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中国百科全书-第10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1901年清政府宣布实行“新政”,设督办政务处,命张之洞以湖广总督兼参预政务大臣。旋与刘坤一联衔合上“江楚会奏变法三折”,提出“兴学育才”办法四条,及调整中法关系十二事,采用西法十一事,为“新政”活动的重要蓝本。1903年,会同管理学务大臣商办学务,仿照日本学制拟定“癸卯学制”(即1903年经修改重颁的《奏定学堂章程》),在全国首采近代教育体制。1905年后,资产阶级革命运动兴起,在东南地区破坏革命组织,镇压革命派领导的武装起义,因此受到社会进步舆论的强烈谴责。1907年调京,任军机大臣,充体仁阁大学士,且兼管学部。次年清政府决定将全国铁路收归国有,受任督办粤汉铁路大臣,旋兼督办鄂境川汉铁路大臣。光绪帝和慈禧太后死后,以顾命重臣晋太子太保。1909年(宣统元年)病故,谥文襄。遗著辑为《张文襄公全集》。

  参考书目

  胡钧:《张文襄公年谱》,北京天华印书馆,1939;台北文海出版社,1967。

  (李文海) 
 


    
张治中
    张治中

  (1890~1969)爱国将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委员会副主席,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领导人之一。原名本尧,字文白。生于1890年10月27日(清光绪十六年九月十四)。安徽巢县人。

  其祖父是农民,父亲是手工业者。张治中六岁入塾,读书十年。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时,在扬州参加反清起义。1912年进入陆军第二预备学堂。1916年毕业于保定军官学校第三期步兵科,次年到广东参加护法运动。历任驻粤滇军连长、营长、驻粤桂军总部参谋、师参谋长和桂军军校参谋长等职。1924年初,对孙中山确立三大革命政策表示拥护。6月任黄埔军校学生总队长、军团团长,同时兼任国民革命军第二师参谋长,广州卫戍区司令部参谋长等职,与中国共产党人周恩来、恽代英密切合作,结成深厚友谊。1926年7月参加北伐战争,先后任国民革命军总司令部副官处处长、黄埔军校武汉分校教育长等职。后曾一度到欧美进行考察。1928年7月后历任国民党中央陆军军官学校训练部主任、教育长,同时兼任教导第二师师长,参加蒋介石对冯玉祥、阎锡山等的战争。1932年1月兼任第五军军长,率部参加上海“一·二八”之役,曾予日军以沉重打击。1933年12月任国民党第四军总指挥,率军入闽,参与围攻福建人民政府,1936年西安事变发生时,他主张和平解决。

  抗日战争爆发后,张任第九集团军总司令兼左翼军总司令,参加上海”八·一三”抗战。1937年11月任湖南省主席,1940年任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部长,兼三民主义青年团书记长。1941年皖南事变后向蒋介石上书,主张继续国共合作,共同抗日。1945年5月在国民党六大上,当选为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和常务委员。抗日战争胜利后,任国民党政府西北行营主任兼新疆省主席,曾营救过被盛世才囚禁于新疆的一批共产党员回延安。他曾多次代表国民党去延安同共产党谈判。1946年1月代表国民党参加军调处三人小组,主张和平解决国内问题。1949年4月任国民党政府和平谈判代表团首席代表,到北平同中国共产党代表谈判,双方议定了《国内和平协定》八条二十四款。此协定遭国民党政府拒绝后,他毅然留在北平,并发表《对时局的声明》。同年9月,应邀参加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并促成了新疆和平解放。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历任西北军政委员会副主席、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委员会副主席、政协全国委员会委员、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中央副主席等职,对促进民族团结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作出了贡献。1969年4月6日在北京逝世。著有《张治中回忆录》等。

  (蔡钊珍) 
 


    
张仲景
    张仲景

  东汉后期的医学家。名机。著有《伤寒杂病论》十六卷。据该书自序题“汉长沙守南阳张机著”,知为南阳郡(今河南南阳)人。曾任长沙太守。他撰书时期在公元2世纪末以后。后人将《伤寒杂病论》改编成《伤寒论》及《金匮要略》两书。前者论伤寒诸症,后者论杂病。他在医学上的成就主要是奠定了辨证论治的基础,即根据病变的表、里、阴、阳、虚、实、寒、热八纲,决定治病原则的一些理论,世称八纲辨证。《伤寒论》与《金匮要略》记载了三百多方,方中列举了汤剂、丸剂、散剂等十余种做法,开后世方剂学的先河。

  (严敦杰) 
 


    
张自忠
    张自忠

  (1891~1940) 抗日名将。字荩忱。1891年8月11日(光绪十七年七月初七)生于山东省临清县唐园村。先后在天津法政学堂、济南法政学校肄业。

  1914年在奉天从军,曾参加国民军起义及北伐诸战役,由排长升至西北军第二十五师师长,后任第二十九军第三十八师师长。1933年长城抗战,任前敌总指挥,亲率所部在喜峰口抗击日军。1935年任察哈尔省(今划归内蒙古自治区及河北省)主席,次年5月任天津市长。

  “七七”事变后,张自忠留北平与日军周旋,后乃设法脱离虎口,辗转到南京,任代理第五十九军军长。1938年率部参加徐州会战,2月增援淮北,与日军激战于淝水;3月临沂之役,与号称“铁军”的日军板垣师团鏖战,终获大胜,粉碎了板垣、矶谷两师团会师台儿庄的计划,受到国民政府传令嘉奖,升第二十七军团长,仍兼第五十九军军长。9月参加武汉保卫战,在潢川阻击日军十二天,后任第三十三集团军总司令,转战豫南鄂北。1939年4月鄂西钟祥之战,截击日军于田家集,歼敌一部。1940年5月兼任第五战区右翼兵团总司令。日军集重兵由信阳、随县、钟祥三路进攻襄樊,张亲率三个团由宜城渡过襄河(汉水),直趋枣阳截击日军。临行前,致第三十三集团军副总司令冯治安一信,说:“因为战区全面战争之关系及本身之责任,均须过河与敌一拼”,下了死战的决心。渡河后,与日军奋战九昼夜,在追击中陷入重围,身负重伤,仍坚持作战,于5月16日在湖北宜城南瓜店壮烈殉国。国民政府明令追晋为陆军上将。

  (齐福霖) 
 


    
张作霖
    张作霖

  (1875~1928) 奉系军阀首领。字雨亭。奉天海城人。出身贫苦农家。少时曾入塾,后改学兽医,开小兽医庄医治马病。曾投身绿林,纠集数十人组织团练,号称保险队,在黑山南赵家庙一带劫掠。1902年经官府收编,任新民府游击马队管带,但仍时出掳掠。1906年任巡防营前路统领,驻防辽源一带。1911年武昌起义后,奉天仍效忠清廷,张应东三省总督赵尔巽之召,率部星夜兼程进省,任“奉天国民保安会”军事部副部长,旋兼中路巡防统领,协同打击革命力量。嗣后被袁世凯任命为第二十七师师长,统率前、中巡防营兵马,镇压反袁的国民党人。袁称帝时,被封为子爵、盛武将军、督理奉天军务兼巡按使;袁死后,被北京政府任命为奉天督军兼省长。

  1917年初因拥段祺瑞反黎元洪及助其武力统一政策有功,1918年9月被任命为东三省巡阅使,在日本帮助下完全控制了辽吉黑三省,成为奉系首领。

  此后,张作霖以东北为基地,向关内扩张势力。1920年7月直皖战争爆发前,即暗中与直系结成反皖八省联盟,接着率奉军入关助直倒皖,与直系共同把持了北京政府,1921年5月兼蒙疆经略使,节制热、察、绥三都统。同年12月支持梁士诒组阁,竭力控制北京政府,与直系矛盾激化,次年4月爆发直奉战争。失败后撤回关外,任东三省保安总司令,宣布东北三省“独立”、“自治”,锐意整军备战,并与孙中山、段祺瑞结成反直三角同盟,于1924年9月挑起第二次直奉战争。经过两年经营,奉军战斗力有所提高,又有日本出枪派兵,使吴佩孚陷于困境;10月冯玉祥回师北京发动政变,直军迅速溃败。张作霖成为北方最有势力的军阀。嗣后奉军大举入关,沿津浦线南下,占据山东,一度扩展到苏、皖,直至上海。1925年11月,所部郭松龄反戈,迅占锦州、新民等地,沈阳告急。张以牺牲南满、东蒙的权益换取了日本的出兵干涉,得以转危为安。事后与吴佩孚弃嫌修好,又联合阎锡山、张宗昌等,合力对冯玉祥国民军作战,重占天津、北京。

  当吴佩孚、孙传芳遭到北伐军沉重打击,势颓力衰之时,张作霖在北方拥兵自重,于1926年12月任安国军总司令,宣言“反共讨赤”,镇压革命运动,封闭进步报馆,袭击苏联大使馆,杀害李大钊等共产党人和进步人士。1927年6月在北京成立安国军政府,自称陆海军大元帅,“代表中华民国行使统治权”,企图分化南方阵营,以黄河为界南北分治。

  1928年初,蒋介石统率冯玉祥、阎锡山、李宗仁各路军北上,在各条战线上对奉军展开了强大攻势,直逼京、津。张作霖眼看大势已去,于5月30日下总退却令。由于张慑于东北人民维护民族权益的反日浪潮,对于日本帝国主义图谋侵占满蒙权益、控制东北局势的种种要求,未予全部承诺;同时又同美国势力勾结,招致日本方面恼恨。6月4日清晨,张乘车由北京回奉天经过沈阳西郊皇姑屯车站附近时,被日本关东军预埋的炸药炸成重伤,当日逝世。

  (严如平) 
 


    
章炳麟
    章炳麟

  (1869~1936) 近代民主革命思想家、学者。又名绛,字枚叔,号太炎。浙江余杭人。

  1869年1月12日(清同治七年十一月三十)出生于书香门第。早年曾受过严格的中国传统的古典文化教育,在杭州西湖“诂经精舍”从朴学大师俞樾受业。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以后,为挽救民族危机,投身变法运动,并参加强学会,又到上海任《时务报》撰述。其政治思想倾向虽与康有为、梁启超的改良主义思想相似,但他不同意康有为神化孔子、建立孔教的言论,对时人称康为“教主”、“南海圣人”尤其不满;再加上在学术上他是古文经学派,康、梁是今文经学派,门户之见,有如冰炭,不久就分道扬镳。

  1898年戊戌政变后,章炳麟遭通缉,避地台湾,任《台北日报》记者。1899年春,他把自己有关经学、史学、哲学、文学和音韵等方面的散论辑成《訄书》,成为近代文化思想的名著。同年夏,东渡日本,同孙中山相识。继而返回上海,参与《东亚日报》编务。1900年7月,在上海参加唐才常发起的“张园国会”,因反对既“排满”又“勤王”的宗旨,当场“宣言脱社,割辫与绝”,从此脱离改良派,走上推翻清王朝的革命道路。

  1902年再次逃亡日本,与孙中山正式结交,讨论中国的土地、赋税以及革命成功以后的政治和建都等问题,受到很大鼓舞。为了宣传“排满”民族革命思想,和秦力山等人在东京发起“支那亡国二百四十二年纪念会”,号召留日学生“雪涕来会,以志亡国”。1903年3月,重至上海,任教于蔡元培创办的爱国学社。同年6月在《苏报》上发表《驳康有为论革命书》,对康有为的言论逐条批驳,直斥光绪皇帝为“载湉小丑,未辨菽麦”,对革命则大加赞颂,从而为资产阶级革命派同改良派的大论战拉开了序幕。

  《驳康有为论革命书》和邹容的《革命军》发表后,清朝统治者和上海租界的工部局相勾结,查封《苏报》,逮捕章炳麟。章函告邹容,邹容不愿让章独遭迫害,亲到巡捕房投案,结果邹容被判监禁两年,章炳麟被判监禁三年。1904年章与狱外蔡元培等人联络,1904年在上海发起成立光复会。邹容在狱中病逝。1906年章刑满出狱,由孙中山派人接到日本东京,加入同盟会,并被委为同盟会机关报《民报》主编,积极参加与改良派论战。1908年,《民报》被日本政府查禁,他严词抗议无效,乃专事讲学和著书。随着革命运动的不断发展,章炳麟和孙中山在思想上的分歧日益明显。他同意孙中山提出的民族主义政纲,但对民权主义和民生主义都有不同看法,很快就和孙中山发生了分裂。1910年他和陶成章在东京重组光复会,并担任会长,从此在组织上和同盟会脱离关系。

  武昌起义爆发后归国,他与黎元洪及立宪官僚广通声气,其言论行动大都对革命不利。公然鼓吹“革命军起,革命党消”,要求解散同盟会,并组织中华民国联合会,出任会长。1912年3月,中华民国联合会改为统一党,他任理事,表示拥护袁世凯当大总统,建都北京。他先后被袁世凯任命为总统府高等顾问、东三省筹边使。直到袁世凯派人刺杀宋教仁的案件发生后才南返,宣布辞职,参与筹划讨袁。从1913年8月起,章被袁世凯软禁在北京。1917年7月随孙中山南下护法,任护法军政府秘书长。他往来于香港、广州、云南、贵州等地,想争取西南军阀的支持。旋因护法军内部矛盾重重,失去信心,于1918年10月退隐上海,后迁苏州设国学讲习所。此时,章炳麟的思想日趋保守,他反对新文化运动,鼓吹“尊孔读经有千利而无一弊”;反对孙中山“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更为一些军阀歌功颂德。章毕竟是个爱国主义者,“九·一八”事变后,他主张坚决抵抗日本侵略,强烈反对蒋介石“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同时,他还拖着老病之躯,努力著书讲学,以肩荷民族文化为己任。1936年6月14日病逝于苏州。章炳麟一生著述甚丰,被尊为经学大师,著作版本繁多,后辑为《章太炎全集》,现已陆续出版。

  (陈旭麓) 
 


    
章惇
    章惇

  (1035~1105) 北宋改革家。字子厚。建州浦城(今属福建)人。举进士第,为商洛(今陕西丹凤西北)县令。神宗熙宁初,王安石变法,章惇任编修三司条例官,后历任知制诰、直学士院、判军器监等职。熙宁五年(1072)至七年,为荆湖路察访,开梅山,经制南、北江,籍户搜田,贷给牛种,设立郡县,妥善地调整了宋廷与该地区少数民族的关系。熙宁七年至八年,任三司使,是新法派中的一名重要人物。元丰三年(1080),任参知政事,后又出任地方官。五年,拜门下侍郎。

  哲宗即位,章惇任知枢密院事。时高太后垂帘听政,以司马光为门下侍郎、宰相,全部罢废新法,举朝无敢言者。章惇独自上疏,逐条分析免役、差役二法的利弊,驳斥司马光对免役法的攻击,并同司马光在帘前争论。守旧派在辩论失败后,利用台谏官对章惇进行攻击,章惇被贬官知汝州(今河南临汝)。绍圣元年(1094)哲宗亲政,章惇以“绍述”为己任,恢复青苗、免役诸法,并起用新法派的蔡卞、曾布等人,对守旧派进行打击,使部分新法得以继续推行。他力主对西夏作战,筑堡开边,取得胜利。章惇任相期间,“不肯以官爵私所亲”,为世所称。哲宗死后,在皇位继承问题上,向太后主张立端王(即宋徽宗赵佶),章惇提出异议,认为赵佶“轻佻”,“不可以君天下”。因此,在赵佶即位后,章惇被贬知越州(今浙江绍兴),接着又连遭贬逐,最后死于睦州(今浙江建德东)。

  (周宝珠) 
 


    
章嘉呼图克图
    章嘉呼图克图

  清代掌管内蒙古地区喇嘛教的大活佛。原出于青海廓隆寺,第一世名扎巴悦色,生于青海省互助县红崖子张家村,由此而得名“张家活佛”。后改“张家”为“章嘉”。第二世名阿旺罗桑曲丹,入藏学经,师事达赖五世,曾任哲蚌寺果莽扎仓堪布,著有全集。康熙三十二年(1693)受封为札萨克(jasak,旗主)喇嘛,四十四年封为呼图克图(长生不老之人)、大国师,颁金印,并委以总管内蒙古佛教事务,深得朝廷信用。第三世名茄贝多吉,八岁入京,驻梅■寺,移嵩祝寺,与诸王子同学。十八岁精通汉、满、蒙、藏文字,著有全集。清世宗封为灌顶普善广慈大国师。奉旨护送七世达赖返藏,后冬住北京,夏往多伦。其辖下有多伦汇宗、善因等寺,北京嵩祝、法渊等寺,西宁廓隆、广济等寺,五台镇海、普乐等寺。乾隆元年(1736)授以“管理京师寺庙喇嘛札萨克达喇嘛振兴黄教大慈大国师”名号,遂成定制。五十七年,清政府规定其转世须经清廷主持的金瓶掣签决定。四世名益西丹贝监参,五世名益西丹贝尼玛,六世名罗桑丹贝嘉错。七世名益西多吉,均以内蒙古喇嘛寺院为主要宣化对象,驻牧有年。

  (王尧)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2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