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而人生在经历风雨后,就会逐渐进入“遇事宠辱不惊,胜似闲庭信步”的境界。
具备豁达大度的胸怀,及不为世事所累的洒脱,反而更能做到“以我为主,主动出击”。
我们这里讲的“呆若木鸡”,如前所述,并非真呆,而是指心志的沉着与冷静,这种沉着与冷静,是一种自信与实力的体现。
正所谓“静如处子,动如脱兔”,首善就是这样一种“内力”修为。
这种修为达到一定境界,就能成为“琴道高人”,弹指一挥间,三丈开外击人于无形!
誕 “有为”“无为”
“顺应天时,事到功成,无为而有为”,被很多人作为人生信条。一次偶然的机会,笔者的一位朋友在乘车时,跟一位年轻“的哥”闲聊,大谈特谈“顺应天时”之道,颇为自得。
不料,“的哥”调侃道:“我现在还处在‘有为’阶段,不要跟我谈‘无为’。”
笔者在场听到这不经意间的一句话,猛然警醒:跟一位年轻“的哥”谈“无为”,是不是过于消极,或过早了些?
通过对中国古文化的研究,笔者发现,“无为”也是有条件的;在我们日常的生活工作中,不能忽略此一信条所蕴涵的首善法则。
人们在年轻的时候,往往是一无所有,需要白手起家,如果不知“有为”,在现实中就有可能是一叶浮萍,“随波逐流”,这可不是“无为”了。
而当一个人或一个组织处于优势地位时,只要“顺天应人”,就完全可以“事到功成”,而且这种“无为”还有助于发挥出系统的最佳效率,因而是极为重要的。
在这个阶段,就如同《基业常青》所说,已经造好了“种”,或者是营建好了“孵化器”,“自运行机制”已经完全建立。
所以说,人生的成长或者是组织的壮大,虽然在过程中会要“有为”,但最终的目标是要追求一种“无为”。
常听一些成功人士谈起,要在40岁以前“退休”,在50岁交“接力棒”,与其说这是一种“隐退江湖”,不如说成是追求一种“无为”的境界;是在事业有成之后,对首善法则的不自觉的认知。
下面,我们就对古代的“无为”做一番探究。
老子在《道德经》中谈到“无为”。这里的“无为”不是不为,而是不强作妄为,要顺应客观态势、尊重自然规律。
“道法自然”做到了,不强作,不妄为,就能够达到“无为而无所不为”的境界。
任何事物在变化过程中都是从无到有,再从有到无,有与无相继替代与变动。
王安石强调“有无之变,更出迭入,而未离乎道”。也就是说,归根结底,有无的对立统一关系是道自身的表现,所谓有与无都只是关于道之存在形式的描述而已。
老子以车轮为喻,30根辐条共同连接到中间的车毂,在毂中有可穿车轴的空洞,这样才能使车子发挥作用。毂中的空洞就是无,老子据此而言车之用在于无。
王安石认为,老子的说法是片面的。毂辐虽然以其“无”而为车之用,但是毂辐本身则是“有”,只要工匠把毂辐造出来,自然就形成了中间的空洞,也就有了“无”的作用。因此,“无”之用是不能脱离“有”而单独存在的。
如果只看到了“无”的作用,而不造毂辐,那么哪来车之用呢?王安石由车之有无进而谈到社会政治层面的有无。相对于礼乐刑政来说,自然无为就是“无”。但是,如果没有礼乐刑政这些社会规范,而只是一味强调自然无为,那是不可能治理好天下的。
第82节:人人成为“首善家”(6)
王安石还说:“有为无所谓,无为无不为。”从效果上来说,那种违背事物发展规律的“有为”,是不会有什么好结果的,而顺应事物发展规律、毫不费力的“无为而为”,则无事而不成。
对于“无为”的理解,儒家和道家也有所不同。
儒家并不反对无为而治。无为能治更佳;无为不能治则当有为而治。
道家为政并非主张一切无为,而是主张该为而为,不该为则不为。先有无为思想,然后可以有为。无为有为均以民为本,以人为道。
何为无为?“处权而不用,清静而不动,宽大以兼容,慈厚以怀众,以民为功,以众为势,由此无为而治。”当政者无为,国民方能有为;当政者有为,国民则被迫无为。国权政权膨胀,人权民权则受压;国权政权俭约,人权民权方易行。
可以看到,古代的这些“无为”智慧,“无”不是什么都没有的意思。而我们做首善,如果能做到“无为”,实际就可以“顺天应人”,达到一种极高的境界。
3 先是首善家,后是企业家
从首善的观点和角度来说,我们更倾向于将那些企业老板称之为“悟道家”,而不是“企业家”。对于“悟道家”的称谓,最为关键的就在于显露真心、要悟真道、探求本源、反思常识。
在现代企业管理中,首善需要处处体现,作为企业家、战略家、领导者和经理人,只有先成为一名首善家,完成对企业的悟道,才能站在企业的高度去思考和解决问题,其行为表现才能与企业的核心价值观相吻合。
例如,目前世界上正在推行“全面员工满意管理”的活动,大多数企业也逐步意识到只有员工的满意,才有客户的满意、组织的满意。所以说,“员工满意”就是“客户满意”、“组织满意”的首善,增加员工对企业的归属、认同、忠诚和投入,是企业的一笔宝贵财富。
另外,针对知识型员工的“人本管理”、“知识管理”的提出,也是一种符合时代特征的,潜在的首善法则在起作用。
在企业组织中,许多的首善工作若环环相扣,会产生出一种协同效应。
例如,实行流程再造是组织扁平化的首善,而组织扁平化是提高组织运行效率,提高组织效率的首善。
领导管理的首善法则是“管得适度,才能管得最好”。
根据科学测量,领导管理最适宜的幅度一般在7人以内,保持适宜的管理幅度(也就是“管得适度”),也就是领导管理效率(也即“管得最好”)的首善。
实施准时生产、零库存制度,处理好与协作厂之间的关系,这些都是降低成本、节流开源的首善。
再比如,优秀的企业内部培训师对培训的首善运用包括:培训前要做好需求分析;要预先定好培训课程的框架体系;培训开始时要启动学员的注意力;培训过程中要促进与学员之间的良性互动,等等。
在企业组织中,缺乏首善的事情很多,其表现是临阵磨枪,治标不治本。
这要求我们在企业的各项工作中,追本溯源,以首善思维、企业的首善就是要注重这个“首”字,就是要所有的事情虑在议先,议在定先,定在做先,做在说先,尤重防患于未然。
以企业员工做工作计划为例,我们看到有许多的员工做计划,就是一个单纯的方案,而未做好附属的配套体系和跟进措施。这样的计划是难以实施到位的。
企业员工无论是做计划还是做别的事情,最需要遵从的就是5W1H,这是最基本的做计划的首善法则。
5W1H是指:what(什么事);why(为什么);where(什么地点);who(对象是谁);when(什么时候);how(如何进行)。企业员工计划行为的首善就是5W1H,是分析Know…what/why/where/who/when/how的必然结果。
遵照做计划5W1H的首善法则,单纯设计一个方案,还只是完成了计划的20%。一个完整的计划应当包括方案、工具、流程、推进的时间、过程控制等五个关键要素,只有全面把握,才能算得上完整。
第83节:人人成为“首善家”(7)
在还没搞清什么是5W1H之前,就开始去做计划并递交给老总,最终的结果是导致老总的“两难”:你说不批吧,会打击员工的积极性,你说批吧,又怕这种不到位的计划,会造成执行不能,损害企业整体利益的后果。
在企业中,要处理好上下级的关系,也需要做好首善。
对于下级来说,要先明确自己的岗位职责,不能逾越自己的身份,去干扰上级的工作。因此,要服从公司的规章制度,要在企业的流程和制度中去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
对于上级来说,要明确自己的任务是制定公司的战略、规程,对员工进行绩效辅导,培育和选拔优秀员工等,而不要随意插手下级的工作,给下属充分发挥才干的空间。
上下级间进行沟通时,要做的首善工作:就沟通的重点做好记录,准备问话提纲,以节省沟通的时间。
所谓“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还要准备好合适的记录工具等。这就是沟通前的首善。至于沟通过程中的首善,则是要互相尊重,要仔细倾听,不要随意打断对方的话或随意插话,要全面理解对方的语意,以不致出现偏差。
就企业运营的整个流程来说,企业运营的六大要素可概括为“产、供、销、发、人、财”,而无论是整个企业运营系统的首善,还是这六大要素的首善,对做好企业的运营和管理都是至关重要的。
我们要加工生产零部件,先要配置或引进先进而优良的生产线,在具体加工零部件时,先要定好零部件生产的设计图,否则就有可能生产不出合格的零部件来。所以,性能优良的生产线及设计良好的加工图纸,就是加工生产零部件的首善。如果产品的模具粗糙,设计图不精准,工艺设计存在问题,加工生产出来的零部件必然也会存在缺陷。
配置或引进性能优良的生产线的首善是要做好设备管理。设备管理又可分为行为前及过程中的首善两个部分:
设备管理之前的首善是要做好市场调研,不买错设备,并以最好的性价比购买。
有些设备是可以及时到市场去购买的,有的在市场上难以买到,甚至还要通过进口,所以需要做好库存储备,以备生产即时之需;而要做到这一点,关键是要先做好设备购买的规划。所以,这里还要涉及到设备管理过程中的另一个首善——库存管理。
海尔在生产环节的首善就做得很好,它们在每个人负责的产品线上,都立有牌子,标明了其应负责的责任范围,建立“日事日毕,日清日高”制度,以及一系列的绩效考核评价指标体系。
产品供应的首善是要建立供应商的评价指标体系。
例如,要建立一整套的供应商评价指标体系,建立良好的产品供应系统,处理好各产品供应商之间的关系,使产品的供应和配套服务及时到位。
产品销售的首善是先要做好关键客户销售、做好终端渠道管理,并且要通过销售环节了解顾客的需求,以市场为导向提供更适合客户需求的产品。
例如,格兰仕对产品销售的首善是:将产品定位在低价位的微波炉产品上,要打造微波炉品牌的第一。因此它们的研发重点,包括产品的设计,都是以低价位为出发点的。
在企业中,要做好人力资源管理,同样离不开首善。
在企业内部选拔人才,要先做好未来的人力资源规划,做好人才储备,建立内部的人才任用标准;在招聘外部人才时,也要根据企业的人才规划,做好岗位职责描述,定好选聘标准。这是先挖坑后栽萝卜的正确做法,而不是“一个萝卜一个坑”,不能因人设事;企业中要辞退员工也需要先做好首善,就是要确立辞退员工的合理标准。
例如,如果设定好了绩效考核标准,并且实行末位淘汰制,大家都一视同仁,那么员工在被辞退时就会心服口服。辞退员工是企业面临的一个棘手问题,而做好这些首善工作,难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在企业中做好财务管理的首善,是要先明确财务管理的目标,要反思企业生存的目标。如果企业生存的目标是利润最大化,那么财务管理就不能管得太死,而是为了用活增效。
第84节:人人成为“首善家”(8)
在此过程中,还要贯彻现金流就是人体血液这样的观念,不使资金链中断,这就需要建立良好的财务管理反馈机制,进而制定出符合实情的财务预测和规划,为整个企业的经营管理提供决策依据。
我们看到,未做好首善的管理是不到位的管理,是一种“缺陷管理”。
真正的企业管理高手,不应该是“事务专员”,而应该是“首善家”。首善做到位了,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因此,无论是企业家、战略家、领导者还是经理人,如果要融合到企业中,最先要做的就是要转变观念,成为“首善家”。
4 “回头是岸”:首善定兴亡
首善是战略前面的战略,是视野背后的视野。如果不做好首善,所谓的战略、执行、细节等都无从谈起。而那些正在大谈特谈战略和执行的组织或个人,其实都要受到潜在的首善法则的支配。
无论是战略也好,细节也罢,都是人们依据企业所处的客观环境条件来制定的。
我们说,纵有诸葛亮的《隆中对》,如果没有对时局的分析,他的这篇影响深远的战略之作就没有意义了,《隆中对》提出的战略之所以出名并且实用,是源自于他对当时独特时局敏锐的智识和把握。
在《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多次借助“天时”而赢得战争的胜利。例如,在赤壁之战中,周瑜战略研究得很妥当,细节执行也逐次部署到位,然而“万事俱备,只欠东风”,周郎只能望江兴叹!与周瑜不同,诸葛亮就是个“活神仙”,他能算准“天时”,巧借东风火烧连营,结果以弱胜强,一举击败了曹军。
诸葛亮擅用火攻,如火烧新野、七擒孟获,火攻都屡屡得手。
还有一次是火烧上方谷,差点就要了司马懿的老命。不过,诸葛亮战略用得再好,火攻用得再妙,终归斗不过天。
当时,诸葛亮已将司马懿困住在上方谷,并身居高坡,活像个顽童,正指挥若定,令部下大肆放火纵烧,当时火势熊熊,司马懿命悬一线。然而天公偏不作美,突然天降瓢泼大雨,最终让司马懿死里逃生。连诸葛亮也只能慨叹:是上天不让吾成事!
或许可以说,诸葛亮未能完成蜀汉一统天下的夙愿,很大程度就是因为蜀汉政权不得“天时”。
如果不谈“天时”,不谈“地利”,不谈“人和”,也不谈“道、天、地、将、法”,就单纯来谈“战略决定成败”,这是否也有失偏颇呢?
我们再来看看拿破仑的“滑铁卢之败”,拿破仑当时的战略谈不上错,他的指挥也并未失灵,部下也是一致听命的。
但军事战略的胜败有时就在微妙之间,有时就是如此地让人不可琢磨!
拿破仑的“滑铁卢之败”,如果没有当时天气的原因军马调动不能按时到达,最后输的未必是他,而历史也可能会改写。
这么看来,世间的“成败”,又岂止是“战略”与“细节”决定得了的!
当然,笔者也很理解上述两书的作者谈论“细节”或“战略”决定成败,必定有其确定的前提条件。他们在谈到“战略”或“细节”时,必定是关注到了这些潜在的首善法则的。
笔者还知道,我们每谈论一个话题时,其实都是有其隐藏的前提背景,也许只是我们没有表述出来罢了。
而我们只有将这些话语放到特定的语境、前提、背景等中去理解,才能真正悟透其“真义”。离开这些潜在的首善法则,去谈局论势,或者妄加评说,就有可能会陷入一种吹毛求疵的“诡辩论”怪圈。
“苦海无边,回头是岸”。当我们回头凝望的那一刻,就会发现原来在“细节”和“战略”之外,还有那么若干潜在的首善法则存在。这才是真正最要命的!
“细节”与“战略”之争,把人搞得很“郁闷”,也累得“够呛”,笔者就居间做个“和事佬”,基于首善的“苦海回头法则”,提个建议:
中国式的“战略”与“细节”的摆擂,如果分不出胜负(事实上也不会有结果),该结束就尽快结束吧!
第85节:人人成为“首善家”(9)
5 成为首善家的训练方法
人们常说要具备系统思考能力,而要具备这种能