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地球的红飘带 -魏巍-第1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逦晌拧T谡庵智榭鱿驴稍趺窗炷兀烤烤故侨酉滤吣兀故怯沧磐菲さ取〈蠹乙黄鸬狈材兀空馐钡暮钫媸前僮δ有模炎骶龆āP铱鞫弦斐3磷牛テ鸲『蟊叩H窝诨さ奈寰啪懦ざ裉么蛄艘桓龅缁埃肭笏窃俣ド弦徽螅荒嵌裉镁故帧⊥ㄇ榇锢恚蟠蠓椒降厮担骸岸希热徽庋蔷腿盟厣桑 焙⒆又沼谠谝桓鲂 ∈敝笊吕戳耍钦绞棵羌杩嗫够鞯那股诨ち苏飧鲂√焓沟睦戳佟U饬郊赂撕钫浴〖羁痰挠∠蟆6衷谡稍诘<苌系暮刈诱洌置鞔υ谒媸倍蓟岱置涞淖刺裉斓摹≡饧视只崾窃跹兀
  侯政紧紧随着贺子珍的担架,后面是董老、外科医生李治和一个名叫李秀竹的女看护 员。这都是细心的董老一再告诫过的:要事先做好准备。尽管如此,但这项工作毕竟和任何 工作不同,难就难在你不知道我们的小天使什么时候拜访人间。前两三天贺子珍就腹痛了一 阵,弄得人们紧张万分,结果是万事俱备,小天使却音信杳然。今天早晨贺子珍又腹痛了一 次,后来也没有事。何况贺子珍和一般女同志的性格不同,她外在温和,而内在倔强,不是 万难忍受是决不出声的,这样也就更难判断、更难掌握了。
  部队长长的行列行进在幽僻的大山间。贺子珍躺在担架上,盖着一床灰色军毯,神态如 常。也许人们以为,睡在担架上是很舒服的事,实际上在“地无三里平”的贵州山路上,一 时上,一时下,担架员被坎坷的山石绊倒,更是常事。侯政不时地关照着担架员注意脚下, 心里想道:“只要今天能平安度过,不生在路上,到了宿营地不管如何困难也好说了。”他 看了看贺子珍微微合着眼睛,象是睡着了似的,就对董老说:“看起来,今天可能没有事了。”
  “不,还是不要大意。”
  董老总是那么稳重老练。他留着两撇黑胡子,身着红军服装,腰扎皮带,身披大衣,健 步如飞。不知你是否看到过他青年时代的照片,他穿着长袍马褂,戴一顶平顶帽盔,真使你 哑然失笑;革命真是改变一切,和今天的董必武怎么也想不到会是同一个人。
  董老的话果然不错,在后面传来的炮声里,已经听到了夹杂着的机关枪声。这显然是后 面追击的敌人迫近的征候。“糟了!”侯政在心里暗暗嘀咕道,“是不是又要和上次一样?”
  想到这里,他望了董老一眼。董老心里也很着急,却面不改色,沉着地说:“让前面走快一点!”
  部队行进的速度立刻加快了。经过一阵颠簸,侯政听见贺子珍在担架上哼了两声,赶忙 跑过去一看,见她脸色惨白,额头上渗出明晃晃的汗珠。侯政立刻紧张起来,四外一望,真 是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眼前只是云笼雾遮的一条曲曲折折的山间小路。心里想:真是怕什 么有什么,最坏的情况恐怕就要出现。
  “董老,怎么办哪?”他望着董老火急火燎地问。
  “还是再往前赶赶,尽量找个房子。”董老说。
  担架员在山路上一路小跑式地行进。侯政两个眼不够使似地一面走一面四外张望。大约 走了二三里路,还是通讯员眼尖,说:“侯连长,你看那山旮旯里不是有房子吗?”侯政一 看,在半山坡上石头旮旯里,果然有两三间又黑又矮的茅屋,同那苍灰色的石头颜色差不 多,没有好眼力简直难以发现。侯政心中大喜,心想,就是有个小小的茅庵也好。
  “你们等一下,我先上去看看。”
  侯政说着,领着一个通讯员,就象打冲锋似的嗖噜噜地爬了上去。几间茅屋的门都虚掩 着,侯政拉开一个门,见屋中空无一人,屋正中有一个火塘,火着的很旺,旁边放着一把大 铜壶,里面的水还冒着热气。看样子,老百姓刚照躲出去了。侯政见有这样理想的地方,心 里高兴极了,急忙向山下招手,让担架快快上来。
  担架员喘吁吁地抬着担架爬上来了。后面紧紧跟着李秀竹和外科医生李治。李治是医学 专科的毕业生,高高的个子,戴着一副近视眼镜,脸上总带着一种完成任务颇有把握的那种 笑容。随后,董老也有些吃力地走了上来。侯政说:“董老,你这么大年纪,也就不用上来了嘛!”“人命关天哪!”董老笑着说,“我怎 么能够不上来呢!”
  这时,后面不断传来炮声和机关枪的哒哒声。侯政对李治说:“老李,要快!”
  “快不快,我掌握得了吗?”李治睒睒眼,和李秀竹一同走进去,还半开着玩笑。
  担架抬进屋里,担架员退了出来。李秀竹把门关起来了。
  董老和侯政一伙人都在门外守候。
  可以听出,屋子里器械叮当乱响,还夹杂着贺子珍断断续续地有克制的呻吟声。不到半 个小时,婴儿已经呱呱坠地,发出到人间的第一声呼喊。这稚嫩的而又最有生命力的哭声, 是这样富有感染力,董老立刻笑起来,深有感慨地敲打着膝盖,“好,好妹妹妹”一连说了 三个好字。其他人也都笑声朗朗。
  随后听见屋子里更加紧张忙乱,传出一阵阵洗脸盆的叮咚声,铜壶的倒水声,李秀竹与 李治的碎语声。侯政正要问是女孩还是男孩的时候,只听李治用一种颇为兴奋的调子说:“恭喜你呀,贺子珍同志,来了一个千金!”
  可是,人们的笑声却为一阵骤然激烈起来的枪声所打断。不仅机枪声,就是步枪声也听 得清清楚楚。有战争经验的人立刻意识到,敌人已经更加临近。
  侯政望着董老,满面愁容地说:“孩子怎么办哪,董老?”
  董老捋捋胡子,果断地说:“只好把他留下,这是规定。”
  “可是老百姓不在家呀!”
  “留下点钱。”
  “留多少?”
  “太少也不行,你留下三十块光洋。”
  侯政从沉甸档的挎包里取出钱来,数了三十块袁大头,用纸包起来。董老接在手里掂了 掂,又沉吟了一番,说:“侯政,你看少不少,这地方老百姓困难哪!你那里还背的有大烟土吗?”
  “有,有。”
  侯政叫通讯员从挎包里拿出两块大烟土来,掂了掂约有一斤多重,这在贵州也值不少的 钱。为了怕群众吃亏,自红军西征以来,早已不用苏维埃的纸币,而改用白洋或没收的烟土 顶钱,这已经不是第一次了。
  侯政见诸事完毕,就敲了敲门,说:“老李,你快一点嘛!”
  “你嫌慢你来!”李治在里面不满地说。
  “哎呀,我是叫你尽量的快嘛!”
  不一时,房门打开,担架员进去把担架抬了出来。贺子珍头上蒙着一条大毛巾,脸色惨 白得厉害。担架下面还扑嗒扑嗒地滴着血水。在行将抬出门口的时候,贺子珍微微地睁开眼 睛,用低微的声音叫:“李医生!李医生!你把她抱过来我看看。”
  李治连忙把一个用白纱布包起来的婴儿抱了过来,贺子珍颤巍巍地接在手中,睁起明星 般的眸子无限哀怜地看了一眼,然后还给李治,哽咽着说:“李医生,你把他放得离火塘近 点儿。”一句话还没说完,已经泣不成声,眼泪刷刷地流了下来。
  “子珍同志,”董老连忙上前安慰道,“现在这样处理,也是不得已呀!”
  “我明白,董老,我太感谢您了!”贺子珍一边擦泪,一面声音微弱地说,“孩子跟着 人民长大也很好。如果他长大,是革命的就会去找我们;如果变成敌人、坏人,也就算了。
  … “
  枪声愈来愈近。董老对担架员挥挥手说:“快走!我们随后就赶上去。”
  担架下山去了。董老和侯政进了房子,孩子哭了一阵已经在草堆上睡熟。侯政把三十块 光洋放在孩子旁边,那两块大烟土放在老百姓的两个大粗碗里,又用两个碗扣起来。董老一 向重视群众纪律,见地上狼藉不堪,又抄起笤帚扫了一扫。
  “行了吧。”侯政望望董老。
  “不,还是要留下几个字。”
  董老一面说,一面从挎包里取出纸笔墨盒,坐在矮凳上,就着老乡的床铺,端端正正写 了一个纸条:本户主人鉴:我们是为干人服务的工农红军,今在苗家借地生子,实在出于万不得已。望千万不要听 信土豪劣绅的欺骗。因军情紧急,此子无法携带,深望老乡将他抚养成人,不胜感激。今留 下大洋三十元,烟土两块,仅表微意而已。
  红军休养连 董必武留董老还没有插上笔,枪声已经很紧,警卫员在外面叫:“董老,董老,快走,不走不行了!”
  “急什么!”董老训斥道,一面把纸笔收到挎包里,把纸条放在孩子身边,用东西压 好,然后又轻轻地拍了拍白纱布包着的孩子,同侯政一起出了房门,匆匆下山追赶担架去了。
  贺子珍昏昏沉沉地躺在担架上。她偶尔睁睁眼睛,周围都是无尽的山,山浇浇浇好象永 远也走不出去似的。而在这山间盘绕着的,就是她的同志,她的队伍,那一条无尽的长龙。 再就是那无尽的云,无尽的雾和迷蒙的烟雨了。尽管离开那座茅屋已经很远,她的耳边仍然 是停留不去的婴儿的啼声。啼声是那样的稚嫩、柔弱,令人哀怜。她想摆脱这使她不安的啼 声,想想别的,却毫无效果。后来,那啼声却忽而变得象三岁的毛毛在喊她:“妈妈,妈 妈,你在哪里?”是的,由于今天这个婴儿的触动,她比任何时候都更想念她的毛毛…
  恍恍惚惚间,她果真回到瑞金沙洲坝来了。她又看到了门前那棵很大很大的樟树,和那 座简陋的木楼。在那棵樟树下,就是她的小毛毛和邻家的一个小孩儿每天玩耍的地方。但 是,现在这里空靠旷旷,没有小毛毛,也不见那个邻家的小孩儿。她走进院子,楼上楼下都 找遍了,也空无一人。“也许我的毛毛到山上采杨梅去了,”她想,出了门就往山上去找。 她爬了一座山又一座山,身体疲倦极了,仍然没有看到毛毛在哪里。忽然她看到另一座山上 有一棵大树,那棵大树底下,坐着一个抱孩子的妇女。她用尽气力爬到那棵树下,走近一 看,正是她的妹妹贺怡。她问:“妹妹,你怎么跑到这里来了?”贺怡说:“山下都是白 军,我们就跑到山上来了。”她又问:“我的毛毛呢,他到哪里去了?”贺怡朝草堆里一 指,说:“那不是么,他在那里睡着呢。”她往草堆里一看,小毛毛果然穿着单薄的衣服睡 在乱草里,小手冻得又红又肿,什么也没有盖。她刚想脱下衣服给他盖上,小毛毛就醒了。 小毛毛叫了一声妈妈,一下就扑到她的怀里,还说:“妈妈,我可想你了,你和爸爸到哪里 去了,我怎么见不着你们了呢?”又说:“妈妈,你走了很远的路,你饿了吧,我给你采杨 梅去。”说着,就从她的怀里蹦出去,跑到山坡上去了。不一时,他就采了好多鲜红鲜红的 杨梅,用小帽子盛着,高高地举起来说:“妈妈,吃吧,我知道你爱吃杨梅!”她拣了一个 放在嘴里,觉得从来也没吃过这样好吃的杨梅。正在这时,忽然听见贺怡喊:“姐姐,快 跑,敌人来了!”她往山下一望,果然,每个村庄都起了火,冒着一缕一缕的黑烟。说话 间,白军已经扑上来了。她拉起毛毛就跑。爬了一个山又一个山,到处都是敌人,累得她实 在走不动了。白军已经追了上来。一个白军军官狞笑着说:“你们跑不了啦!”她大声说: “你们要剐要杀都行,只是不要伤害我的孩子。”那军官冷笑了一声,说:“这里是匪区, 石头要过刀,茅草要过火,人要换种!小孩也不能留。”说着,就举起枪来,对准毛毛乓地 一声开了一枪,小毛毛就倒在了她的怀里…
  贺子珍惊叫了一声,醒了过来。睁开眼看了看,周围仍然是烟云蒙蒙的群山,自己仍然 躺在担架上。听了听,后面枪声正紧,雨还在下。自己枕边冰冷潮湿,也不知是雨水,还是 泪水。
  听见她的叫声,董老和侯政一齐跑了过来,急火火地问:“子珍,你怎么样了?”
  “没有什么。”贺子珍含汉糊糊地说。
  细雨仍然没有停止的样子,担架随着长长的行列继续行进。担架上不断地有东西滴落下 来,分不清是血水还是雨水。
  后面,依然是纷乱的枪声。…
       黄金书屋 youth整理校对

  转载请保留,谢谢!
  地球的红飘带  (二十一)
  在莽苍苍的烟雨中,驰过来几匹战马。马上为首的那人,披着一件灰色的旧棉大衣,八 角红星军帽下,头发长长的,很容易看出那就是毛泽东。
  他同警卫员小沈,还有几个骑兵通讯员紧一阵慢一阵地向前赶进。正在行进的红军队 伍,见他们过来了,就往路边略闪一闪。行进间,忽见前面一支队伍比较松散,行列中还有 好几副担架,小沈就提醒说:“毛主席,前面是不是干部休养连哪?”
  毛泽东一看,果然是休养连,就立时收缰下马。小沈同几个骑兵通讯员也跳下马来。前 面已经交代,这休养连中有共产党著名的“三老”,其中还有毛泽东的老师,所以毛泽东、 周恩来、朱德等领导人,凡在行军途中遇上这个连队,出于尊敬,从来不扬长而过,而是立 即滚鞍下马,到三老面前,恭恭敬敬地问候一番才上马而去。这几乎成了惯例。今天毛泽东 遇见他们,当然也是这样。何况他已经好久没有看到他们。
  毛泽东把缰绳交给小沈,向前走了不远,就看见徐老的背影。徐老拄着一支红缨枪,正 走得十分有劲。他戴了顶红星军帽,却穿着一件非常不合体的古铜色的皮袍。由于皮袍过于 长大,不得不在腰里拴了一根绳子把两个角掖起来,再加上皮袍没有领子,使人越发觉得好 笑。有人谑称徐老穿了一件“龙袍”,大概就指的是这件袍子了。
  “徐老,您身体好哇!”毛泽东赶到徐老身边一边走一边亲切地说。
  徐老转过脸来。毛泽东这才看出,他的帽子只有红星没有帽檐儿;听人说他的帽子丢 了,这顶帽子是他自己缝制的。他那旧式的蚂蚱腿儿眼镜,也少了一条腿儿,用细绳子系在 耳际。但老人的眼睛却很有神。他一看见是毛泽东,就高兴得笑了,更有力地亮开大步,还 带着自豪的口气说:“你瞧,我一次队也没有掉!润之,我看你倒瘦得厉害,还是夜间办公?”
  毛泽东笑着点了点头。他忽然想起了什么,笑着说:“徐老,我听说别人对你有意见哪!”
  “什么意见?”徐老一愣,偏过头来看了一眼。
  “你怎么老是不骑马呀?”
  “噢,是这个。”徐老笑着说,“我早说过,一骑马我就腰疼。”
  毛泽东过去曾听人说,徐老所以不骑马,是因为他那匹马太老了,很怜惜它,舍不得 骑;后来就给他换了一匹,他仍然不骑,显然就不是这原因了。
  “腰疼?”毛泽东笑了一笑,“恐怕不是这原故吧?”
  “润之,你要追问,那我就对你实说了吧。”徐老颇为严肃地说,“这个问题,我是经 过考虑的。马者,代步也。以代步为步,不以步为步,是舍其本而逐其末,久而久之,则体 弱难举步矣,一旦无马,将如之何?”
  毛泽东哈哈大笑,说:“道理是对,但您年纪大了,还是要适度为好。”
  徐老这时回过头,亲切地望了望他那匹小马。一个小鬼牵着它,上面除了徐老的行李, 还驮了许多书,另外还有两个别人的背包。徐老用手亲爱地抚摩着他的小马,哆哆嗦嗦地, 象抚摩他的儿子似地,说:“你瞧,它驮的东西已经很不少了!”
  毛泽东望了望那个牵马的小鬼,显然就是人说的“小马伕”,上次贺子珍说,小马伕骑 在马上,徐老拉着马走,想必就是这个小鬼了。
  关于骑马的事,毛泽东只好说到这里。他看见徐老背上还背着两个口袋。一个小一点的 还好看,那个大的全是用五颜六色的碎布拼缀而成。的里多落的,象装着不少的东西。
  “您那里面装了些什么呀?”毛泽东问。
  “这都是丢不得的。”徐老说,“这个小口袋里,是我的文房四宝,遇见好墙壁我就拿 出来写几条标语,很方便的。这个大口袋,里面钉子、绳子、锥子、锤子都有,别人最看不 惯的就是我这个口袋,老是劝我把它扔掉。他们还取笑说,这是我的‘百宝囊’。有一次, 走到荒郊野外,一副担架断了,谁也没有办法,就是靠我这些东西才整好了。没有我这‘百 宝囊’行吗?”
  毛泽东微笑地点点头,知道老人有个倔脾气,也就不再与他争辩。
  两个人边走边谈。徐老忽然转过脸问:“听说,我们又要打遵义?”
  “是的。”毛泽东说,“娄山关今天一早就打响了,打下娄山关,就打遵义。”
  “那太好了。”徐老手舞足蹈地说,“遵义真可说是个文化城,藏书很多,《三通》都 全,我本来想建个大图书馆,后来部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3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