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经济学的思维方式251-第1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量有多大,需求量肯定都会比供给量大得多。
    
    


天42天2Z网   每天进步一点点   txtpub



◎6。16 多修点吧,反正又不要钱

    还记得我们在第一章中关于城市交通的例子吗?这个例子举过几次之后,我们曾指出过一点,其实你早就知道了,就是城市的交通并不总是协调的过程。交通拥堵、高犯罪率、教学质量差已经成为美国的严重社会问题,人们对此头痛不已,政府应该在这些方面有所作为。近几十年来,为什么城区的道路越来越拥挤?常见的回答是,人口增长了。但是,人们也要看电影、上肉铺、打网球、玩彩弹游戏,怎么没发现这些公共设施有拥挤情况呢?
    拥挤是短缺的另一种说法。对于任何商品,只要我们把价格定得足够低,都会出现短缺。那些想用修路来解决交通拥堵的人会说,人们想免费使用公路,他们想用多少,我们就应该供给多少公路。这话简直是荒唐。修路的边际成本可不是零,在城区修路成本还相当高。我们为什么要为了一点点额外的收益付出大量的额外成本呢?你会说,可不是一点点收益啊。不经过市场的检验,我们怎么能知道呢?顾客的支付意愿会告诉生产者,为了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值得花多大的成本。开车的人在堵车时大喊大叫,这对政府部门没什么帮助,它们还是不能确定,在城区和郊区修建更多的公路到底花多大成本合适。
    问题在于,在城里开车的人对缓解拥堵问题是不是足够重视,他们愿不愿意出这个钱来缓解拥堵。如果我们计划修建足够的公路来解决所有开车人的问题,那么当公路的使用成本为零的时候,人们肯定不愿意。但是,如果我们决定,用收过路费的办法来测试开车人的支付意愿,我们很快就会发现,美国人“需要”的道路空间远远少于他们嘴上要求的数量。价格上升的时候,需求量就会下降。人们会在找不到合适的替代品时才开自己的车,这样就缓解了道路的压力。他们的生活可能会更加顺心(即使他们会抱怨要交过路费),因为他们不会由于边际价值低的用途而在路上堵成长龙,而是把使用公路的机会留给了更有价值的用途。
    只要公路归政府所有,而政府迫于政治压力,又要让人们免费使用公路,那就必然会堵车。就算我们再怎么修地铁、修轻轨,堵车现象也不会消失。最好的证据就是,任何新修的地铁或轻轨都没有减轻当地的交通拥堵。新修公路是为了缓解道路压力,但是交通拥堵会扩展到所有的道路上,而且公共交通也改变不了这一局面。只要稀缺的公路资源能继续让我们免费使用,路就会一直堵下去。
    
    


天ZN天N0网   每天进步一点点   txtpub



◎6。17 成本和所有权

    产权是重要的。只要你在部队待过,你就会知道,部队在用人时效率低得令人发指。让资深的会计师去给营房刷油漆,而在小卖部管账的人还要掰手指头。当然,这话可能有点夸张。然而,我们预测部队里浪费人才的现象比市民社会更普遍,不是没有根据的。为什么?因为在市民社会里,雇主总是被迫向雇员支付他们的机会成本。如果你必须给会计师开会计师的工资,你就不会让会计师去给营房刷油漆。如果你要为你的企业的盈利能力负责,你就不会这么干。而在另一方面,如果一名中士给一名有技术的新兵分派了不需要技术的活,他要承担什么成本?如果这名中士正好对新兵流露出来的优越感感到愤怒,不管这优越感的确存在还是他想象出来的,那么,他把这名新兵调到更适合他的工作岗位上,可能就会失去一个羞辱他的宝贵机会。人人都会节约,可是人们的目标却各不相同。
    好钢要用在刀刃上,如果使用资源的人用不着支付资源最佳用途的全额机会成本,资源的使用就会比较随意和粗心。(如果你觉得“随意”和“粗心”言重了,那么你觉得能不能改用“有差别”?)如果某种资源明确地属于某个人,他在使用资源时就常常被迫支付资源的机会成本。士兵无法“拥有自己的劳动力”,他给谁干、在哪干、在什么条件下才干,这些他都无权选择,因为法律已经剥夺了他选择工作的权利。如果是山姆大叔征召,他就不能坚持收取自己的机会成本,可是如果是家得宝*愿意要他,他就可以收取自己的机会成本。对劳动力以外的其他资源,道理也是一样的。如果某种资源不知道归谁所有,那么也就没有人向要使用资源的人索取使用资源的机会成本。所以,在这种情况下,资源的价值往往会被低估,从而在使用的时候就会随意和粗心。
    所有这一切在社会主义社会都会出现,因为资源是由政府的官员来分配的。对于前苏联的经济计划人员来说,要修筑一条铁路,其成本就是资源用作其他用途的价值。但是,如果政府官员有权弄到高价值的资源,根本不用出价,他们怎么能发现资源用作其他用途时有多大价值呢?还记得那个神奇的工人吗,就是能一边拿大顶,一边哼着歌,还能给自行车上辐条的那个?如果没有马戏团主愿意为他的表演出高价,中央作计划的那些人怎么能知道,让这样的人做自行车是大大的屈才呢?
    在不同的经济体制下,对于同一种行为,计算成本的方式是不一样的,这一点可以看作经济体制的标志性特征。在产权私有的体制中,竞价过程会产生价格,对于资源所有者而言,这一价格差不多就是机会成本。而在产权不明晰的体制中就没有这样的过程。那么,是什么过程取而代之了呢?这条铁路价值大还是那条铁路价值大,用钢材生产铁轨还是生产卡车,提高运力还是提高所运货物的质量,是生产更多更好的消费品还是在家休闲,这些问题谁说了算?如果没有供求过程来创造信息,制订经济计划的人就差不多只能自己拍脑袋来决定资源的用途。
    在一个经济系统中,如果决策者不想盲目操作,就必须使用某种实际的价值指数来为其他的选择机会定价,计量边际收益和边际成本。供给和需求,即市场上的竞价过程,给可用的资源标定了价格,生成了这种价格指数。只要游戏规则对某人控制和交换某种资源的权利没有明确的规定,供给过程和需求过程就无法生成衡量稀缺性的实际指数,也就无法指导分配和协调人们的活动。
    


天06天6F网   每天进步一点点   txtpub



◎延伸阅读 正确地表述经济问题

    现在给你做一道经典的题。三个人到一家汽车旅馆,开了一间房。总价是30块钱,每人付了10块。他们进了房间以后,总台的服务员发现钱收多了。他忘了今晚有特价,25块钱一间。总台的服务员不能离开,于是他找来在客房值班的服务员,给她5张1块钱的钞票,请她到房间去还给那三个人。她在路上想,三个人分5块钱,该怎么分呢?她决定只还3块钱给他们,因为他们又不知道钱收多了,剩下的2块自己揣了起来。谁也没有察觉。
    现在请看问题:每个人实际上付了9块钱,3乘以9等于27。服务员藏起来2块,一共29。但是那三个人一开始付了30块,不是29块。剩下那1块钱哪儿去了?
    把书合上。别往下看,直到你自己算明白为止!如果你15分钟或是20分钟还没想明白,再打开书往下看。(必须承认,本书作者之一花了差不多20年才想明白!)
    当心错误的问题或误导性的说明
    我们知道,有些老师会说:“没有错误的问题,只有错误的答案。”尽管我们很不情愿,但我们还是得说,这些老师的看法是错的。上面的问题根本就是错误的问题。(根本就是在乱问,好比问“蓝色的重量是多少?”)这个问题的问法就是故意要误导你,但是从这个故事的叙述来看,好像问得挺有道理的。这恰恰是问题的困难所在。“剩下那1块钱哪儿去了?”这个问题根本就没有答案。
    房间的费用确实是25块钱。那三个人不知道这一点。他们多付了5块钱。他们也的确从服务员手里收回了3块钱。多付的钱当中剩下那一部分到哪儿去了?
    这才是正确的问题。现在你可以得出正确答案了。钱进了服务员的腰包。就这么简单。
    为什么要举出这个问题呢?它和经济学并不相干。因为,在日常生活中有很多涉及经济事务的分析的表述方式有问题,或者完全就是在误导人,这有可能是因为无知,也有些像上面的题一样,是故意的。经济学的思维方式的一大作用就是能够看透那些胡说八道。我们会举三个相当平常的例子帮你提高功力。
    数据好像会自己说话,当心!
    假设有人给你一组数据,如下表:
    这个例子是虚构的,我们假设这些数据都是正确的。这里没什么花招。过去十年中,通货膨胀率也不高。小货车的价格确实上涨了很多。现在我们问:关于小货车的需求曲线,这些数据说明了什么?
    别说我们这次又在问错误的问题。这是一个中规中矩的问题。我们关心的是你怎么回答。
    如果你说小货车的需求曲线是向上倾斜的,那你就掉进了我们的圈套。尽管问题是中规中矩的,但是,我们在叙述这个问题时提供的数据给人一种感觉,好像需求曲线是向上倾斜的。
    数据从来不会自己说话。实际上,数据根本不会说话。就像我们在第一章里讨论的,经济学家运用理论是为了解释数据,从数据中发现意义。我们关于供给和需求的理论是经济学中很重要的一部分。需求法则允许有向上倾斜的需求曲线吗?不允许。(连垂直的需求曲线都不承认。)需求曲线在任何地方总是向下倾斜的。
    把这一点记在心里吧。小货车的价格涨了,买得反而多,你应该怎么解释这些数据呢?从1995年到2005年,小货车的总需求上升了,这至少可以部分地解释市场价格的上涨。(人们的收入高了,家庭规模大了,大规模的广告战都可以解释这一期间需求的增长。)和认定那些数据说明需求曲线必然向上倾斜相比,这个回答显然更好。
    
    当心有些冒牌的经济学家胡说八道
    有时候,问题不只是让数据自己说话。看看国内的报纸,你总是会看到一些信口开河的文章,就像下面引的一段:
    近期的寒流继续给橘子市场带来灾难。在今后几周内,橘农会面临更加糟糕的局面。一些期货商预测,供给降低会使桔子价格上涨。但是他们还是考虑得不够全面。高价会降低橘子的需求,这对橘农来说是雪上加霜。需求一降,价格很快就会跟着降。橘农的处境真是相当凄惨。一方面是橘子减产,一方面是价格降低。市场不会原谅任何人。桔农要在这种双重打击中得以幸存,只有靠运气了。
    我们希望你已经注意到了,记者在写报道时用了一种误导的方式,把市场说得像一个“不会原谅人的”人。这一点我们倒是可以原谅他。他的文章的其余部分才是真正有问题的,因为他使用了供给和需求这样常用的经济学概念来组织他的文章,文章又显得很自信,很有说服力。
    供给下降的确会导致价格上升。可是,橘子价格的上升并不像记者所写的会导致需求下降。当其他条件不变时,价格上升会使需求量减少。这会缓解橘子市场上出现的暂时性短缺。但是,记者把需求量的下降和总需求的下降搞错了,这样一来,记者的预测就像纸房子遇到冰雹一样,根本站不住脚。(特别较真的学生,就像我们在第三章中提到的那个,可能会争论说其他条件已经变了。如果人们预期未来橘子会涨价,总需求实际上会上升,因为各家都想趁没涨价的时候多买点。)
    需求(供给)的变化和需求量(供给量)的变化之间,经常会出现混乱,要时刻保持警惕。报纸和财经杂志读得越多,你就会发现得越多,信不信?(我们在上一章后面的习题中也放了两个。如果你还没有注意到,现在可能应该再回过头去看一看。)
    
    这幅图说明短缺日益严重,而且会一直持续下去
    论证经济问题时,画图经常是最有效的方式。我们在这本书里就用了一些图。光是在这一章,我们在讲租金管制和税收归宿的时候就用了图。图形可以帮我们理解和预测某种政策的结果。报纸很少用图形,但是政策机构和智囊团却常常用。图6…4就是一例,我们来看一看。
    图6…4 错误的石油供给曲线和需求曲线
    这张图表示的是1950年到2050年石油的供给曲线和需求曲线。两条曲线相交于2010年。从图中可以看出,美国在前50多年中石油是过剩的,但是在2010年以后,石油短缺会日益严重,而且会一直持续下去。画这张图的智囊团于是就提出很多建议,说什么美国必须制订石油储备政策,避免发生石油危机。
    但是,注意,这张图没有提供石油价格的信息。尽管分析家给两条曲线标明了“需求”和“供给”的名称,但这两条曲线根本不是供给曲线和需求曲线。我们被耍了!供给曲线描述的是价格和供给量的关系,需求曲线描述的是价格和需求量的关系。而图中的这两条曲线并没有显示出这些关系。
    图中所谓的“过剩”和“短缺”同样是误导人的。过剩的定义是在某一价格下供给量大于需求量,而不是在某一时刻“供给”大于“需求”。市场上的价格在过剩的时候肯定会下降。短缺的定义是在某一价格下需求量大于供给量,而不是在某一时刻“需求”大于“供给”。市场上的价格在短缺的时候肯定会上升。
    这张图没能说明市场过程的供求原理。它没有承认价格在市场过程中的调节作用。如果在一段时间当中石油需求的增长超过了供给的增长,市场价格就会上升,以反映其边际价值和边际成本。不会出现日益严重的短缺,也不会持续短缺。相反,价格上涨会让使用者节约石油。
    


天FT天T4网   每天进步一点点   txtpub



◎简短回顾

    我们延续了上一章的主题,游戏规则通过塑造动机影响供求条件。
    动机是会变的,比如,对自由市场过程实行价格管制。如果价格管制有效,那么在无意中就会导致市场失调。
    价格上限是法律规定的最高价格。无论对汽油还是别的东西(比如公寓的租金)设置价格上限,都会导致短缺。价格竞争会被非价格竞争或非货币竞争取代。法律规定的低价并不能消除商品的稀缺性,甚至连降低稀缺性都做不到。
    价格下限是法律规定的最低价格,例如对农产品的价格支持和没有技术的劳动力的最低工资。如果价格下限有效,那么就会在无意中造成过剩。以农产品为例,过剩的部分通常被政府收购,这代表了财富从消费者(他们要承受较高价格)和纳税人(他们要承担较高的税负,为政府支持农产品的计划出钱)手中向农民转移。在最低工资的例子中,过剩表现为有人找不到工作,他们不像过剩的农产品一样还有政府兜着。那些在最低工资水平下还能维持工作或者找到工作的人的生活会好过一点(和他们在自由市场中能挣到的生活相比),那些找不到工作的人实在是太不走运了。
    禁酒和禁毒使市场转入地下。在犯罪方面有比较优势的人会成为这个竞争过程中的接班人。
    东西、地点、组织都不会缴税,只有人缴税。对某种活动征税倾向于减少人们从事该活动的机会。
    没有一条经济学法则说价格是由生产成本决定的。如果你认为我们可以在价格决定成本和供求关系决定成本之间选择,那你就错了,因为供给过程和需求过程决定了所有的成本。
    相对的成本会根据供求情况的变化而变化,这样,供求过程定出的价格就可以反映商品的相对稀缺性,人们就能知道怎样使用才最节约。
    在商业社会中,价格可以反映商品相对稀缺性的变化,可以协调人们的活动。
    当资源不归私人拥有,或者决定其用途的游戏规则不明确时,商业社会中的合作就会更困难。
    很多人使用经济学术语和概念的方式是误导人的。揭穿他们的说法是经济学家的能耐。
    


天42天2H网   每天进步一点点   txtpub



◎20。1 谁富,谁穷?

    今天,世界上的大多数人仍然继续生活在贫穷之中,他们的情况比所谓“发达”国家的居民在经济衰退到达顶峰时所经历的还要糟糕。确实,当今世界经济最引人注目的现象就是一些经济系统比其他经济系统表现出色得多。我们还没有普遍认可的标准可以用来清楚明确地比较不同经济系统的绩效,确定是否加拿大比美国表现更出色,挪威比瑞典表现更出色,或者瑞士比上述国家中的任何一个表现更出色,但是,我们不需要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2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