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异世明皇-第300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的工作。崇祯三年的兵制改革有些虎头蛇尾,最多也只是废除了兵户世袭,改为了义务兵制。此番却是大大不同,先每个行省都要将多余卫所的兵员裁出来,优先编制各重镇的驻兵,然后再分成六卫所,其余的人则可以返乡为民。这样的做法就是仿照后世的军制,在大明建立军区分别驻兵防守,而卫所的人马变成了武警,负责地方的治安事务,从而减少地方上的班军、乡兵、土兵等等。

    对于卫所跟驻兵是否屯田,我思来想去,如果按照后世搞些小打小闹改善生活肯定不行,如果按照大明祖制实行大规模屯田,则士兵战斗力又成问题。最终的结果还是让士兵们屯田,只是驻兵跟卫所人均屯田面积则跟人数挂钩起来,确保能够自给自足解决粮食问题。因为是义务兵制,可以通过免税的方式减少每月放的军饷。

    这样的做法比之以前要好的是,卫所不再世袭,那么武官士兵也好,他们不需要养活家属,而是养活自己就可以了,他们的生活来源就是来自屯田所得。除去用度,剩下的则囤积起来以备荒年。人数固定的,屯田也是固定的,这样可以最大限度避免屯田制度败坏。

    钱龙锡一一听了,心里倒还是觉得异常惊奇。就是昨天他来宫里谢恩的时候,皇上还跟他讲起丈量土地的事情,说是要大张旗鼓丈量土地将藏匿的税田查出来,想不到今日却是来谈驻兵的改革!

    看来皇上的施政重心还是在兵事上!( )

第二百六十二章 军数

    在场的孙承宗却别有一番感受,他今年已经七十又三了,人到七十古来稀,到了他这个年纪应该回家饴孙养老了。但是皇上的挽留让他很是感动,所以他决定在留下来帮皇上完成兵制改革的事宜。从朝中的大臣来看,也没有多少人能够适宜做这件事,得罪人的事情旁人躲都躲不及。孙承宗当然不会计较这个,而且他也知道皇上的一贯作法是不会让他吃亏的!

    皇上说完之后,接下来是孙承宗开始汇报总的驻兵改革事宜,这个奏议每个内阁大臣手里头都有一份,但因为这个问题关系到其他众多问题,所以要拿出来探讨,同时也是要面对众大臣的质疑。

    “在四年的时候,老臣主持兵制改革,在武昌,桂林,成都,南京,凤阳,青海,福州,外加九边重镇都驻有五万左右的兵力;每行省设立六卫,将士三万三千六百人,守于各要道州府。当时辽东事急终究未能尽善尽美,今日女真已灭,需重新议定驻军,使之大明根基巩固。”

    说着孙承宗摊开大明的地图,贴出各处驻军所在位置,然后一一指道:

    “如今辽东已经平定,沈阳需要重新驻军震慑辽东,所以在此另加十卫人马!中都凤阳是我大明龙兴之地,但从军事来看,驻军跟南京相近重合,是以老臣认为设定一卫人马即可,驻军迁至济南为佳。另外近几十年来,陕西动乱频繁,如无人马预备始终不妥,因此西安需驻兵十卫。甘肃之地有蒙古人窥视,自然也要驻兵,原本甘肃镇就属九边,是以驻兵与此镇二合为一,同样驻兵十卫。青海全土尚未划入大明治下,所属卫所先暂由神武军节制,是否驻兵日后再做计较。江西南昌再设立十卫人马,以稳定南方的局势。另外九边中的宣府,蓟州,山海关,将重新设为三万人马的驻兵。”

    贺逢圣道:“广东、福建、浙江不设驻兵是否可行,毕竟这些年番人多有骚扰!”

    孙承宗道:“这三省之所以不设驻兵,那是因为这些省将设立水师,水师不仅可以海上作战,必要的时候也可以登6作战,所以就无需另外设驻兵了!”

    贺逢圣听罢连忙点头,看来孙承宗是考虑得很周全。

    旁边的李标却是盯了地图好一会,才板起手指数着道:“按照孙大人的方案,只有沈阳,济南,西安,武昌,桂林,成都,南京,兰州,福州九个地方设立四十五万人马,宣府,蓟州,山海关共九万人马,加上余留下的九边二十八万,京军的十万,那么驻兵人数是在一百零2万。如果十九个行省有五十四卫所,那么人数也在二十七万间,那么我大明兵卫总共就一百二十九万。加上水师,漕丁,上直卫人数已达一百五十余万。这总军数与我现在军马人数大致相当,我有两个问题问孙大人,第一京师的兵力是否过弱?第二这驻兵是否要屯田?若不屯田,粮食从何而出?”

    李标说完,其他人都沉吟起来,可以说李标虽然不大管军事,但这两个问题问的相当有水平。要想军队改制,那么这两个问题就要解决好。

    孙承宗顿了下道:“嗯,李大人说的这两个问题,我也正要回答。按照我大明初制,京师人马云集百卫,兵力达六七十万之多,然人数过多,战力低下,且北地物产贫瘠不能供养,单靠南方输送恐不能及。况且我大明京师自从英宗之后,兵力一直处于十二万间,皇上新建京军之前,实际人数更只有五万。因此,京营额度保持十万之数也是合适的,战力之高低不在乎于人数,且在于民心、正统、装备。京师之地有四方守卫,

    若有不测只需登高一呼,勤王者云集,因此常备兵力无需太多。”

    李标听完没有提出异议,因为孙承宗说的是事实。虽然历来京营的兵额有这么多,但实际人数却少的可怜,几百年都是如此也没有生过什么动乱。再者现在的京军是精锐中的精锐,皇上必然优先装备,将其打造成虎狼之师,这是地方军队无法比拟的。

    这一条大家算是点头默认了。

    “至于屯田,我与不少大臣都交流过,认为现在就停止屯田似乎过于太早,地方也难以供养数十万大军,因此除去京军外,卫所与驻兵都需要屯田,只是屯田的分数将会酌情考虑,因为卫所的卫兵将负担地方事务。”

    李标听到这想知道详细一点的情况就问道:“那敢问孙大人,这具体分数如何确定?”

    “按旧制来算,每军授田五十亩为一份,每卫所共计两千五百顷。如果以四分屯种,六分操演,每卫所耕种一千顷!”

    这是曹珖突然出言道:“祖制,边地,三分守城,七分屯种。内地,二分守城,八分屯种。孙大人这样已然减少军屯产粮,如今军屯尚不能自给,何况再削减!”

    孙承宗如实道:“如果不够只能是朝廷补给!”

    “问题是朝廷能够负担得起吗?”

    “根据核算应该是没有问题的,我们现在种植的玉米、番薯较之以往的产量有了很大的上升。同时地方卫兵将减少乡兵,民壮,那么地方上的支出要少很多,这部分的俸禄同样可以补给卫所。而且大明的兵力以后将会进一步裁减,此时划定军数是因为现行军马有这么多,贸然裁军将不利于朝廷的稳定!”

    “还要减少人马?!”

    几个内阁大臣心里都吓了一跳,现在朝廷的人马比之明初可是少了很多,如果再降低能否够兵力镇守四方呢?钱龙锡瞥见在场只有皇上跟傅宗龙神色不变,看来是早有商议过的。孙承宗这么说,也就是代表了皇上的意见,所以钱龙锡尽管很是疑问也没出声。

    反而是贺逢圣先出言道:“孙大人,如果这样一旦朝廷要用兵,岂非无兵可用?”

    孙承宗解释道:“并非无兵,这是跟兵制环环相扣,如今朝廷征集士兵将采用十年义务兵制,十年之后,退役的兵士也达百万,一旦有战事便召集回队,瞬间可得百万将士。这便是藏兵于民!”

    “好主意!”贺逢圣忍不住出声赞道。

    李标道:“此法虽善,可一旦成乱民反成心腹大患!”

    孙承宗摇摇头道:“李大人所虑固然如此,但我军征兵皆为有家有户之人,若非家破人亡必然不会冒险做那株连九族之事。只要官员清正廉明,百姓何来造反!”

    这话让李标无从反驳,一想也却是如此!

    孙承宗接着道:“为了京师的安全,京师的有空余之地将会优先安排退役的京军,或者安排至上直卫,从而确保京师能够有足够的人员征集。同时义务兵制的年限也会进一步降低,十年之期只能让朝廷征集百万之人,因此将年限设置在六年,从而使在任何一个时期都能征集三批军士。如此以足够兵力用于四方!另外还有一些关于互调地方征兵,军粮仓库等等的设置在方案后页,各位可以参详!”

    大臣们审阅过后,知道孙承宗不仅设想详细,而且后边还涉及到了几个重要的改革举措。那就是将设立参谋将军一职,将原来只属于各总兵官、副将们的幕僚们正式纳入到朝廷的官职。五军都督府将不再按前后左右来划分地域,而是根据职能进行划分,重新分为枢密府,后勤府,征兵府,稽查府,断事府。

    使得五军督府自称一体系,跟兵部相合管理天下兵马。按照职能划分,枢密府实际上可以叫做总参谋府,只是为了彰显它的地位,让功成身退的宿将们到枢密府养老,挥余热的地方。这样才不会使得武官的职位可以升到朝廷政府,而不是一辈子都在地方上。

    总兵官的职位也固定了下来,属于从二品。各地驻军总兵官与地方巡抚平级,不受地方节制。驻军总兵官任期三年,同时朝廷为其在京师置办宅邸,三年后将按照表现进行升调。至于不能在本省做总兵官等等条件限制几乎与巡抚一致,可以说巡抚是地方上的封疆大吏,而总兵官将是军队的一方实力人物。

    再往下看,众人才觉得此番改制实际上也是上次的继续。将巡抚一职定下后,都指挥所纳入了地方,同时理顺了地方跟朝廷中央的关系。虽然迫于品级,使得布政使这一级的的文武官员的品级都掉了一级,但是所得的俸禄不减反而加了,是以当时也没有引起什么轰动。由地方到军队,竟是一步步的进行。

    这么庞大的改制,不用说就是皇上再后边主持,孙承宗不过是一个出头人而已!钱龙锡跟李长庚老持稳重早想得明白,是以对军队的改制方案算是默认了!( )

第二百六十三章 变革之年

    实际上这次的军政改革是参考了后世的规划,同时也借鉴了清朝的模式。大明要多少军队才合适,这个问题一度的困扰了我。因为一旦决定后将有上百年的时间保持这个兵力水准,能否保证大明境内安全是我需要考虑清楚的。后来的清朝军队人数在八十万,比之明朝少了一半,可以说清朝是历代军队人口比率较小的一个朝代,所以他们可以不用军屯,粮饷直接由朝廷供给。要想让军人职业化关系到很多东西,不单是要粮食的亩产增加,最重要的是大明的国防防御。

    并不是因为清朝比之明朝效率高,所以军队人数才是二分之一。而是大明的最大敌人蒙古在清朝时代已经纳入了满人的统治,原来的敌人已经成了边防力量,一增一减之间,人数自然不用太多。如果大明将九边人数减去,那么军力跟清朝也差不多。如果我想将军队的人数减下来,那么蒙古也是必须要解决掉的。

    只是现在这个问题还太早,现在兵力最充足的还在北方,南方基本上驻兵加上卫所可以消化掉原有的卫所兵力,稍微多余的一部分可以通过退役来解决。而北方则不同,九边人数多达五十万,虽然即使收复了草原需要驻兵,但也无需这么多,对于草原的策略只能是自治为主,融合为辅,将其分化成各个部落,则不用担心他们率兵突袭京师,这样明军的防御力量也不用再依靠长城处处防守。

    这些设想我都跟孙承宗谈过,甚至也谈到了将来对乌斯藏跟吐鲁番地区进兵的可能。卢象升一直在兰州待命没有调回京师,我原打算用其来进攻乌斯藏,但仔细想想贸然进军的话只会让明军陷入长期作战的泥潭。因为乌斯藏不仅是可以才四川进入,而且青海一直通往喀尔喀部落跟卫拉特部落。进入乌斯藏倒不是很难,但是等明军撤离后蒙古部落又会顺着青海的路进入乌斯藏。

    现在大明的兵力有了充足的剩余,倒可以考虑考虑。只是我还没有想到一个很稳妥的办法,盲目的冲进乌斯藏后果难料,估计大臣们也不会同意。清朝收复青海都花了百年时间,大明也还有足够的时间等待。至于那个**喇嘛我已经给了他一个好去处,那就是在京师帮我培养活佛,以后蒙古地区的活佛可少不了要从这些人里头挑选。

    而明军真正的敌人还是蒙古,斡赤伦壮大之后已经有了不臣之心。蒙古草原随着林丹汗西逃,女真人覆灭后,已经没有人可以作为斡赤伦的对手。鄂尔多斯部落只会留在黄河以西,而喀喇沁实力太过小,所以大同需要增持兵力以防止朵颜部乱来,祖大寿将率领两万关宁铁骑抵达哪里,跟黄得功一起驻守。满桂恢复两万骑兵建制然后驻兵在埠新,负责防守辽东蒙古。

    辽东军是大明精锐人马之一,大战之后,辽东军损失并没有多大,相反是京军损失接近一半。设立辽东行省后,即使驻兵加上卫所,那么辽东也将剩余九万。这九万人怎么安排是一个问题,是否将其收入京军作为补充呢?还是补充到九边?辽东军最后怎么分流还需要等袁崇焕的奏折,不过辽东这一块也不会影响到全国的兵制改革。

    当下孙承宗详细解说完兵制改革方案,内阁大臣们都没有反对算是通过了,因为这是孙承宗跟我商量了许久,然后由兵部所有人员不断完善出来的,基本上覆盖到了兵制改革的方方面面。只等到朝会的时候公布出来,让大臣们再挑一挑错。

    兵制改革方案基本没有遇到什么阻力,因为本身熟悉兵事的官员都为这份方案出谋划策过,而五军督

    府方面,重新划分五府之后保留了原有的机构,然后再增加了一个枢密府。枢密府只设一些常规机构,人员却是属于无定员、五品级。断事府由原来的断事官演变而成,倒没有多大的变化。稽查府属于重新设立,人员跟御史相同,属于军队内部核查。机构最庞大的是后勤府跟征兵府,每府下设五军,由原来每军的左右都督充任,改品级为与尚书同例为正二品。设大都督统领五军,我已经属意让开国公跟定国公两家轮流担任。

    方案通过之后,后边还有很多事情6续展开。特别是卫所将不再集结在一个地方,而是随着府县分散出去。这样可以保证各个地方的治安,同时也可以在地方将粮饷勾兑掉,无需再将公粮运往省府。至于一省何处驻兵,那就关系甚大,绝非京师大臣能够想象得出的,所以很快全国公文,要求各省都指挥使划出六卫人马屯守所在,同时需要列出各卫所屯兵的理由等等以示合理。

    辽东袁崇焕最早来方案,因为考虑辽东的区域较大,因此袁崇焕提议在锦州跟宁远设立卫所,此两卫划入蓟辽经略张春下辖,辽东再另外设六卫,两卫的往旅顺方向,两卫往朝鲜方向,另外两卫则朝吉林方向。这个构思与我原来在辽东的设想是一致的,而辽东北方则由驻兵进行防守。

    而剩余九万辽东军的分流,袁崇焕给出的提议是让京军在其中挑选出五万士兵,其余的实行就地给田安置。因为袁崇焕招募的辽东军原本就是辽人,原来的四万班军就是辽东的壮丁,所以退役安置也不会有多少问题,特别是皮岛的人马,他们本是兵民结合。那么实际上退役的辽东军只有一万多人。

    这个方案是比较合理的,特别是朝廷训练朝辽东军这么多年,如果全部将他们退役处理实在太浪费了。而真正退役下来的多少都是战场上受过伤的士兵或者老兵。这一手法袁崇焕用的很漂亮,因为他也知道了我的心思。

    京军已经损失过半,补充是肯定要的,但是迟迟没有动手是因为这是在年初来不及征兵补充,二来是因为要兵制改革,多余的兵丁会剩余出来,辽东军当其冲。但是如果全部将辽东军接受过来,那么京军将不会成为京军,而是成了第二个辽东军,这是我不想看到的。袁崇焕也明白这点,所以他提出京军选兵,即是要兵不要将领。那么下边的兵丁充斥到京军来,京军还是京军!

    这个方案我同意了!

    随后各行省都相继提交了卫所规划,我命兵部再行审核,至于水师跟漕海运兵将会另外处理。如此轰轰烈烈的改革自然引起了朝野的轰动,就连着本年度的科举也不可避免的沾上了改革的气息,策论一文就是要求举子们针对崇祯十年改制的内容提出质疑不妥的地方。这下可让人不少晕了头,历来写朝廷的文章无不想着写的花团锦簇,歌功颂德,想不到主持春闱考试的刘宗周侍郎竟来了这一手。

    很快就有多嘴的人向我禀报了会试的内容,我只能是一笑置之。刘宗周虽然不会明着反对改制,但是对于我动不动修改祖制的做法是不认同的,他这样做一来表明他的立场,二来也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3 2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