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中外科学家发明家丛书:希尔伯特-第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大的影响。在几个月内成了最畅销的数学书,被译成了英语、法语等多种语 

言。那些三年多来听他谈论代数数域的学生,无不惊异地称赞着这部著作的 


… Page 11…

成功。但甚至就在他们惊讶的时候,希尔伯特又开始在另一个完全不同的数 

学领域里发展研究成果了。 

     1899年夏,他转向了一个著名的老问题——“狄里克莱原理”。这一作 

为几何函数论的基础的狄里克莱原理,已经提出近半个世纪了,但这时的数 

学家们却已把这个原理看作濒临绝境。希尔伯特遵循了导师克莱因“用新方 

法来解决老问题,自然,就会引出新问题”的教导,坚信严格性有助于方法 

的简化。 

     没过多久,希尔伯特就向德国数学会提出了挽救狄里克莱原理的初步尝 

试,他把这个尝试叫做狄里克莱原理的“复活”。整个论文包括引言在内还 

不到六页,却被赞誉为“妙手回春”之作。(6年以后,在哥廷根科学协会 

成立150周年之际,希尔伯特又回到了这个问题上,并给出了狄里克莱原理 

的第二个证明)。 

     挽救狄里克莱原理获得成功以后,希尔伯特决定于1899至1900年的冬 

季学期讲授变分法——在他的教授生涯中,他还是第一次开这门课。 

     希尔伯特在这一时期的数学兴趣,比他在哥尼斯堡当讲师以来的任何时 

候都要广泛。他继续研究几何学,并发表了几篇有关的论文。他还发表了一 

篇题为 《数的概念》的文章,正是在如此丰富多采的研究活动中,希尔伯特 

收到了要他在1900年夏天于巴黎举行的第2次国际数学家代表大会上作主要 

发言的邀请。 



                                七、新世纪 



     1900年,新世纪诱人地展现在他的面前,犹如一张白纸,一支新笔,等 

待他去写最精采的文章,画最美的图画。希尔伯特此时站在数学发展的最前 

沿,他在准备发表一篇能与这个重要时机相宜的、替纯粹数学辩护且预计新 

世纪数学发展方向的演说,他犹豫着该选怎样的题材。闵可夫斯基认为:“最 

有意义的题材,莫过于展望数学的未来,提出数学家们应当在新世纪里努力 

解决的问题。这样,你的讲演在往后的数十年中将成为人们议论的中心话 

题”。 

     希尔伯特一直在冥思苦想,可是直到6月份还未写出讲稿。已经发出的 

会议日程表中就没有了他的讲演。到了7月中旬,他才将以《数学问题》为 

题的讲稿清样寄给了闵可夫斯基。闵河夫斯基和赫维茨花了整整几个星期的 

时间,极其审慎地研究了希尔伯特的讲稿,他们从讲稿的内容以及讲的方式 

上都提出了建议,认为讲稿太长了,并且要他把“每个确定的数学问题都应 

该能得到明确的答案,或者是肯定的回答,或者是证明该问题的不可能性” 

的这段话,作为整个讲演稿的有力结尾。 

     8月8日,星期三,上午,一位38岁的数学家登上了讲坛。此人中等身 

体,矫健敏捷,宽广的前额引人注目,已经光秃的头顶、疏落地余留着淡红 

色的发丝。高高的鼻梁上架着一副眼镜。不大的连鬓胡。略显散乱的唇髭下, 

一张丰满的大嘴,同细巧的下巴形成鲜明的对照。明亮的蓝眼睛,透过闪亮 

的镜片射出纯真而又坚定的目光。这位讲演者,虽然外表朴素无华,他那刚 

强的品格和卓越的才智所酿成的气氛,却驱走了巴黎的炎热,吸引着每一位 

与会者的心。 

     他准备了一个法文的讲稿摘要,将它分发给听众。在当时,会议并没有 


… Page 12…

规定要这样做。大家以感谢的心情等待着讲演的开始。为了照顾不很懂德语 

的听众,希尔伯特缓慢地。谨慎地开始了他的讲演。 

     在讲演中,希尔伯特强调了决定着一门科学发展方向的问题的重要性, 

考察了重大而富有成果的问题的特点,阐述了对于问题的“解答”的要求。 

然后他就提出讨论了23个个别的问题。他相信,这些问题的解决,必将大大 

推动20世纪数学的发展。 

     头6个问题与数学基础有关,希尔伯特认为,刚刚过去的这个世纪里最 

伟大的成就,乃是非欧几何的发现以及算术连续统概念的明确化。关于数学 

基础的6个问题,正是在这一观点的启发下提出的。这些问题反映出最近在 

几何基础方面的工作对他的强烈影响和他对公理方法的效用的巨大热情。其 

他问题有些是众所周知的老问题,有些则是新问题,不过它们全是选自希尔 

伯特本人过去、现在或将来所关心的领域。最后一个问题与其说是一个问题, 

不如说是对将来的一个建议。希尔伯特认为变分法这个数学领域在过去受到 

了不适当的忽视,他希望在下个世纪里数学家们能对这个领域给予更多的注 

意。他认为所提出的问题只不过是一些例子,数学科学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有 

机整体,它的生命力在于各部分之间的联系。 

     在巴黎国际数学家代表大会的其余日子里,大卫·希尔伯特关于20世纪 

的数学问题吸引了整个数学界的想象力。希尔伯特的实际经验看来保证了这 

些问题都符合于他在讲演中所提出的标准;他的判断力则使人相信这些问题 

在今后的年月里一定能得到解决。由于希尔伯特的迅速提高的声望,一个数 

学工作者只要解决了巴黎问题中的任何一个,就可以使自己一举成名。后来, 

那些对于解决希尔伯特为23个问题作出贡献的数学家们就被称作“荣誉等 

级”数学家。 

     这时,希尔伯特已开始享有一个数学家所能享有的最高声誉。从关于不 

变量理论登峰造极的研究——《数论报告》和深刻、丰富的类域论计划—— 

广泛传播影响深远的几何基础小册子——狄里克莱原理的起死回生——变分 

学的重要定理——巴黎问题,外国科学院纷纷选他为院士。德国政府授予他 

 “枢密顾问”的头衔。但是希尔伯特并没有用虚伪的谦虚来自扰,而以朴素 

稳重的喜悦接受了这种成功。 

     这时,希尔伯特的双亲还健在。长期以来希尔伯特法官对儿子的事业成 

功一直抱有怀疑。数学有它自己特点,作为门外汉,他不可能真正地鉴赏他 

儿子的这些成就;但是,希尔伯特获得了许多荣誉,终于驱散了他父亲心中 

的疑虑。 

     巴黎会议之后,希尔伯特继续研究几何学,但他的大部分时间是用于探 

讨分析问题。但是,在1900至1901年的一个冬日,一个名叫伊凡·弗雷德 

霍姆的德国年轻人发表的一篇关于积分方程的论文使他认识到:弗雷德霍姆 

的工作比他自己在变分学方面的工作更接近于他所追求的目标,那就是从方 

法论的角度达到处理分析学问题的统一途径。因此,他现在毫无反悔地放弃 

了自己原来的计划而以巨大的热情投入积分方程的研究。 



                               八、众望所归 



     20世纪初,全世界数学专业的学生都受到同样的忠告:“打起背包,到 

哥廷根去!” 


… Page 13…

     论数学,在哥廷根克莱因的讲课被人们奉为典范。他备课充分,板书清 

晰,他还尤其擅长于纵观全局:能在不同的问题中洞察到统一的思想,并有 

一种集中必要的材料来阐明其统一见解的艺术。他的观点是:学生应该自己 

来完成数学定理的证明,他只讲解证明方法的轮廓。学生们在课外至少得花 

费四倍的时间来掌握听课的内容。 

     相反,希尔伯特的讲课与之迥然不同。他也不能容忍数学课只是填鸭式 

地给学生灌输各种事实,而不去教会他们怎样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他时常 

告诉学生:“问题的完善提法意味着问题已经解决了一半”。他常常以极其 

充分的时间来透彻解释一个问题,使得接下去的证明就显得那么自然,以致 

常使别人惊异地抱怨自己为什么没想到它。 

     他在备课时,只注重那些准备在课上提出的基本原理,而不详细准备细 

目。他认为:“学生们能很容易地填补上这些内容,写出一份很好的笔记。 

可是由于他的某些讲演的思路太新颖,学生们有时很难跟得上,即使是他的 

助手阿尔伯特·安德雷的讲义笔记也帮不了学生们多少忙。因为他备课方式 

的简略,虽然有时在课上由于细节的推错或推不出而下不了台,然而人们认 

为,哥廷根的数学课没人赶得上他。 

     他在课上时常会顺着自己的思路讲下去,也会从其他领域引出概念并指 

出非常好的结果和最新的工作。学生们都被他深深地吸引着:一般来说,在 

几年中也不可能见到这么多的数学概念和领域的。听他的课,学生们会觉得 

数学是“活”的。希尔伯特的讲课简炼、自然、逻辑严紧、思路清晰、观点 

鲜明,与克莱因的那种精心准备,百科全书式的“尽善尽美”讲演相比,多 

数学生更喜欢希尔伯特的课。 

     希尔伯特还很讲究教育学。他并不怎么看重学生的天资,而相信绝大多 

数的事情经过几次才能被接受。当年轻的赫尔曼·魏依尔开始教书生涯时, 

希尔伯特给他的难忘的忠告是:“五次,赫尔曼,要五次!”“要保持做乘 

法表那种最低水平的计算”“要从简单的例子开始。”这又是希尔伯特的一 

些最得意的准则。他自己在提出重要概念时,就总是以生动的方式寻找对照 

物,使学生加深理解,而又不易忘却。 

     哥廷根就是因为有了希尔伯特,而成了“德国数学的麦加”。 

     魏依尔就是慕名来到哥廷根。一开始的时候,希尔伯特所讲的大部分内 

容只是从他的脑子里一闪而过,但却在他面前“打开了新世界的门户”。希 

尔伯特的“乐观,热情,他对于科学的价值的无可动摇的信仰,以及对于简 

明的问题追求简明答案的推理能力的坚定信心”,这一切都对魏依尔有着不 

可抗拒的魅力。 

     魏依尔是一个除了数学还对语言有爱好的青年人,他在阅读希尔伯特的 

 《报告》时发现希尔伯特清澈明晰的行文风格,反映着他那特有的希尔伯特 

式的思维方式。他后来总是把研读《报告》的那几个月说成是他一生中最幸 

福的日子。 

     1902年秋,闵可夫斯基来到哥廷根之后,希尔伯特不再感到弧单了。希 

尔伯特除了自己的课,还和闵可夫斯基一起主持着一个讨论班。由于闵可夫 

斯基已经具有了相当可观的物理学专门知识,所以这个讨论班学习了一年物 

理。1905年,他们决定在讨论班上研究运动物体的电动力学。闵可夫斯基是 

开展这项研究计划的倡导者,希尔伯特是积极的参加和真正的合作者,希尔 

伯特时常在把一些问题搞得更清晰,而且他永远在追求着清晰性。 


… Page 14…

     讨论班的学生们都觉得这个讨论班的活动扣人心弦而且富于刺激力。他 

们在那里听到了有关电动力学的种种古怪有趣的论述,就在这一年,希尔伯 

特他们无独有偶地获得了跟爱因斯坦的狭义相对论类似的结果。但是,当时 

的哥廷根事先并不知道爱因斯坦的工作。 

     这期间,希尔伯特还在继续他的积分方程研究,为了让研究和数学保持 

紧密联系,他时常在讨论班上和课堂上报告他的那些还没有最后成型的结 

果。这些研究工作也就往往以他跟学生合作的方式继续下去了。希尔伯特后 

来指出,他的这些学生不断地获得更加精确的系统的理论表述,有时候还真 

扩展了该领域的研究范围。 

     1905年,匈牙利科学院突然宣布要颁发一种奖金,使整个数学界大为震 

惊;有一笔一万克朗的奖金将授予这样一位数学家——他在过去25年中所取 

得成就为数学的进步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为了纪念匈牙利人约翰·鲍耶,非 

欧几何的创始人之一,以及他的父亲沃尔夫冈·鲍耶——高斯的同学和终身 

密友,奖金被命名为鲍耶奖。 

     那时,数学界里没有人不清楚,这将在希尔伯特和享利·庞加莱之中选 

一个。结果,评定委员会一致决定把鲍耶奖授予庞加莱,因为庞加莱自1879 

年起就开始从事数学研究了,而希尔伯特当时还只是一个预科学校的学生。 

但是评委会还是表示了对大卫·希尔伯特的最崇高的敬意。委员们一致决议, 

在那份提交给科学院的、说明他们所作选择的报告中,用和评述庞加莱工作 

一样的份量充分阐明了希尔伯特的贡献。 

     所以,身为评委会成员之一的克莱因从布达佩斯给希尔伯特写的信中 

说:“没有黄金,但有荣誉。”当克莱因返回哥廷根之后,他向布鲁门萨尔 

解释说:“这次奖金之所以落人庞加莱之手,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是这个法国 

人已经走遍了”数学科学的整个活动范围。同时,他预言:“希尔伯特也一 

定会像庞加莱那样,遍历数学科学的广阔的领域的!” 

     克莱因的这个预言说的恰是时候,眼下,希尔伯特正在创造那项即将成 

为他在分析研究方面的登峰造极的成果——无穷多个变量的理论,即后来人 

们一般所称的“希尔伯特空间”’理论。 

     时隔五个春秋,1910年秋,匈牙利科学院宣布了第二届鲍耶奖的得主— 

—希尔伯特,作为评奖委会员的秘书,庞加莱准备了一份概要介绍希尔伯特 

工作的报告,这个报告将向匈牙利科学院提出,然后公开发表。 

     庞加莱在报告中强调了希尔伯特工作的几个特点:探索范围之广阔,研 

究问题之重要,方法之简洁、优美,叙述之清晰明了,以及对于绝对的严格 

性的追求。庞加莱称赞了希尔伯特的著作明快易读,同时还指出:“希尔伯 

特对数学科学进展的影响,不只是在于他个人的研究成就,而且还在于他所 

忠诚地从事的教学活动。他给予学生的帮助,使他们能够运用他所创造的方 

法对数学科学作出自己的贡献。”庞加莱详细介绍了希尔伯特的成就,并且 

试图阐明这些成就与其他数学家的成就的关系。 

     庞加莱为鲍耶奖写的报告发表在1911年的《数学学报》上。但当时大家 

谁也没有料到,庞加莱在报告中概括的内容竟将是希尔伯特对构造性数学的 

全部贡献了。因为就在第二年,50岁的希尔伯特关于积分方程的工作,把他 

带到了数学与物理的边缘领域。1912年春,希尔伯特发表了一篇有关气体分 

子运动论方面的基础性论文,它向人们宣告:这位数学家的注意力现在已经 

转向了物理学。 


… Page 15…

                               九、物理学家 



     1908年,希尔伯特已经跟闵可夫斯基交了四分之一世纪的朋友。希尔伯 

特现年46岁;闵可夫斯基也44岁了。这时,闵可夫斯基正处在富有创造力 

的顶峰。可是到了1909年1月12日,闵可夫斯基突然患了急性阑尾炎,撇 

下妻子和年幼的女儿离开了人世,终年45岁。 

     好友闵可夫斯基的去世,给希尔伯特在人事和科学两方面造成了难以弥 

补的空缺。往常非常豪爽乐观的希尔伯特消失了,他变成了一个神经过敏的、 

精神消沉的人。“亡故者那万无一失的目光已不会在校样上停留。”希尔伯 

特在精神上极度的重负下工作,但他能以哲学家的冷静来忍受情感上的痛 

苦。 

     在柏林的教育部里进行再多的明智协商,也不可能找到一位替代者,替 

代希尔伯特从闵可夫斯基那里获得的友谊和科学上的激励。生活虽然继续下 

去了,但向来“高产”的希尔伯特没能在这年春天给哥廷根科学会寄有关积 

分方程的文章。 

     他和喀娣花了许多时间来陪伴闵可夫斯基夫人及其幼女,同时,他还担 

任起了编篡闵可夫斯基著作的总编辑,并且着手准备一篇纪念讲话,为了这 

篇讲话,他把一直保存着的闵可夫斯基给他的 90封信全部重读了一遍, 5 

月1日,希尔伯特在哥廷根科学会举办的专门会议上发表了这篇纪念闵可夫 

斯基的演说。 

     随后,希尔伯特试图从哥廷根大学的高年级学生和讲师中寻找闵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