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国士-第350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等孙元和余祥到了签押房,一看到手中的急报,他就将眉头皱了起来。

    这两件事其中一件非常糟糕,乃是刚送来的塘报,说的是湖广战事。

    张献忠终于拿下武昌了,左良玉溃败,带兵顺着长江一路而去,撤向东南方向。到如今,后世的整个湖北地区已经全部沦陷。

723。第723章 第七百三十一 形势

    实际上,八大王拿下武昌已在孙元的预料之中,这也符合历史史实。

    武昌自来都由左良玉镇守,朱仙镇大战时,左部乃是明军主力。可惜那一仗,左部主力被李自成全歼,尤其是骑兵部队的覆灭,更是让左良玉伤筋动骨。也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左军已经彻底失去了野战能力。

    所以,李自成和张献忠一入湖广,他只能依托长江和武昌城墙死守。

    可惜李自成先前就攻打过一次武昌,让左良玉又受重创。等到李自成退兵,张献忠杀来时,他终于顶不住了,直接放弃了武昌,逃他娘的。

    就这样,张献忠乘李自成在襄阳建立政权时,硬是从他口中将武昌这块肥肉给抢了下来。

    得到武昌之后,张献忠实力大张,也学李自成建设政权,甚至开科取士。

    不过,张献忠自从罗汝才和革左五营同他分裂,投奔李自成以来,总体势力却是比李自成弱小的。他这次占了个大便宜,硬生生地将武昌抢了下来,内心之中还是忐忑的,生怕闯王的报复。这个年头的农民军都是各行其是,根本就没有统一战线的说法,自己内斗起来也异常惨烈。

    于是,张献中在大抢特抢了一把之后,带着百万两金银的缴获,放弃这座大城。

    至于张献忠未来的动向,据塘报上说,看起来,贼军有南下湘赣的可能。

    ……

    看到这里,孙元沉吟了片刻,道:“看来,张献忠下一步应该是想去攻打岳阳,进而拿下长沙。”

    “岳阳?”余祥一呆。

    “口误。”孙元道:“应该是岳州。”据他脑海中依稀的记忆得知,张献忠进接着就会拿下长沙,也就是一个月的时间。那边承平已久,可没有朝廷的一兵一卒,张献忠的大军一南下,顿呈摧枯拉朽之势。

    湖南,也要完蛋了。

    余祥也知道这其中的厉害,苦笑道:“禀将军,据说,左良玉不放一箭放弃武汉之后,见张献忠退出武昌,于长江下游西向,一举占领武昌。武昌已是一座空城,但并不影响左帅吹嘘自己的恢复之功,据说,左梦庚还上了一道折子为自己请功,真真是无耻之尤!”

    孙元:“左良玉,废物也!”

    塘报上还说,李自成在襄阳建设政权之后,开始同革左五营和罗汝才起了摩擦。

    如果没猜错,李自成现在总算是腾出手来,准备吞并这两路农民军。

    按说,这个时候,如果左良玉能够乘农民军内乱北进,虽说不能将李自成怎么样,可削弱贼军还是有可能的。但可惜,他已经被打怕了,又如何敢过长江。

    在真实的历史上,李自成吞并了这两路农民军之后,闯军终于膨胀成一个庞然大物,开始北上灭明了。

    可惜孙元远在南京,又没有足够的力量千里迢迢赶去湖北,只能无力地发出一声叹息,看湖广局势甚至天下局势坏到无以复加的地步。

    将塘报扔到一边,孙元道:“这种坏消息,某已经不忍心再看下去了。小余,你说的另外一件事又是什么?”

    余祥环顾左右,见签押房中再无他人,低声道:“大方那边有紧急军情传来,说是他已经准备对郑家发起一场规模空前的大战役。”

    “规模空前,怎么说?”孙元提起了精神,将身子坐直。

    余祥:“回禀将军,属下得将军之命,一到南京之后就火速赶往崇明沙所老营,询问水师军务事。去得却是正好,正好在那里碰到大方。大方说,最近因为中原内乱,黄金的价格一日三涨,利润极其丰厚。而日本那边的金价极其低廉,只要贩运回来,就是十几倍之利。而又因为我扬州水师截断了海运航道,日本、朝鲜的丝绸、茶叶、瓷器的价格却比往年贵上四成。”

    “有如此重利在侧,郑家自然眼红。可这一年来,他们在我水师的新式舰传和新式火炮下吃了不少亏,却是奈何我军不得。所以,他们已经集中了不少舰船于泉州港,试图有向北异动的架势。大方觉得,这可能是我军重创郑家舰队的良机。否则,海水之上,茫茫大洋,一下子要想逮住这么条大鱼,却不是那么容易的。如果能够给郑家一个狠狠的教训,虽说不能完全把执日本航线,可与郑家平分秋色却是不难。机不可失,失不再来。”

    “想不到今年海运的行情却是这么好,难怪了,难怪了。”孙元兴奋地一拍大腿。

    “难怪郑家要派出郑森和郑鸿逵这两个要紧人物来南京和我镇谈判。”

    孙元:“小余你也听说此事了?”

    余祥:“刚回南京就听说了,嘿嘿,这个郑一官啊,一边准备同我军大打出手,一边又派人过来与我扬州镇和谈,不要脸之至。”

    孙元:“郑芝龙也算是个枭雄,虽然有的时候糊涂得紧,这种事情他可是干得出来的。估计,他是想先逼我军退步。如果我不退让,他就要兵戎相见了。”

    余祥:“正因为两家要和谈,属下就想问问将军,大方那边还打不打?”

    孙元:“小余,你觉得某是宋襄公吗?”

    余祥:“将军英明神武,自然不会犯这个错误的。”

    “然也,小余,你帮某写封信,快递给大方。”孙元背着手在签押房里转了一圈,道:“你就对他说,让他将手头所有的力量都派出去,务必要给郑家一个狠的。他那里打得越狠,我这里越好谈。海远关系着扬州镇,关系着宁乡军的将来,没有这条航道,我宁乡军将为之不存。你同他讲,不要怕有牺牲,不要怕有损失。他损失多少,家里给他补充多少。也不要怕失败,失败一百回,如果最后一次胜利了,就算是空前大捷。”

    最后,孙元道:“目光不能光放在陆地上,我们的征途是星辰大海。”

    余祥立即从抽屉里掏出一张羊皮纸,用蝇头小楷写了一行字,又用刀子裁剪成两指宽,一指长的小纸条,在背面盖上孙元的小印章。

    如此,复制了三份。

    走到门口:“来人。”

    “在!”

    “立即用信鸽发送扬州水师大营。”

    “是!”

    ……

    三只信鸽扑棱着翅膀飞上了苍穹,划破五月中旬南京因为炎热而空无一物的天空。

724。第724章 站桩

    “金陵为帝王之州。自六朝迄于南唐,类皆偏据一方,无以应山川之王气。逮我皇帝,定鼎于兹,始足以当之。由是声教所暨,罔间朔南;存神穆清,与天同体。”

    ……

    “登览之顷,万象森列,千载之秘,一旦轩露。岂非天造地设,以俟大一统之君,而开千万世之伟观者欤?当风日清美,法驾幸临,升其崇椒,凭阑遥瞩,必悠然而动遐思。见江汉之朝宗,诸侯之述职,城池之高深,关阨之严固,必曰:‘此朕沐风栉雨、战胜攻取之所致也。’”

    此文正是被太祖高皇帝称之为“文臣第一”的,开国功臣,宋文宪公宋濂所作的《阅江楼记》。

    明洪武七年春,明太祖皇帝决定在京师狮子山建一楼阁,亲自命名为阅江楼并撰写《阅江楼记》,又命众文臣职事每人写一篇《阅江楼记》,大学士宋濂所写一文最佳。

    崇祯十六年的春天冷得厉害,可一入夏,南京城高热不退,整个城市都仿佛被放进蒸笼里,日子相当的难过。

    今日也是同样的烈日高照,晒得人热不可耐。

    不过,等上了狮子山上,被江风一吹,却是有些凉爽。

    心里默颂着这篇雄文,冷英穿着一件棉布军装,笔直地站在阅江楼门口,腰上挂着一口柳叶刀,竖起耳朵听着楼上的动静。

    楼上不时传来孙元将军,以及郑家人的的笑声,就现在的情形看来,敌我双方这场谈判一开始,气氛倒是融洽。

    就在这个六月,郑家未来的继承人,郑芝龙长子郑森,以及郑家智囊郑鸿逵一行人终于来南京了。

    其实,自从回到南京之后,宁乡军各部人马都已经还镇驻防。孙元将军因为一是要催马侍郎尽快结清尾款,二是要等郑家的谈判人员,则留下来了。这个时候,孙元在南京的府邸却没剩几个人。

    严格说来,现在的冷英并不是宁乡军的人。他只不过是被朱玄水聘请去做了少将军的贴身侍卫,只对孙天经负责。

    不过,正因为府中没有什么人,冷英就被临时抽调过来做护卫,保卫孙元将军的安全。

    冷英刚出道的时候就是个怂包,可一身武艺的基础却打得极为扎实。在马牧集之战,受到荆然阵亡的刺激,整个地像是换了一个人。一遇敌人瞬间就要同人家分出生死,全然是以命换命的打法,简直就是杀星下凡。

    对于他的武艺,骑兵军中的将士们还是很佩服的。

    这次孙元和郑家贪阅江楼的凉爽,就决定在这里会面,双方约定,除了参与谈判的三人,各自只带两个护卫。

    同冷英一道过来负责保卫工作的还有傅山,只不过,傅山作为孙元的幕僚,自然是上楼去了,只将冷英一个人丢在楼下看门。

    有傅山在,里面就算动起手来,孙将军也不会有大碍的。

    说起这个青主先生的武艺,冷英只有一种高山仰止的感觉。他以前也同傅山动过手,可惜只不过一招就被人给放倒了。其实,整个宁乡军到现在还没有人是他的一合之敌。

    不过,即便是在狮子山上,在日头下晒了半天,冷英还是感觉热得厉害,浑身的汗水就如泉水一般涌出来,不片刻就将身上的衣服浸成深蓝色。

    可他依旧绷着面皮,如以前在宁乡军受训那样纹丝不动。

    楼上不断有笑声传下来,虽然听不清楚上面在说些什么,可冷英和郑家的两个侍卫却知道双方的气氛还是很融洽的,尚不至于剑拔弩张。

    所以郑家的两个人都放松下来,有一个人甚至解掉了外套,露出满是胸毛和伤疤的胸膛,不住地用手扇着风。另外一人则还保持着端正的站肢势,只不过却满面难受的表情。

    那个脱掉外套,敞着胸怀的人看起来甚是粗豪,满上又生满胡须,可面庞看起来却稍显稚嫩,显然才不过二十出头。

    他笑着对另外一个同伴道:“老四,看情形上头是打不起来了。放松些放松些,这南京的天凭热,光这种闷啊比爪洼还厉害,你且宽宽衣。”

    那个叫老四的人有些为难:“施兄弟,这样不好吧?”

    施兄弟道:“什么好不好的,今天大公子和郑三爷是来和孙太初谈判的,又有朝中贵人从中牵线,就算闹得再不快,也不可能打起来。两国交兵还不斩来使呢,南京好歹也是京城,大家都是朝廷官员,脸面还是要的。谈不拢,大不了下去各自提兵再打。如果现在动刀子,那不是流氓泼皮了。”

    老四一笑,点了点:“也是,施兄弟说得对。”估计他也是实在受不了啦,就退进阅江楼屋檐下的阴凉里,用手指刮了刮额头上的汗水,甩到墙角。

    那个叫施兄弟人看了一眼冷英:“我说那位哥哥,怎么称呼?”

    冷英一动不动:“冷英。”

    姓施那人一拱手:“在下施琅,正在大公子麾下效力。敢问冷兄弟是何来历,在扬州镇所任何职?”

    冷英:“我原本是骑兵军的骑兵,忝为扬州镇防守,后来犯了事被开革了军职。如今在府中侍侯少将军。”

    “嘿,看来咱们还真有些相像,我也是因为喝就坏了事,才被打发到大公子那里去的。”施琅一拍大腿,笑道:“我今日一见冷大哥就觉得投缘,门口实在是太热了,不如过来说话。”

    冷英只面无表情地摇了摇头,依旧站在毒日头下。

    施琅:“我说冷大哥,咱们两家今日是摆明了打不起来,犯得着那么紧张吗,给兄弟我一个面子好不好?看得出来,冷大哥也是一个武艺高强,铁骨铮铮的好汉,兄弟我一看你就觉得喜欢。来来来,咱们一起说会儿话。今日别后,若是你我两家谈得拢也就罢了。若是谈不好,说不定咱们以后还很有可能在战场上见着面,你我先认识认识不好吗?来,喝一口。”

    说着,他就解下腰上的那口葫芦,有淡淡的酒香传来。

    冷英冷冷地看了他一眼,做为一个在战场上打了个滚的战士,又是做惯了侦缉的锦衣卫出身,他自然看得出来这个施琅年纪虽然不大,可和人交手的经验异常丰富,是个沙场老卒。否则,二十出头的人身上不会带这么多枪伤、刀伤。

    施琅之所以要给自己套近乎,只怕未必没有升量宁乡军成色的意思。刚才已经将话说成这样,内中未必没有给自己施压的意思,若自己答应过去,却是要被他压了一头。

    冷英道:“某今日过来给孙将军做侍卫,得的命令是封住楼门口,不放一个闲人进去。职责所在,施兄弟好意就心领了。”

    “怎么,不给面子?”施琅故意板起了脸,道:“确实,咱们得的命令都是不放任何一个人进楼。可没说要像木桩子一样杵在太阳地里啊!”

    冷英:“对不住,咱们宁乡军的军纪就是这样。行如风,站如松。”

    说着,又将胸膛挺高了一些。

    “宁乡军的人都是他娘的傻子。”叫老四的那人冷笑了一声,从施琅手中夺去葫芦,美美地喝了一口,然后惬意地呻吟一声。

    施琅却不生气:“原来宁乡军的就是这么训练士卒的,直将人都训成木头了。”

    冷英也懒得同这两人废话,依旧一动不动地站在那里。

    老四:“嘿,真是个傻瓜!”

    施琅也不说话,就那么笑笑,看着冷英。

    太阳依旧很毒,可冷英就那么站在日头下,手按刀柄,纹丝不动。

    也不知道过了多久,只见着冷英额头上的汗水不住流下来,流到鼻尖子和下巴上,然后一滴一滴地落到地上。

    施琅和老四的脸色渐渐地变了,难道这宁乡军的军纪真这么严明。如果所有的扬州兵都是这样,孙元还真不好对付啊!

    施琅猛地跳起来,然后一脚踢中老四:“老四,起来站岗,别叫宁乡军,别叫冷兄弟看请了咱们。”

    他飞快地穿好衣裳,赌气似地站在冷英对面,狠狠地看了过去。

    但冷英还是那副招牌似的冰冷表情,目光甚至没有一丝人类的情感。

    施琅还好些,老四的目光中更是充满了愤怒仇恨:老子今天只怕要吃苦了,老子今天同你这鸟人个杠上了!

    同楼下的情形不同,楼上却是满座如沐春风。

    楼上的风很大,早已经设下了酒宴。

    一张大圆桌放在二楼的阁里,上面放在新鲜水果和一壶黄酒,门窗都大开着,从楼上看出去,能够看到浩荡的长江水。

    清风徐来,叫人十分舒服。

    孙元、傅山和郑森、郑鸿逵已经各自吃了三盏酒,说了半天客套话,大家相处得还很愉快。

    郑鸿逵不愧是武举人出身,人高马大,举手投足中有一种强大的自信,气场很足。若单从相貌和气质来看,这就是一个统帅千军万马的大将军。

    但孙元知道,这不过是个假象。这个郑家的二当家精明得很,刚才大家说了半天话,此人竟是滴水不漏。而且谈吐甚是风雅,给人好感,让人禁不住想与之亲近。

725。第725章 谈判

    无论是在这片时空还是真实的历史上,郑鸿逵或者说郑芝凤都是一个精明之人,乃是郑家的智囊。

    清兵南下攻陷南京,灭掉南明之后,郑鸿逵退往福建,中途于杭州遇见唐王朱聿键,一起回到福建。郑鸿逵打算以朱聿键继任南明皇帝,许多大臣认为应该先击败清军,再考虑即位之事;郑鸿逵表示不快点即位,会有其他人先行称帝。朱聿键因此被拥立为皇帝,也就是所谓的隆武皇帝。

    单就这事看来,此人有眼界有手段,确实是个人物。

    后来,隆武二年十一月,鉴于清兵势大,明朝已经无回天之力,郑芝龙准备学自己前后两次受招安的旧事,准备投降清朝,搞政治投机。郑鸿逵分析局势之后,劝戒说,今时已经不同于往日。往日明朝之所以能够接受我们招安,那是因为国内一片糜烂,朝廷没有财力和人力控制地方,剿灭各地农民军,所以才比不得已采取招抚之策,拖得一时算一时。但如今,清朝初起,国力正盛,又有志一统天下,自然容不得国内存在割据一方的势力。所以,咱们郑家这次投降清兵,搞不好会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反将你陷了进去。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