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中国百科全书-第1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被迫辞职。1936年8月出任驻美大使。1938年9月奉调回国任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和国民政府委员。抗战胜利后回上海,任上海市参议员、全国体育协进会理事长、中国红十字会会长、交通银行董事等职。1949年初去香港,任太平洋保险公司董事长等职。1961年5月21日在香港病逝。

  (郑则民) 
 


    
王仲荦
    王仲荦

  (1913~1986)  中国历史学家。浙江余姚人。1913年11月9日生于上海。1935年毕业于上海正风文学院。1930~1936年,曾师事章炳麟(即章太炎),从事文史研究。1938年与章太炎夫人汤国梨等共同在上海创办太炎文学院,任院长室秘书主任兼教授,讲授中国通史。太炎文学院解散后,1942年应聘去重庆中央大学国文系任讲师,1945年升为副教授。抗战胜利后,随中央大学迁回南京。1947年夏应聘到青岛山东大学中文系工作,次年升为教授。1951年转入该校新成立的历史系。历任山东大学历史系主任、校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文史哲》编委会副主任、中国史学会理事、中国唐史学会副会长、山东省史学会理事长、国务院古籍整理小组成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历史学科第一届评议组成员、教育部历史学科第一届学位评议组成员等职务。

  王仲荦长期从事文史教学和研究,著述颇多。他的《北周六典》,记述北周官制,对北周一代典章故事追根溯源,广征博引,资料丰富,具有《会要》性质。《北周地理志》,从多方面收集资料,排比考证,弥补了《魏书·地形志》和《隋书·地理志》的缺略。同年出版的《西崑酬唱集注》,为作者后来的文史研究奠定了基础。50年代,王仲荦写成《魏晋南北朝隋初唐史》。十年动乱后,他对原书进行增补改写,分成《魏晋南北朝史》和《隋唐五代史》两部断代史。《魏晋南北朝史》一书,被史学界公认为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断代史研究的精品之一,于1988年获国家教委高等学校优秀教材奖。这两部断代史著作,均被国家教委定为高等学校文科教材。王仲荦是中国史学界魏晋封建论的代表人物之一,《关于中国奴隶社会的瓦解及封建关系的形成问题》系统地阐述了这一观点。他晚年致力于敦煌学和古代物价史的研究,写成《敦煌石室地志行记综录》一书。他研究中国古代物价的专著《金泥玉屑丛考》已写成唐以前部分,宋以后部分资料亦已收集排比,因1986年6月4日在济南逝世,未及写成。他先后发表的数十篇内容十分广泛的学术论文,分别由他本人编定成《鹊华山馆丛稿》和《鹊华山馆丛稿续编》。

  王仲荦除撰著外,还曾参加点校二十四史,负责《宋书》、《南齐书》和《南史》点校的定稿工作。

  (赵凯球) 
 


    
《望厦条约》
    《望厦条约》

  美国与中国签订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即《中美五口贸易章程》。中英签订结束鸦片战争的《南京条约》后,美国趁火打劫,派专使顾盛来华胁迫清钦差大臣耆英于1844年7月3日(道光二十四年五月十八)在澳门附近望厦村签订。共三十四款,附有《海关税则》。内容除没有割地赔款外,几乎包括了中英《南京条约》中的所有条款,并且有些条款比《南京条约》规定得更加具体。例如,关于领事裁判权,条约规定,美国人在中国与中国人或任何外籍侨民之间发生的一切诉讼,都由美国领事审理。关于协定关税,条约规定,“倘中国日后欲将税例更变,须与合众国领事等官议允”。关于片面最惠国待遇,条约规定,美国此后对华贸易所纳进出口税不得高于他国;并规定“如另有利益及于各国,合众国民人应一体均沾”。条约还规定美国兵船可任意到中国各港口“巡查贸易”。条约准许美国人在五口自行租地建屋,设立医院、教堂等。中美《望厦条约》是比中英《南京条约》更细致更完备的不平等条约,美国据此获得了比英国更多的特权。后来该条约成为中法《黄埔条约》及其他国家与中国所订条约的范本。

  (谢雪桥) 
 


    
韦昌辉
    韦昌辉

  (1823或1824~1856)太平天国前期主要领导者。又名韦正。广西桂平县金田村人。曾捐监生,在门前挂“登仕郎”匾以炫耀乡里,被同村秀才唆动官府以僭妄罪拘捕。纳银获释后,积愤不已。1848年(道光二十八年),受冯云山影响,加入拜上帝会。入会后,以家产资助起事,与洪秀全、冯云山等结为异姓兄弟,称天父第五子。

  1851年1月参加金田起义,后任后护又副军师,领右军主将。12月,在永安(今广西蒙山)封北王。1853年(咸丰三年)定都天京(今江苏南京)后,协助杨秀清处理军国要务,并一度负责天京城防。在太平天国领导集团中,其地位仅次于洪秀全和杨秀清。杨秀清以具有代天父传言的特殊权威,又自恃功高,与洪秀全和其他同僚矛盾日增。韦昌辉对他“阳下之而阴欲夺其权”,杨秀清对韦昌辉也严加防范。1856年8月,韦昌辉在江西督师时,杨秀清逼洪秀全封其为万岁。洪秀全即密诏韦昌辉等回师诛杨(一说无密诏)。韦昌辉带兵三千多人于9月1日深夜赶到天京,包围东王府,次晨杀杨秀清及其家眷。后扩大事态,株连杨秀清大批部属。杀害太平天国官兵二万余人,使太平天国造成严重损失。石达开回京后责备他滥杀无辜,他又欲加害,石被迫逃出京城,他竟屠其全家。韦昌辉的残暴行径引起公愤,石达开在安徽起兵要求洪秀全杀韦昌辉以谢天下。洪秀全顺应全体军心,下诏讨伐,11月2日将韦昌辉处死。

  (贾熟村) 
 


    
韦后之乱
    韦后之乱

  唐中宗皇后韦氏的专权乱政。韦氏(?~710),京兆万年(今陕西长安)人,中宗(李显)为太子时,立为妃。弘道元年(683)中宗即位,次年,立为皇后。同年,中宗被武则天废黜,迁于房州(今湖北房县),韦氏随行。在流放生活中,韦氏患难与共,排解了中宗的悲愁惶惧情绪。中宗发誓如能复位,定任她所为,不加禁制。神龙元年(705),中宗复位。每临朝,韦后即置幔坐殿上,预闻政事。中宗任用曾为武则天掌文书的昭容(宫中女官)上官婉儿主持撰述诏令,以武三思为相。传说三思与韦后、婉儿私通,韦后的爱女安乐公主嫁武三思子武崇训,恃宠专横,权重一时。当时朝中形成一个以韦氏为首的武、韦专政集团。

  武三思通过韦后和安乐公主,诬陷并迫害拥戴中宗复位的张柬之、敬晖等功臣。中宗对揭发武、韦丑行的人处以极刑,武三思因而权倾人主,作威作福。一批趋炎附势的官僚麕集在他门下,其中有五人特别卖命,被称为“五狗”。

  中宗的太子李重俊,非韦氏所生,遭到韦后厌恶;安乐公主与其夫武崇训经常侮辱重俊;武三思猜忌重俊,武崇训唆使安乐公主请中宗废太子,立她为皇太女。重俊甚为不平,于神龙三年七月发动部分羽林军杀死武三思与武崇训,谋诛韦后、安乐公主,因相从的羽林军倒戈,政变失败,重俊被杀。武、韦集团权势依旧不减。

  安乐公主恃宠,骄恣专横,势倾朝野,她曾将自己草拟的诏敕,掩住正文,请中宗在文后签署,中宗竟不看诏文,笑而署敕。她和长宁公主(亦韦后所生)及韦后妹郕国夫人、昭容上官婉儿等都仗势弄权,卖官鬻爵。受钱三十万即自己写好封官墨敕(不盖官印),不经宰相审议签署,斜封交中书省执行,称为“斜封官”。当时,以员外同正、试、摄、检校等名义授官的,就有几千人。她们又大肆营建第舍,穷奢极欲。安乐公主强夺民田作定昆池,方圆数里;一幅织成裙,值钱十万。中宗、韦后和公主们又多建佛寺,劳民伤财。其时后突厥攻掠陇右;西突厥别部突骑施部攻陷安西都护府,断安西四镇路。内地则水旱为灾,户口逃散,民不聊生。中宗却与韦后恣为淫乐,不理朝政,还处死上书告发韦氏乱政的人。据说,景龙四年(710)韦氏恐其丑行暴露,安乐公主欲韦氏临朝,自为皇太女,遂合谋毒死中宗。韦后临朝摄政,立李重茂为帝,史称少帝。韦后又任用韦氏子弟统领南北衙军队,并欲效法武则天,自居帝位。临淄王李隆基(后来的唐玄宗)与太平公主(武则天女)发动禁军攻入宫城,杀韦后、安乐公主、上官婉儿及诸韦子弟,迫少帝让位,立相王李旦(李隆基父)为帝,是为睿宗。韦后之乱,终告结束。

  (杨志玖) 
 


    
唯识宗
    唯识宗

  中国佛教宗派之一。创始人为唐玄奘及其弟子窥基(632~682)。这一流派的远祖,是印度的无着(约410~500)和世亲(约420~500),中间经过护法和他的弟子戒贤而传到中国。窥基常住长安慈恩寺,世称慈恩大师,故唯识宗也称为“慈恩宗”。又因为该宗从分析法相入手,以表达“唯识真性”,所以又称“法相宗”或“法相唯识宗”。主要经典依据有六部经和十一部论。六部经是《大方广佛华严经》、《解深密经》、《楞严经》、《厚严经》、《如来出现功德庄严经》、《阿毗达磨经》。十一部论是《瑜伽师地论》、《金刚般若论》、《大乘庄严论》、《集量论》、《摄大乘论》、《十地经论》、《分别瑜伽论》、《辨中边论》、《二十唯识论》、《观所缘缘论》、《阿毗达磨杂集论》。在六部经中,《解深密经》更受重视。玄奘所译《解深密经》为第四次重译。在十一部论中,《瑜伽师地论》为“一本”,其余十部论为“十支”。这些论多为玄奘所译。窥基根据玄奘讲授印度唯识学派的大意,糅合印度瑜伽行派对世亲《唯识三十颂》的十家注释,辑为《成唯识论》。《成唯识论》实际上是唯识宗的纲领性典籍。唯识宗主张“唯识无境”,认为世俗人相信外界事物为真实存在,但在唯识宗看来,那不过是“识”所变现出来的。引起“识”的境界并不是由于有独立于外界的客观物质实体,而是由“识”幻现出境界的影相,再由各个识来认识它。认识,不是主观与客观两者发生关系,只是人们的心认识自己的过程。“外界”只是“唯识所变”。唯识宗认为一般人所谓“境”(外界、对象),并不真正存在,只不过是人们自己的识所变相的“相分”,是人们思想中显现出的外境的形相。他们认为没有离开心而独立的客观事物。唯识宗建立了八识的学说,人死了,别的识都消灭了,只有第八识永存,这构成了轮回的依据。为了消灭轮回之苦,他们提出了“三性”、“三无性”的学说。三性是遍计所执性、依地起性、圆成实性。唯识宗认为人类的正常认识是迷妄的。相信外界为真实,这种认为(计)是偏见、错觉。纠治这种遍计所执性,要接受一切事物没有实体,即“相无性”的原则。唯识宗还教人相信一切事物的现象是由众缘而起,只有接受缘生的学说,就不致以幻为真,就是“生无性”的观点。圆成实性是真如、佛性的另一种说法,接受了圆成实性的说法,即达到“胜义无性”的最高精神境界。“三无性”是针对“三性”学说而提出的。他们全力破除的是遍计所执性;全力证明的是圆成实性,它永远真实,不生不灭,绝对清净。佛教出世的目的,在于追求这样一种精神境界。

  玄奘译经图 明刻本《百法名门义忠疏》卷首版图

  兴教寺 寺内有玄奘舍利塔 陕西西安城南少陵原畔

  唯识宗完全忠实于印度学说。在唐太宗、高宗时期曾风靡一时,前后不过四十年即一蹶不振。辛亥革命(1911)以后至抗日战争以前,唯识学说曾一度流行,不久又消沉。

  唐永徽四年(653)和开元四年(716),日本僧人道昭、玄奘先后入唐学法,法相唯识宗传入日本。奈良时期、平安时期较为盛行。

  (任继愈) 
 


    

    卫

  先秦姬姓诸侯国。西周初,周公平定东方殷商故土的叛乱活动后,任命其弟康叔封坐镇河、淇间以控驭东方。他对康叔谆谆告诫的治国方针,均保存在《尚书》的《康诰》、《酒诰》、《梓材》等名文中。叔封初封于康(今河南禹县西北),铜器铭文中常见的康侯、康公,都是指叔封或其子嗣,后不知何时改康为卫。西周末年,卫武公在政治上甚为活跃,周平王东迁也曾得到他的支持。春秋之初,卫国仍是东方的大国。卫懿公九年(前660),卫被狄人攻灭,仅剩遗民五千余人在宋的资助下临时寄居于曹(今河南滑县东)。接着,齐桓公率诸侯修筑楚丘(今河南浚县东),帮助卫在此重新建国,并派一支齐军驻守保护。卫文公(前659~前635在位)艰苦创业,发展生产,到晚年军力增长十倍,后又吞灭邢国(今山东聊城),国势复兴。卫成公六年(前629),卫为避狄入侵扰,再迁帝丘(今山东濮阳南),经百余年休养生息,重又呈现出经济繁荣的景象。进入战国,卫遭到赵的不断蚕食,国土日削,政治上也越加腐败,卫成侯(前361~前333在位)被称为“聚敛计数之君”,行将自取灭亡。但卫的灭亡将破坏赵、魏间的均势,所以魏国攻赵救卫,使卫侥幸保存下来,成了魏国的附庸。秦王政六年(前241),秦攻魏,占领濮阳一带设置东郡。卫国遂迁徒到野王(今河南沁阳),转受秦的保护。秦二世元年(前209),卫君角被废为庶人,卫成为最后灭亡的周代封国。

  (罗世烈) 
 


    
卫拉特部
    卫拉特部

  见厄鲁特蒙古。 
 


    
卫青
    卫青

  (?~前105) 汉武帝时抗击匈奴的名将。字仲卿。其父郑季,河东平阳(今山西临汾西南)人,以县吏给事平阳公主家,与婢女卫媪私通,生青。卫青因同母异父姊卫子夫得幸于武帝,故冒姓卫氏。长大后为侯家骑,跟随平阳公主。后因卫子夫的缘故得被武帝召见,先后任建章监、侍中、太中大夫。

  武帝凭借文、景两代积蓄的财富与兵力,为根绝匈奴侵扰,一反西汉初年的和亲政策,发动了大规模的抗击匈奴战争。卫青自元光六年(前129)拜车骑将军始,曾先后七次率军出击匈奴。

  元朔元年(前128)及二年,卫青连年率兵出击匈奴。元朔二年,率军出云中,迂回至于陇西,捕虏数千,获畜百余万头,驱逐匈奴白羊王、楼烦王,收复河南地(今内蒙古河套地区)。此后,汉政府于此筑朔方城,置朔方郡(治今内蒙古杭锦旗北),并重新修缮秦时所筑边塞,解除了对都城长安的直接威胁。卫青以功封长平侯、食邑三千八百户。

  汉得朔方后,匈奴连年入侵上谷、代郡、雁门、定襄、云中、上郡。元朔五年,卫青又率领苏建、李沮、公孙贺等军,出朔方,击溃匈奴右贤王,俘虏裨王十余人,众男女一万五千余人,牲畜近百万头。武帝拜卫青为大将军,益封八千七百户。子伉、不疑和登虽在襁褓,也皆得以封侯。

  元狩四年(前119),卫青、霍去病奉武帝之命,各领骑兵五万人,负从马四万骑和步兵辎重兵数十万人,分别出击匈奴。卫青出定襄塞外千余里,包围匈奴伊穉斜单于。单于突围溃走,精锐丧失殆尽。卫青率军乘胜追至寘颜山赵信城(约在今蒙古杭爱山以南)而还。汉军占领了朔方以西至张掖、居延间的大片土地,保障了河西走廊的安全。此后一二十年,汉匈之间一直没有发生大规模的战争。武帝为酬偿卫青、霍去病的军功,乃置大司马位,拜卫青为大司马大将军,令膘骑将军霍去病秩禄与大将军等同。此后霍去病宠遇日隆,卫青相形见绌。

  卫青率军与匈奴作战,前后捕斩首虏五万余级,益封凡一万六千三百户。他虽战功卓著,地位尊崇,但不以权势树党,不干预朝政。他勤恤士卒,颇得人心。然功利心较重,曾排斥压抑名将李广。卫青后娶平阳公主,死于元封六年(前105)。

  (田人隆) 
 


    
卫士
    卫士

  秦汉时守卫宫门的屯兵。由卫尉统率。西汉时长安城内的未央宫、长乐宫为帝、后所居,两宫都由卫士守卫,城外的建章宫、甘泉宫,以及帝后寝园,也各置卫士。驻屯于长安两宫的卫士也就是所谓的南军。

  武帝时长安有卫士万人。以后逐渐增多,西汉晚期,守寝园的卫士已达四万余人。东汉时守卫洛阳南宫、北宫及诸宫掖门的卫士共两千四百余人。

  两汉时卫士系从各地选拔,每年轮换一次。按照汉制,平民中男丁从二十岁(自武帝始为二十三岁)到五十六岁为止,要服两年兵役,一年在郡中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2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