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中国百科全书-第9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其上地的田和莱共为一百五十亩。清沈彤《周官禄田考》以为是“三分百五十亩而岁耕其二”,即每年耕百亩休五十亩。《周礼》中所记述的田制,当是春秋晚期、战国早期的情况,表明当时只爰田而不易居。因为农业技术的进步,田地休耕的年限也相应缩短,最长不过两年,和过去休闲三五年或更长时间大不相同。特别是其中部分田地已无须休闲,表明爰田制正在走向消亡。战国时,爰田制停止的时间随地而异。据《吕氏春秋》,魏武侯时魏国大部分地方的田地可以连续耕作,而邺还需保留隔年休闲之制。秦在经济上的发达程度似不及魏,故商鞅变法后犹有爰田的残余。

  (吴荣曾) 
 


    
袁晁
    袁晁

  (?~764) 唐中叶浙东农民起义领袖。明州(今浙江宁波南)人。初为小吏。安史之乱时期,唐政府在江浙一带加紧搜括,这一地区的农民纷纷反抗。当地统治者命令袁晁擒捕,他拒不受命,于宝应元年(762)在明州翁山(今浙江定海东)聚众起义。八月攻克台州(今浙江临海),赶走刺史史叙。随即建元宝胜,署置公卿数十人,都是农民出身。一时,“民疲于赋敛者多归之”。起义军向北、西、南发展,先后攻下越州(今浙江绍兴)、衢州(今属浙江)、信州(今江西上饶)、温州(今属浙江)、明州、杭州(今属浙江)及婺州(今浙江金华)等十余州,参加义军的群众达二十余万人,与附近起义的方清、陈庄等部相呼应,形成对唐朝的严重威胁。唐统治者十分恐慌,急令李光弼镇压。光弼部将张伯义、王栖曜等首先集中全力进攻袁晁。九月,信州沦于唐将领张镐之手。十二月,义军失利于衢州。广德元年(763)三月,袁晁与唐军大战于台州,连日十余战,终以众寡悬殊而失败,袁晁被俘。不久,其弟袁瑛所率残部也被镇压,起义终告失败。二年十一月,袁晁被执送长安,遇害。

  (胡如雷) 
 


    
袁崇焕
    袁崇焕

  (1584~1630) 明末著名军事统帅。字元素。广西藤县人。万历四十七年(1619)进士。授福建邵武知县。时明军在辽东与后金对峙,日趋被动。崇焕虽身为知县,却天下为己任,以边才自许。天启二年(1622),入京朝觐,因御史侯恂之请,被破格擢为兵部职方司主事。不久,清太祖努尔哈赤夺占广宁,大臣廷议守山海关,以防御京师。危急之际,崇焕单骑巡阅山海关内外,还朝备陈关上形势和方略,请兵御守山海关。廷臣称其才,升为佥事,监督关外军。他力主坐镇宁远(今辽宁兴城),守关外以捍关内,深为大学士、蓟辽督师孙承宗之倚重。修筑关外重镇宁远城,进兵备副使,再进右参政。后高第继孙承宗任蓟辽督师,崇焕拒绝执行高第撤守关内的命令,刺血为书,激励将士,誓死守卫宁远孤城。大败后金十万围攻大军,炮伤努尔哈赤,赢得明朝对后金作战的第一次胜利(史称“宁远大捷”),一扫明军望敌而溃的暮气,收复辽西大片土地。

  袁崇焕墨迹

  袁督师庙 北京

  朝廷擢其为右佥都御史、辽东巡抚。时魏忠贤遣其党羽刘应坤、纪用等出镇辽东,他抗疏进谏,不纳。七年,后金兵渡鸭绿江南下,他采取积极战略,遣将修缮锦州、中左、大凌三城,破后金主力,取得宁锦大捷。战后终因不附魏忠贤,被其党所劾去职。熹宗崩,崇祯即位,魏忠贤被诛。朝臣纷请召袁崇焕还朝。崇祯元年(1628)命为兵部尚书兼右副都御史,督师蓟、辽,兼督登、莱、天津军务。七月入都,帝召见平台。他慷慨陈词,计划以五年时间恢复辽东,并疏陈方略,依靠辽东人民保卫辽东土地,筑城屯田,坚壁清野,待机而进攻,对当时辽东军事形势作了全面的估计和筹划。到任后,即加强防守,收复失地,安抚流亡。杀皮岛(今朝鲜椴岛)守将毛文龙,整顿军制,以严明纪律。翌年,清太宗皇太极避开其防守地区,率军十万取道喜峰口入关。崇焕闻讯自辽东千里驰援,十一月抵达蓟州(今天津蓟县),在后金攻占遵化、直抵北京城下的紧急关头,率军入卫京师,与后金兵鏖战于广渠门外,取得京师之捷。皇太极屡受重挫之后,乃设反间计,朝士诬其引敌胁和,将为城下之盟。崇祯性情多疑,听信谤言,崇焕竟被下狱,三年八月被冤杀。有《袁督师遗集》。

  (万明) 
 


    
袁绍
    袁绍

  (?~202) 东汉末军阀。字本初。汝南汝阳(今河南周口西南)人。出身名门大族,自曾祖父起四代有五人位居三公。少折节下士,知名当世。灵帝死,大将军何进与司隶校尉袁绍合谋诛宦官,事泄,何进被杀,袁绍率军尽诛宦官。董卓专权,绍政见不同,逃奔冀州。董卓拜其为勃海太守。初平元年(190),关东州郡牧守联合起兵以过董卓,袁绍被推为盟主,自号车骑将军,声势颇大。董卓畏惧,挟汉献帝西入关中,不久被杀。关东军内部开始互相兼并,袁绍夺取冀州牧韩馥地盘,自领冀州牧,此后又夺得青州、并州。初平四年进攻黑山起义军,杀数万人。建安四年(199),袁绍消灭幽州公孙瓒。至此,袁绍已跨据黄河下游的四州之地,领众数十万,成为当时最大割据势力。豪强为其社会支柱,恣意兼并;下民则贫困痛苦,倾家不足交纳租赋。同年,袁绍准备向曹操发起进攻,直捣许都,劫夺汉帝。监军沮授、谋士田丰劝其进屯黎阳,据守黄河,以逸待劳。遣精骑以搔扰曹军,这样不出三年可击败曹操。而以郭图、审配为代表的一部分将领主张迅速决战。袁绍采纳后者的意见。五年,袁绍发布讨曹檄文,率十万大军、战马万匹,进军黎阳。当年与曹操决战于官渡(见官渡之战)。袁绍兵力虽数倍于对方,由于丧失民心,主骄将侈,又“有才而不能用”,故被曹操偷袭乌巢(今河南延津东南),火烧全部军粮,主力七万多人被消灭,只与其长子袁潭带八百多骑败回河北。两年后惭愤病死。诸子亦败灭,所据之地尽并于曹操。

  (祝总斌) 
 


    
袁世凯
    袁世凯

  (1859~1916) 北洋军阀首领,中华民国大总统。字慰庭,号容庵。河南项城人。

  叔祖甲三以督办安徽团练镇压捻军起家,累官至漕运总督。父保中系地方豪绅。叔父保庆曾在甲三军中带兵,官至江南盐巡道。袁世凯自幼过继保庆为嗣子,少年时随嗣父先后到济南、南京等地读书。保庆死后,复随甲三子、户部侍郎袁保恒至北京就读。1876年(光绪二年)和1879年,两次乡试都未考中,遂决计弃文就武。1881年5月,袁世凯至山东登州,投靠保庆的结拜兄弟吴长庆,任“庆军”营务处会办。吴长庆为淮军统领,统率庆军六营驻防登州,督办山东防务。次年8月,朝鲜发生“壬午兵变”。当时朝鲜和中国有宗藩关系,吴长庆受命前往镇压。袁世凯负责前敌营务处,以整顿军纪和镇压兵变有功,为朝鲜国王所看重,并得清政府奖叙五品同知衔。1884年中法战争爆发后,吴长庆回国。由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李鸿章奏举,袁世凯任驻汉城清军“总理营务处,会办朝鲜防务”。12月,朝鲜开化党在日本驻汉城公使馆支持下发动政变,捕杀事大党多人。袁世凯闻讯率领清军干涉,使事大党重掌政柄。日本政府借此要挟,袁被调回国。次年,复任清政府“驻扎朝鲜总理交涉通商事宜”的全权代表,并以道员升用,加三品衔。1893年,升为浙江温处道,仍留在朝鲜。至1894年7月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前夕,化装逃出汉城,回到天津。战争爆发后,被派赴东北前线,协助前敌营务处周馥,负责筹拨粮饷,联络各军。

  1895年12月,袁世凯由军务处大臣荣禄、李鸿藻等奏派扩练驻天津小站的定武军,更名为“新建陆军”。聘德国军官十余人担任教习,又从天津武备学堂中挑选百余名学生任各级军官,并引用和培植一批私人亲信,以加强对全军的控制。这些人以后大都成为清末民初的军政要人。如徐世昌、段祺瑞、冯国璋、王士珍、曹锟、张勋等。小站练兵是清末新式军队发展的转折点,也奠定了袁世凯一生事业的基础。从此,声誉鹊起,扶摇直上。1897年,擢直隶(今河北)按察使,仍主持练兵。

  时康有为领导的维新变法运动蓬勃开展,袁世凯捐资参加强学会,以示赞同维新。1898年戊戌变法期间,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守旧派密谋发动政变,推翻新政,光绪帝处境孤危,遂接受了维新派“抚袁(世凯)以备不测”的建议,于9月16日召见袁世凯,特赏候补侍郎。次日,维新派谭嗣同密访于法华寺,要求他统率新军进京,“除旧党,助行新政”。袁世凯当面应允,但随即回天津向慈禧太后的宠臣、直隶总督荣禄告密。21日,慈禧太后囚禁光绪帝,宣布重新临朝“训政”。次年6月,袁世凯升任工部右侍郎。12月,署理山东巡抚,率领全部新军(时称“武卫右军”)前往济南。时山东境内义和团运动爆发,他认定义和团为“左道邪教”,派兵到各州县残酷镇压。一跃而成为中外所瞩目的实力人物。1901年11月,继李鸿章署理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次年实授,权势更加显赫。

  《辛丑条约》签订后,清政府迫于内外形势,施行新政。袁世凯表示极力拥护,并借机扩大自己的权力。1902年,兼任政务处参预政务大臣和练兵大臣,在保定编练北洋常备军(简称北洋军)。次年,清政府在北京设立练兵处,庆亲王奕劻为总理大臣,袁世凯任会办大巨,掌握实权。创办各种武备学堂,并聘请大批日本军官担任教习。至1905年北洋六镇编练成军,每镇一万二千五百余人,除第一镇系满族贵族铁良统率的旗兵外,其余五镇都在他的控制之下,重要将领几乎都是小站练兵时期的亲信军官。同时,袁世凯还兼任督办电政大臣、督办铁路大臣及会议商约大臣。在此期间,他在发展北洋工矿企业、修筑铁路、创办巡警、整顿地方政权及开办新式学堂等方面,都颇有成效。通过办理新政,他得以“内结亲贵,外树党援”,处心积虑扩张权势,很快形成了一个以他为首的庞大的北洋军事政治集团。

  北洋集团势力的扩张,对掌握中央政柄的满族亲贵集团的世袭地位构成严重威胁,双方权力之争日趋激化。皇室亲贵煽动一些御史上疏屡弹劾袁世凯权高势重,任用私人,甚至预言将步曹操、刘裕后尘。1906年,袁被迫辞去各项兼差,并将北洋军一、三、五、六各镇交陆军部直接管辖。次年,又被调离北洋,到北京任军机大臣兼外务部尚书。1908年11月光绪帝和慈禧太后相继病死,年幼的溥仪继位,改元“宣统”,其父载沣为摄政王。次年初,袁世凯被载沣罢去一切职务,令回籍“养疴”。但他的许多部属依然位居要津,实权在握,袁世凯时刻准备东山再起。

  1911年10月(宣统三年八月)武昌起义爆发,汉阳、汉口相继被革命军攻占。载沣被迫重新启用袁世凯,于10月27日任钦差大臣,节制湖北前线陆海军。11月1日又被任命为内阁总理大臣。指挥北洋军攻占汉口后,即进京组阁,并迫使摄政王载沣退回藩邸,接管了清政府的军政大权。他又命令北洋军攻占汉阳,迫使革命党人接受了停战议和的建议。12月,派唐绍仪南下与革命党人谈判。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党人坚持以清帝退位和袁世凯宣誓效忠共和,作为选他当大总统的先决条件。于是,袁世凯借革命党人的声势,逼迫宣统帝于1912年2月12日(宣统三年十二月二十五)退位。次日,向南京临时政府保证:“永不使君主政体再行于中国。”15日,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孙中山辞职,参议院一致选举袁世凯继任,并议决请他到南京就职。但他以北京发生“兵变”为借口,拒绝南下。参议院不得不允许他在北京就职。

  袁世凯虽然当上了民国临时大总统,但从就职伊始便极力图谋专制独裁统治。1912年,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改组为国民党,并试图组织政党内阁,以对袁的权力加以限制。因此,袁把国民党视为实行集权的最大障碍,策动北洋军警干涉政治,逼迫国民党人退出内阁,裁减南方各省的革命军队,派人刺杀国民党的领导人宋教仁。同时,拉拢以梁启超为首的清末立宪派,资助他们组成进步党,以此来与国民党人对抗。在外交方面,他得到英国的有力支持,从五国银行团获得两千五百万英镑借款。经过一系列的准备,袁世凯于1913年7月公然派北洋军南下,镇压了孙中山发动的二次革命,把北洋势力伸向长江流域各省。同年10月,袁世凯派军警胁迫国会选举他为正式大总统,并取得列强的正式承认(参见彩图插页第129页)。接着,解散国民党和国会,另行召集政治会议和约法会议,作为独裁统治的工具。1914年5月,宣布废除具有民主主义精神的《临时约法》;撤销国务院,成立政事堂和陆海军大元帅统率办事处。通过这次改组,迫使支持过他的进步党人退出政府,剥夺了段祺瑞等人的军权,集军政大权于一身。他不仅可以终身连任总统,还可以指定继承人。

  1914年底,袁世凯以为做皇帝的条件已成熟,示意心腹爪牙四出煽动,制造舆论,声言共和制度行不通,只有改为帝制,国家才能富强。为了取得日本政府对帝制的支持,他不惜出卖国家主权,于1915年5月接受了日本提出的“二十一条”要求中的大部分条款(见中日“二十一条”交涉)。不久,又唆使一些北洋官僚政客出面组织筹安会和请愿团,加紧了复辟帝制的活动。至12月11日,御用的参政院以国代表大会总代表的名义推戴他为“中华帝国大皇帝”。在假意推辞之后,于次日发布接受帝位申令。改民国五年(1916)为“洪宪元年”,改总统府为新华宫,准备于1916年元旦加冕登极(见洪宪帝制)。

  袁世凯重新穿起龙袍在天坛祭祀

  但是,袁世凯的倒行逆施,激起全国各阶层的义愤。不仅孙中山、梁启超等人坚决反对帝制,北洋将领段祺瑞、冯国璋等也深为不满。帝国主义列强亦不断对他提出警告。12月25日,蔡锷、唐继尧等在云南宣布起义,发动护国战争,讨伐袁世凯。贵州、广西相继响应。北洋派内部危机四伏。袁世凯被迫于1916年3月22日宣布取消帝制,恢复“中华民国”年号,起用段祺瑞为国务卿兼陆军总长,企图依靠段团结北洋势力,支持他继续担任大总统。但起义各省不承认他有再做总统的资格。段祺瑞也逼他交出军政实权。广东、浙江、陕西、湖南、四川纷纷通电宣告独立或与袁世凯个人断绝关系,袁世凯陷于众叛亲离的境地。5月下旬忧愤成疾,6月6日在举国声讨中去世。

  (李宗一) 
 


    
袁枢
    袁枢

  见《通鉴纪事本末》。 
 


    
袁术
    袁术

  (?~199) 东汉末军阀。字公路。汝南汝阳(今河南周口西南)人。袁绍从弟。自曾祖父起四世中有五人位居三公。举孝廉,除郎中,累迁至虎贲中郎将、后将军。避董卓之祸,由京师洛阳出奔南阳,割据其地。南阳户口数百万,手工业、商业较发达,袁术征敛无度,百姓苦之。他对袁绍充当关东牧守的盟主很不服气,远交幽州公孙瓒,而袁绍也联络荆州牧刘表以牵制袁术。初平四年(193),袁术进军陈留,与曹操交战正酣,刘表从襄阳进逼其根据地南阳,袁术被曹操击败,向襄邑(今河南睢县西)、宁陵(今河南宁陵东南)一带退却。退至扬州九江郡,赶走刺史陈瑀,自领其州,以寿春为根据地。袁术自负出身名门大族,以为海内鼎沸,乃英雄有为之时,不顾部下反对,于建安二年(197)在寿春称帝。称帝后,先为吕布所破,后为曹操所败。在他统治下,“士卒冻馁,江淮间空尽,人民相食”。四年,袁术资实耗尽,众叛亲离,想前往青州投靠袁绍长子袁潭,又怕曹操邀击,愤惭呕血死。袁术一生,罪恶累累,后代史家称他“无毫芒之功,纤介之善”。

  (祝总斌) 
 


    
圆明园
    圆明园

  清代著名的皇家园林。康熙四十八年(1709),康熙帝(即清圣祖玄烨)将北京西北郊畅春园北一里许的一座园林赐给第四子胤禛,并亲题园额“圆明园”。雍正三年(1725),雍正帝(即清世宗胤禛)在圆明园南面增建宫殿衙署,占地面积由原来的六百余亩扩大到三千余亩。此后,圆明园不仅是清朝皇帝休憩游览的地方,也是他们朝会大臣、接见外国使节、处理日常政务的场所。乾隆帝(即清高宗弘历)即位后,在圆明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2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