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帝国的朝阳-第8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宋玉新的声音不大,可却带着种傲气,而就是这种全不理会其威胁的模样,更是让徐子案心恼不已,他强按下心间的不满,沉喝道。

    “不知是何生意,能让宋先生,这般关照我等!”

    “其实,也不是什么大事!”

    说着话,宋玉新的手指朝着窗外指去,只见那路边趴着他乞丐。

    “我瞧着上海这地方的乞丐,可比其它地方多得多,像这样七八十来岁的小乞丐,估计没有两三千,也得有个千儿八百的吧!”

    原本于一旁像是听天书似的唐荣俊一听,联系到这几日宋玉新在上海一家家的教会学堂跑着,到处游说学生投考“同文学院”,投考那种“东亚第一所现代西洋大学”,他顿时便明白了宋玉新想要干什么,难道,他想……他想效仿当年留美幼童的先例?

    “宋先生此言何意?”

    “何意?”

    诧异声,宋玉新朝着桌上丢了三块银元。

    “谈不上什么意思,只是瞧着他们那面黄肌瘦的模样,瞧着可怜,给他们口饭吃!”

    宋玉新的话说的很是轻松,可听在徐子安的耳中却是变了味儿,想买人便是想买人罢了,还什么给他们口饭吃?

    “我要的倒不是什么劳力,就这街的这种小乞儿,四岁以上的就行,最大不过十五岁,一个人四块大洋,不过在四肢健全、头脑清楚,我想以安清帮这沿江水陆码头畅通,这个忙想来倒也简单吧!”

    猪仔!

    徐子安与唐荣俊的脑海中顿时浮现出这么一个词来,相比于唐荣俊的惊诧,徐子安反倒是沉默着,三十多年前,发乱那会失去生计的安清帮也曾干过猪仔生意,那会甚至是和官兵私下里一起干,官兵将那些抓获得发匪卖给他们,他们再转手卖给洋人,不过现在可早就没了猪仔生意,再说,眼前这人要那些小孩干什么?

    “你说的倒是轻巧,像这样的人,至少能卖……”

    不待徐子案把话说完,宋玉新笑问道。

    “若是真有地方卖,这街上又岂会有那么多小乞丐?”

    话音落下的时候,宋玉新已经站起身来朝着门外走去,边走边说道。

    “我还在上海呆五天,若是徐堂主想通了,想帮这个忙,人直接送到北洋公司租的码头仓库上就行,那地方你比我熟,好了,我这便不耽误徐堂主的的时间了!”

    丢下这么一句话,宋玉新便直接走出了包间,全不管对方是否答应,在三人走出饭店的时候,唐荣俊却像再按奈不住心下的不满,连声说道。

    “宋先生,怎么能这样,这,这不是……”

    “这不是买人嘛?”

    接过唐荣俊的话,宋玉新无奈道。

    “这几日,你也随我去过那些教会学堂,还教堂办的孤儿院,效果怎么样?”

    他的反问让唐荣俊顿时一哑,效果如何?自然是不佳,学堂里的学生大都不愿投考所谓的同文学院,十几所教会学堂愿意投考者不过数十人而已,至于教会孤济院中的孤儿亦大都无此意。现在仁川那所还未开工建设的东亚同文学院想招人,可却无人愿意报考,这是事实,而另一方面,统监府又希望通过建立学院,以需要培养自己的人才。

    “宋先生,同文学院,远在朝鲜,我曾想过,如果能设于上海,想来招生自然无虑,而且大人那边,不也同意在上海、汉口以及天津设立同文学校吗?”

    同文学校相当于欧美的中学,通过免除学费、生活费等方式吸引学生,待其接受两年教育后,再以报考的方式考进设于仁川的同文学院,实际上就是同学学院的“预科学堂”,总比直接招学生赴千里之外的同文学院读书更容易招人,待两年的预科之后,在老师引导和潜移默化的影响下,他们自然更愿意前往仁川。

    其实,作为留美幼童,唐荣俊比其它人更清楚国人为何不愿意远赴“海外”读书,当年他赴美读书,不也是如此吗?一是家人不舍,二是视海外为蛮地,大家自然也就不愿前往了。

    “同文学校是要办,可这同文学校,又能招多少学生?咱们中国这么多读书人,有几人愿意习西学?可大人那边需要的成千甚至上万精通洋学,具备洋才之人,可朝廷那边讲究的却是八股文章!咱们即便是免学费、供伙食,又有多少人家愿意把子弟送进同文学校?愿意读书的人家又有多少人家不想着小孩光宗耀祖?”

    虽说是个读书人,可宋玉新却对八股文章没多少好感,这也许和他屡试不第有很大的关系,亦不抵触洋学,更因深知国人读书秉性的原因,深知那同文学堂,办来办去无非就与教会学堂一般,每年不过招数十人,百多人罢了,全不够府中之用。

    “你瞧这路边的小乞儿,虽都未曾读书,可若是进入学堂,得明师教导,习以洋学,虽不至成为满腹洋才之士,但却是粗通洋学,自可为府中所用,而且……”

    话声稍顿宋玉新无奈的苦笑下。

    “这是大人的主意,按大人的话说,咱们办不成学校,就先办所孤儿院吧!”(未完待续……)

第48章 引进(第一更,求月票)

    一片工地,与月尾岛隔海相望的东仁川,此时就是一片庞大的工地,工地上到处可以看到忙碌的身影,数以千计的来自山东、河北等地的劳工,按照欧洲城市规划师的规划,搭建着城市的框架,尽管框架看起来依还有些简陋,甚至只是用重达数吨的石滚碾压出的简易夯土道路,但至少在某种程度上,一座城市正在崛起。

    在港口上,数万方从鸭绿江运来的木料堆积于港上,锯木厂将其锯成工地上需要的木料,而在框架中规划的工业区内,诸如火柴厂、皮革厂等小工厂、作坊的木制厂房林立着,尽管这些工厂的规模不大,但于某种程度上来说,变革却正是始于这些不起眼的小事物,在特区工业区内,纺织厂的红砖厂房已经耸立起来,而与纺织厂相隔不远的便是北洋细绵土厂,一座大型的水泥旋窑正在进行着安装。

    金融是工业的永动机!

    置身于细绵土厂的工地上,看着那座水泥旋窑,唐浩然真正意义上理解了这句话的含意,在朝鲜银行第一笔高达三百万两的贷款到位之后,资金空前充沛的自己才能将许多只存在于规划上的工厂加以建设,就像这座水泥厂,最初规划投资不过只有十万元,日产量不过只有2000桶,而现在新的设计已经定购,待投产后日产量将超过五千桶。

    水泥瞧着不起眼,可却是特区建设的必须,是修筑厂房、兴盖楼房为必需之物。至于桥梁闸霸河工海塘各项工程。更离不开水泥。而按照特区规划处来自德国以及比利时的建筑工程师估计,在未来十年内,特区需要五十至一百万吨水泥,即便是采购最便宜的日本水泥,亦需耗费多达上千万元。面对如此庞大的一笔开支,唐浩然自然不会坐视钱利外流,于是这细棉土厂才会作为特区第一批现代工厂,获得公司的投资。也许。即便是增加设备、提高产能的细棉土厂年产量只有三万多吨,但至少在未来三四年内可以勉强满足特区的需要,随着技术的成熟,将来还会进一步提高产能。

    “昆德先生,工厂什么时候才能投产?最快需要多长时间?”

    置身于工地中,瞧着那正在安装的旋窑,唐浩然有些急切的说道,这不能不急,现在各方地方都需要水泥,甚至因为大同江即将冰冻的缘故。为了冬季的顺利施工,就在昨天。公司甚至不得不从日本购买三千吨水泥,以供南浦以及平壤附近的煤矿、运煤码头使用。

    每一吨水泥可都是白花花的银子!

    只要一想到,日本人挣到的银子,唐浩然便是一阵肉痛,可这也没办法,现在整个远东除了日本货,最便宜的水泥就是澳门青州产的,可相比于日产水泥,足足贵了两成多,而且两者质量相近,若是加上运费,便能贵出近三成。

    “唐大人,如果一切顺利的话,最迟明年四月工厂一号炉就可以投产!”

    昆德郑重其事的说道,那怕是在两个月前,他也不相信一座日产千桶细棉土的工厂,可以在半年内投产,可在这里却变成了可能,准确的来说,是眼前的这位唐大人把一切变成了可能,而他的办法非常简单——投入足够多的人力!而且早在其定购设备时,即按照设备商提供的图兴建厂房,首先建成厂房地基,在厂房墙面尚未完工地,房内地面已经完工,就像此时,厂房的房顶钢梁仍未安装完,但已经有70%的设备完成安装。

    足够多的人力、超前的施工方式,最终将原本11个月的工期压缩至半年,甚至昆德并不怀疑,假如发电厂投产,电灯点亮特区的时候,他甚至可能会选择日夜施工,从而加快工厂的建设。

    “行,明年四月三十日,每提前一天,工程组可以得到两百元的奖金,同样……”

    不待唐大人把话说完,昆德便笑说道。

    “每推迟一天,我们就要支付两百元的罚金,相信我,唐大人,四月三十日之前,你的工厂一定会生产出合格的细绵土!”

    有奖有罚,这是仁川特区工程项目的最大特点,所有的工程建设,都设定有总工期,每一个项目的工程组唯一的希望就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尽可能的加快施工进度,以获得奖金,至少避免支付罚金。

    “相信我,昆德先生,有一天,你会为参与到特区的建设,而感到荣幸,因为……”

    望着眼前的这片工地,唐浩然目光中满是期待,而语气中更是带着满腔的自豪,

    “我们在这里开创的是一个历史,你们将会在这里亲自参与一个古老帝国的觉醒,而这里的一砖一瓦,都有着你们的功劳……”

    后世大学时共青团的工作,使得唐浩然比更擅长于鼓动人心,即便是对于如昆德这样的外国人亦是如此,甚至相比于此时的中国人,这些洋鬼子更注重个人的荣誉,而对于不花钱的荣誉,唐浩然是绝不会吝啬。

    “为了表彰如昆德先生一般为仁川特区建设费心费力的西洋专家,朝鲜统监府将于岁末举行一场盛大的宴会,向西洋专家授以勋章,以表彰你们的功绩!”

    什么!

    正如唐浩然所预料的那样,他的话声不过是刚一落下,昆德的双眼便是猛然一睁,面上全是惊喜之状。

    “唐大人,这,这是真的吗?”

    如果是日本人发放的勋章,昆德倒不觉得的奇怪,日本清楚的知道,欧洲人来到亚洲,除去金钱之外,还想获得什么。可是中国人——中国人对于给外国人的奖励却是极为吝啬的,他们或许会在金钱上远比日本人更为大方,但是却不愿给予外国人荣誉,而这荣誉恰恰是他们回国时所需要的——需要向他们的家人、朋友炫耀东方之旅的证据!但在这方面,中国人却是吝啬到极点。

    而现在唐大人,这位中国派出的朝鲜统监,却极为难得将给予他们所期待荣誉,这如何不让他惊喜。

    “先别高兴的那么早,昆德先生,毕竟,只有少数的人能够获得勋章,而只有最杰出的人士,才能获得……”

    故意卖了关子,唐浩然笑说道。

    “获得更高的奖励,我的朋友!”

    伸出右手的同时,唐浩然的脸上依然带着微笑。

    “相信我,在这里,只要你们为特区的建设和发展付出了自己的努力,那么,作为朝鲜统监,我一定不会吝于你们应得到的奖励!”

    什么是他们应该得到的?

    因为对晚清历史的了解,使得唐浩然深知这些洋鬼子在离开中国时,大都是带着怨言,而这怨言中的很大部分,就是他们自认为没有得到相应的荣誉,甚至这是其中不少人之所以人浮于事的原因,他们仅只是将中国视为一个捞一把的地方,因为他们不相信这片土地能够给他们带来荣誉。

    丰厚个人的待遇之外,还有名誉,既然在金钱上亦不吝啬,那在名誉与荣誉上,为什么就不能“慷慨”一点呢?以后世的经验来说——名誉却是更为廉价的,但同样名誉却又是最为无价的。而这恰是晚清的误区,其实说白了,就是那种极度自尊又极度自卑的心理作怪。

    等于庚子之后,八国联军把“我大清”的最后一点自尊完全打没了,一切似乎都好办了,可问题是——晚了!

    离开细棉土厂工地时,李光泽不时的看着东主,先前在工地上,他同那个洋鬼子说了什么?竟然能让那人那般的高兴?他听不懂英语,当然更不懂德语,自然不知道自家的东主是如何忽悠洋鬼子的,于是便开口问道。

    “大人,您方才是……”

    “忽悠!”

    李光泽的问题让唐浩然先是一愣,而后又直截了当的回答道。

    “别的先不说,先忽悠着让这些洋鬼子尽心尽力的给咱们干活,不至于拿着银子不干就行!”

    见其似乎还有些不理解,唐浩然又接着说道。

    “打个比方来说,两个地主家都雇着长工,一家工钱给的高,可对长工是左也看不惯右也看不惯,言语间全是轻蔑,长工嘛,劳苦人,地方,富人,自然也就瞧不上了,可另一个,工钱给的少了一点,可这家的地方会做人,成天好话夸着,临走了,还给他个牌子,上面写着“优秀长工”,你说,这长工于那家干活更尽力?”

    简单的比划,只使得李光泽陷入沉默之中,这比划虽说简单,可是说的却是事实,若是当真在乡下,像前者那样的地主根本就雇不到长工,更别提让人为其尽心干活了。

    “大人,那您的意思是?”

    “容我先想想,等想出来再说……”

    话虽说了出去,也知道事情应该怎么做,可具体怎么办唐浩然心底倒是还没什么方案,坐在马车上,他朝着周围看了一眼,视线之内的特区空荡荡,还没有多少建筑,不过这一切只是刚刚开始罢了。在马车朝着南区走去时,唐浩然便把话题叉开说道。

    “崇山,关于那所学校,你有什么想法?”

    (帝国的朝阳读者交流群:150536833欢迎大家加入!)(未完待续……)

第49章 百年大计(第二更,求月票!)

    学校!

    在仁川特区,第一座红砖结构建筑除去纺织厂、细棉土厂的厂房之外,恐怕就是位于南区临海的“东亚同文学院”了,甚至这是整个特区第一座的公共建筑,由此可见其于特区内的地位,而东亚同文学院的创办之所以被置于如此高度,却是出于一个目的——对朝鲜同化政策的需要,当然更为重要的一点,是培养特区需要的人才,至少在一定程度上,东亚同文学院,既然是培养行政人才,亦是工科人才的一所学院。

    “中华主义!”

    在进入已经建有七座三层楼房的同文学院时,唐浩然对李光泽道出了自己的想法,先前在路上,在询问李光泽的想法时,在某种程度上,两人倒也算是接近,但分歧却更多,尤其是在办学的思想上。

    苦于人才不足,从统监府创办至今,唐浩然一直苦于这个现实,不仅仅只是工业人才,即便是连同最基础的教育,亦是如此,尽管中国教育历史远超过欧洲,可千百年间教育停滞不前却是无法回避的事实,尤其是近现代教育革命之后,中国教育更早已被西洋各国远远的甩在身后,没有合适的教育人才充任教授,亦没有合适的教育家主持同文学院。

    亦正因如此,唐浩然才会感觉如此疲惫——许多事情,他不得不亲自操办,以至于他甚至还怀自己是不是有“兼职癖”,就像现在除去朝鲜统监之外,亦是警备处处长、同时还是特区建设委员会委员长。至于警察学校以筹备中的海员学校以及同文学院。更是当仁不让的校长、院长。而之所以兼任一个个职务,一方面固然是希望把权力抓在自己的手中,但更深层的原因是——无人可用。

    无人可用的现实,一直困扰着唐浩然,直到现在,他不知道,除去自己出任院长之外,还有什么更好的选择。尽管对于教育他同样是个外行,可至少还知道教育的大致方向。

    “中华主义?”

    李光泽诧异的接了一声。

    “其实就是中国中心主义,说白了,就是华夷之辩!”

    华夷之辩!

    四字传入耳中的时候,李光泽的脸色顿时一变,连忙轻声说道。

    “大人,你要知道,当今……”

    或许“华夷之辩”是儒家的根源,但是打从满清进了关,占了中原。谁还敢提这四个字?这“华夷之辩”辩的可是他满洲人就是蛮夷。

    “我知道,崇山。中国之所以为中国,正是以“华夷之辩”为中心,若是没有“华夷之辩”又岂有堂堂中华和这中央之国?”

    第一次于李光泽的面前吐出了自己心底想法的唐浩然,现在他倒不担心其会背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5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