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中国百科全书-第6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阁臣张璁等攻讦而致仕。次年,被削官闲住。以忧恨疽发于背而死。

  杨一清博学善权变,为政通练,尤晓畅边事,曾一夕占十疏,悉中机宜。一生四次在陕甘一带任职,对整饬西北边防有很大影响。卒后三年复故官。二十七年赠太保。著有《关中奏议》、《石淙类稿》、《西征日录》、《车驾幸第录》等。

  (南炳文) 
 


    
杨遇春
    杨遇春

  (1760~1837)  清嘉庆时名将。字时斋。四川崇庆州人。六岁入家塾,十七岁时因家道中落转而习武,乾隆四十四年(1779)中武举人,次年拣选入伍。后随福康安镇压甘肃田五起义、台湾林爽文起义及贵州、湖南苗民起义,深受福康安的赏识。嘉庆二年(1797),开始参与镇压川楚白莲教起义,为经略大臣额勒登保所倚重。五年,以提督率军独立作战。起义军著名领袖覃加耀、罗其清、冷天禄、阮正隆、王廷诏等多人先后被其杀害或俘获。嘉庆十一年六月,陕西宁陕镇驻兵因减发银两而哗变,变兵攻城劫狱,杀死官员,发展到一万余人,清廷派德楞泰、杨遇春等率军平定。嘉庆十八年,杨以参赞大臣率兵镇压了天理教起义后,又镇压了陕西南山厢工起义。道光五年(1825),署理陕甘总督。该职此前很少由汉人承当。六年,平定张格尔叛乱。八年,实授陕甘总督。十五年,以一等昭勇侯致仕。十七年,卒,谥忠武。追赠太子太傅。

  (许曾重) 
 


    
杨增新
    杨增新

  (1864~1928)  1911~1928年新疆军政首领。字鼎臣。云南蒙自人。1864年3月6日(清同治三年正月二十八)生。1888年中举,次年联捷进士。初署甘肃中卫知县、河州知府,1900年任甘肃提学使兼武备学堂总办。1907年入疆任新疆陆军学堂总办,兼督练公所参议官。1911年升任镇迪道兼提法使。中华民国成立后,被袁世凯任为新疆都督兼民政长,拥护袁世凯称帝,并受封一等伯爵。袁死后,长期担任新疆省长。杨主政新疆先用以柔克刚的“和平谈判”手段,取消在辛亥革命中成立的伊犁临时革命政府,以新疆都督兼行伊犁将军事;嗣后派兵击败帝俄侵略军,平息乱事,改阿勒泰特区为阿山道,完成了新疆的统一。杨在新疆十七年,笃信李聃“小国寡民”的政治思想,奉行“无为而治”的统治政策,整顿吏治以“消患未萌”,裁减兵员,奖励垦荒,提倡封建迷信,阻挠兴办学校和传布科学文化,鼓吹“纷争莫问中原事”、“浑噩长为太古民”,以闭关自守和愚民政策统治各族人民,使新疆地区各方面均停滞不前。对于不时觊觎边陲的外国侵略势力,则折冲肆应,力求自保,维护了边疆的和平。1928年他通电拥护南京国民政府,宣布易帜归附,7月1日就任新疆省政府主席职。同年7月7日被政敌刺杀。著有《补过斋文牍》、《补过斋日记》、《读易学记》等。

  (严如平) 
 


    
洋钱
    洋钱

  清代对外国流入的银铸币的称谓。又称番钱、番饼。外国银币流入中国,始于明朝万历年间(1573~1619)。欧洲是最早铸造银币的地区,远在9世纪就有银币出现,但大量铸造则是在16世纪西班牙殖民主义者占领墨西哥之后。西方殖民主义侵入东方,用银币来换购中国的丝、茶和其他土产。在多达数十种流入中国的外国银币中,西班牙本洋和墨西哥鹰洋以数量大、流通广而著名,并一度成为中国市场上重要的流通货币。

  本洋和鹰洋均在墨西哥铸造。墨西哥当时是世界产银最多的国家,从1553年起即已建立造币厂,1732年起用机器铸造新式银币。西班牙本洋的币面花纹有查理第三、第四和费迪南等西班牙帝王肖像,广东一带亦称之为佛头。这种银币由菲律宾、印度等地辗转流入中国。由于英国政府禁止输出本国银币,故英国的东印度公司向中国购茶也使用这种西班牙本洋。1821年墨西哥宣布独立后不久,本洋即停止铸造。1824年,墨西哥开始铸造本国银币,币面花纹有该国国徽的图型,故被称为鹰洋,约在1854~1856年(咸丰四年至六年)间流入中国。此外,流入中国的还有英国在香港和印度铸造的站人洋(因币面花纹有人持杖站立,故名),日本在明治时代铸造通用的银币,法国在安南(今越南)铸造的安南银币和美国贸易银币等。所有这些流入的外国银币中,以墨西哥鹰洋的成色、质地最优,故行使最广,流入最多。

  洋钱流入中国后,因其按枚计值,便于应用,民间使用日益广泛。缴纳钱粮和商贾交易,都普遍使用洋钱。甚至有先将银两兑换洋钱,再将洋钱兑换制钱使用的情况。它与中国银两和制钱的比价也逐渐上升。1833年(道光十三年),洋钱一枚,通常可作漕平七钱三分,价昂时可作七钱六分; 1837年时可换八钱一二分。每枚洋钱所值制钱, 1814年为七百二三十枚(粤、闽一带)至八百余枚(江浙一带),1843年为一千三百文,50年代为一千四五百文,1855年(咸丰五年)昂至一千八九百文, 1857~1858年后才有所回跌。

  洋钱流入后,对中国经济和金融都产生重大影响。在本国境内流通外国银币,反映出封建晚期和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国货币制度的落后。但这种计算和授受均极方便的银币,较清朝原有的银两与制钱并行的货币制度更有利于商业贸易的进行,故在中国境内广泛流通,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助长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作用。然而,它又使中国币制更趋于复杂,有利于外国进行经济侵略并大量套取中国现银出口。因此,中国有识之士如林则徐等人认识到中国自行铸造银币的必要,提出了如何使货币制度趋于合理的拟议。

  终清一代,流入的外国银币估计约为十一亿元,其中墨西哥鹰洋占有数额较大,约为四五亿元。光绪中叶,中国自铸银元后,流入的数量稍受影响。1914年颁行《国币条例》,铸造镌有袁世凯头像的银元。它在成色、重量方面比清朝自铸银元更合标准,因而在中国城乡广泛流通,鹰洋居于重要流通货币的地位才有所改变。以后洋钱或由于移运出口,或被熔化,数量日渐减少。五四运动后具有特殊地位的鹰洋行市被取消。

  (洪葭管) 
 


    
洋务运动
    洋务运动

  清朝政府于19世纪60年代初到90年代中期,为了维护封建统治,引进和学习西方科学技术,兴办近代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并相应地改革军事、外交、文化教育和某些政府机构等多方面的活动。

  洋务运动是清朝统治阶级内部中央和地方一部分当权的官僚在严重的“内忧外患”形势下所采取的“自强”措施。1856~1860年(咸丰六年至十年),清政府面临太平天国和英法联军的双重威胁,在内外交困中,经过四年的酝酿和争论,决定“两害相权取其轻”,首先把“心腹之害”的太平天国和捻军镇压下去,而后再设法抵御被认为是“肢体之患”的外国侵略。为此,它开始实行“自强新政”,主要内容是引进和学习西方的近代科学技术,首先是军事技术。在这方面,以对外国侵略者退让妥协的策略,争取其军事上的支援,加强镇压太平军和捻军的军事力量。当时主张办“洋务”的一批贵族和官僚,被称为“洋务派”。其中主要人物,在中央有奕䜣、桂良、文祥,在地方官僚中有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等。为了适应形势需要,1861年清政府成立了以奕䜣为首的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以办理外交事务为主,同时办理以“自强”、“求富”为内容的洋务活动。

  初期军事工业的发展 洋务运动兴起之初,其直接目的是镇压人民反抗,因此,一开始就以购买洋枪洋炮和创办新式军事工业为主要任务。

  1861年,曾国藩在安徽创办安庆内军械所,制造弹药、炸炮等军火。该所以手工制造为主,未雇洋匠,是清末最早官办的近代军事工厂。而购买西方近代军事武器较早而又较多、创办近代军用工业的规模较大而又较早者,是李鸿章及其统率的淮军。1862年4月(同治元年三月),李鸿章率淮军到上海,看到洋兵“队伍既整,炸炮又准”,非常羡慕,认为“若火器能与西洋相埒,平中国有余,敌外国亦无不足”。于是大量购买洋枪洋炮装备淮军,并相应地改变操练技术;又于是年冬聘用英国人马格里在松江筹建洋炮局,并令韩殿甲、丁日昌先后在苏州办了两个洋炮局,制造弹药和短炸炮、前膛枪等武器。淮军使用洋枪洋炮的速度发展很快。据1864年8月至1865年6月十一个月的军需支出报告,支放购买外洋各项军火价值银二十四万一千七百余两;支放制造西洋炮火各局工匠物料并京营弁兵薪粮等项银十一万零六百余两;而支放旧军备则仅六万九千余两。

  清政府创办的近代军用企业早期规模最大的有四家:①江南机器制造总局。1865年李鸿章等将容闳从美国买回的“制器之器”的机器设备,加上在虹口购买的旗记铁厂,和原来的上海洋炮局合并建成,主要制造军火和轮船。②金陵机器制造总局。1865年李鸿章将苏州炮局部分设备西迁南京,并加以扩充建成,主要为“剿捻”制造枪支弹药。③福州船政局。1866年左宗棠在福州马尾创办,专造兵、商各轮船(参见彩图插页第116页)。④天津机器制造局。1866年三口通商大臣崇厚创办,主要制造华北地区用来“剿捻”的军事装备。设立这四个企业的目的,除了用于生产军事装备这一主要任务外,也带有制造机器轮船、发展民用工商业的意图,这在江南、福州二局表现得比较明显。

  清政府创办的近代军用工业虽然对外国资本主义的依赖性很强,具有比较浓厚的封建性和买办性;但毕竟是新的近代大工业生产,其部分产品以商品形式出售,所雇用的工人又都是出卖劳力的产业工人,因此不可避免地带有某些资本主义的因素。

  后期军工和民用企业的发展 19世纪70年代初,形势发生了变化。1870年(同治九年)发生天津教案,1871年沙俄派兵进踞伊犁,1874年日本侵略台湾,海防、塞防同时告警。外国资本主义的加紧侵略,破坏了1860年建立起来的“中外和好”的局面。在国内继太平天国和捻军起义失败之后,少数民族起义也于1873年被镇压下去,阶级矛盾相对缓和。另一方面,外国资本主义侵略者乘“中外和好”之机,加强和加速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侵略。尤其外国廉价商品输入激增。在40、50年代,每年中外贸易额不过一千万至三四千万海关两之间, 1864年即达到一亿零五百万海关两。外国商品输入增长率最高的是与人民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纺织品。中国对外贸易由出超逐步变为入超。于是在一部分开明官僚士绅和具有资本主义思想倾向的知识分子中出现了抵御外侮和挽回利权的思潮。

  为了维护自身的封建统治,适应当时的内外形势,清政府在军事上大力建设海军、增强海防,编练区别于湘淮军的新式陆军的练军;在经济上,除继续在各省设立兵工厂和扩大原有的军用工业之外,主要着重于民用工业企业的创办和经营,以期与洋商竞争。1873年创设的轮船招商局,是由军用工业为主向民用工业企业为主转变的标志。由于洋务运动的任务和内容有了某些改变,洋务派在原有官僚集团之外,又加了一些买办商人和有维新倾向的知识分子。

  为了建立新式海军,清政府除设厂制造兵船外,还以重金向外国购买军舰。建立海军、购买兵船早在1839年(道光十九年)就已开始,兹后三十余年间陆续买了各式兵船多艘,主要用于在长江和沿海某些要害处建立水师。当时虽有建立南洋、中洋、北洋三洋水师的设想,但并未实现。把三洋正规海军的建立提到日程,始于1874年。由于“东瀛小国”日本侵略台湾,清政府受到震动,一时“海防议起”。为了加速建立海军,清政府先后向英、德等国订购舰只,建立了南洋水师、福建水师和北洋水师。中法战争中,福建以及南洋水师受挫。1885年(光绪十一年)后,重点建设北洋海军。为了避免中法之战中“局势太涣、畛域太分”之弊,又成立海军衙门以统一事权,以醇亲王奕譞为总理,庆郡王奕劻、直隶(约今河北)总督兼北洋大臣李鸿章为会办。此后陆续向外国订购的定远、镇远、济远等铁甲舰和其他比较先进的舰只,均投入北洋海军舰队。1888年北洋舰队初步成军,舰队编制基本采自英国。拥有战舰铁甲二艘,巡洋舰七艘;守船六艘;辅助战守各船鱼雷艇六艘;其他还有练船、运输船等,共计二十五艘。与海军建设相适应,沿海各重要海口还设置了炮台等防御工事。1875年后,先后筑有烟台、营口、旅顺、大连、威海等处炮台。这些军事设施,在中法战争和中日甲午战争中,虽然起了一定的抵御外侮的作用,但因清朝统治的腐败而终于惨败崩溃。

  洋务派创办民用工业企业,一为“分洋商之利”,以保护利权,并获得饷源;同时也为军用工业所需金属原料和煤炭燃料可以由自己创办的这些工业得到供给,减少对外国的依赖。民用工业企业主要有四项:①轮船航运。轮船招商局自1873年开业后,即与太古、怡和及旗昌等轮船公司展开激烈竞争。1877年收买旗昌船产,竞争力加强,后又迫使怡和、太古与之订立齐价合同,在经营中赢利丰厚。②开采煤矿和采掘、冶炼其他金属矿藏。1875年开始在直隶开平、台湾基隆、湖北广济三处兴建用机器开采的煤矿厂,同时开采和冶炼平泉、云南、淄川等处铜、铅矿藏。90年代初,张之洞在湖北办成以汉阳铁厂为中心兼采煤采铁的钢铁联合企业。③电报。从1880年津沽架设电线之后,李鸿章即委派盛宣怀督办津沪、长江、沪浙闽粤等地电线架设,并逐渐推广全国,实现与欧洲通报。④纺织业。有80年代初左宗棠在兰州利用当地驼、羊毛办起的机器织呢局和上海机器织布局。前者为官本官办,由于销路不畅和技术落后等原因,未能成功。后者为官督商办,经过十年筹建于1890年投产,并拥有十年专利权,产品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洋纱、洋布的进口。1893年机器织布局毁于火灾,李鸿章又委派盛宣怀规复并新建规模更大的华盛纺织总厂。

  1894年建成的汉阳铁厂

  洋务派办的民用工业企业,除少数为政府出资的官办者之外,大多为官督商办。官办企业和官督商办企业在资金来源和经营管理上虽有差别,但都是资本主义性质的企业。它们虽然在外国资本主义和封建主义的抑制下,得不到正常发展,但毕竟是冲破了中国的自然经济结构而出现的近代新的生产方式,并且对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产生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新式人才的培养 与工业企业和新式海军等事业的需要相适应,在洋务运动期间还培养了一批新式人才。洋务运动起步之初,引进西方近代技术设备,兴办军事工业及购买洋枪洋炮和轮船等种种事宜,主要是依靠外人和“洋匠”办理。为培养翻译人员,清政府于1862年(同治元年)在北京设立了同文馆,随后又设立了上海、广州广方言馆。以后,洋务派又在实践中认识到,要真正办好“洋务”,达到“求强”、“求富”的目的,中国必须有通晓洋务的人才。为培养这样的新式人才,一是派遣人员出国留学,二是开办学堂。

  派遣学生出国始于1872年的幼童留美。此事由容闳倡议,丁日昌支持,曾国藩、李鸿章会奏促成。由于幼童学习领悟较快,时选十二岁至二十岁之聪颖者,共一百二十人,分四批出国。所选者在国外由小学、中学升至大学,主要攻读铁路、船政、矿务、电学、军事技术、外交等专业。但由于顽固派反对和经费短缺等原因,80年代初被中途裁撤。尽管如此,在留美幼童中,许多人后来仍成为学有专长的人才,如詹天佑等。在派遣留学生的过程中,清政府逐渐认为,出国留学人员应以经过外语训练的成年人为宜,学习期限三至五年。当时具备这个条件的主要是福州船政学堂的学生,所以自70年代中期以后派遣出国的留学生以福州船政局者居多。首批为三十人,学习制造和驾驶;1881年(光绪七年)续派十人; 1885年第三批三十人,均赴英、法学习。此外,还有派赴德国学习陆军和张之洞派赴欧美学习冶炼钢铁的一些留学人员。

  80年代清政府在国内创办了许多专门性的学堂。1880年起先后在天津、上海、南京等处开办电报学堂,1880年在广州创办西学馆, 1883年在吉林创办表正书院,1887年在台湾创办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2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