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读译'逞强斗狠者总是被杀,隐忍自救者才能存活,这两个道理,是对是错对人有利还是有害,天道所厌恶的事,谁知道是什么原因?圣人对此都难以说明,天道之理,以不争者善于获得胜利,以少说话的人而得到广泛的承认,不需要召唤便自然来了,不着急谋划而善于筹划,天道之网很大,网孔很稀,但切不会遗漏任何一个不合天道的事存在。
'读感'这一章结合上一章来理解,再结老子一直倡导的要处下,要谦虚,要慈爱,要俭省愚朴,我们就能正确理解,勇于敢则杀,勇于不敢则活。老子慈爱则勇,没有慈爱的勇,自然是天恶人厌,难道不是吗?所以生活,没有慈爱与处下,则不会有强者恒强的可能,而是强者变弱,弱者又变强,总是在达到一定程度之后灭亡,弱者在隐忍与积蓄中变强,变强之后,失去慈逞强斗胜,便又变弱,总是强与弱之间煎熬,自找苦吃,这就是人类的劣根性。
天道如此,圣人不能说明原因,天之道,不争而善胜,不言而善应,不召而自来,殚然而善谋。天网恢恢,疏而不失。江湖中有一句话:“该还的迟早都要还!”很多故事,很多作品,都在说明一个道理,该是你的,只要你努力了,那一定会是你的,强求,没有任何的意义。
人类好径,明明有光明大道不走,偏要走小路,要走独木桥,这就是人类的劣根性,等到大祸铸成,诛环九族的时候,才知道,所有的家族荣耀,万世功名,荣华富贵都要回到一堆堆黄土,尘归尘,土归土,早了性命,生前贪恋的名与利,过眼之后,仿如一梦,确也不知道自己一生到底都做了什么。
中国千年的封建社会,上演了多少这样人生悲剧,可是人类都是这样,好了伤疤忘了痛。追溯到商纣王,到现代的慈禧,那一个不是这样呢?设三公,不如坐而论道,有多少人能体会这种豁达的人生境界。人人常说,生亦何欢死亦何苦,或许一时的刺激与痛快可以让你忘切一些东西,可事实上,那确确实是你追求的东西吗?
一分努力一分收获,那怕处时没有,到时一定有的,做人要懂得满足,要懂得去挖掘自己的潜力,让自己能尽所能即可,何必在乎那些虚名浮利。
第七十四章 民不畏死
更新时间2008…10…30 10:09:01 字数:1271
'原文'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若使民常畏死,而为奇者,吾得执而杀之,孰敢?向使民常畏死,常有司杀者杀。夫代司杀者杀,是代大匠斫,夫代大匠斫,希有不伤其手矣。
'读译'人民都不怕死,怎么还用死来威胁他?如果人民都怕死,有人闹事,便杀了,这样就没有人敢闹事了?想让人民都怕死,通常是杀人者被杀。你没有掌管别人生死的权力切要杀人,就像硬是要代替大工匠砍木头一样,那有不伤到自己的手的可能呢?
'读感'人民不怕死,你为什么用死去威胁他?这是讥笑统笑者利用人民怕死这一点来统治治理人民,事实上,恐惧也是人类不能活得开心的负面情绪,这种积蓄多了,所产生来的逆反就是不怕。其实,生亦何所欢,死亦何所苦,若人是有轮回,下一次就算没有前世的记忆,一切重头,有什么不好,若没有轮回,人一生就是一生,一天也是一生,一年也是一生,若是为了精神不到,死又有什么可怕。生命力不就是灭了生,生了灭吗?无论前世今生,最重要的是活出自己那精彩一生,这精彩一生不是别人说的,别人描绘的,而是自己内心感受到。若是我们真的有来生,来生,我们的生活的世界更精彩,这一生虽短,下生,我们必然生活在美好的世界中,因此这一生为了美好的未来而奋斗,那么这一生的生命又什么值得珍惜。若我们不是为了有一个未来(明天也好来生也好,都是未知)更美好而奋斗,我们又谈什么将来,谈什么生活,那一切不都空么?
用人民怕死来统治统治人民,这是很愚蠢,如果人民都怕死,只要一说闹事就拿来杀了,事情会很简单,人民怕死,凡有闹事者,不从者皆杀之。人生来有很多情绪,就像天气一样,没有正确导引,便会生出各种事端,而人是什么,他们在不断改变着自然,让他们更有利于人类的生活,他们只知道照顾自己,而不照顾自然,自然时不时的反过来给人类制造麻烦,人类与人类之间,你不让我活得好,我便不让你活得好,便如这世界,让谁不好,便自然会有伤敌一千,自损八百的事来,双方一旦无法调和了,便司杀者杀,又有谁能逃脱。
悟道不是人们所想,成了这个世界的主宰,而是顺应了天道,与天道融合,取得了其存,而他便能强者恒强,弱者变强,这才是真正的生之道,天之道,不是吗?
修道,修神不是逆天,而应是顺天,若是逆天,你便不要生活的这个世界好,而生活到虚无的世界,可笑世间之人,把神佛魔等等都视作人类,除了他们拥有破坏力之继承了人的所有负面正面的思想,把人的正面与负面的思想幻化成人,不是傻瓜又是什么?世间本无事,庸人自扰之,这个世界,有几个明白人呢?
夫代司杀者杀,是代大匠斫,夫代大匠斫,希有不伤其手矣。你不想地球更好,地球有什么理由让你好,你不希望别人过得好,别人又有什么理由让你过的好。大家好才是真的好!不要去压迫,剥削和掠夺的太多,知足常乐,否则,死的是谁,伤的是谁,人类的万年的进化,已经有很多历史借鉴。
起点中文网 qidian 欢迎广大书友光临阅读,最新、最快、最火的连载作品尽在起点原创!
第七十五章 民之饥
更新时间2008…10…30 10:09:34 字数:988
'原文'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是以轻死。夫唯无以生为者,是贤于贵生。
'读译'人民为什么会过得不好,那是因为统治者征收的税太多,所以人民会饥饿。人民为什么会难以治理,是因为统治者贪得无厌,所以人民才会难以管治。人民不怕死闹事,是希望统治者体谅人们求生的意原,所以便不怕死。统治者不追求自己的个人生活享受,才是真正体谅生的可贵从而得到认可。
'读感'老子在这一章,把统治者的过分掠夺定义成造成人民生活不好的罪魁祸首,事实上是为了统治者能保持一个理性,统治阶层是一个处于绝对强势的阶层,他们理应尊循上天有好生之德的道心,以无为取代不应有的有为,只要统治者无为,便能促进百姓的有为,从那一个层面来说,统治者应该服务统治,而不去掠夺和占有,保持对社会稳定的管理与监督引导,这是统治者应该做的工作。
对于创造财富,做大事业,他们不应该有这个心,他们的目的是建立一个稳定的秩序,一个有序的国家是他们奋斗的目标,在他们的职业道德里面,应该只有一个评价标准,他们是否保证了社会有秩序的向前发展,人们是否依照健康的发展模式在前进。征税是为了保证秩序的维持有足够的物质基础,而不应该是统治者拥有多少财富。统治者自己追求生活的享受,那样不可能让下面的人为了创造丰富的财富供统治者挥霍。那样,只会给统治者带来灾难。
你不以他人的生活考虑,你便没有资格让别人为你的生活考虑,夫唯无以生为者,是贤于贵生,这就是统治者必需用遵守的“德”。
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结合上一章,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再结合民不畏威则大威至,老在一层一层的推出自己,夫唯无以生为者,是贤于贵生这一结论,辩证一步步来,真正是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很多时候,老子《道德经》是融于一体,左右佐证,我们若只是拘于一句两句,觉得老子甚是故弄玄虚,说的话人难以懂,老了将一切演变原理归为“道!”,那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的开卷语其实道出了,无形生有形,无为致有为。
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损不足而补有余,人应遵从于天之道,而不应放纵自己的人之道,否则受到天之道的惩罚,难道是人可以阻挡吗?人狂妄逆天,摆脱不了人心变态,最后在漫漫的宇宙法则中,苦苦挣扎,最后湮灭,落入笑柄。
第七十六章 人之生也柔弱
更新时间2008…10…30 10:10:05 字数:852
'原文'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强则灭,木强则折。强大处下,柔弱处上。
'读译'人活着的时候身体柔软,死了的时候便僵硬起来。草木在有生命的时候柔软脆弱,没有生命的时候枯稿硬朗。因此我们可以看出,僵硬坚强是死亡的才有的现象,而柔微弱是走向生存生命的道路,因此穷兵黩武就会引来灭亡,树木太过便直便会被摧折,坚强最终会走向消亡,而且柔弱会一天天变强大。
'读感'老子在这一章,通过生命的死亡的自然现象说明柔弱在生命中的重要的性。人的刚强一定要有一定的柔韧性,否则那便是生命消亡的征兆。
其实柔与刚,他是有相对性的,如果只是一味的和稀泥,水便永远是水,他成不了其它生命的组成体,而水也代表了一切生命必需要有的特性,老子在这一章里有把这一点说明,是对柔弱者生之徒未能充分阐述的辩证缺陷,至柔克至刚,刚柔相济,阴阳融合才是生命的最佳状态。很多时候,如果我们强调一个方面,便会缺失另一个方面。世界上的事,好与坏的转化,他就在利万物或者损万物之间相互转换。
人类的发展,有一点不能忘记,生之徒需要有容,水性的存在是一切事物具体韧性的要素,至刚同样也能克至柔,在绝对的力量面前,水也要依照刚的要求,变换各种形态,以适应刚性的要求。只要刚不压迫柔,刚柔便能相辅相成,形成各种生命。
老子这一章的结论告诫人们,人无柔性则无生命,在重视柔弱的基础上求强,才是生路,强者恒强要保持其有适当的柔性,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同样,水若是不能归其位处其事,四处泛滥,他便也一样是灾难,成为生命的杀手。我们在充分认识柔弱的重要,才能追求至强的力量,只有保持这种强大处下,柔弱处上的强者追求心态,我们才能真正的保持着一种强者恒强的生命发展态势。
充分理解和融合老子的生命哲学,我们就能充分的感觉生命存在的意义与生命的真谛。我们活着是为了什么,为了追求自己生命的极限,什么是极限,那就是自己的生命状态可以达到一个怎样的利万物状态。
第七十七章 天之道其犹张弓欤
更新时间2008…10…31 10:53:35 字数:1240
'原文'天之道其犹张弓欤?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馀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天之道,损有馀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馀。孰能有馀以奉天下,唯有道者。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其不欲见贤。
'读译'天道运行就如我们拉弓射箭?目标高了便压低一点,明标低了便升高一些;多余的补向不足的,不足的则补向多余的。天道,是减少多余的来供应不足的,但人类不自认的道切不是这样,他们减少不足来给有多余的,谁能会有多余的来改造天下呢?只有有道的人才能做道。因此圣人有大成就切不自恃,功勋卓著也不争其位,不会去炫耀自己的贤能。
'读感'老子认为人道要遵从天道,在这一章里论述天道与人道的区分。天之道,损有馀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馀,这便是人性显恶的由来,其实人性本恶和人性本善这话很难说,人一出生,有善良有恶性,但因为人一出生,少了很利益上的思考,本能里面,善的总是能战胜的,从人的天性上来说,善良的天性容易战争恶坏的天性,可是人渐渐长大后,胆子会随着年龄和经历变得的胆小起来。
有的人,能坚持自己的善良,有的人在不断的打击中,对善良失去信心,变得不好不坏,有的人,对善良绝望,他便让恶的性子慢慢的俘虏了自己。很多人,他并不知道,在人类灵魂深处,最值得坚持的人性就是善良的人性,小孩子能很轻易的相互之间生出相互照顾在的情结,就算是动物的本能,也是对同类的照顾是源于一种本性,人类一开始明白这一点,后来便有了很多分化。
保持人类的纯朴本性,用知识和感知去感悟天道,让自己能够与天地同享,那就是一种莫大的福份,人类并不一定知道这样,他们乐于让自己变得与众不同,以标新立异为已任,总是过份的认为自己能对世界作出天大的贡献。圣人作出多大的贡献,他不会四处宣扬,而是坚持做好自己的工作,为社会贡献着自己才干,有了多大的功勋也不是一定要争多大的官,争多大的虚名,事情上,这样的人他根本就不要去争自己的贤能,因为事实就是这样,何必去过份的四处向人说,生怕别人不知道呢?其实这也是一种病。
明星们,习惯了别人的关注,一天不看他了,他便觉得心里受了,又是窜出来,作态,等到人们在那里呼喊的时候,他便又觉得众人真是可怜,名人真是没有办法。炫耀,让人自身受用,高兴一下没有什么,但是拿来作为自己的人生存在的意义,那就真的是可笑了。
虽然很多人乐于炫耀,但这无疑是人类的低级趣味,对已对人都不利,对已容易骄傲自满,忘记自身要做的工作,人生产生出嫉妒,从而滋生不良情绪,也许你会认为别人不对,可是你的张扬张狂也伤害到了别人,别人因此来伤害人,似乎也不算为过是不是呢?人类要互相理解就要理解双方都在为这个世界更加美好而努力上,而不是把心思用在互相攀比互相瞧不起上是不是呢?
起点中文网 qidian 欢迎广大书友光临阅读,最新、最快、最火的连载作品尽在起点原创!
第七十八章 天下莫柔弱于水
更新时间2008…10…31 10:54:45 字数:1219
'原文'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也。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是以圣人云:受国之垢,是谓社稷主;受国不祥,是为天下王。正言若反。
'读译'天下间最柔弱的东西就是水了,用来攻克坚硬的东西向来都能成功,全天下的人都知道。弱能战胜强,柔亦能克刚,天下没有人不知道,没有人能实行。因此圣人说:能承担起全国的屈辱,才能得是天下的君王,能承担全国的灾难,才算得是天下间真正的王者。正面的话也像是反面的表现。
'读感'老子这一章强调,人要懂得以柔胜强,忍得一时之气,才能笑到最后,什么事情不是要硬碰硬的跟着上,世间之事,老子在七十六章里面:“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老子把水作为世间最柔弱的东西,是因为水是构成生命必要的特情,而水也是实实在在我人感觉到的柔顺与无所不能的物质特性。水在暴烈时所暴发出来的特性是无所而不克,水滴石穿,再坚硬的古头也是经不住水滴的长久进攻,只要有足够的压力,水可以暴出令所有事物害怕的力量,水的形态可以转化,在与各种物质相结合之后,转化成各种有生命的东西,也可以转化成能攻破任何坚硬的东西。相反,水切不会被任何东西所破,他就是一个如意形态,往往懂得是先适应,然后再改变。
人要识水性,就是要看到水那无所不能的适应性和无坚不摧的战斗力,最坚硬的东西都能被他一步步的征服。水压缩自己可以在需要的时候暴发出他的实力,而刚强的东西,一眼就看出,水可以利用各种形态的转化与变化,融合进化,最终击到最刚强的东西,世界上没有任何东西不被水化合物融合物所化,而只有水才能构成有生命的东西,离开水,这个世界便不会有生气,世界也不会有什么色彩。
水的融合与攻坚策略是无穷无尽的以弱胜强之法,这便是老子所论述的以柔克刚的中心思想。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
毛泽东的游击战,不就是运用了水那遇阻则退,见缝就进,周围四处,最后以弱胜强,以柔克刚了么?那种硬对硬的战争,看上去激昂刺激,实际是求死之途,不可行。
我们生活有很多这样的俗话:退一步海阔天空,以退为进,借力打力,四两拔千金,这些也都是水能创造生命,克制刚强的特性,看宇宙,没有水的地方,便是一片死气,水性是生之途,硬气则是死之途。
正义面对邪恶时在一时之间,总是落于下风,但是时机成熟便能一举定乾坤,因为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