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
为何日本人不擅长英语(1)
许多日本人至今仍然无法摆脱依靠在国内勤奋工作,制造出优质的产品销往国外赚取外汇这种传统的思维模式,而这一点正是日本人不擅长英语的最为主要的原因。
想要在这个时代生存下来的企业,都应重用能够用国际通行的英语做出指示及进行业务商谈的员工。
我已多次提到,21世纪的经济将会是“无国界经济”。在这一背景下,各国的制造业企业都将视野转向全世界,力争在成本最低的地方生产产品,并在销路最好的地区出售产品。故此,像众多日本企业那样将生产基地设置在国内,以及采取只争取懂日语的消费者的销售策略,最终难逃被淘汰的命运。
此外,想要在这个时代生存下来的企业,都应重用能够用国际通行的英语做出指示及进行业务商谈的员工。像德国的拜尔制药公司那样将英语能力作为部门领导晋升条件的公司越来越多,日本也应照此办理。因为在被美国企业收购的戴姆勒—奔驰、辉瑞、大陆等公司,不懂英语就完全无法开展工作。
教育方面也存在问题。现在日本的学校仍在采取英文读解这种肇始于明治时期的陈旧的教学方法进行英语教学,许多学校的英文课只有“文法”与“阅读”而没有“听说”就是鲜明的例证。我对没有人对此感到不可思议而感到不可思议。
说白了,学生使用这种以英语文章读解为中心的传统的学习方法,是永远无法使自身具备较高的英语水平的。退一万步说,即使学生也许通过这种方式掌握了一定的翻译基础,也不能靠翻译获得稳定的饭碗。况且今后,随着翻译软件的智能化不断提高,翻译这一职业存在的价值也渐趋于零。总之,日本目前的英语教育就是在下大力气向学生灌输根本不实用的英语。
试想,需要在头脑中把对方说的话一个单词一个单词地翻译出来,这样如何进行商谈,又怎能在短时间内做出正确的指示呢?
来自多个国家的员工参与同一个项目这样的情况,今后在所有的公司中都将是常有的事情。而在这种情况下,众人所使用的一定是英语。如果不具备像用日语与日本人开会或交换信息那样的英语水准,将无法开展工作。
锻炼敏锐的英语听力
那么,究竟怎么做才能够学会“实用的英语”呢?虽说较为困难,但只要转换思维方式,并立下不懈努力的决心,这绝不是不可能的。
我认为最重要的在于耳朵。一定要锻炼出敏锐的英语听力。
请仔细想想你是如何学会母语的?如果有从语法、造句以及默诵单词开始逐渐学会母语的人,我还真想见识一下。恐怕这样的人一个也不会有。
最初是靠听母亲的细语,然后一点一点地模仿学说,5岁左右开始根据字帖摹写文字,这应该是一个标准的母语学习过程。总之,人们是通过“耳→口→手”这一顺序掌握自己的母语的,至于文章读解,那将是这以后的事情。
练习敏锐的英文听力,最好是一天从早到晚不间断地收听CNN这样的英语节目。只要坚持不懈地听下去,就会自然而然地掌握英语独特的节奏和语调了。
但是,为什么在学习英语的时候要将这一过程彻底颠倒过来呢?从英译日开始,在达到一定水平后,进而教授英语写作与日译英,当学生的英语听说能力都还停留在初级水平的时候,学校的英语教育已经完结了。
日本人在背记英语单词的考试方面能够领先全世界,但却无法进行日常会话,全拜这种毫无科学性的教学方式所赐。无论是英译日还是日译英所学的都是僵死的英语,无论背记多少都对日常使用毫无益处。
当遇到如“nosoonerthan…”(立刻)这样的英语惯用句的时候,为了让学生记住它,就要求他们背诵“妈妈一进来,我立刻就走出了房间”这样的例句,这就是代表性的日本英语学习法。但是,无论这一句子本身多么正确,这样的英语都永远无法在生活中运用。在实际的会话中,最需要的难道不是将“我为什么走出了房间”的理由告诉对方吗?
为何日本人不擅长英语(2)
更为不堪的是,如果听不懂对方所说的话,那就无法知道说话对象关心的到底是“我走出房间”的原因,还是“妈妈进来了”。这将导致双方完全无法沟通。
练习敏锐的英文听力,最好是一天从早到晚不间断地收听CNN这样的英语节目。即使你对“收音机一族”这一词汇不甚理解也没有关系,只要坚持不懈地听下去,就会自然而然地掌握英语独特的节奏和语调了。
在持续较长一段时间之后,就可以试着模仿耳熟能详的音节进行发音了。但是,在此时没有思考文意的必要。只要像学习动物的叫声一样着力模仿就行了。而这就是锻炼准确发音的方法。
但是,日本人对于如此简单的方法却难以适应。不知是出于认真还是不会变通,总之,在学习英语的时候,学生们总是一定要考虑什么是正确的发音以及句子的意思是什么。
这样做的话,好不容易所掌握的一点点英语又会被全部糟蹋了。故此请一定要摆脱旧有学习方法的诱惑。
我想告诫那些追根究底的人,英语是没有所谓正确的发音的。就连美国人面对同样的单词,也会因身处纽约与得克萨斯而产生发音上的区别。关于这一点,美国人会认为只要能够交流就无所谓,而究竟哪个发音正确,那是语言学家的事情。
在英语中,犬吠的声音为“Bau…u…u…”,但现实中美国的狗肯定不是这样叫的。只需模仿得像一些,那么无论是美国人还是印度人都会知道那是狗的叫声,这就达到目的了。
练习听力还有一个好处,那就是在这一过程中,听者也会逐渐掌握“在这样的情况下要使用这种表达方式”的规律,这较之那些从一开始就将惯用句或是文法等强行灌入脑中的方式难道不是又快又好吗?
英语是没有所谓正确的发音的。关于这一点,美国人会认为只要能够交流就无所谓,而究竟哪个发音正确,那是语言学家的事情。
最后,我们只需通过实践提高运用英语的正确率就可以了。这与“不摔跤就无法获得进步”的滑雪法则是异曲同工的。
头脑精明却不擅理财(1)
成为具备即战力的专业人士所需的“三大神器”中排在第二位的是理财能力,对此我不得不说,和外语能力一样,以世界水准衡量,日本商务人士的理财能力也是令人担忧的。
话又说回来,日本的商务人士即使想要磨炼理财能力,其所处的社会与文化环境也不允许。一个明显的例证是,若询问美国人“你的净资产有多少”,一般人都会马上将“我的房子、保险和持有股票的价值是多少,减去贷款后剩下的又是多少”这张个人资产负债表清清楚楚地开列给你。但是,日本人不要说自己所持有的资产,甚至连资产负债表这一概念都没有。
在孩子成年后,他们所关心的只是金钱的量入为出,却十分不擅长资产管理及积极的投资理财。最终,即使成为经理,也只是徒具精明的头脑而没有正确的财务观念。
这样的差距是如何形成的呢,我认为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幼年的教育。
美国人在孩子还小的时候就会在日常谈话中频繁地向其灌输资产负债表的概念。最近还有公司推出了“Quickenforbaby”这款帮助母亲从幼儿期就开始教导孩子基础会计知识的软件。
而日本人在这方面最多只能做到让孩子记录零花钱使用的明细,从而提醒他们不要乱花钱。这并非资产负债表,而是损益计算书。因此,在孩子成年后,他们所关心的只是金钱的量入为出,却十分不擅长资产管理及积极的投资理财。最终,即使成为经理,也只是徒具精明的头脑而没有正确的财务观念。
而美国人会将私宅、年金、寿险这些可以用来抵押的东西都纳入资产的范围。特别是在私宅方面,在美国,比起新房,老宅的交易价值更高,由于房地产市场十分成熟,故此就连具有上百年历史的房屋也能够正常进行买卖。由于房子所具有的资产价值较高,因此以其为抵押向银行贷款,比起定期存款更为有利,因此有不少美国老人都采取这种方式从银行借款,得以终生在全世界旅行。
处在如此恶劣的财务环境之中,如果没有高度的自觉去主动学习的话,是无法具备必要的理财能力的。说实在的,我对能够忍受01%的存款利率的日本人成为专业人士真是缺乏信心。
培养理财能力
培养理财能力应从对自己的资产进行合理的运用开始。现在投资股票无疑是最好的选择。如果顺利的话,投资股票或是海外基金能够得到年均10%的收益,某些技术好的人甚至可以实现25%以上的收益。
假设现在将500万日元存入银行,按照003%的利率计算,30年之后也只会变为504万日元。而如果能够实现每年5%的收益的话,30年之后就是2161万日元,更为令人兴奋的是,若真能达到10%,那么最终这500万日元将变为8725万日元(请参照下页图)。
2005年,有个人投资者因瑞穗证券的撤单失误而一口气赚了20亿日元,瞬间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而从理论上讲,发生这种事情的原因是,股票作为一种信用买卖受到倍率经济规律的影响。此外,土地也是如此,其实时交易价格会对同一地区的所有土地价值产生影响。
图21500万日元获利比较
资料来源:BBT研究所。
倍率经济的另一个特征是,一旦市场开始走弱,那么股票、证券的价格将会暴跌。
在实物经济时代,恐怕没有人听说过,一碗原价500日元的荞麦面条,由于某家饭馆按1000日元出售,而导致全国的荞麦面条都涨到1000日元一碗的事情。但是,在股票市场,某一手交易的实时价格却会直接影响到所有持有这只股票的投资者的资产。在此种情况下假设价格上升的话,就会被称为“泡沫”,但这也是基于正常的会计准则。土地等资产在评估时也会以实时交易价格为基准。
说到荞麦面馆,在泡沫经济最盛期,曾发生过位于兜町的老面馆因地价上涨,最终以20亿日元出售的传奇故事。为此,我曾在《纽约时报》上以“兜町的荞麦面馆牵着美国股票市场的鼻子走”为题详尽地介绍了此事。并在文中写道,“东京的这种反常的经济过热已经凸现泡沫经济的特征,如不加以防范将会对纽约产生直接的影响”,从而给人们敲响了警钟。《纽约时报》刊登这篇文章是在星期五,下个周一美国股市就迎来了“黑色星期一”。当时美国经济界有不少人对我抱怨道,“就是你那篇文章惹的祸”。
头脑精明却不擅理财(2)
姑且不论责任是否在我,倍率经济的另一个特征是,一旦市场开始走弱,那么股票、证券的价格将会暴跌。在日本,通常情况下银行的担保融资倍率是1∶1,那么用贷款去购买深受倍率经济规律影响的股票或土地又会怎样呢?请看下面的例子。
一个持有市值60亿日元股票的人,以这些股票做担保按照80%的担保价值从银行借出48亿日元。但是,某天,原本价值60亿日元的股票突然暴跌为30亿日元,于是其原持有股票的担保价值也降为24亿日元,但由于银行担保融资倍率为1∶1的缘故,他的借款额仍然是48亿日元。由此,借款人现有的30亿日元担保额就不足了,他必须想办法从其他渠道再筹措24亿日元的现金交给银行。
发生在2006年1月的活力门事件的性质即是如此。当时,有证券公司将活力门公司股票的担保价值降为零,从而令以活力门公司股票为担保进行信用买卖的投资者遭遇了惨重的损失。
但是,死盯着倍率经济的负面作用,并对投资抱有恐惧感而不敢出手的人,是永远无法具备卓越的理财能力的。
因活力门事件而受损的投资者并非运气差,而是对于股票的基础知识及操作手段不甚了解的缘故。这同体育竞技一样,平常不进行训练而突然进入奥林匹克的赛场,自然难免在比赛中受伤。
死盯着倍率经济的负面作用,并对投资抱有恐惧感而不敢出手的人,是永远无法具备卓越的理财能力的。
在暴跌前,活力门公司的股票价格是每股700日元,稍具股票知识的人都应该看出这一价格的反常,故此绝不应进行交易。
将活力门公司股票划为网络股是最大的错误。实际上,其作为门户网站的营业额连公司总收入的1/10都达不到,并且基本上没有什么利润。在众多分公司中利润最高的要数金融服务业务。以活力门公司的规模,其实现快速增大靠的就是不断地并购其他公司。而其收购对象都是与网络业完全无关的二三流公司。借此,随着股票价格不断被人为抬高,公司进一步通过股权置换再次进行收购。这一经营模式与泡沫经济时代专事炒地皮的公司如出一辙。
而如果对活力门集团的各项业务分开进行会计核算的话,公司的总市值只有1800亿日元。如果按照股票发行数量平均的话,每股应该在180日元左右,我们能够立刻发现其多出的520日元不过是泡沫而已。如果进行更为严格的计算的话,由于活力门公司所收购的企业也提升了活力门的市值,减去这一部分,即使将公司所持有的现金折算进去,其股价也只应维持在100日元左右。
如果不能进行这样的基础分析,投资者仅凭“堀江在电视上频频露面”这一理由就贸然买进活力门的股票的话,损失自然是无法避免的。
投资股票的原则
无论何时,如果不按照一般规律或是正确的方法而随便出手的话,身负重伤是在所难免的。
其实不光股票,所有的投资行为都是存在风险的。在牛市的时候,一个对股票丝毫不了解的门外汉拿着现金来到证券公司,或是坐在电脑前敲击键盘就可以使本金增大10倍、20倍的梦想是不现实的。不过,无论何时你向证券公司的营业员咨询,他会一成不变地回答你“现在是入市的最好时机”。
当日经综指处在36万点的泡沫经济最盛期时,不仅是证券公司,连股票专家及公众媒体都对指数升至5万点充满信心。而此时,我根据《证券收益价格法》的标准计算,发现12万点才是最为妥当的。而如果从各上市公司的资金成本及国家的经济前景来看,股市甚至会跌到9000点(相关论文发表于1992年的《文艺春秋》杂志),但谁又会听我的呢。在当时,公众对股票是最好的赚钱方式这一点的迷信程度甚至超过现在。
那之后日本的股市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无须我在这里多言。我想提醒各位的是,无论何时,如果不按照一般规律或是正确的方法而随便出手的话,身负重伤是在所难免的。
头脑精明却不擅理财(3)
那么,初学者在接触股票的时候,应该注意哪些方面呢?
基本上应遵守以下三大原则。
绝大多数情况下,股市权威的意见背后往往隐藏着其他目的,所以轻信某一权威人士(或是公司),最终只会“损己利人”。
一、多多学习股票的相关规律和常识。
在进行股票交易之前,必须对股票的结构及投资股票存在怎样的风险有一个正确的认识。此外,例如在股指上扬的时候“闭着眼睛买入交通股、电力股以及大型服务企业的股票”等判断也属于应具备的投资常识。
二、多和身边的投资者交流学习。
在西部拓荒时期,如果你独自一人行走在西部的荒野,一定会被成群的土著印地安人包围进而被洗劫一空。故此,对于还没有掌握有利武器的初学者来说,大家聚在一起交换信息和看法将会对彼此都有帮助。
在美国,一天的工作结束之后,商务人士在晚上一起研究股票是十分普遍的现象。可以说,在对股票的态度上,美国人要比日本人认真许多。
一定要培养将股票价格的变动与世界经济形势联系在一起观察的习惯。换句话说,也就是时刻紧跟全球的资金走向。
而在这种学习会中,如果有一个能够为大家答疑解惑的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