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中国百科全书-第2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研究,1928年创办中华化学研究所,任董事长,后被举为中华化学工业会副会长。1932年天厨厂增资改组,吴取得对该厂的控制权,又用天厨厂的盈利,先后开办天原电化厂、天厨第二和第三分厂、天盛陶器厂、天利氮气厂等。

  抗日战争爆发后,吴将上海天厨、天原两厂迁渝,复工后因资金不足由金城、中央、农民等银行投资并派人管理。他在沦陷区的企业多被日军侵占。抗战胜利后,吴收回原有企业,经修复后于1947年开工,因美货倾销、通货膨胀和苛捐杂税,企业处境困难。吴蕴初在民国时期,曾先后担任国民政府全国经济委员会委员、“资源委员会委员、国民参政会参政员等职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华东行政委员会委员、上海市人民政府委员、上海市工商联监察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民主建国会中央委员及中国民主建国会上海市分会副主任委员。1953年10月15日病逝于上海。

  (朱信泉) 
 


    
《吴子》
    《吴子》

  中国古代著名兵书之一。题名作者吴起,为战国时卫国左氏(今山东定陶西)人,曾师事左丘明的弟子曾申。他初为鲁将,后为魏将,因率兵击秦并参加攻取中山之战,被荐为西河郡守。魏武侯时,吴起甚有声名,后受大臣王错排挤,去魏入楚。楚悼王任吴起为令尹进行变法,楚因而强盛一时。悼王既死(前381),宗室大臣作乱,吴起被攻杀于治丧之所。吴起不仅是先秦时代著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他的兵书在战国和西汉时十分流行。《韩非子·五蠹》说:“境内皆言兵,藏孙、吴之书者家有之”,《史记·孙子吴起列传》也称“吴起《兵法》,世多有”,其影响几乎和《孙子兵法》相等。《汉书·艺文志》兵权谋类著录《吴起》四十八篇(杂家类也有《吴子》一篇,未注撰人名氏),而《隋书·经籍志》、《新唐书·艺文志》所录则仅一卷。宋《郡斋读书志》著录“唐陆希声类次”《吴子》三卷六篇,篇目已同今本。可见今本《吴子》乃是后人整理过的一种删节本。

  现存宋版《武经七书》本、影宋本《孙吴司马法》本《吴子》凡上下两卷,包括《图国》、《料敌》、《治兵》、《论将》、《应变》、《励士》六篇。全书多采用魏文侯、武侯与吴起问对的形式,共三十三章。章与章不相联属,与《六韬》相似,其中部分语句并与《六韬》相重。该书不象《孙子》十三篇条理分明、言简意深。清姚际恒《古今伪书考》、郭沫若《述吴起》都断定其为伪作。但明胡应麟《四部正伪》则认为该书虽“未必起自著,要亦战国人掇其议论成篇,非后世伪作也”。《吴子》一书旧有魏贾诩注和孙■注,均早佚。现存注本有金施子美《武经七书讲义》和明刘寅《武经七书直解》等。

  参考书目

  郭沫若:《述吴起》,《郭沫若全集》历史编第1卷,人民出版社,北京,1982。

  钱穆:《先秦诸子系年》上册:《吴起仕鲁考》、《吴起为魏将拔秦五城考》、《吴起去魏相楚考》、《吴起传左氏春秋考》商务印书馆,上海,1936。

  (李零) 
 


    
五霸
    五霸

  先秦时期五个势力强大的诸侯国。亦作五伯。其具体所指主要有以下几种说法:①《左传》成公二年:“五伯之霸也,勤而抚之,以役王命。”杜预注:“夏伯昆吾,商伯大彭、豕韦,周伯齐桓、晋文。”主张五霸分指夏、商、周三代的五个诸侯国。此说沿用《白虎通·号》和《风俗通·皇霸》的说法,乃依据《国语·郑语》和《论语·宪问》的材料拼凑而成。但夏、商两代史事渺茫难考,有关昆吾、大彭、豕韦的情况也缺少记载,是否出现了诸侯争霸活动更无以证明。②《孟子·告子下》称:“五霸者,三王之罪人也;今之诸侯,五霸之罪人也。”又说:“五霸,桓公为盛。”显然是指春秋时代的五个国君而言。故赵岐注:“五霸者,大国秉直道以率诸侯,齐桓、晋文、秦穆、宋襄、楚庄是也。”这是一种相当流行的说法,不过其中的秦穆公、宋襄公并未成为中原霸主。③《荀子·王霸》以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为“五伯”。从春秋的历史状况看,此说较为恰当。大国争霸是春秋时期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当时因诸侯割据,未能形成统一的政治核心,所以司马迁说:“幽厉之后,周室衰微,诸侯专政,……五霸更盛衰”;孔子也讲到:“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诸侯中相继兴起的强国,有的以“尊王”、“攘夷”为口号,如齐桓公、晋文公;有的形式上取得周王室认可,如越王勾践;有的则打算取代周王室,如楚庄王。他们都为争夺仆从国而展开政治和军事的角逐以谋求霸主地位。事实上,春秋数百年间,追求并达到这种地位的君主不止五位,齐桓公等不过是最著名的几个代表。由于论者取舍标准不同,故而出现了分歧的说法。

  (罗世烈) 
 


    
五次“围剿”红军的战争
    五次“围剿”红军的战争

  1930~1934年蒋介石在江西发动的五次大规模“围剿”中国工农红军的战争。

  1927年第一次国共合作破裂后,中国共产党发动武装起义,创立工农红军,在江西、福建及鄂豫皖等地建立了大片农村革命根据地。红军的战斗力不断增强,政治影响不断扩大,直接威胁到国民党的统治。因此,蒋介石征服了阎锡山、冯玉祥、李宗仁等内部军事反对派后,即调转兵力开始了大规模“围剿”中国工农红军和革命根据地的战争。1930年2月上旬,蒋介石亲自组织“围剿”中央苏区。他设立陆海空军总司令南昌行营,以江西省政府主席鲁涤平兼行营主任,指挥十万军队,用“长驱并进”的战术,从江西吉安到福建建宁,建立了八百里的弧形围攻线,分路进攻江西中央革命根据地。12月30日,第九路军前线总指挥张辉瓒率第十八师由龙冈向五门岭前进,遭红军攻击,师部及第五十二、五十三两个旅战至黄昏被全歼,张辉瓒也被生俘。第五十师闻讯后,急由源头向东韶撤退,又被红军歼灭一个多旅。其余各师纷纷退却。第一次围剿战争宣告失败。

  国民党军队“围剿”红军时修筑的调堡

  红军粉碎四次“围剿”后举办机枪手训练组,

  毕业时朱德亲临讲话

  1931年4月,蒋介石发动第二次“围剿”红军的战争。他以军政部长何应钦兼任南昌行营主任,指挥二十万军队,改用“稳扎稳打,步步为营”的战术,分兵四路进攻江西宁都等地。1931年5月16日,第五路军的第二十八师和四十七师一个旅在由富田向东固前进时遭红军袭击,经一昼夜激战,大部被歼,残部逃向水南。接着,北撤的第四十三师、西援的第二十七师一旅、据守广昌的第五师和在建宁的第五十六师,也在红军的攻击下,先后失败。半个月自西向东五战皆败,被歼三万多人,何应钦逃回南京。第二次军事“围剿”又被粉碎。

  1931年7月,蒋介石亲自出任总司令,发动第三次“围剿”红军的战争。他调集三十万兵力,包括五个师的精锐部队,聘请德、日、英国军事顾问随军指导,采用“长驱直入”的战略,分兵两路展开钳形攻势:以何应钦为前线总司令兼左翼集团军总司令,指挥七个师从南城方面进攻;以陈铭枢为右翼集团军总司令,指挥七个师从吉安方面进攻。左翼集团军的第十四、十一师长驱直入,攻占黎川、广昌、宁都等地后,企图与红军主力决战。红军采取避实击虚、乘退追击的战术,拖敌于疲惫不堪之中;8月,先后在莲塘、良村、黄陂使敌第四十七、五十四、八师遭到歼灭性打击。9月3日,在广州宣布反蒋的陈济棠、李宗仁、白崇禧出兵湖南,蒋介石下令“围剿”部队撤退,红军乘胜追击,在老营盘和方石岭歼其第九师一旅和第五十二师全部,共歼灭国民党军三万余人。第三次围剿战争又告失败。

  “九·一八”事变后,蒋介石坚持“攘外必先安内”的方针,从1932年6月起对红军发动第四次“围剿”。他调集六十三万兵力,自任豫鄂皖三省“剿匪总司令”,坐镇武汉亲自指挥,先以主力二十四个师零五个旅进攻鄂豫皖和洪湖地区的红军,解除红军对武汉的威胁。1933年1月底,蒋介石亲赴南昌,决定采取分近合击的作战方针,对中央苏区发动第四次“围剿”,2月到3月,又分兵三路进攻江西中央革命根据地。以陈诚指挥的中路军十二个师为主力,向广昌进攻,第五十二、五十九师深入宜黄地区时遭红军攻击被歼大部,第十一师在草台冈被围歼大部,第九师突围时被歼一部。其余各师乃退向黄陂、宜黄。对中央苏区的第四次军事“围剿”被粉碎。

  1933年9月,蒋介石调集一百万军队、二百架飞机,向红军和中央革命根据地发动了更大规模的第五次“围剿”战争。他先开办了庐山军官训练团,对中初级军官进行政治军事轮训;又从国外购买了大批新式武器;然后采用“层层筑堡、逐步推进”的战术,分兵三路向赣南进攻。先占黎川,打开了根据地北面的门户。由于掌握中国共产党领导权的“左”倾教条主义者采取消极防御战略,与“围剿”的军队打拚消耗的阵地战,使红军伤亡很大,广昌等地先后被占,根据地逐渐缩小。红军奋战一年,仍未能打破“围剿”,被迫于1934年10月退出江西中央革命根据地,进行长征,于1935年10月到达陕北。蒋介石以巨大的代价没能达到消灭红军的目的。

  参考书目

  李新等主编:《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通史》第2卷,人民出版社,北京,1962。

  军事科学院军事历史研究部编著:《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史》第1卷,军事科学出版社,北京,1987。

  (严如平) 
 


    
五代
    五代

  见五代十国。 
 


    
《五代会要》
    《五代会要》

  汇编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代典章制度及其损益沿革的史书。三十卷(一作五十卷),北宋王溥撰。王溥(922~982),字齐物,并州祁县(今属山西)人。后汉乾祐时甲科进士,任秘书郎;后周时官至中书侍郎平章事、右仆射;入宋后,封祁国公,位至司空,监修国史。另撰《周世宗实录》、《唐会要》等,有集二十卷。

  《五代会要》共设二百七十九目,除个别目、次略有调整外,体例一遵《唐会要》。每目内,先按朝代更迭,再依年代顺序编排史料,甚便检索。成书于北宋太祖建隆二年(961),一说乾德元年(963),是关于五代典章制度的最早撰著。此后诸史于五代典章的叙述均甚简略,如《新五代史》只有“司天”、“职方”二考;《旧五代史》今仅存辑本,资料不全。这五十多年的典章,赖《五代会要》得以流传,可补诸史遗阙。王溥仕于五代,后周时居相位,谙熟五代典章文物,编撰此书时又大量摘引五代诸朝实录中的诏令、奏议,故史料较后出的新旧《五代史》翔实。

  《五代会要》撰成后,诏藏于史馆。北宋庆历六年(1046)文彦博初刊于蜀,南宋乾道七年(1171)施元之复刊于徽州(今安徽歙县)。元、明之际无刊本。清乾隆中方有活字本刊行。今通行本为清光绪十二年(1886)江苏书局本,1978年上海古籍出版社据之校点刊行。

  (黄伟虎) 
 


    
五代十国
    五代十国

  唐朝灭亡之后,在中国中原地区相继出

  五代简表(907~960)

  十国简表(891~979)

  现了五个朝代和割据西蜀、江南、岭南和河东的十个政权,合称五代十国。

  五代是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除后梁一个短暂时期以及后唐都洛阳外,后梁大部分时期和其他三代都以开封为首都。五代为期五十四年,有八姓称帝(后梁、后晋、后汉各一姓,后唐三姓,后周二姓),共十四君。后梁和后周的君主是汉族人,后唐、后晋、后汉的君主是沙陀族人。他们都建国于华北地区,疆土则后梁最小,后唐最大。

  十国是前蜀、后蜀、吴、南唐、吴越、闽、楚、南汉、南平(荆南)和北汉,北汉建国于今山西境内,其余九国都在南方,十国与五代并存,但各国存在时间长短不一,如吴越,割据于唐亡以前,直到五代结束后才为北宋所灭。疆土则南平最小,南唐最大。

  五代的更迭和十国的割据

  五代的更迭

  自唐中和四年(884)黄巢起义失败以后,唐朝名义上还存在二十余年。但早被削弱了的朝廷威权这时更加衰微,新旧藩镇林立,战争不休。国家分裂的倾向日益明显。那时,罗绍威据魏博(今河北大名北),王镕据镇冀(今河北正定),刘仁恭据卢龙(今北京),诸葛爽据河阳(今河南孟县东南)和洛阳,孟方立据邢(今河北邢台)、洺(今河北邯郸东北),李克用据太原、上党(今山西长治),朱温据汴(今河南开封)、滑(今河南滑县东),秦宗权据许(今河南许昌)、蔡(今河南汝南),时溥据徐(今属江苏)、泗(今江苏盱眙北),朱瑄据郓(今山东东平北)、曹(今山东定陶西)、齐(今山东济南)、濮(今山东鄄城北),王敬武据淄(今山东淄博南)、青(今山东益都),李茂贞据凤翔(今属陕西),高骈、杨行密先后据淮南,秦彦据宣(今安徽宣城)、歙(今安徽歙县),刘汉宏、董昌据浙东,钱镠据浙西(后又并浙东),王建据两川,王潮、王审知兄弟据福建,马殷据湖南,刘隐、刘岩兄弟据岭南。他们都力图扩大实力。经过多年的相互兼并,逐渐形成了几支较大的势力。在北方,主要是以汴州为据点的朱温和以太原为中心的李克用。天祐四年(907),朱温灭唐称帝,是为后梁太祖,国号梁,史称后梁,改元开平。五代时期自此正式开始。

  朱温本是黄巢起义军的叛徒,受唐封为宣武节度使,据汴州。此后,他逐渐攻占了蔡、徐、郓、曹、齐、濮等州,扫除了今华北的许多武装割据势力。天复三年(903),又战败称霸秦陇、挟持唐昭宗的李茂贞,消灭了长期掌握朝廷军政大权的宦官集团。中唐以来的强藩魏博、成德也因战败归附朱温。后梁建国以后,除今山西大部和河北北部外,基本统一了黄河中下游地区。乾化二年(912),朱温为其次子朱友珪所杀。次年,第三子朱友贞平乱后,即帝位。此后,后梁连年用兵,征敛苛重。贞明六年(920),陈州人毋乙、董乙领导农民起义,势力扩及陈(今河南淮阳)、颍(今安徽阜阳)、蔡三州,后虽被镇压,后梁也开始衰败。

  后梁“开平元宝”

  后唐“天成元宝”

  唐中叶后,迁居今山西境内的沙陀部酋长李克用参加镇压黄巢起义,被任命为河东节度使。他控制了今山西中部和北部地区,唐昭宗封他为晋王。朱温灭唐以后,他以拥护唐朝为名,与后梁交战不休。后来,他的儿子李存勗乘后梁内乱之机攻取河北,累败梁军,比较彻底地消灭了中唐以来长期跋扈的河北三镇。龙德三年(923),存勗在魏州(今河北大名北)即位,是为庄宗,改元同光,国号唐,史称后唐。同年,他派兵南下,攻占开封,梁末帝朱友贞自杀,后梁亡。后唐统一了华北地区。不久,后唐迁都洛阳。同光三年(925),后唐又派兵六万攻灭前蜀。但存勗宠任伶官、宦官,朝政不修,又任用租庸使孔谦敲剥百姓,统治出现了危机。次年,魏州骄兵发动叛乱,后唐庄宗李存勗在一片混乱兵变声中被杀。李克用养子李嗣源继位,是为明宗。他诛杀孔谦,废除苛敛,均减田税,允许民间自铸农器。李嗣源在位八年,战事稍息,农业生产凋敝的局面有所改观,是五代少有的小康之世。长兴四年(933)明宗病,子从荣企图发动政变,夺取皇位,未成。明宗死后,子从厚继位。次年,明宗养子从珂起兵夺取了皇位,国内陷入混乱状态。

  后晋“天福元宝”

  河东节度使石敬瑭是明宗的女婿。他乘后唐内乱,于清泰三年(936)夏上表称臣,并认契丹主耶律德光为父,以幽蓟十六州为代价换取契丹援助,开始夺取后唐政权。十一月,契丹主耶律德光册立石敬瑭为帝于太原,是为后晋高祖,改元天福,国号晋,史称后晋。闰十一月,石敬瑭攻入洛阳,后唐亡。天福二年(937),后晋迁都汴州,三年升为东京开封府。石敬瑭除割地外,还岁贡绢三十万匹和其他玩好珍异之物。七年,石敬瑭死,侄石重贵继位(史称出帝或少帝)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2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