗,既然要打,那就一起打吧。

    “大人,那依标下看来,占领关东虽说不至于打大仗,还有可能会打,至少那几万旗兵咱们要一路打过去,不过我估计,用第二师的新兵营,就差不多能打下他们,”

    商德全的建议立即引起唐昭仪的反对。

    “用新兵?如果新兵打不好仗的话,到时候,举国上下如何看待府中呢?俄国人又会如何看待府中呢?”

    唐昭仪的这般提醒。才使得众人纷纷想起。现在的满清可不是几十年前的满清。府中于朝鲜出兵,还有外国的影响,如关东地区还有俄国人的影响。

    “这正是我的顾虑!”

    点点头,唐昭仪看着众人说道。

    “就我本心而言,唐某是汉人,是中国人,所以绝不甘为满清之奴,诸位亦不甘如此。方才于唐某齐聚于朝鲜,共谋复国兴族之大业。”

    当然这会谁都不会说,当初若是唐浩然没有三品的顶戴和朝鲜总理大臣的实职,大家伙也不会追随他。可现下当初个人前程却都变成了“为民族的将来”,当初他们来朝鲜最根本的原因就是,于满清朝廷中都属于那种受排斥之人,正因如此,当其于朝鲜受“华夷之辩”的影响从而令其内心对朝廷的不满演变为敌视,而于内心深处亦不可不可避免的难免是为了个人更为远大的前程。

    在说话的时候,唐浩然的眼睛始终盯着辜鸿铭。与府中的但凡有留洋经历的高官都剪去辫子不同,他的辫子至今仍未剪去。甚至在另一个时空中,其直至民国时亦留着辫子,还有留下了那句“我头上的辫子是有形的;你们心中的辫子却是无形的”的名言。

    “可我们的实力,却使得我们不可能在短期内光复中国,即便是地方疆吏群起响应,我们亦不得不面对一个现实——无力弹压地方的局面,而这一局面又可能造成地方势力坐大,甚至地方势力于西洋诸列强的支持下对抗中央,形成军阀混战的局面!”

    这正是唐浩然的顾虑,甚至在杭州起义前,他就曾构想过派一路奇兵奇袭北京,从而一举定乾坤,通过北京的陷落造成地方上群起响应的局面,可如果真的这么干了,结果会是什么样子?

    另一个时空中的辛亥革命即是前车之鉴,武昌起义后各省纷纷响应独立,从而造成了满清的崩溃。随后亚洲第一个共和国成立了,可看似成功的辛亥革命给中国带来了什么?是长达近二十年的军阀混战,正是持续数十年的军阀混战,毁去了中国最后一丝富强的希望。

    这绝不是唐浩然所能接受的,于他来说,他宁可用十年的时间去准备,去积蓄力量,也不会在自身实力不足以稳定全国前,冒险尝试彻底打倒满清,历史将没有留给中国更多的时间,更没有给自己足够的时间。亦正因如此,他才会在参谋部成立后,授意参谋部在讲武堂德国教官的帮助下,制定一个旨在“争取半独立地位”的军事计划。

    这一计划自然就是商德全先前所述的计划,而根据这一计划,开战即是为了停战,是为了换取停战后地位上的半对等。

    “所以,咱们一定要打好,这场战争的目的是什么?不仅仅只是打出一个东北总督府,打出一个半独立的地位,一是要撕破满清朝廷的那层窗户纸,让地方上看清满清朝廷的虚弱,从而为将来铺平道路。”

    唐浩然口中的将来,指得是数年或者十年后,数十万东北大军南下之时,他设想是在这一过程中,地方势力与满清朝廷互相牵制,从而为东北的发展赢得时间,当然到时候统一或许会面临地方上的阻力。但是以现在看来,这却是最符合眼前自身利益的。

    至于将来……无非就是把敌人打倒罢了!

    “其二,就是让洋人知道,满清朝廷不可依,但咱们还是可以有所凭的!”

    说到这里,唐浩然的眉头微微一挑,

    “俄国人,暂时不需要担心,关键是在英国人,少川,以你看来,咱们能争取到英国人的支持吗?”

    (在这里无语再一次求一下订阅和收藏。无论你看的是不是正版。求月票!帝国的朝阳读者交流群:150536833欢迎你的加入)(未完待续。。)

第167章 诱饵(求月票!)

    争取英国人的支持!

    表面上看起来,似乎根本不重要,但对于唐浩然而言,这却是避免未来中国陷入军阀混战的一个必然选择,这个时代的英国于中国的利益,使得他们不可能在中国的光复过程中保持“中立”,而倾向性“中立”无疑将左右许多事情。

    尤其是对于那些国内惧洋的疆吏来说,来自外部的支持能令他们的胆色为之一壮,亦能令其胆色为之一寒。而这正是唐浩然所需要的,正如同辛亥革命后,以英国为首的列强支持袁世凯,最终促成了其就任大总统一般,那种“天下所向”的第一前提,就是列强的支持。

    “英国人的支持并不重要,至少现在并不重要!”

    一直保持着沉默辜鸿铭却突然打破了沉默,接着他站起身来,看着众人说道。

    “大人,我……”

    话声稍稍一顿,辜鸿铭的目光却显得有些复杂,这位精通十三国语言的博士,自光绪十一年回国后,便潜心于国学之中,其国学造诣极高,纵是李光泽等人亦无法与其相比,而正因如此,在他内心深处才会受国学影响持之以“忠”,但到朝鲜后,朝鲜人所持的“春秋大义”与其相似,却又完全不同,那种“春秋大义”义的是“华夷之辩”,两年来,可以说于府中高官中,他是唯一一个纠结于事清之忠以及中华之忠的人。

    正因如此,他才会这般的纠结,纵是现在亦是如此。可人总需要作出选择。尤其是在这个时候。

    “关键是府中出兵的理由为何?是为朝廷之乱命?亦是为光复中国?”

    这位生在南洋。学在西洋。于朝鲜被视为“中国大儒”的辜鸿铭道出这句话时,唐浩然的心底便长松了一口气,他甚至想象过,假如辜鸿铭如历史上一般,言辞激烈的反驳自己,那么自己应该怎么办呢?

    杀了他?

    当然不会,但无论如何,自己需要给这个团体一个交待。更需要维持自己的权威。

    “既是乱命。自有所不受!”

    辜鸿铭的话声落下时,李光泽却道出了这么一句话来,接着他又看着大人说道。

    “既然朝廷为奸臣所制,那我等唯有誓以死清君侧了!”

    清君侧古来有之,这不过只是一个借口罢了,只是一个出兵的理由,如此而已。

    虽说于内心深处对“清君侧”这一理由颇为抵触,但心知这是眼下最好的理由的唐浩然,在思索片刻后,向辜铭铭轻轻地挥手招呼:

    “汤生。在朝鲜仕林之中,你是有名的当世大儒。所以,我想请您写一篇檄文,汤生以为如何?”

    唐浩然的脸上带着笑,可是那邀请却又是不容拒绝的,而辜鸿铭又岂不知道,眼前的子然老弟挖了一个坑在他的面前,是跳,还是不跳,已经容不得他了。写出这篇檄文后,无论如何,都坐实了他的“叛逆”之名,虽说那檄文不过只是一篇“清君侧”之文,但实际上,子然要的绝非仅仅只是篇简单的“清君侧”的檄文。

    “不知大人以为这檄文当如何写?”

    “嗯,第一,咱们要清的是如闫崇年一般的奸臣。”

    在唐浩然的心里,已完全形成了一个檄文的概念:瞧起来像是朝廷为奸臣把持的忠臣无奈之行,可实际上却又是民族檄文。

    “至于这第二嘛,自然是要朝廷清除这不合时宜的满汉畛域之心,嗯,还有八旗子弟的特权……”

    唐浩然一一说道着他的想法,虽说不似杭州发的《通告全国电》那般直接,但实际上却也差不多,总之就只有一个意思——我之所以起兵,不为其它,一是为保无辜百姓之姓命,二则是我身为汉臣,因朝廷“满汉畛域”之见而受猜忌,为大清国的将来,不得不兴兵清君侧,诛以奸臣,并请朝廷改张易弦,废除“满汉畛域”。

    从而确保这份“檄文”未来的“可退可进”,退者,则是最起码的战略目标达成——获得东北总督的任命,从而能以东北为基地,为光复中国作全面准备。至于进,则是待到准备完成后,亦可以以檄文中的内容为凭,兴兵关内,恢复中国。

    换句话来说,在实力不济时,唐浩然并不介意暂时以朝廷命官的身份委身于“大清国”之中,正如同当年两党合作一般,今天的合作不过是为了明天打倒对方。

    用了几个小时,府中高层终于达成了共识之后,如辜鸿铭、李光泽以及宋玉新等人纷纷离开了会议室,开始为即将到来的战争作好筹备工作。而如商德全、吴鼎元以及吴鼎元等人却留了下来,他们要为接下来的军事作战作最后的计划。

    “……如果要实现这一设想,出兵后,每日必须行军作战五十华里,如此方才保证在一个半月内前兵抵达北京……”

    “一个半月,算上第二师差不多是三万大军,后勤物资如何保证?”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作为驻朝新军的总统领,唐浩然自然更关心后勤问题,在这个时代许多军事行动正是毁于后勤上,或许新军有能力连续行军作战近两千里,毕竟这近两千里路上几乎不会遭到太过激烈的抵抗,但是后勤却极有可能限制其作战能力。

    “大人,弹药尽可能以士兵携带,我们现在用汉式步枪,口径小子弹轻,每人可携带120发子弹,可以在此基础上增加半个基数,每人携带180发子弹,也就是一个半会战份的弹药,除去手榴弹、迫击炮弹无法获得补充外,沿途可通过缴获补充行营炮弹药,既然现在,第二师负责光复区的维持。那么在抵达战区后。第二师亦可接济一个基数的弹药。其可暂时使用缴获武器……”

    使用缴获的武器弹药,这并不新鲜,实际上在甲午战争时,日军正是通过缴获的弹药进行了这场战争,甚至缴获者数十倍于其自身消耗。必要时可以先用缴获物资应急。

    “而且因第一师是推进路线距离海岸并不远,尤其是越过辽河后几乎完全是沿海岸进攻,到时候可用悬挂英国旗商船运输物资,接济军需!”

    吴鼎元的回答让唐浩然略点下头。虽说到时候可能会有北洋水师的封锁问题,但以满清朝廷的胆量,他们还没有“搜查”英国商船的胆子,更为重要的一点是,只要速度快,完全可以令李鸿章不及反应,到最后,甚至李鸿章亦不得如自己一般依兵自保。

    “……至于部队行军所需粮草,只有就地征发一途!”

    就地征发,简单的四个字中。到底包含着什么意思,现在却不是唐浩然所去思考的。对于他来说,他需要考虑另一个事情——如果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甚至在李鸿章都不及反应的时候,迫使清廷作出让步。

    “既然能通过海路运输物资,为何我们不直接把部队运至锦州至榆关一带?”

    趴在地图上,唐浩然的双盯着视着面前的军用地图,如果在开战后不久即直接把部队运到这里,那其对满清造成的震撼将远超过原本的计划。

    “大人指的是如俄国人进攻日本一般登陆?”

    接过话来吴鼎元摇头说道。

    “风险太大,毕竟旅顺还在北洋的手中,虽说北洋舰队主力在南方,可在刘公岛还有旅顺,还有两艘军舰,一但其切断海路,关内外清军全成一体,作为主力的第一师很有可能陷入包围,到时候,只有一路打回朝鲜。”

    尽管原本进攻北京就是极为大胆的军事冒险,但并不意味着参谋部的一干人等会一味的冒险,在冒险的同时,亦选择了保守。

    可相比于他们,唐浩然的胆子无疑更大一些,或者说受二十一世纪的战术影响,他更倾向分兵奇袭,从而奠定战场上的优势。

    “不一定非要是第一师的主力,咱们现在计划,是打通一条线,而我的想法是,把线变成点,以多路出击的方式,瓦解清军于关东地区的抵抗,至于旅顺……”

    沉思片刻,唐浩然手指点着地图上的旅顺,现在北洋舰队的“经远”号装甲巡洋舰正在坞中保养,至于“靖远”号巡洋舰则于刘公岛,至于其它的操练舰、炮舰则全不在唐浩然的考虑之中。

    “既然能够奇袭其它地方,自然也能奇袭旅顺,别忘了咱们也有海军!”

    唐浩然口中的海军,指是统监府统领的朝鲜海军——这支仅有三艘军舰的舰队,在过去的半年之间,一直在操练之中,所谓的三艘军舰除去日本人带来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5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